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三板市場的深入理解與期待
金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經濟改革首先應為金融改革。決策層希望透過創新驅動來刺激經濟增長,其中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改變過去依賴銀行投放信貸的單一融資模式。2014年,在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時代大背景下,新三板市場終於建立起來。迄今為止,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企業已經高達上萬家,單日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0億元。不過從新三板市場參與的角度看,新三板市場是令人失望的。根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4日,合計178只新三板私募基金中,僅有49只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為正,實現正收益為27.52%,也就是說不到30%的新三板私募基金獲得正收益,其它參與的私募基金收益率全部為負。就連曾經的知名的基金經理王亞偉先生也折戟新三板,根據權威媒體報道,王亞偉在今年11月初終於下決心割肉“中科招商”公司虧損50%。
任何一個重大失誤在本質上來自於投資者對資本市場以及投資標的認識不足和理解偏差,最終進行形成了錯誤的投資策略和損失。新三板市場剛剛成立兩年時間,投資者需要沉靜下來重新認識新三板市場,這個市場與A股市場有什麼區別,明年會有哪些政策方面的紅利,投資者應採取何種策略應對,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1,重新深入的理解新三板市場
當2014年新三板開始走入投資者視野的時候,筆者跟大部分投資者一樣從一些既有的表象上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新三板是註冊制的資本市場,無漲幅限制,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一樣高成長,是投資者財富成倍增加的聖地,買股就買新三板等。兩年過去之後,發現事物的發展並非同當初想象那樣,所認識的投資者也並未從新三板市場獲取任何財富積累反而深陷套牢。至於那些上萬家的掛牌企業更是如同“黑箱”一般,哪些具有投資價值並不清楚。所以,當務之急,化繁為簡,透過現象看本質,重新深入的探究新三板市場更有價值。
首先,新三板市場整體上更容易出現價值低估的可能性。目前,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制度依然是“核准制”,此種制度安排的核心是人為的控制證券的供給,即向市場供應多少證券,什麼時候供給,完全由證券監管機構決定。這種非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導致的最大問題供應少而需求多,價值容易被高估,或者說,當投資者剛要想涉入A股的市場時,往往發現想要投資的個股被高估而無法下手。這種人為造成的高估現象是A股的一大奇觀,自股市建立以來總是如此。同A股不同的是,新三板市場正好相反,整體上更容易被低估。為什麼這麼說,由於掛牌新三板市場是註冊制,一個企業只要產權關係明確,商業模式清晰,是否有利潤都沒有關係,均可以掛牌新三板市場。加之上市A股市場的人為限制,IPO排隊時間太長,以至於更多的優質公司上不了A股,那就掛牌新三板。結果是在這上萬家掛牌企業中,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好的企業和不好的企業放在同一個市場中,就如同水果攤上好的西紅柿和壞的西紅柿放在一起會降低好的西紅柿價格一樣,所以,新三板市場整體上更容易被低估。除此之外,新三板的投資者准入門檻更是進一步形成市場供過於求的格局,根據相關的政策細則,進入新三板的投資者門檻規定:“機構投資者資金門檻為500萬元,個人投資者需滿足‘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以及“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等要求。現在已經有上萬家企業掛牌新三板,但投資者開戶數只有20萬,供過於求,市場整體上價值更容易被低估並不奇怪。
其次,進入新三板市場投資要面臨著更高的風險。資本市場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市場本身蘊藏著的風險,由於市場供過於求,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風險一直是抑制新三板市場交易的重大障礙,當監管者試圖遏制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入市的風險時,反而造成了新的風險。從過去幾年新三板市場融資交易的結果來看,進一步佐證了新三板流動性匱乏的判斷。統計表明,從新三板市場成立以來,平均每家企業成交金額只有近3萬元,2/3以上的掛牌公司依然不能得到資本的有效支援,能獲得融資的企業佔比只有20%左右;交易極度不活躍。月均換手率從2015年的0.7%降低到2016年上半年的0.47%,大約有60%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資金成交。新三板市場的非系統風險主要體現在新三板企業本身的成長特徵方面。新三板大多數掛牌公司處於初創期和發展期,公司規模偏小,在技術、市場、財務和治理結構等方面都面臨較高風險。這些風險主要表現在:技術風險,即技術的產業化風險和技術團隊的風險;市場風險。中小型企業在買方市場環境下,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有較高要求,面臨較大的風險;財務風險。大多數掛牌公司缺乏健康的財務管理體系,財務團隊成員的基本素質不高,以及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治理結構風險。掛牌公司大多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決策機制,制度構建意識不夠以及能力不足等。
