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江湖

    所有人都刻意遺忘了,中國古代,人馬具裝重騎兵時代!那是跟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騎兵!

    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士氣原因?所有人都忽略了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

    就算鐵浮屠我們不承認,不在乎了,中國古代甘肅,寧夏的同樣人馬具裝重騎兵鐵鷂子,也沒人提!甘肅寧夏就是邊遠地區了?當時廣州不就是蠻荒之地了?

    曾經,這片大地上也有過尚武的時代!可惜了…

  • 2 # 用心看本質

    誰告訴你騎兵對步兵有優勢?兩軍對戰靠的是士兵素質,器械和指揮官的水平,而不是騎兵和步兵之分。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騎兵軍團向步兵軍團衝鋒在雙方水平接近的情況下無異於自殺。不要把電影裡的東西當真事,那都是導演瞎編的,尤其是中國導演,不學無術胡編亂造。騎兵衝鋒是絕不敢直接衝進步兵陣型的,騎兵的戰法是圍繞步兵陣型轉圈並射箭,等待步兵陣型鬆動,出現裂縫的時候衝進陣型裂縫,靠步兵的混亂取勝。但是遇到訓練有速指揮得當的步兵軍團就完全沒有辦法了。但是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雖然打不贏但是步兵也抓不住騎兵,所以華人的戰法是步兵推進到水源地築城,當把草原上所有的水源都佔據後,敵人就無路可走只能後撤了。當然,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也是有騎兵的,而且素質很高,只是數量較少,戰法是步兵推進,騎兵在中和兩翼,迫使對方陣型後撤,如果產生混亂,騎兵開始追擊。總之,步兵陣型在當時冷兵器條件下是騎兵難以撼動的,只不過中國歷史上由於士族階級對武將的打壓,對農民的壓榨,對朝廷的把控,導致很多時候軍隊的戰鬥力低迷,所以才會出現騎兵敢對步兵陣型正面衝鋒的現象,表現為騎兵剛靠近,步兵就轉身跑了,結果成了被肆意殺戮的物件。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對戰數萬騎兵,諸葛亮更是帶著步兵軍團在平原上追著曹魏的騎兵軍團打,那可是橫掃周邊一切遊牧民族的曹魏騎兵軍團啊!所以騎兵對步兵除了機動性談不到什麼優勢,相反因為機動性,導致騎兵無法攜帶大型器械,面對即使一個很小的城堡也難以攻下來,這就導致出現了中國軍隊在草原上到處建城堡,遊牧民族生存空間被擠壓,只能遠走的局面。

  • 3 # QS625

    滿洲騎兵是17世紀當時最強大的騎兵之一,戰鬥力很強,騎兵雖然對步兵優勢很大,可是攻城,總不能騎馬去攻,還有到南方,多崇山峻嶺、湖泊遍佈,騎兵不能收到極大限制,必須下馬徒步進攻。

  • 4 # 隨手拍記錄

    一,兵源素質高。滿族人生活在遼東大地,白山黑水之間,向來以漁獵為生。滿族人自小參與騎馬射獵,箭法高超,能射中天上的飛鳥,力大無窮,敢在山林中捕殺野豬和熊。這樣的勞動,簡直就是在培養優秀的騎射戰士,只要把武器對準人就可以了。

    二,民俗習慣養成。每年秋冬交替,滿族各部都要組織較大規模的集體狩獵活動,族人在首領帶領下,有人驅趕,有人追逐,有人包抄,有人射殺,有人運輸。大家各盡其職,紀律嚴明,配合密切,這就是最基礎的軍事組織訓練,到了戰場上自然輕車熟路。

    三,良好的軍事制度。努爾哈赤首創,皇太極完善了後金軍的八旗制度。把其統治下的民眾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形成極強的戰鬥力。

    四,滿族人擅長學習先進技術。對與軍隊有利的人員給予封賞,學習了其他民族先進的戰術和武器,裝備到軍隊中,縮小了與明朝的武器水平差距,並能發揮八旗軍機動性好,吃苦耐勞,善於長途跋涉的特點,攻敵不備,戰果累累。

    五,八旗兵擅長遠端突進,對後勤的保障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打到哪裡就搶掠到哪裡,取之於敵,用之於己,來去如風。使明朝很難防備,無法對其補給造成威脅和破壞。

    綜上所述,這就是巔峰期的滿清八旗兵戰鬥力強大的主要原因。

  • 5 # 東施5380727

    騎兵衝擊陣列完備的步兵那是送死,步兵陣前放拒馬,鐵蒺藜,騎兵怎麼衝,步弓無論威力射程還是準確度都遠比騎弓高,對射完全不如步兵,滿清攻擊明軍步陣,都是下馬,前排批兩三層甲,推盾車(車上豎七八寸的大木板,糊溼泥),別說火槍就是小口徑炮都打不穿,推到跟前搬開拒馬,先投擲飛斧短矛鐵骨朵之類,然後步弓用重箭射擊(箭頭三兩以上,可破甲),最後衝入肉搏,開啟缺口後騎兵衝擊

