回覆列表
-
1 # HannibalLecter
-
2 # 歷史忠實粉絲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因為嘉靖信奉道教,信長生不老,這個事情講究一個心誠,於是嘉靖就給內閣大臣每人做了一頂香葉帽,嘉靖想的很簡單,就是想讓自己身邊的大臣也都來跟自己一起信奉。但是呢,之前的首輔夏言很不屑於做這件事情,嘉靖很不高興,當時的次輔嚴嵩為了拍馬屁就每天戴著香葉帽,為了能一直哄嘉靖開心,嚴嵩每次上朝都會戴著香葉帽。後來的徐階也屬於夏言式的人物,屬於王陽明心學傳人,也很不屑於戴香葉帽。嘉靖其實心裡也明白,大臣確實不應該戴這種帽子,所以他也沒有強求。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除開皇帝和太監不算,一共出現了三種官帽。
第一種,是從海瑞(正七品知縣),馬寧遠(正四品知府)這種低階官員,到鄭必昌(從二品布政使),何茂才(正三品按察使)這一類中高階官員,他們的頭冠都是典型的明式烏紗帽,就是元寶形的帽子兩邊有兩片圓形帽翅——
第二種,是胡宗憲(巡撫,正二品總督),徐階,高拱,張居正,嚴世藩等各部尚書(正二品),內閣閣員。他們的頭冠是三不像,說是貂蟬冠,卻沒有外面的方形紗片,說是遠遊冠,卻沒有簪子,說是通天冠,卻又矮了點——
第三種,是嚴嵩(從一品太子太師 ,大學士,首輔)。他的頭冠是典型的宋式長翅帽——
第一種和第三種都可以十分確定,就是明朝典型官帽,第二種,還有待考證。
大約在北朝後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頭飾,叫做“襆頭”,是由鮮卑帽改進而成,屬於“胡服”的一種。發明襆頭,是為了“便武事者也”——人們用輕質絹羅將頭髮束緊,有利於騎射。襆頭分為硬角,軟角,翹角等多種。所謂角,就是冒頂後面這兩根巾帶。
到了隋唐時期,為追求造型美觀,人們在襆頭內加上硬質襯冠,為其定型。
從唐至宋,襆頭的巾角逐漸演變成了挺直的帽翅,改用硬挺的漆紗當面料,最終形成烏紗帽。一直流行千年。
北宋初年,皇帝對改進後的烏紗帽,也就是帶著兩片冒翅的烏紗帽大加稱讚,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佩戴,有時自己也會佩戴。
長翅帽的長翅是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最開始各穿出一尺多,後來還逐漸越來越長。這種帽子大量出現在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上。戴上它,在街上行走,帽翅會上下顫動,極不方便,必須保持端莊,謹慎踱步。而說話時,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交頭接耳,就可能碰掉帽子。
到了明朝,官員們仍沿襲宋制,恢復佩戴長翅帽或烏沙帽的習慣,之所以說恢復,是因為中間隔著個元朝。
皇帝的金烏沙沙翼像兔子耳朵一樣萌寵地收在了後面。
洪武三年(1370年),強迫症朱元璋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沙帽,穿團領衫,束腰帶;有功名而尚未授官的狀元、進士亦可戴烏紗帽,穿官服。致仕(退休)的官員,亦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成為了官帽的象徵。
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對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改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而帽翅也具有了象徵意義——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越長,反之越寬越短。
因此得見,電視劇《大明王朝》中,嚴嵩戴著翼片超級長的宋式長翅烏紗帽,是要突出他是首輔,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事實上整部劇前半部分,他也都是終極大反派,所有劇情圍繞了扳倒嚴嵩,消滅嚴黨為中心。
而為了區別不太重要的低階官僚,就給他們發了一般的烏紗帽。
但是封疆大吏和內閣閣員,級別高於小官,又低於嚴嵩,所以只能佩戴比較古怪的一種冠冕。當然,他們沒有帽翅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經常要在嘉靖這樣的活閻王面前晃,還是選擇不要那麼嘚瑟,夾著尾巴做人比較好。
圖片均來自於谷歌,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