反過來看A股市場,由於供不應求,市場流動性非常充分,除了個別小市值公司之外,大部分時間投資者想賣出哪隻股票在交易日裡可以隨時成交。在A股市場上市的大部分企業基本上已經是相對成熟的企業,總體上有著較好的盈利前景,非系統風險非常小。
最後,從企業發展既有的表現看,新三板企業的高成長性給投資者帶來美好的憧憬。雖然我們認為新三板掛牌企業參差不齊,但從成長性的角度看,新三板企業確實好於創業板,這在另一方面進一步印證了新三板市場容易被低估的判斷。根據資料統計表明,截至 2016年 8 月底,新三板市場公司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速兩年半均超過 20%的有1436家,佔比16.14%;超過 30%的有1178 家,佔比13.24%;超過 50%的有 823 家,佔9.25%。而創業板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速兩年半均超過 20%的有 85 家,佔比16.01%;超過 30%的有 54 家,佔比10.17%;超過 50%的有 29 家,佔比5.46%。從佔比來看,新三板市場中高成長公司的比例要高於創業板,同時新三板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市場中將近 15%的高成長的“潛力股”等待發掘,有1500家企業有望進入投資者目標中。因為新三板市場企業的高成長性,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嘗試透過併購新三板掛牌企業助力業績增長。根據Choice資料庫統計,截至9月23日,今年共有58起上市公司併購新三板企業。而2013年及以前年度共發生57起,2014年為49起,2015年達79起。
2,明年新三板市場的政策紅利值得期待
筆者上文已經指出,新三板市場是國家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對於一個已經擁有上萬家掛牌企業的資本市場融資平臺來講,發展新三板市場是金融領域的重中之重,新三板市場亟待啟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發展A股市場之後,中國急需透過發展新三板市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力度,進而對創新形成新的驅動力和金融支援。透過對新三板市場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相關政策人士講話的梳理和跟蹤,認為2017年有如下政策紅利值得期待。
第一,新三板市場將更加重視掛牌企業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要建立有進有退的機制。同A股一樣,在過去兩年新三板市場成立以來,被摘牌退出的企業僅有56家,遠遠不及掛牌的速度。但實際上,新三板企業頻頻違規或不按時披露年報、半年報等並不少見,新三板企業質量不佳暴露出的短板屢遭詬病,常見報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摘牌問題已經引發監管層的關注,今年10月21日,股轉系統官網釋出了上述《實施細則》,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最吸引市場關注的,莫過於將兩個月內沒有年度報告,沒有資訊披露,以及被股轉系統強制終止掛牌等11種情形。我們可以猜測,新三板掛牌企業未來可能在達到12000-15000家之後,形成一種進出平衡,即一些掛牌企業進入市場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企業被淘汰掉,讓市場更有活力。所以,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我們將看到,新三板市場在一些新的企業上市之後,被強制摘牌的企業也同樣不少,市場可能會更加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當市場更加重視質量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市場估值水平和吸引投資者注意力。
第二,監管層可能會出臺一籃子政策措施解決流動性問題。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近期指出,下一步全國股轉公司將著重研究基於新三板市場特性的流動性一攬子解決方案,並全面評估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從源頭上釐清市場定位,推動完善上位法依據,改革交易制度,豐富投資者群體,提高掛牌公司質量,增強做市商組織交易和定價的能力。
