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青燈讀歷史
劉邦原本召集各路諸侯,出兵50萬一起攻打彭城,但是卻被項羽打的落荒而逃,差點在彭城丟了性命。其實在劉邦揮師攻打項羽是,大將韓信就已經寫信阻止,但是劉邦不聽,執意要攻打項羽,急於求成,最終兵敗。而當時韓信在另一方,忙於為劉邦收復楚齊兩地。劉邦兵敗後,在夏侯嬰的保護下得以逃脫。但是其中,劉邦把自己的兒女都拋棄掉了,還是夏侯嬰執意要救,才得以保全。
那麼劉幫為何要丟棄兒女呢?
其一眼看著項羽軍隊馬上要追到,劉邦情急之中慌了神色,對兒女視如草芥,只想著活著;
其二,劉邦知道丟棄兒女,能讓馬車跑的更快,增加逃生機會;
其三,劉邦知道自己丟棄兒女,以項羽的為人不會殺小孩。
-
3 # 歷來現實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物,從一個小小的亭長起家,一直幹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經歷了超乎常人的磨練,最後創下了豐功偉績。
為了抓住自己生存的機會,他不惜拋妻棄子,在項羽揚言要煮劉太公時,劉邦卻要求項羽別忘記分他一杯羹。劉邦不愧是一個幹大事的人,行事風格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拋棄兒女這件事,卻成為了他一生的汙點。
劉邦在彭城戰敗,落荒而逃,逃亡的途中碰到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這時候還精神正常,於是把孩子拉上馬車一起逃跑。
一路奔波之後,馬匹十分勞累,越跑越慢,劉邦疑心病犯了,總覺得後來追兵臨近,風聲鶴唳,情急之下劉邦將一雙兒女踹下馬車,不過很快就被車伕救了上來。
俗話說"夫妻本自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就算劉邦拋棄了妻子,難道也能狠心扔下孩子,他的心為什麼這麼狠?想象一下劉邦當時的心情,劉邦在逃跑的路上是十分心急的,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被敵人追殺還不算糟糕,自己的兩個小孩子還跟著添亂,簡直就是個累贅。
兩個孩子要是在外流浪不見得會有什麼危險,反倒是在車上才是最糟糕的,劉邦都快急瘋了,抓住了大家肯定都沒個好。馬車一路顛簸,劉邦還在破口大罵,兩個和媽媽走散的小娃娃嚇的哇哇大叫,孩子哭了,劉邦更急,更煩躁。
大家都坐過火車,試想在火車上碰到兩個哭了一路的孩子,乘客們會怎麼辦?坐長途火車很累,坐馬車更累,這時候肯定會有乘客說:"誰家的孩子哭了半天,真是煩人,家長就不能管一下?"其他乘客雖然沒有發聲,但是心裡也是這個意思。既然有人指責了,家長肯定就會管一下孩子,因為不止家長一個人被吵煩了,整節車廂的乘客都被吵煩了。
劉邦很著急,也被兩個孩子吵煩了。
劉邦管孩子的方法也很獨特,上去就是一腳,並且破口大罵:"讓你給老子吵,不想坐車就給老子滾下去,老子帶著你們逃命,你們卻這麼不聽話。"可能劉邦只是想稍微教訓一下孩子,卻沒想到真的一腳把孩子踢下馬車,好在車伕夏侯嬰及時把兩個孩子救了上來。
既然有人救孩子,劉邦索性再扔兩次孩子,反正有人救,這樣戰士們就不會心煩意亂,反而提高了警惕,劉邦這樣的表演起到了拉攏人心的作用,這一點也很像他後世的子孫劉備摔孩子的那一幕。不愧是個奇才,難怪手下有那麼多能人異士死心塌地願意跟著他幹。
就算夏侯嬰沒有救孩子,劉邦也不虧。
夏侯嬰三次救孩子,說明楚軍跟得不是特別緊,和劉邦的馬車還有段距離,在短時間內是追不上的,兵荒馬亂之中,楚軍一心只想抓住劉邦,怎麼會在意兩個嚎啕大哭的孩子,孩子很可能並不會被楚軍抓走。如果劉邦被抓,至少保全了兩個孩子,大大降低了風險,只要孩子在,將來就有反撲的機會。
-
4 # 進讒言
這就是為什麼楚漢之爭!我一直喜歡項羽!霸王迷!很多老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是比較好聽的話,難聽點就是,心狠手辣!劉邦和項羽的爭鬥,一大半的時期都是處於弱勢,哪怕兵力數倍於項羽,依舊打不贏!再觀被項羽打的全家人落人手裡,要烹煮時說出一副,你我原本起義相當於兄弟,烹我父猶如你父,煮好分我一杯羹。這類話,再看後面逃命,推妻兒下馬車也就不足奇怪了!
