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潛水熊RPG

    預警機是集情報探測、指揮控制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電子資訊裝備。自其誕生以來,一直是各個軍事強國著力發展的重點,已成為資訊化條件下聯合作戰不可缺少的核心裝備之一。

    隨著國防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現代作戰理念的變革,預警機不僅繼續處於整個戰場的“偵、控、打、評”打擊鏈各個環節中的最前沿,為後續各個環節提供資訊,而且其的作戰功能不斷擴大,已經遠遠不只是空基感測器節點,而是更多的執行戰場指揮控制和戰場管理等功能,從而使得預警機成為現代化的“空中帥府”。

    現代化的預警機主要由任務系統和載機平臺兩大部分組成:任務系統是指完成作戰功能的各種軟硬體的集合,包括機載預警雷達分系統、敵我識別/二次雷達系統、電子偵察分系統、通訊與資料鏈分系統、導航分系統、指揮控制分系統等;載機平臺則是為任務系統的整合和工作提供飛行平臺,其中的大型載機平臺多由大型噴氣式運輸機或者客機改裝而來,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續航時間不少於8小時,空勤人員不少於15人,能夠執行較長時間的空中警戒、目標識別、對空引導和指揮控制等多樣化任務。

    此外,預警機還需要配套相應的地面系統,主要包括任務規劃系統、地面通訊站、專用場站設施等。

    目前,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防空預警,作為防空預警雷達網的一部分,擴充套件陸基防空預警雷達的探測距離,在戰術條件下迅速加強或者填補重點地區的防空警戒能力;

    戰鬥機引導與控制,預警機接受指揮中心的命令,引導與控制戰鬥機完成攔截任務,其引導與控制方式也可以根據引導指令的精確度和資料率不同分為戰術引導、接近引導和廣播引導;

    對地/海攻擊的引導與控制,預警機引導和控制己方轟炸機或者攻擊機編隊到指定目標區域上空展開攻擊行動,並且引導攻擊後的己方編隊返回指定基地;

    對海搜尋,對較遠距離上的海上目標進行探索、識別,並且適時引導和控制戰鬥機或者偵察機抵近偵察;

    被動探測或者電子情報偵察,在機載預警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利用機載的電子情報偵察或者紅外偵察裝備,對敵方各種海空目標進行偵察,獲取其的相關戰術情報;

    預警機還可以執行諸如救生引導、通訊中繼等任務。

  • 2 # 坤哥自媒體Vlog

    說起預警機就不得不提它的核心技術——雷達。二戰期間,英華人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雷達網.在不列顛戰役中英國正是憑藉雷達打贏了空戰。

    儘管如此,進攻方很快就學會了透過“低空飛行”躲避地面雷達的方法。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是一個曲面,而且地形起伏,雷達波沿直線傳播,因此雷達的探測距離便受到了限制。

    ▲地球曲率使雷達波存在盲區

    但如果讓雷達上天,那麼地面和水面上的目標在很遠的距離就能夠被發現了。沿著這個思路,1944年,美國軍方將雷達搬上TBM-3W轟炸機上,改裝成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預警機——AD-3W復仇者。

    就在解決雷達上天的問題沒多久,人們就發現了另一個棘手的難題,雷達上天,雖然能擴大探測區域,但是在探測低空飛行目標時,工作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雷達從天上向下看,電磁波照射到目標的同時,也照射到了地面,這樣一來,地面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也會被雷達接收到,這就是地雜波。

    ▲目標訊號會被地雜波掩蓋

    而事實上雷達收到的地雜波強度比目標的回波大幾十萬倍、上百萬倍,因此雷達要看到的目標就被地雜波掩蓋掉了。那麼怎樣才能從如此強烈的地雜波中提取到飛機回波,發現目標呢?聰明的科研人員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在預警機上安裝一種新型脈衝多普勒雷達。

    ▲多普勒雷達探測原理

    當雷達每隔一定時間間隔發射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對空搜尋時,如果遇到活動目標,通常情況下,這個目標會存在與雷達接近或遠離的活動,因此從活動目標反射回雷達的電磁波頻率與發射波的頻率的變化,二者的差值就是多普勒頻率。根據多普勒頻率的大小,可以測出目標的速度;根據發射脈衝和接收的時間差,可以測出目標的距離,再用頻率過濾方法檢測目標的多普勒頻率曲線,濾除干擾雜波的譜線,把微弱的目標訊號分離出來。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成功將這一技術應用到了E-2和E-3預警機上,使其具備了下視能力。

    E-2“鷹眼”預警機1965年開始服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艦載空中預警機。E-2C型是E-2系列的成熟型,機組成員5名,採用高單翼結構設計,垂直安定面有四片,其中最靠外側的兩面延伸到水平安定面的下方。