對於流動性問題,筆者認為監管層可能會透過如下措施加以解決:一是降低投資者門檻。今年年中,證監會公佈新修訂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顯示,將原有專業投資者認定條件中的“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修改為“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也就是說對過去“500萬”口徑問題要加以調整。二是要加大對機構投資者入市的鼓勵力度。監管層可能放寬機構投資者實繳資本500萬的口徑之外,還可能對持有不同期限的基金產品股權轉讓所得實行不同比例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機構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三是積極增加做市商數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有5000家掛牌企業,500家做市商,而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達到上萬家對應的做市商僅有70家券商,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今年12月13日,股轉系統公佈首批參與做市的私募試點名單,為市場引入流動性“活水”。這些政策措施明年都值得期待;四是在新三板轉創業板政策方面或將更為明確,可能有部分新三板企業轉板成功。2016年年底,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包括積極支援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研究推出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向創業板轉板試點,建立全國股份轉讓系統與區域性股權市場作對接機制。
第三,對新三板市場的投研服務會蓬勃興起。正如筆者所提到的那樣,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上萬家但有60%的企業沒有資金交易,除了市場本身的流動性制度問題原因,對新三板企業的投研服務匱乏是重要因素。因為缺乏相應的投研服務,新三板市場中的企業究竟是什麼樣子,未來的成長性如何,投資者並不清楚,只能在門外觀察。在A股市場,普通的證券公司會有100個研究員覆蓋400~500家上市公司,但是在新三板,對100家做市企業都不可能配備十個研究員,相比之下,差別非常大。原因可能在於,傳統投研是賣方,客戶是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但新三板投研沒有固定的盈利模式,現在掛牌公司那麼多,只能是零星的專業化投研機構去為投資者做估值分析,無法支撐這些從事新三板研究的機構。不過新三板企業的發展現狀也急需要進行專業化的投研服務,新三板市場的公司都是微小企業,有很多企業的現金流還是負數,因此對新三板公司的價值評估不能完全照搬成熟PE投資的估值模型,更多應採用VC的估值方法和模型。
筆者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對機構入市的優惠政策推出,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參與新三板投資,流動性匱乏問題開始加以解決之後,那麼對於新三板投研的服務需求必將會越來越大,透過市場的機制加上監管層相應的政策激勵可以積極引導投研人員將研究方向轉移到新三板市場中來,新三板投研服務或將開始興起。根據權威媒體報道,國內的小券商聯訊證券已經開始積極展開新三板投研服務工作,聯訊證券副Quattroporte、新三板研究院牽頭人曹衛東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掛牌企業飛速增長,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大量企業資訊和專業的研究報告,所以這是一個藍海。”
3,作為私募機構應採取積極策略應對
對於已經介入新三板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來講,如果相關基金產品賬面上出現虧損,與個人投資者進行有效溝通的同時,要做好繼續持有不贖回的準備。通常個人投資者進行新三板投資主要是透過私募認購機構發行的契約型基金產品來進行。由於前期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以及機構投資者不理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一些機構投資者估計已經被套牢,相關基金賬面上或將出現虧損。對於相關基金產品的虧損,作為私募機構首先應與投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應重點告訴投資人,相關基金的投資標的是好資產,要透過多種估值方法對投資標的全面展現為什麼是好資產的理由。另外,還要明確說明關於新三板市場未來的政策紅利是什麼,尤其是對於新三板流動性方面的政策紅利,相信透過這些政策紅利的釋放,相應基金收益將有著明顯的提升,關於這些都需要私募機構向個人投資者明確說明。透過這些有效的溝通,私募機構可以跟個人投資者達成協議,只有不贖回、繼續持有才是應對好資產、好標的最佳策略,而不是短期投機獲利。
因為新三板市場的特殊性,作為私募基金機構還需要反覆對新三板個人投資者進行反覆教育。同樣是高淨值投資者,但彼此的投資理念,對投資的風險承擔能力相差是很大的。市場上的私募基金產品包括信託、契約型基金、結構化產品,甚至股權類產品,這裡面的很多產品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剛性兌付”的特徵,即使某些股權投資類產品,私下裡也有著“明股實債”或者是大股東“暗保”的保障。但新三板市場投資不一樣,在新三板市場中,面對的都是公開的企業,幾乎都是純粹的股權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在新三板市場中進行投資,很有可能要麼是大賺,要麼就是大賠,投資了10億估值的好企業,三年之內估值變為50億是完全有可能的;投資了10億估值的一般企業,三年之內估值一直的8億附近徘徊也是大機率事件。所以,作為機構投資者在發行相關的基金產品時,必須跟投資者進行反覆說明和溝通其中的風險和未來的可能性,只有特定的個人投資者才能跟隨私募機構投資進入新三板市場在高風險的條件下去搏取高收益。