  • 6 # 北風hxn

    明朝末年,滿洲人進犯明朝邊境。

    滿洲人軍隊是步騎結合,即有騎兵部,也有步兵部。而步兵多數情況下是先騎馬到達攻擊陣位後下馬結陣,然後進攻。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乾脆騎馬進攻豈不更好?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滿洲人更擅長步行作戰。滿洲人的精銳兵力主要由長白山、興安嶺一帶的獵人組成。他們在崇山峻嶺中穿梭於原始森林,與冰天雪地鬥、與豺狼虎豹鬥,所以戰鬥力有過人之處。面對明朝的步兵,他們是有信心的。

    二、並不擅長騎馬作戰。東北的叢林環境並不太適合培養騎兵,他們是在叢林裡穿梭的獵人,並不是在草原上賓士健兒。即使有騎兵,也比不上蒙古那樣規模龐大,人人從小在馬背上生活。而清軍的騎兵部隊其實是大部分由蒙古人組成。是由努爾哈赤征服的蒙古部落組成。

    三、他們騎馬,是為了快速機動,並不是為了衝鋒陷陣。當然,當他們遇到毫無戰意的明軍部隊時,是不介意騎馬衝殺的。

    有人神話清軍的戰鬥力,吹得天花亂墜,說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也就一般般。他們大部分是獵人,在那個到處是原始森林覆蓋的明代,明軍中也有不少獵人。其實在訓練有素的軍隊面前,什麼獵人都沒有用。

    在萬曆年代,李成梁、戚繼光年代,軍隊訓練有素、軍費充足,士氣高昂,蒙古兵、滿洲人,統統都龜縮回自己的小部落。至於明朝末年,明軍不堪一擊,原因有太多,不一一表述。一個王朝出現亂象叢生的現象,自然代表它的末日到了。

  • 7 # 倫敦上空的噴火

    騎兵下馬作戰可以說是所有騎兵的常規戰術,不止滿洲八旗這樣搞。在進攻有拒馬 柵欄等野戰工事的敵人時,步兵比騎兵更有作用。

    璋以本部兵陣於城西。姚良輔出自北嶺,先遣萬人攻許裡阿補,自以軍九萬陣麥子原下,捍以劍盾、行馬,外列騎士,步卒居其中,敢死士鎖足行馬間,持大刀為拒,分為八陣,而別以騎二千襲璋軍。璋方出迎戰,以兵五千沿壕為狀,餘兵皆舍馬步戰,擊其前行騎士,走之。於是,行馬以前衝以長槍,行馬以後射以勁弓。良輔兵稍挫,習尼列乘勝麾兵,撤其行馬,破其七陣。

    公元1162年(金大定二年)南宋和金軍在大散關交戰,宋軍在陣前設拒馬,拒馬中放置持大刀的敢死隊,拒馬之後是劍盾士兵。金軍就是選擇騎兵全部下馬步戰,用長槍衝擊宋軍拒馬陣,擊破宋軍拒馬後,再上馬衝鋒。

    明清戰爭之中,明軍也經常設立車營這樣的野戰工事來對敵,面對這樣的陣地直接縱馬衝擊是非常困難。在薩爾滸之戰中 八旗騎兵連北韓軍隊設下的營陣都不能擊破,最後是驅趕大量馬匹衝破北韓軍的拒馬,騎兵再衝虛沖鋒才擊敗北韓軍。

    俄而虜大至,先犯左營,應和環設拒木於陣前,分隊放炮,虜騎阻不能突......鐵騎隨馬後,以兵器驅馬,馬奔逸決拒馬木,左營炮發,虜前者顛,後者蹂躪而進,左營兵單不能支,師遂亂。

  • 8 # 論史

    題乾的前半部分說的不全對,騎兵對步兵的優勢不是絕對的,只能說在一定條件下騎兵對步兵是優勢明顯的。若在平原曠野這種衝擊距離足夠的情況下,其衝擊能力和機動性相對於步兵來說優勢相當明顯。但是,戰場地形情況各異,而戰場需求也是瞬息萬變,騎兵也有短板,豈有包打天下之理?例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兼具機動性、火力、防護性,饒是如此,亦要有步兵進行掩護,所以打仗的時候各兵種合成作戰的勝算比單一兵種大的多。而八旗軍就是典型的合成型兵種,重騎兵、重步兵、炮兵一應俱全,戰場適應性確實比較強。

    而題乾的後半部分說的確實是事實,後金(清)在崛起的過程中其士兵經常下馬步戰,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早在努爾哈赤尚未反明,在兼併女真各部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步戰記錄,就比如說在攻滅烏拉部的時候,面對三萬烏拉部兵,努爾哈赤的軍隊在百米距離上,命令士兵下馬迎敵,大獲全勝。附圖。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布佔太率三萬兵步行,列陣以待,兩軍相距百步,滿洲兵亦下馬進戰。

    而八旗軍之所以敢於下馬步戰,總體上看,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這個實力。重步兵兵員素質好,裝備精良,經過嚴格訓練,紀律性強。

