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竹ZLZ

    徒弟一定聽師兄的,(除了必須聽師父之外),給師兄打水,沏茶遞水杯都是有講究的,幫助師兄弟們一起加油進步,見面禮貌有稱呼,比如見到年齡大的輩份要有理有節懂尊敬,臺下不能像在臺上表演似的,沒大沒小的鬧著玩兒。

    臺上和臺下完全兩回事,大家補充吧!(個人觀點)

  • 2 # 鄭捕頭

    關於老規矩,最近郭德綱在《德雲鬥笑社》中批評秦霄賢的話,引發了很大爭議。

    節目中秦霄賢給郭德綱、于謙倒完水,茶壺隨便往桌上一放。郭德綱說,你這壺嘴就這麼對著我呀?秦霄賢慌忙地挪開,于謙又在旁邊補刀:這叫規矩。

    茶壺嘴不能對著人這樣的所謂規矩,只不過是披著規矩外衣的封建迷信說法,沒有必要過於當真。德雲社如今還拿著這樣的規定來管束年輕人,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不過從早年間開始,相聲界倒是有不少關於老規矩的說法,有一些現在看還有道理,有些也只是供人一笑。

    許你有不演的,不許你有不會的

    比如在相聲學習方面,有個規矩叫“許你有不演的,不許你有不會的”。這是說相聲演員在學習相聲的時候必須掌握更多技能,比如不僅要會逗哏還要會捧哏,還要學會各種技巧比如貫口、倒口、柳活也就是學唱等等。只有做到能耐夠多,才能應付各種意外場面。比如有演員突發疾病不能上場,這時候就需要另外的演員頂上去,又不能顯得業務過於生疏。

    把點開活

    在相聲表演方面,有“把點開活”的規矩。每場演出觀眾的文化層次和審美情趣不同,對包袱兒的反響不同,演員要對此進行充分的瞭解,根據觀眾的情況確定使什麼包袱兒,表演什麼作品。

    有一年郭麒麟在給岳雲鵬專場進行助演的時候,在大劇場表演了一段比較溫的文哏相聲,現場反響一般。表演結束後郭德綱對郭麒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這就是沒有更好地把點開活。

    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還有一句很多相聲迷都比較熟悉的話,叫做“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這是說臺上演員之間按照藝術規律表演,不必過於估計輩分等因素,但到了場下就要講究長幼有序,師徒有別。

    有時候看德雲社的表演,兩個輩分的演員站到臺上小輩人什麼話都敢說,很多時候都顯得有些冒犯,但到了臺下絕不敢如此。從《德雲鬥笑社》的很多場面來看,徒弟們對郭德綱和于謙都畢恭畢敬,唯恐哪句話說錯惹出麻煩,都與臺上的輕鬆場面判若兩人。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最後再說一個差不多人人都知道的規矩,那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按照那時候的說法,父母給了自己生命,而師父給了自己謀生的技藝,因此徒弟對待師父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相聲老藝人們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張壽臣對待自己的師父,張志寬對待自己的師父師孃。

    這種尊重師父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到了如今這個時代,這樣的規矩就想的未免封建性太強,對待師父就像對待父母,給徒弟帶來的壓力有些過大。其實現在有些開明的師父,對待徒弟就像對待朋友,互相的尊重都是有的,而且沒有過重的精神負擔。

    馬季在八十年代就不主張姜昆、馮鞏等人叫他師父,就像朋友一樣相待,更不主張搞拜師儀式,直到九十年代才以謝師會加表演的形式完成。這並不代表徒弟們不尊重他,儘管徒弟們一直口稱馬季老師而不是師父。

    老規矩去偽存真

    150多年來,相聲界確實形成了不少規矩,這和藝人們在舊時代社會地位比較低有很大關係,因此江湖氣顯得重了一些。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相聲行業儘管依舊講究師承,但不是所有相聲傳統都還完全適用。

    這就需要相聲人士對這些規矩加以區別,去偽存真,力圖促進相聲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而不是相反。

  • 3 # 曉笑20

    入行拜師儀式,才進師門:敬師父,師孃,長輩。立行規,有派門之列,輩分之排,同行互尊,同輩互行。上卓長者,收卓自律,藝術趣長補短,三分功底七分敬,謙孝立本,……德藝雙罄。我雅俗共賞,傳承傳統,開搌進取,。

  • 4 # 小路118

    現在看來,這個“臺上無大小”確實不適合了!臺下的規矩必須要立,尊師重道是必然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素質。因為“臺下”就是社會,在生活中應該有規矩,應該遵紀守法,應該敬業愛崗,應該尊重觀眾。