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古人並不以妻兒為重,從母系氏社會過渡到男系社會以後,女子地位低下,男子妻妾成群,子女也多,在劉邦當時的情況來說,妻兒的性命是比不了手下的一個謀臣,一個士兵,甚至是比不了當時駕車的馬伕。梟雄的決斷是很明白的!司馬遷即便記載了劉邦的種種行為,在當時的人們或者劉邦的子孫看來或許這並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甚至還會佩服當年劉邦的狠辣與決斷。彭城的大敗,項軍用計詆譭劉邦的可能性比較小,一是,楚漢之爭,項羽一直是強勢的,以強大的戰鬥力打擊劉邦,即便劉邦數倍兵力於項羽,依然彭城大敗。二是,對於劉邦這樣失敗的對手,項羽是不屑用計謀,特別是彭城這樣的大勝!西楚霸王有西楚霸王的霸氣!狂妄自大!事實上項羽有狂妄的本事!
劉邦贏了,有韓信固然是一大因素,但也離不開蕭何張良的內政,項羽是盛極而衰。作死作的。和劉邦比多了太多的英雄氣概,而後來民間傳說的虞姬自刎,更添加了太多的悲情色彩。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5 # 桑志揚269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劉邦是個小人,我從不避諱這一點。
公元前205年4月,項羽大破劉邦於彭城,夏侯嬰駕車帶劉邦逃跑,途中遇到自己的兒女,即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把兒女拉上車一起逃跑,無奈楚軍追的太急,人多車自然走的慢,劉邦幾次三番推兒女下車,夏侯嬰又屢次抱上來。《史記》原文如下:“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
從文中看當事人有夏侯嬰,劉邦,孝惠,魯元,楚軍和漢軍。
司馬遷能詳細的記載夏侯嬰說的話,可見這件事至少是當事人傳出來的,劉邦不太可能會說,丟人!孝惠,魯元也不大可能說,畢竟是自己的父親,當然也有可能跟呂后說被別人聽到了,不能排除。夏侯嬰有對別人說的可能,漢軍近侍也有可能,楚軍估計只能看到大概情況,不可能詳細瞭解說的什麼話!
另一方面,從司馬遷的態度也基本可以看出劉邦這段拋棄兒女的事情是真實的。司馬遷修史肯定是要經過多方考證的,不能憑空臆想!沒有經過多方考證不可能憑空摸黑開國皇帝,這可是大逆不道的死罪!
司馬遷受腐刑(也就是宮刑)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所寫的《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堅持真理,秉筆直書。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同時也開創了以實寫史的先河,才能有之後的二十四史。
如果不是司馬遷的這種精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恐怕沒有多少真實內容可言了,要麼溜鬚拍馬,要麼以訛傳訛,早就失去原來的真相了!
