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塵飛度

    1 德國在戰前有其經濟為其軍事行動做後盾,一戰後德國已經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打仗就是打經濟,所以德國在開戰後這方面已經在歐洲處於優勢。

    2 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民眾的抱怨心理,一戰後德國受到不公正待遇,從那時起德國國內的民眾就開始憋著一股怨氣,這也成為德國發動戰爭的一種動力,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援是不會有這麼大成績的。

    3 希粹(簡稱)的宣傳攻勢,將其塑造成了民意的代表者,這種心理上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成為了德國在開戰後能迅速在國內動員數百萬軍隊的原因。

    4 過早準備,而別國卻一直鬆懈,德國從退出一戰協定後就開始擴軍備戰,其準備的充分和計劃的周詳是別國無法比擬的。反觀周邊國家,英法一直觀望希望引火向東,而蘇卻抱有德國不取得歐洲就不會對自己有所想法的觀念,別的小國則看著這幾個國家沒有動作,以為德國會受制於他們,所以也不防備。所以到開戰時這些沒有防備的國家就迅速淪陷。

    5 綏靖政策,這個書上有,我就不說了,這是德國前期無所顧及的主要原因。

    6 德國軍事裝備的先進性,一戰後德國就已經認識到自己戰爭觀念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所以戰後他們用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強大的人力投入到了軍工上,這是他們成為一戰後第一個將坦克部隊作為一支對立作戰力量的國家,而法國到了開戰後還在將坦克作為配合步兵作戰的一個兵種,這種軍事觀念上的差別,在戰前天平就已經傾斜了。

    7 德國軍人的素質,德國的軍人選拔是相當挑剔的,這也是一戰後德國加強軍隊建設的主要發麵,他們加強了質量上的建設,德國的軍人可以說是二戰時期個人素質最強的,即使到了後期德國已經出現力量匱乏的時候,其軍人還是非常重視素質鍛鍊。德國軍人在戰前的戰爭觀念要求是:每一個軍人都必須具有自己完成一次小規模戰爭的能力。這種要求就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如果樓主懷疑的話,可以看看德國的坦克部隊,在閃電戰的時候一天奇襲這麼遠,如果不是個人作戰能力強的話,軍隊早就因為散亂而崩潰了。

    8 德國軍事將領的優秀,可以說德國在一戰後保留了其主要作戰幹部,並在這基礎上提拔了很多很有天賦的少壯派,所以他們的戰爭天賦和先進的作戰理論使德軍處於世界軍事力量的尖端。綜觀二戰所有國家,誰有德國的優秀將領多?曼因施坦、窿梅爾等等。反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的將領還是老一代,傳統的作戰思想大大落後於時代。而蘇聯的將領在大清洗後還剩下多少?

    9 很好的利用了各國的矛盾,戰前歐洲和蘇聯的矛盾是很明顯的,所以德國為了先近後遠,先與蘇簽定了互不侵犯,然後集中力量對付英法,而蘇聯也上當了,以為德國不會先攻擊自己,於是很大膽的不在爭取任何盟友,只去擴大自己的防禦地帶,芬蘭、波蘭等等成了他首先的靶子,這也大大激怒了英法,導致戰前他們之間不和諧的因素。直到歐洲基本淪陷後他們才又走到了一起。

    10 作戰通訊的現代化,德國也許是最先進入通訊戰爭的國家,那時他們便大打通訊戰,利用自己先進的通訊力量使敵人癱瘓,而自己卻行動迅速,這也是他能大量閃擊對手的原因。

  • 2 # 毒刺劍客

    謝謝悟空邀請。這個問題,要從德國的統一開始說起。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後,日耳曼人開始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在短短几十年的發展之後,就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作為強國,對外擴張是必然選擇,在殖民地瓜分不均,發生利益衝突後,德國和法國爆發了戰爭,最後法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被德國割走,這樣法國和德國結下了樑子。