    這個臺上無大小,是相聲產生初期,演員們為了使臺下觀眾發笑,用一些“我是你爸爸”或者“我和你媳婦如何如何”,因為相聲形成初期,觀看相聲表演的觀眾都是社會貧困勞苦人員,而且當時是沒有女性去聽相聲的,所以相聲演員用一些倫理哏來滿足臺下觀眾的需要,以維持自己的相聲演藝事業。

    現在的觀眾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兒童都成了相聲表演的觀眾,觀眾群的文化程度也從文盲居多上升到了文化知識水平很高的層次,因此,相聲必須與時俱進,淨化y語言,剔除“倫理哏”裡面不健康的成分。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所以相聲演員們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同時,要去除糟粕,創新發展,讓我們的老百姓繼續享受相聲表演帶來的快樂!

  • 5 # 三點文墨

    不是行內人,不說行內話。平時很喜歡聽郭德綱的相聲,從郭德綱口中可以知道三條規矩,今天我來掰扯一下;外行人觀點,博君一笑。第一條:拜師的規矩

    老郭口中的拜師規矩很大,相聲講究師徒傳承,拜師時候最明顯的規矩就是“引保代”三師。

    “引師”的作用就是引薦,由引師帶領著弟子正式拜師;

    “保師”的作用就是見證,保師多由忠厚長者擔任,主要是為拜師儀式,做擔保;

    “代師”的作用最重要,拜師主要就是為了學藝,在師父由於硬性原因不能授課的時候,就要由代師來管理和教授;

    第二條:學藝的規矩

    學藝的規矩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三年學徒、兩年效力”。

    說是拜師學藝的這三年,吃住都在師父家裡,當自己家人一樣,學藝之餘,幫著師父師孃乾點家務,幫幫手,跟老電影《百鳥朝鳳》裡面的師徒關係相像。

    三年學成之後,要給師父效力兩年,這兩年不論掙多少錢,都適合師父的,跟徒弟沒有任何關係,兩年之後、去留隨意。

    第三條:師徒的規矩

    這個就是講的尊師重道了,有個“三節兩壽”的說法。三節就是端午、中秋、春節;兩壽就是師傅師孃的生日。

    這幾個節日壽辰,都是徒弟必須孝敬師父的,表明吃水不忘挖井人,藝成之後不忘師恩。

  • 6 # 大大怪驚訝

    偶然看到《禮記·經解》有這麼一句話,“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所謂“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我們來聊聊相聲行當裡的一些規矩。相聲這和行當的初期,主要是以“ 擱地”,也就是街頭賣藝的形式進行演出,行話稱之為“疃(團)春”。過去的江湖上有一些養家餬口的行當,分為四大們和八小門,分別是風、馬、燕、雀和金、皮、彩、掛、平、疃、調、柳。其中疃就是指說相聲的,相聲和其他七個行當統稱為老合,即門裡人。故此,相聲在久遠的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規矩。

    (1)祖師在上

    人人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規矩。過去講究的是拜師學藝,各行業都有自己的開山祖師爺。其實這個祖師爺未必是這個行業的開拓者,必是發揚光大或者作出重要貢獻之人。而相聲這個行當的祖師爺是朱紹文,藝名窮不怕,天橋八大怪之一。每當相聲行當裡舉行隆重的事宜,例如開業、拜師等等,都會請出祖師, 上香膜拜。

    (2)排字論輩

    相聲從有記載的第三代開始排字,到第八代分別是“有”、“德”、“壽”、“立”、“仁”、“義”,另一種說法是從第四代開始排字,到第八代分別是“德”、“壽”、“寶”、“文”、“明”第九代以後暫未排列字號。

    排字論輩,為的是一目瞭然其在相聲界的輩分高低。過去相聲藝人拜師後,師父都會按照這個行規給徒弟起個藝名,同行一看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兒,就知道其輩分,該尊敬的尊敬,該高抬的高抬。解放後,這個行規慢慢轉變了,相聲演員雖也有拜師收徒的,一般不會重新按照輩分起藝名了,都叫本名。即便是有起藝名的,也是按照本門的需要,另行排字。

    (3)收徒傳藝

    要想從事相聲這門行當,必須要磕頭拜師,不拜師就進入不了相聲這個行當,只能是業餘的或者是“玩兒票”的。相聲行業不提倡“父子腿兒”(即父子搭檔,或是父子互為師徒)。要擱在舊社會,沒有“師門”的相聲演員進場子說相聲,就會被門裡人“攪局”、“吵棚”。

    相聲行業拜師有很多講究:

    在拜師儀式上,徒弟要向祖師爺磕頭,向師父磕頭,要拜見引薦人、保證人、代替師父授藝的人,俗稱“引、保、代”三師磕頭;師父會給徒弟傳授三代譜系,同時賜給徒弟兩件道具:一把扇子,一塊醒目,師孃賜給徒弟一件道具:手帕,表示徒弟從此就有了吃飯的“傢伙什兒”了。然後,徒弟依次給長輩、平輩、晚輩執禮,平輩不論年齡,先進門者為師兄,後進門者為師弟;若碰上晚輩比自己“進門”早,就要先給晚輩磕頭認“門戶”,晚輩再給其磕頭認“師叔”,雙方臉對臉跪下磕頭,行話稱之為:“對磕”。

    拜師要設專門的飯局,又叫“入門宴”,行話叫“擺知”,意思是:擺酒設宴,讓同行都知道誰誰誰收徒、誰誰誰拜師這個事件。

    拜師時徒弟要跟師父簽定拜師契約,上面寫明:徒弟跟隨師父學藝三年零一節;學徒期間,徒弟在師父家吃住,生活費由師父負責;出徒後,要孝敬師父一年,演出掙得的錢要全部歸師父所有;學徒期間病死逃亡,師父一概不負責......等等。契約寫好後,師父、徒弟、引、保、代三師簽字畫押。

    執禮後,前來祝賀的各界人士還要講講話,表示對師父的祝賀、對徒弟的鼓勵。完成這些議程,才能成為相聲這個行當的正式傳人。

    (4)三節兩壽

    徒弟學藝滿師,對於師門,理當孝道,徒弟有為師父、師孃養老送終的義務,三節(春節、五月節、八月節)兩壽(師父、師孃生日),徒弟必須盡心盡孝。

    (5)跳門戶

    徒弟在課藝期間,師父謝世或從事其他行業了,徒弟可以另拜師父。相聲藝人可以拜其他藝術門類的師父學習其他藝術,但是相聲師父只能是一個。

    (6)拜地

    相聲藝人離開本地,到外地“走穴”演出,所到之處,首先要拜訪當地相聲行業的長輩和同行,求得同行幫助,允許在此地賣藝。

    (7)盤道

    “盤道”是相聲行當相互瞭解的一種程式。一是同行相遇,起始互不認識,透過“盤道”,能夠相互瞭解,以至於相互親近,相互幫助。二是在藝術或者其它問題的認識上,有分歧,有異議,透過“盤道”,達成共識。三是外來做藝的同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事先“拜地”即開始做藝,當地同行對其進行的“盤道”,也叫“攜傢伙”。

    (8)相隔一丈

    相聲行當的演出難登大雅之堂,只能以“擱地”的方式賣藝謀生;賣藝時,為了招攬觀眾,在正式說相聲之前,大都會進行一些其他藝術的展示,比如:“表演白沙撒字”、“唱太平歌詞”、“唱數來寶”,行話稱之為:“畫鍋”。有時候,會出現幾個同行同時在一條街上賣藝的情形,這時候,每個同行在“畫鍋”時,要有一定的距離,互相之間不能有影響,藝人與藝人之間的場子最少要有一丈已遠的間距,所謂“相與相,隔一丈”。

    (9)搭桌

    相聲行當歷來講究“同道相助”的傳統,如果某個同行遇到困難,或者在外地遇到難題,生存難以保障時,其他同行要為其為其“募捐”、“湊份子”,解決實際問題,讓其渡過難關,行話稱之為:“搭桌兒”。但也有“救急不救窮”之說,相聲藝人不能指望同行“搭桌兒”而不勞即獲,不能坐等,不能坐吃山空。

    (10)上馬金、下馬銀

    相聲藝人應邀到某地“搭穴”演出,除了事先談好的諸如“出場費”、“車馬費”、“食宿費”等公事以外,“穴頭”(即班主)要為其接風、送行。“入穴”(即初到)時要請吃一頓餃子,“離穴”(即離開)時要請吃一頓面,行話稱之為:“上馬金,下馬銀”。

    (11)春典

    “春典”是相聲藝人的行話(各行有各行的行話,說法不一),是同行互相辨認的依據,只限於“老合”之間講述,對“空碼兒”秘而不宣,另外,相聲藝人忌諱十個字,所謂“十大快”,是不允許說的,凡是說話當中遇到這些字都用“春點”把它躲開,尤其是“上地”的時候絕對不允許說。

    (12)清理門戶

    對於違法亂紀、道德敗壞、欺師滅祖、敗壞門戶的藝人,同門師長則應將其逐出家門,其他門戶也將不予承認其為相聲門戶之人,所謂:“逐出師門”!被逐出師門者,其他門戶亦不可再將其收為門徒。