-
6 # 老街味道
我覺得這正是它成功的原因,劉邦的剋制隱忍冷靜,總能夠讓他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中,選擇出最正確的道路。
雖然這條路走下來有時候讓人欽佩、有時候讓人不齒。他的所做作為都是無條件甚至冷酷地為成功而服務,
這個冷酷無論是對自己、對家人還是對別人一視同仁。
一、對待親情睢水之戰,劉邦將自己的親生孩子推下戰車。
父親被項羽抓住,劉邦說的卻是“吾與之分一杯羹”。
二、對待韓信為了安撫韓信戰勝項羽,強忍不快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同樣為了消除隱患,任由呂后和蕭何殺死韓信
三、對待項羽大家都知道項羽在鴻門宴上,將走投無路的劉邦放走了。
但是劉邦並沒有因此放過項羽,在烏江逼得霸王自刎。
四、對待蕭何、張良劉邦建國,以蕭何為第一功臣,但是當劉邦開始猜忌蕭何籠絡民心時,嚇得蕭何趕緊自汙名節躲過一難,避免了韓信的下場。
漢初三傑的另一位張良: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極少參與政事。
這二位聰明人充分看透了劉邦的行事方法,採取了明哲保身之道。
結語曹操曾經有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劉邦有過之無不及。
目前的社會中,您有沒有碰到那些你不肯做而別人去做了、最後人家升職加薪的事情呢?職場殘酷,有時和戰場沒有區別,有時候成功不僅需要能力,還要冷酷和無情。
最後,伴君如伴虎,世上聰明人,幾個得似張良呢?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牧童詩》· 黃庭堅
2018-1-24
-
7 # 大秦鐵鷹劍士
劉邦拋棄兒女是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正是劉邦有這般冷心的帝王心志,所以劉邦才能戰勝武力值第一的項羽。作為帝王,國家權力重於親情,儘管歷朝歷代都宣揚以孝治國,以仁治國,但那只是讓老百姓這樣做!帝王就是要冷血無情,必要時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皆可殺!
《史記.漢高祖本紀》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乃取漢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軍中以為質。至於你問這件事司馬遷如何得知的,那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所以司馬遷自然知道。後來劉邦與項羽兩軍對磊,項羽把劉邦的家小全部推到兩軍陣前,要求劉邦投降否則斬殺劉邦家小。而劉邦是如何回答的呢?劉邦說他曾與項羽結拜為異姓兄弟,他的家小就是項羽的家小,你項羽殺之不仁,殺之不武!這件事楚漢兩軍數十萬人親眼所見,豈能有假?
《史記.項羽本紀》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為天下者不顧家,這是項伯對劉邦的評價。劉邦為了統一天下,或者說追求最高權力,拋妻棄子,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劉邦的大仁大義所在。項羽雖不殺劉邦家眷,但是屠殺百姓士卒過烈,雖有小仁,卻失大德!
《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司馬遷說:我聽周朝儒生說“舜帝是目蓋重瞳”,聽說項羽也是這樣的人。項羽怎麼可能是舜帝的後代呢(傳說中舜帝愛民如子)?為何項羽如此殘暴乖張(項羽經常屠城,殘忍好殺)!
-
8 # 謀士說
彭城戰敗劉邦拋棄兒女記載於《史記·項羽本紀》在《高祖本紀》當中並沒有這麼記載。不過在《項羽本紀》當中的確有種喝麼一回事,難到劉邦真的忍心把兒子和女兒拋棄嗎?我看未必!