    一戰的爆發,是德國不得已而發起的,英法要壓迫德國,德國被迫反擊,結果德國戰敗。凡爾賽條約給德國強加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賠款,還有限制因素,包括把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特權轉讓給日本。一戰後對德國的不平等對待,使得德意志民族遭受了奇恥大辱,就在整個德國都開始迷茫的時候,希特勒的主張讓德華人民似乎看到了希望,終於開始有一個人試圖替德國鳴不平,帶領德國走出困境,擺脫經濟危機。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周邊強敵環伺,而德國的國防軍只有十萬,希特勒要恢復一戰前的德國,就必須擴軍,向英法波蘭等國挑戰,其實德國不是要單挑全世界,而是要替德國復仇。

    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德國非要四處侵略,其實原因很簡單,記得希特勒提出了一個生存空間理論,說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間不足,這個理論的事實依據就是,德國地處中歐平原,周圍強敵環伺,使得德國始終處於眾多國家的包圍中,一戰結束後,德國的領土被一分為二,這在德國看來實在是屈辱。要改變,就要擴大生存空間,要擴大生存空間,就要把曾經屬於德國的拿回來。

    讓全世界包括德國自己都沒想到的是,閃電戰如此犀利,德國幾乎沒怎麼費勁就掃平了歐洲,這個也許希特勒自己剛開始都沒想到。英國孤懸海上,已無力對抗德國,德國就把歐洲的最後一個強敵蘇聯作為了下一個目標。

    至於美國的參戰,那純粹是蠢豬一樣的日本拉了德國的後腿,非要招惹美國,讓美國這個最大的砝碼壓死了德國。其實德國不是一國單挑全球,如芬蘭,義大利,匈牙利等國也出兵和德國一起作戰。

  • 3 # 懷疑探索者

    公元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的全權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就此投降了。這是屈辱的日子,對德華人來說。根據投降的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千門大炮、2萬5千挺機槍、3千門迫擊炮、1 千7百架飛機、5千臺火車頭、15萬節車皮和5千輛卡車。簽字六小時後停火生效。《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國民財富被戰勝一方搬空了,工業體系被徹底摧毀,軍隊幾乎不存在——只能保留10萬準軍事人員,大片的原德國擁有的領地被劃分分割出去,1/3的領土丟失,德國喪失了很多民族尊嚴和主權。雖然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戰敗了,但這次世界不戰沒有正義,只是列強之間為了利益分配的狗咬狗,戰勝國一方對德國如此苛刻,激發了德華人民的怒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但更關鍵的是,以英法為首的傳統列強勢力,控制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殖民地和資源,將德國包圍在一個狹小的歐洲,讓它動彈不得。德國經歷了世界範圍的經濟大蕭條,深知擁有海外殖民地和市場的重要性,但由於投降條約的限制,德國無法進一步發展,龜縮在歐洲無法動彈。資本的力量需要出口,德國的大資本企業也希望藉助希特勒走出去,攻佔全球市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按照德國元首的說法,就是德國需要自己的“生存空間”。之前,德國陸陸續續在歐洲打了幾仗,都贏得非常輕鬆,這也極大刺激了被狂熱情緒籠罩的德國上下,認為強大的德軍完全可以一血前恥,所以不惜鋌而走險,悍然發起更大規模的軍事入侵。

  • 4 # 翱翔滴毛鷚子

    不要鬧了,能不能嚴肅一點點,然後再嚴肅一點點的去探討世界性的問題和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謂的同盟國只不過是由前蘇聯、英國、法國、美國、中國、波蘭、丹麥、挪威、以及來自巴西、智利、埃及、加拿大作為表率立場的人員和物資增援,外加法國派出的所謂無國界部隊,這就是同盟國的全部組成。

    你認為13個國家就可以代表全世界?德意志第三帝國重計量也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以車輪方式對抗了其中的12個而已,更何況在戰爭起初的德國也並非單挑,其由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日本所共同組成名義上的所謂軸心國。

    單挑全世界又從何來?