對新三板市場的深入理解與期待
金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經濟改革首先應為金融改革。決策層希望透過創新驅動來刺激經濟增長,其中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改變過去依賴銀行投放信貸的單一融資模式。2014年,在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時代大背景下,新三板市場終於建立起來。迄今為止,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企業已經高達上萬家,單日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0億元。不過從新三板市場參與的角度看,新三板市場是令人失望的。根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4日,合計178只新三板私募基金中,僅有49只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為正,實現正收益為27.52%,也就是說不到30%的新三板私募基金獲得正收益,其它參與的私募基金收益率全部為負。就連曾經的知名的基金經理王亞偉先生也折戟新三板,根據權威媒體報道,王亞偉在今年11月初終於下決心割肉“中科招商”公司虧損50%。
任何一個重大失誤在本質上來自於投資者對資本市場以及投資標的認識不足和理解偏差,最終進行形成了錯誤的投資策略和損失。新三板市場剛剛成立兩年時間,投資者需要沉靜下來重新認識新三板市場,這個市場與A股市場有什麼區別,明年會有哪些政策方面的紅利,投資者應採取何種策略應對,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1,重新深入的理解新三板市場
當2014年新三板開始走入投資者視野的時候,筆者跟大部分投資者一樣從一些既有的表象上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新三板是註冊制的資本市場,無漲幅限制,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一樣高成長,是投資者財富成倍增加的聖地,買股就買新三板等。兩年過去之後,發現事物的發展並非同當初想象那樣,所認識的投資者也並未從新三板市場獲取任何財富積累反而深陷套牢。至於那些上萬家的掛牌企業更是如同“黑箱”一般,哪些具有投資價值並不清楚。所以,當務之急,化繁為簡,透過現象看本質,重新深入的探究新三板市場更有價值。
首先,新三板市場整體上更容易出現價值低估的可能性。目前,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制度依然是“核准制”,此種制度安排的核心是人為的控制證券的供給,即向市場供應多少證券,什麼時候供給,完全由證券監管機構決定。這種非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導致的最大問題供應少而需求多,價值容易被高估,或者說,當投資者剛要想涉入A股的市場時,往往發現想要投資的個股被高估而無法下手。這種人為造成的高估現象是A股的一大奇觀,自股市建立以來總是如此。同A股不同的是,新三板市場正好相反,整體上更容易被低估。為什麼這麼說,由於掛牌新三板市場是註冊制,一個企業只要產權關係明確,商業模式清晰,是否有利潤都沒有關係,均可以掛牌新三板市場。加之上市A股市場的人為限制,IPO排隊時間太長,以至於更多的優質公司上不了A股,那就掛牌新三板。結果是在這上萬家掛牌企業中,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好的企業和不好的企業放在同一個市場中,就如同水果攤上好的西紅柿和壞的西紅柿放在一起會降低好的西紅柿價格一樣,所以,新三板市場整體上更容易被低估。除此之外,新三板的投資者准入門檻更是進一步形成市場供過於求的格局,根據相關的政策細則,進入新三板的投資者門檻規定:“機構投資者資金門檻為500萬元,個人投資者需滿足‘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以及“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等要求。現在已經有上萬家企業掛牌新三板,但投資者開戶數只有20萬,供過於求,市場整體上價值更容易被低估並不奇怪。
其次,進入新三板市場投資要面臨著更高的風險。資本市場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市場本身蘊藏著的風險,由於市場供過於求,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風險一直是抑制新三板市場交易的重大障礙,當監管者試圖遏制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入市的風險時,反而造成了新的風險。從過去幾年新三板市場融資交易的結果來看,進一步佐證了新三板流動性匱乏的判斷。統計表明,從新三板市場成立以來,平均每家企業成交金額只有近3萬元,2/3以上的掛牌公司依然不能得到資本的有效支援,能獲得融資的企業佔比只有20%左右;交易極度不活躍。月均換手率從2015年的0.7%降低到2016年上半年的0.47%,大約有60%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資金成交。新三板市場的非系統風險主要體現在新三板企業本身的成長特徵方面。新三板大多數掛牌公司處於初創期和發展期,公司規模偏小,在技術、市場、財務和治理結構等方面都面臨較高風險。這些風險主要表現在:技術風險,即技術的產業化風險和技術團隊的風險;市場風險。中小型企業在買方市場環境下,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有較高要求,面臨較大的風險;財務風險。大多數掛牌公司缺乏健康的財務管理體系,財務團隊成員的基本素質不高,以及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治理結構風險。掛牌公司大多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決策機制,制度構建意識不夠以及能力不足等。