彭城之戰是劉邦和項羽第一次交手,劉邦率領五個諸侯國,大約五十幾萬士兵,而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去攻打。開始有十幾萬人被殺,後面逃跑的時候又有十幾萬人掉進河中淹死,屍體把河道都堵住了。楚漢之爭的首戰,劉邦損兵折將,戰場簡直慘不忍睹。
楚軍把劉邦追擊到靈壁的時候,裡裡外外圍了三層,結果還是被他逃跑。經過彭城之戰來看,司馬遷從側面襯托了項羽的厲害,也反映了劉邦的幸運。劉邦是命不該絕,好像上天冥冥之中在幫助他。你想想,項羽都把靈壁圍死了,天上突然飛沙走石,白天都變成了黑夜,其實《項羽本紀》用了誇張的手法。司馬遷這麼寫,是為了突出劉邦。劉邦是真命天子,上天在幫助他。
劉邦在彭城戰敗,打算從沛縣,接他的家人。但是楚軍,窮追不捨,沛縣的百姓都逃跑了,劉邦的家人也沒有找到。逃到半路的時候,劉邦遇到了他的兒子和女兒。當時楚軍不斷追趕,情急之下劉邦把他的兒子和女兒都推落車下,接連數次。估計當時劉邦都慌了,但是他的好友夏侯嬰卻很冷靜,還呵斥劉邦,這麼做肯定不對,畢竟是自己的子女。劉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改正。把他的子女接上了車,劉盈和魯元公主也因此脫險。
從《項羽本紀》來看,劉邦在逃難途中,曾經數次將兒子和女兒推下車,然後在夏侯嬰的提醒下,他把兒子和女兒都救了上來。說明劉邦聽得進他人的規勸,而他和項羽恰恰相反。劉邦從彭城逃到滎陽,兩軍對峙了三年,劉邦當時缺糧已經無法堅持了。這一次,劉邦應該必死無疑了,劉邦只好提出議和。當時項羽的謀士范增提醒趁這個機會殺了劉邦,但是項羽還是不聽。從彭城逃跑,夏侯嬰說劉邦。在滎陽的劉邦與項羽一對比,項羽身上的問題就出來了。劉邦聽的進他人的勸告,但是項羽剛愎自用。
所以,劉邦把兒子和女兒推下車,並不是出於違心的舉動,後來在夏侯嬰呵斥了劉邦,劉邦把子女救了上來。司馬遷著重突出劉邦善於採納他人之言,而項羽根本不聽他人勸告。所以,項羽不是做皇帝的料,司馬遷的寫作藝術,真的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真的一點也沒錯!
-
9 # 人人前有座山
小時候村上的老人們整天唉聚在一起聊天,聊三國,水滸,七俠五義,瓦崗寨,很愛品評名人將相,雖然和我們八竿子打不著,但一個個都說的跟見過似的,精彩背後還能連出很多名人家事來,我的印象就在這裡,大多亂世英雄都不容易死,老人說那是人家命硬。可親人子女卻容易被對手殺害,這裡老人沒說敵人兇殘可惡,還只是說偉人命硬,親人容易被他剋死!現在我更願意理解為無毒不丈夫,生逢亂世如若想出人頭地自然必須要殺伐果斷,自然樹敵無數,最終成就偉業的前提卻必須保證自己不死,如何保證自己不死對於名人是個忌諱的話題,不過無非是保護團隊多…將士肯替他賣命…自己會躲…甚至會裝孫子,甚至裝死都行,那就明白了,你不死自然是有人替你死嘛,這就是人所謂的命硬和克人的由來!所以你說劉邦推子女下車有多奇怪嘛,否則不推他就不是劉邦啦!
回覆列表
父愛如山。這句話永不過時,父親是子女的護身符,尤其在危急關頭,作為父親都不會將子女拋之不顧。而作為一代開國皇帝的漢高祖劉邦,在危難時刻竟然將兒女拋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彭城之戰說起。
彭城之戰是劉邦與項羽之間的對決。彭城之戰劉邦輕率五六十萬大軍征討項羽,而項羽只有三萬人。最終劉邦五六十萬大軍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屁滾尿流。此戰是項羽的巔峰之戰,足以證明項羽出色的軍師才能。jiu
戰敗的劉邦險些成為項羽的階下囚,驚慌失措的劉邦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迴天,便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坐上馬車,由夏侯嬰駕車開始逃跑。上車後的劉邦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那就是將自己的兒女推下馬車。
作為一個父親,劉邦真的這麼殘忍嗎?後世對劉邦這一舉動也有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劉邦為了保命,為了讓馬車能跑的快一些,才推下兩個孩子;還有人認為劉邦看透了項羽,知道項羽即使抓住這兩個孩子,也不會對孩子下手;還有就是馬車目標太大,容易被亂箭射死。
到底真相如何,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認為劉邦的這一舉動是冷酷無情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