    由此看來,相聲行業雖然興起只有一百多年曆史,但由於形式獨特、傳播深遠,又經過十代藝人的演變和長時間的演藝市場磨練,形成一套固有的、獨特的行業規矩也是必然的。而德雲社也都或多或少繼承了這些的規矩。

  • 7 # 美三斤

    不退票,不許笑,不許上廁所

    相聲界有規矩,輩分按照“德壽寶文明”、“德壽立仁義”或“德壽笑”等字排輩分,代代相傳。這是舊社會的規矩。

    過去曲藝界後臺其實有很多規矩,在後臺不能敲鼓,山東快書的鴛鴦板不能對著放,唱大鼓的不能支一個空架子不放鼓,後臺不能下棋,因為下棋會說“你先走我先走”,這很不吉利。以前演員早晨起來還“忌字”,中午12點之前不能說些什麼。現在可以說這些講究太迷信,但江湖行就是這麼走過來的。“當然有些東西我只是知道,現在不用了。”

    12點之前不許說的字,就包括“龍、夢、虎、塔”等八個字,龍與聾諧音,塔與塌諧音,因此都不吉利,要用另外的春典話語來代替。藝人們上午在一起的時候,如果有人不小心說了這個字,所有人當天下午就不出去賣藝了,損失由說錯話的人包賠。現在看來,這種規矩既可笑又殘酷,但在過去就是實情。過去很多相聲演員都會到別人家裡去演堂會,這時候就需要注意很多規矩,否則就會得罪主人家。比如到王府演出的時候,相聲藝人就不能穿藍色大褂,因為藍色是朝廷官服的基本顏色。藝人也絕對不能稱呼主人的姓名和小名等等。藝人們在作藝時,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比如在街上演出要錢時不能用手直接接錢,用笸籮接的時候手的姿勢也有講究,不能像乞討那樣手心向上接。

    另外最主要的,是絕對禁止“捋葉子”和“刨活”這樣的行為,這是藝人職業道德的體現。

    德雲社的規矩 有一些會黑紙白字地寫出來貼在牆上 但有些並不是,不過大家心裡有條線 心裡清楚 默默遵守罷了,比如長幼次序 都說雲鶴九霄不過按時間排序而已 但真的僅此而已嗎?這是一個傳統班社,很講規矩很傳統。這幾條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條,機靈點,別做不該做的事

  • 8 # 萬福大神

    德雲小課堂,相聲界撂地的規矩

    德雲小課堂

    2018-10-01

    自相聲這個曲種在清末誕生以來,藝人們就是以撂地為生。撂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明地,就是有固定場所的,場子邊有一圈長條板凳,供人坐下來聽;另一種叫畫鍋,就是沒有固定場所的演出,藝人看在哪個地方表演能賺錢,就用白灰或者是沙子畫一個圈,取一個吉祥話,叫畫鍋。撂地有五條規矩。

    第一條是打杵的規矩,杵即錢,但不能說要,必須說打,打杵就是要錢。打杵時,手心不能朝上,得拿一個笸籮,中指放在裡邊,手心朝下。這樣打杵,體現藝人尊嚴,就是說藝人憑藝術吃飯,從根本區別街頭乞討者。

    第二條規矩叫相挨相隔一丈,所有走江湖的藝人都統稱為相,走江湖的如同時撂地,兩人之間最少要隔一丈,就是藝人之間的表演隔得遠一點,互相讓買賣。相聲藝人講義氣,如果一個藝人在一處撂地,這塊地的生意特別好,但他發現有年老的、體弱的、生活困難的,或者是有小孩在這表演,那麼,他寧可讓掉這塊地,上別的地方去,也得照顧困難藝人的收入。

    第三條規矩叫敲託,敲託是當藝人在某個地方聚攏觀眾,說得口乾舌燥了,觀眾還是不多。江湖上的同仁給我來捧捧場。這時候,凡是賣藝的,尤其是說相聲的,必須過來充人數並叫好。

    第四條規矩叫領杵,相聲藝人在街上看到有摺地說相聲的,而且還是門裡人,就在他打錢的時候,帶頭往裡頭扔錢,為的是帶領周圍的觀眾扔錢,同時,還不能讓撂地的藝人看見。

    第五條規矩是相幫相,如四個演員出門聯穴,其中一人因病不能演出了,其他三個人賺的錢,必須是四個人一塊兒分。如果這個演員需要回家看病,大夥兒給湊錢,同時,這三個人賺的錢還得有這位藝人一份。

  • 9 # 重慶豹哥

    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講究說學逗唱。相聲界特講究師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業界要求尊師重道,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多大長後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