    兩邊機翼上各有一具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驅動4片或8片槳葉的螺旋槳。它的雷達天線安裝在直徑達7.31米的扁形旋轉罩內,為了減少佔用航母機庫的空間,這個圓盤狀雷達天線罩還可以向下收縮0.6米。

    E-2C的預警雷達使用的時候整個雷達罩以每分鐘6轉的速度旋轉,監控360度各方向空域,可以搜尋和跟蹤400千米外、飛行高度為300到30000米的飛機,或搜尋和跟蹤距離為270千米、高度為160到280米、雷達反射面積小於1平方米的巡航導彈。E-2C可以同時監視、跟蹤200個目標,引導指揮100架戰鬥機執行空中攔截任務。

    ▲E-3“望樓”

    與E-2“鷹眼”不同,E-3“望樓”擺脫了航母的限制,採用民航客機波音-707為載機平臺,以安裝更多的裝置來大幅提高預警機的效能。E-3預警機機組成員多達23名,相比於E-2C,它更好地解決了陸上遠距離下視探測目標的難題。

    ▲E3雷達探測原理

    由於陸地對雷達波的反射比海面強幾十、幾百倍。一座E-3機背上的雷達相當於四十個地面雷達站的效率。E-3A的雷達天線裝在一個直徑9.14米能旋轉的扁圓型天線罩中,比E-2C擁有更良好的下視能力和抗雜波干擾能力。

    旋轉雷達罩由液壓裝置驅動,雷達不工作時,每分鐘旋轉1/4圈,以保持軸承的潤滑。雷達工作時每分鐘旋轉6圈。E-3A對低空探測目標達到37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600批目標,引導截擊100批目標。也就是說,E-2C和E-3A一樣,雷達波束旋轉一圈時間固定,也就是10秒鐘。如果發現一個威脅目標,下次再看到還需要10秒鐘。

    ▲空警2000預警機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預警機為奪取制空權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動用27架E-2C和11架E-3預警機參戰。共出動1631架次,累積飛行10246小時,平均每天指揮2000多架次飛機,一面為戰機實施雷達探測、目標指示,一面對空中作戰行動進行協調、指揮與控制,多國部隊的參戰飛機未損失一架,而伊拉克空軍被擊落40多架,在戰場上幾乎只有捱揍的份,讓世界再次看到了預警機在現代空戰中的威力。

  • 3 # 風箏很瘋

    預警機的發展要追溯到二戰後期,英華人發明了雷達這個好東西,有了雷達就可以用於搜尋,監視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軍艦。

    早期由於雷達都是裝在地面上受地球曲度限制對低空目標搜尋距離有限,同時受地形干擾搜尋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後來美華人把一部警戒雷達安裝在一架艦載機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艦載預警機“AD-3W”早期的各國預警機只能監控中,高空和海上目標,對陸地上和低空目標探測能力有限。70年代美,英,蘇各國開始裝備脈衝多普勒雷達,這種雷達能夠抑制地面雜波干擾,具備探測地面和低空目標能力,這時的預警機也開始在飛機上安裝通訊指揮,情報處理,敵我識別以及電子對抗裝置,逐漸從單一的警戒飛機發展成為空中預警指揮平臺。預警機多用運載能力強,續航里程大的運輸機改造而來!

    預警機進入戰爭領域的歷史並不長,但是由於它能夠有效降低敵機低空空防機率,集指揮、情報、通訊和控制等系統功能於一身,很快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爭相發展預警機。現在的預警機上一般會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偵查和通訊偵察,導航系統,資料處理,顯示和控制系統等。不僅可以探測目標還能指揮我方軍機進行攔截和攻擊,具有一定的自保能力!預警機具有監視範圍大,資料處理能力強,抗干擾能力強,指揮自動化程度高,機動靈活,可以遠離戰線部署,工作效率高等優點,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活動區域和飛行資料相對穩定,一般在8000-10000米高空活動,飛機體型巨大,不具備隱身能力,容易被敵方雷達發現而暴露目標,機動能力差,飛行速度慢,沒有作戰能力,很容易遭受敵方攻擊!而且現在的雷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雷達在飛機相對平穩飛行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雷達還存在一定的搜尋盲區!

    預警機從問世之初就一直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由於英國未部署預警機,遭到阿根廷空軍飛機的低空突襲,以致遭受重創,同年以色列用預警機引導空軍戰機突襲敘利亞防空導彈陣地,並在預警機的支援下擊落80多架敘利亞空軍戰機,以色列卻無一傷亡!此後的海灣戰爭,美國預警機也是大顯身手!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頭湯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