反過來看A股市場,由於供不應求,市場流動性非常充分,除了個別小市值公司之外,大部分時間投資者想賣出哪隻股票在交易日裡可以隨時成交。在A股市場上市的大部分企業基本上已經是相對成熟的企業,總體上有著較好的盈利前景,非系統風險非常小。
最後,從企業發展既有的表現看,新三板企業的高成長性給投資者帶來美好的憧憬。雖然我們認為新三板掛牌企業參差不齊,但從成長性的角度看,新三板企業確實好於創業板,這在另一方面進一步印證了新三板市場容易被低估的判斷。根據資料統計表明,截至 2016年 8 月底,新三板市場公司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速兩年半均超過 20%的有1436家,佔比16.14%;超過 30%的有1178 家,佔比13.24%;超過 50%的有 823 家,佔9.25%。而創業板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速兩年半均超過 20%的有 85 家,佔比16.01%;超過 30%的有 54 家,佔比10.17%;超過 50%的有 29 家,佔比5.46%。從佔比來看,新三板市場中高成長公司的比例要高於創業板,同時新三板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市場中將近 15%的高成長的“潛力股”等待發掘,有1500家企業有望進入投資者目標中。因為新三板市場企業的高成長性,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嘗試透過併購新三板掛牌企業助力業績增長。根據Choice資料庫統計,截至9月23日,今年共有58起上市公司併購新三板企業。而2013年及以前年度共發生57起,2014年為49起,2015年達79起。
2,明年新三板市場的政策紅利值得期待
筆者上文已經指出,新三板市場是國家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對於一個已經擁有上萬家掛牌企業的資本市場融資平臺來講,發展新三板市場是金融領域的重中之重,新三板市場亟待啟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發展A股市場之後,中國急需透過發展新三板市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力度,進而對創新形成新的驅動力和金融支援。透過對新三板市場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相關政策人士講話的梳理和跟蹤,認為2017年有如下政策紅利值得期待。
第一,新三板市場將更加重視掛牌企業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要建立有進有退的機制。同A股一樣,在過去兩年新三板市場成立以來,被摘牌退出的企業僅有56家,遠遠不及掛牌的速度。但實際上,新三板企業頻頻違規或不按時披露年報、半年報等並不少見,新三板企業質量不佳暴露出的短板屢遭詬病,常見報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摘牌問題已經引發監管層的關注,今年10月21日,股轉系統官網釋出了上述《實施細則》,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最吸引市場關注的,莫過於將兩個月內沒有年度報告,沒有資訊披露,以及被股轉系統強制終止掛牌等11種情形。我們可以猜測,新三板掛牌企業未來可能在達到12000-15000家之後,形成一種進出平衡,即一些掛牌企業進入市場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企業被淘汰掉,讓市場更有活力。所以,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我們將看到,新三板市場在一些新的企業上市之後,被強制摘牌的企業也同樣不少,市場可能會更加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當市場更加重視質量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市場估值水平和吸引投資者注意力。
第二,監管層可能會出臺一籃子政策措施解決流動性問題。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近期指出,下一步全國股轉公司將著重研究基於新三板市場特性的流動性一攬子解決方案,並全面評估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從源頭上釐清市場定位,推動完善上位法依據,改革交易制度,豐富投資者群體,提高掛牌公司質量,增強做市商組織交易和定價的能力。