    請不要用不負責任的庸俗理論面相歷史去力求對號入座,這本身就是一種褻瀆歷史,不負責任的態度。

  • 5 # 阿爾法軍事

    二戰德國真的是以一國之力與全世界開戰嗎?其實,英美在對德作戰方面的態度其實一直是很消極的,德國的真正對手其實只有一個蘇聯。

    德國佔領的國家是不少,而除了德國外,德國的僕從國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諾曼底登陸以前,跟隨德國參加對蘇戰爭的僕從國軍隊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北非和義大利的德軍和英美軍,比如北非戰場的英美軍高峰時也只有20多萬,而同時期東戰場上光德國的幾個主要僕從國軍隊就有80多萬,而且那些僕從國軍隊並非都是擺設,芬蘭軍隊出於對蘇聯的民族仇恨,戰鬥意志比德國還堅決。羅馬尼亞軍隊在斯大林格勒蘇軍反擊時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直到柏林戰役時德軍中還還有大量的法華人,荷蘭人和比利時人,可見其對納粹的忠誠。義大利戰役爆發時希特勒只從蘇德戰場調走了一個光桿子師,德軍在北非戰場只死了16000人,在義大利戰場只死了59400人,在西歐戰場也只死了128300人,英美的死亡也不大,英國只死了26萬,美國死了40萬(而且英美軍的死亡中還包括對日作戰死亡的),而在蘇德戰場光德國的幾大僕從國軍隊就戰死了117萬。

  • 6 # 王祖蔭1

    並尤證據表明希特勒要單挑全世界。別忘了在與日本結盟之前,德國一直援助中國抗戰。老蔣的德國軍事顧問(忘了名字)對老蔣抗戰決策與力頗多。德國因一戰戰敗被英法盤剝過苛,鉅額賠款,丟失領土,以及戰後通貨膨脹,馬克幾成廢紙。哪個民族能承受如此恥辱?希特勒主要想把英法壓住,一雪一戰之恥。至於為什麼去打蘇聯,我也不懂。

  • 7 # 悠然歷史

    注意一點,德國可沒有膽子挑戰全世界,相反,德國還特別忌憚自己在跟英國法國或者蘇聯單挑的時候蹦出另一個強敵來插手。

    比如說波蘭戰役的時候。

    如果自己一個國家就敢單挑全世界,那麼希特勒又何必去跟蘇聯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原因還不是擔心自己在跟英法打的時候蘇聯會從背後來捅自己一刀。

    德國和世界開戰更多的原因是由於身不由己。

    由於海軍實力薄弱,註定了德國坦克只能衝到法國邊境,沒辦法橫跨整個大西洋沿岸衝到倫敦去,所以也就沒辦法迫使英國退出戰鬥。

    在這個時候,德國想要贏得戰爭就只能用拿破崙使用過的老辦法:用擊敗蘇聯來迫使英國求和。

    只不過蘇聯太強了,使得德國沒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只不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東線的局勢對德國來說還是十分有利的。

    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開始,一直到1942年下半年德軍達到斯大林格勒附近,東線戰場上德軍幾乎無往不利,光俘虜就抓了一整個法國陸軍

    除了在莫斯科等少數地區吃過虧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大麻煩

    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德軍在戰場上打的這麼順利,相信蘇聯用不了多久就會來主動求和,這個時候在希特勒眼中:

    蘇聯投降=英國投降=德國在歐洲建立起絕對的優勢

    所以當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後,希特勒覺得反正自己馬上要贏了,蘇聯廣大的土地、資源和人口馬上就將變成德意志帝國所有,還用擔心千里迢迢從北美跑過來的美國佬嗎?

    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跟著日本一起對美國宣戰。

    日本要是打贏了,自己就趁機撈點好處,日本要是打輸了對德國而言也不是什麼大事,堪稱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前提條件是德國成功擊敗了蘇聯。

    但是由於德國未能在英美登陸之前擊敗蘇聯,這樣希特勒對美國宣戰的舉動就大大加速了德國的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租客換了指紋鎖房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