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響品有約

    現在,許多人對於“抹茶”都非常非常熟悉,抹茶類的美食在現在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我們經常在蛋糕店可以看到的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還有抹茶咖啡等等。

    抹茶,起初最早起源於隋朝,曾在宋朝處於鼎盛的狀態,距離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曾有詩人對抹茶有過極高的讚譽--“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抹茶類的糕點,在視覺上,就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愉悅感,其實一直到了這些年,抹茶才又在我們這裡再次興起,清新的顏色,獨特的口味,廣受青年一族的青睞。曾有吃貨美食一族說過“一天吃一點,一天沒煩惱”。

    看顏色,像極了我們常見到的“綠茶”。兩者有什麼區別,我們不妨看一下:

    綠茶粉是採用新鮮茶葉,經過熱鍋炒青,之後使用研磨裝置快速成粉,這便是綠茶粉,製作的功能相對於來說非常簡單,對茶葉品質還有製成的工藝要求都不高,所以價格夠平民,上百元的綠茶粉品質就已經很優質。

    抹茶,同樣採用新鮮茶葉。對茶葉的採摘期要求比較嚴謹,在採摘前一個月,需要給它們遮擋絕大部分的Sunny以確保降低茶葉的苦澀,這樣做也會讓茶葉本身中的氨基酸與葉綠素會增多,顏色也會更加漂亮。後續過程中需要使用蒸汽來進行殺青,烘焙工序進行乾燥處理,然後再使用石磨手工慢慢研磨成細膩的粉末。

    相對於綠茶粉的製作,抹茶粉比綠茶粉過程要漫長的多,對製作時的溫度也有嚴格的要求,使用石磨雖然研磨慢、效率低,但獨特的有點--不會產生高溫,可以更好地避免高溫損耗其的色澤、香味和營養成分。

    “慢工出細活”,之前在成品的外觀上,可以很容易分別出兩者,畢竟抹茶要比綠茶粉細膩得多。在當下現代工藝精密裝置已經很難從細膩的程度上去區分,在當前的市面常見美食中,大多數用的是綠茶粉,如果沒有一定的美食鑑賞,難以區分這兩者的差別。可以從抹茶的顏色、香味去區分,抹茶在色澤上會更鮮亮,口感也會更好,香味也是如此,

    兩者價格懸殊,,一公斤手工石磨抹茶價格品質不錯的要高達千元以上甚至幾千元,精細的手工研磨做工,是抹茶價格要比“綠茶粉”貴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原因。簡單來說,兩者雖然都是用茶葉做出來的,但是抹茶營養更好,現在市場上除了一些高階甜品才會使用昂貴的抹茶。

    古時候抹茶又叫做“末茶”,絕大部分是因為用天然石磨將茶葉碾碎成粉末,而且又取茶葉研磨粉末之意被稱為“抹茶”,換句話來說,它是偕“磨”或“末”音而來。

    那麼,你喜歡抹茶嗎?

  • 2 # 薩爾茨堡的魚

    抹茶不是簡單的綠茶磨成粉,必須符合三個工藝特點才能叫抹茶粉。

    抹茶源於中國南宋時期的“末茶”,傳入日本後在製作細節上發生了些許變化。日本茶業中央會對抹茶的標準定義為:抹茶是將覆蓋栽培的茶葉鮮葉,不經揉捻直接乾燥製成碾茶,再經石磨研磨製成的極細粉末。

    “覆下栽培”、“碾茶”、“石磨碾磨”也就成了抹茶的三個關鍵詞。

    所謂“覆下”就是遮蓋的意思,在茶樹新芽伸展2~3片葉時,使用葦簾或稻草等遮光材料(現今多使用寒袱紗)將整片茶田覆蓋,大約持續共20天左右的遮光培植。覆下栽培最初只是一種保暖手段,目的是為了在晚霜災害中,保護春天剛萌發的新芽,卻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首先,覆下栽培的鮮葉因為葉綠素含量的變化,比露天栽培時呈現出更加濃豔的翠色。

    其次,茶樹鮮葉中的“茶氨酸”(穀氨酸γ-乙基醯胺)在遮光狀態下,向“兒茶素”(茶單寧)的轉化過程幾近停滯。帶著鮮甜滋味的茶氨酸和海藻中鮮味的主要成分穀氨酸有著相近的結構,於是,抹茶入口後人們感受到的也是相近的鮮味,這就是抹茶帶有淡淡海苔味的原因。口感苦澀的兒茶素(茶單寧)的減少,也是抹茶苦味遠低於普通綠茶粉的原因。

    所以抹茶和綠茶粉完全是兩回事!!!

    日本綠茶製茶初步加工的主流方式是“蒸青”(蒸し即蒸汽殺青),而不是中國常用的“炒青”工藝。採摘的茶樹鮮葉在當日進行殺青與乾燥,每一片鮮葉的葉柄、葉脈都被剔除,只留下葉肉部分在恆溫下蒸乾,這就是所謂的碾茶工藝(てん茶),碾茶最終經過石磨細緻研磨成顆粒直徑僅有2-20μm的極細粉末,才是抹茶粉。

  • 3 # 皛川

    抹茶是日本的茶道。綠茶粉是中國新興的茶道,儘管還沒成氣候。二者只有製作工藝和儀式感上的不同,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茶道”的歷史悠久,是品茶的一種儀式感和境界。只不過歷史上玩茶道都是有錢、有閒人的嗜好罷了。日本的茶道本身就是源於中國的。

    日本的茶道經年不衰,對抹茶的製作工藝和品茶的儀式感都非常考究。

    而中國的茶道,由於歷史上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中斷了好多年。現如今國富民強了,茶道才又重新迴歸了起來。但綠茶粉的製作工藝和茶道的儀式感都還處於初級階段。有待民眾的認知和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醜八怪”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