對於流動性問題,筆者認為監管層可能會透過如下措施加以解決:一是降低投資者門檻。今年年中,證監會公佈新修訂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顯示,將原有專業投資者認定條件中的“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修改為“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也就是說對過去“500萬”口徑問題要加以調整。二是要加大對機構投資者入市的鼓勵力度。監管層可能放寬機構投資者實繳資本500萬的口徑之外,還可能對持有不同期限的基金產品股權轉讓所得實行不同比例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機構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三是積極增加做市商數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有5000家掛牌企業,500家做市商,而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達到上萬家對應的做市商僅有70家券商,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今年12月13日,股轉系統公佈首批參與做市的私募試點名單,為市場引入流動性“活水”。這些政策措施明年都值得期待;四是在新三板轉創業板政策方面或將更為明確,可能有部分新三板企業轉板成功。2016年年底,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包括積極支援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研究推出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向創業板轉板試點,建立全國股份轉讓系統與區域性股權市場作對接機制。
第三,對新三板市場的投研服務會蓬勃興起。正如筆者所提到的那樣,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上萬家但有60%的企業沒有資金交易,除了市場本身的流動性制度問題原因,對新三板企業的投研服務匱乏是重要因素。因為缺乏相應的投研服務,新三板市場中的企業究竟是什麼樣子,未來的成長性如何,投資者並不清楚,只能在門外觀察。在A股市場,普通的證券公司會有100個研究員覆蓋400~500家上市公司,但是在新三板,對100家做市企業都不可能配備十個研究員,相比之下,差別非常大。原因可能在於,傳統投研是賣方,客戶是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但新三板投研沒有固定的盈利模式,現在掛牌公司那麼多,只能是零星的專業化投研機構去為投資者做估值分析,無法支撐這些從事新三板研究的機構。不過新三板企業的發展現狀也急需要進行專業化的投研服務,新三板市場的公司都是微小企業,有很多企業的現金流還是負數,因此對新三板公司的價值評估不能完全照搬成熟PE投資的估值模型,更多應採用VC的估值方法和模型。
筆者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對機構入市的優惠政策推出,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參與新三板投資,流動性匱乏問題開始加以解決之後,那麼對於新三板投研的服務需求必將會越來越大,透過市場的機制加上監管層相應的政策激勵可以積極引導投研人員將研究方向轉移到新三板市場中來,新三板投研服務或將開始興起。根據權威媒體報道,國內的小券商聯訊證券已經開始積極展開新三板投研服務工作,聯訊證券副Quattroporte、新三板研究院牽頭人曹衛東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掛牌企業飛速增長,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大量企業資訊和專業的研究報告,所以這是一個藍海。”
3,作為私募機構應採取積極策略應對
對於已經介入新三板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來講,如果相關基金產品賬面上出現虧損,與個人投資者進行有效溝通的同時,要做好繼續持有不贖回的準備。通常個人投資者進行新三板投資主要是透過私募認購機構發行的契約型基金產品來進行。由於前期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以及機構投資者不理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一些機構投資者估計已經被套牢,相關基金賬面上或將出現虧損。對於相關基金產品的虧損,作為私募機構首先應與投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應重點告訴投資人,相關基金的投資標的是好資產,要透過多種估值方法對投資標的全面展現為什麼是好資產的理由。另外,還要明確說明關於新三板市場未來的政策紅利是什麼,尤其是對於新三板流動性方面的政策紅利,相信透過這些政策紅利的釋放,相應基金收益將有著明顯的提升,關於這些都需要私募機構向個人投資者明確說明。透過這些有效的溝通,私募機構可以跟個人投資者達成協議,只有不贖回、繼續持有才是應對好資產、好標的最佳策略,而不是短期投機獲利。
因為新三板市場的特殊性,作為私募基金機構還需要反覆對新三板個人投資者進行反覆教育。同樣是高淨值投資者,但彼此的投資理念,對投資的風險承擔能力相差是很大的。市場上的私募基金產品包括信託、契約型基金、結構化產品,甚至股權類產品,這裡面的很多產品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剛性兌付”的特徵,即使某些股權投資類產品,私下裡也有著“明股實債”或者是大股東“暗保”的保障。但新三板市場投資不一樣,在新三板市場中,面對的都是公開的企業,幾乎都是純粹的股權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在新三板市場中進行投資,很有可能要麼是大賺,要麼就是大賠,投資了10億估值的好企業,三年之內估值變為50億是完全有可能的;投資了10億估值的一般企業,三年之內估值一直的8億附近徘徊也是大機率事件。所以,作為機構投資者在發行相關的基金產品時,必須跟投資者進行反覆說明和溝通其中的風險和未來的可能性,只有特定的個人投資者才能跟隨私募機構投資進入新三板市場在高風險的條件下去搏取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