    女真族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漁獵民族,他的經濟模式構成是多元,既有農耕的生產方式,也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長期的勞作和狩獵生涯養成強壯的體格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大家都知道重步兵身披重甲作戰,行軍作戰,直前搏殺,都需要有充沛的體力來支撐,而女真人恰恰符合這一要求。以史料載之,部分八旗軍人在攻城戰的時候甚至敢於披掛三層鎧甲,向上攀緣,以一副鎧甲20斤來計算,就是身上負重60斤攻城,體力不可謂之不好。附圖。

    《江陰城守紀》:二都督恃勇衣三層甲,腰懸兩刀,肩插兩刃,手執雙刀,獨登雲梯,毀雉堞,跨上城垛,執刀亂砍。

    再加上女真人從事農耕,做為集體勞動者,比以遊牧為主的蒙古人組織紀律性更強。所以女真人是非常好的重步兵兵源,正如徐光啟所說“奴之步兵極精,分合有法”。

    另外,從生產力角度來說,建州女真農業化程度到明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所謂“各牛錄出男丁十人、牛四頭,始於荒地耕種之”,甚至還興建糧庫以備災荒之年。附圖。

    《滿文老檔》:自是免徵華人糧賦,華人無所憂苦,糧貯轉為豐足,興建糧庫,此前則無糧庫。

    又於較早的時候發現金屬冶煉行業,萬曆已亥年(1599)的三月,“始炒鐵、開金銀礦”。由此可以看出,在建州女真崛起的過程中,有著豐富的物資供應。所以,可以確保作戰的時候每一個士兵都有鎧甲披掛。

    優質的兵源再加上生產力足夠保證裝備供應,這都是形成優質重步兵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作為憑藉,優秀的下馬重步兵無從談起。

    其次,八旗作戰的過程中,需要借重於步兵作戰。

    我在上文中提到騎兵實力再強,也是有很大的缺點的,並不能面面俱到。而明軍在長期與蒙古軍交鋒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剋制騎兵的戰術,這就是車營戰術。車營就相當於木製的移動城堡,車營內的明軍往往依託這些厚重的戰車,在輔以密度很高的火器,往往能起到遏制騎兵的效果。

    車營圖

    而努爾哈赤曾在明軍效力十多年,他也知道明軍的車營遏制騎兵特別有效果,怎麼可能還傻乎乎的會拿騎兵亂撞,所以面對這種騎兵解決不了事態,必須運用重步兵來解決,所以圍繞步兵開發出不少戰術。

    就比如在薩爾滸之戰,後金的下馬重步兵就承擔了工兵隊的職責,面對明軍龔念遂的車營,八旗軍一部分直接下馬切換到步戰模式,其目的就是依靠重甲,強頂火力,摧毀明軍的車營戰車,以確保騎兵突破。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帝率四王,領兵不滿千人,令一半下馬步戰,大明兵一齊發炮,四王率騎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戰車,大敗其兵。

    還有駐紮在斐芬山上潘宗顏部隊,也是讓部分騎兵充當下馬重步兵,“命半數兵下馬”,最後仍然被推倒戰車,突破防線,以至全軍覆沒。

    《滿文老檔》:明軍于山上豎盾牌,發槍炮以戰,我軍全然不顧,一擁而上,推倒其盾牌。未刻,盡殺其一萬兵,乃收兵。

    還有面對修築營壘的明軍,後金軍摸索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步兵推著楯車節節推進,在楯車的掩護下,靠近明軍營壘,然後趁勢衝殺。

    就比如說明清遼陽、瀋陽之戰,面對前來支援的川軍秦邦屏部,後金軍一開始也用鐵騎衝擊川軍營壘,但是效果並不好,被川軍接二連三的挫敗,“建州以鐵騎四面撲攻,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又敗黃標兵,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卻而復前如是者三”,後來還是使用步兵、楯車加上火器攻擊才攻破了川軍營地。附圖。

    還有進攻遼陽的時候,由於參加奪城戰,騎兵作戰當然很不方便,女真軍便下馬作戰奪壕占城,“右翼四旗兵因騎戰不便,皆下馬步行,穿行於兩壕之間,以薪柴填內壕而戰”。

    以上戰例,如果女真軍只知道馬上作戰怎麼啃的下來?其實這場戰役的記錄來看,在女真軍隊裡面,步兵承擔起了非常繁瑣的任務,如用楯車掩護全軍,如放箭掩護進攻,如填平壕溝,這都是由步兵來執行的,騎兵待最後決戰才猛然殺出,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明史紀事本末·熊王功罪》: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木板約至五六寸,用機動如戰車,以避槍炮,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張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

    而從建州女真崛起的早起來看,女真兵喜歡下馬作戰,與他們對弓箭的運用方式有關,女真八旗軍喜歡震盪式射擊,喜歡在近距離,瞄準要害再放出箭矢,來確保一擊斃命,“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肋,每發必斃”,這種精確的殺傷方式,對射擊穩定性要求比較高,這樣騎射就沒有步射來的這麼靠譜。

    就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一些時候他下馬作戰都是且射且行,其原因無非就是保證命中率。如他攻打哲陳部的時候,其遇見敵兵,便下馬步射,殺入敵軍陣營獲勝。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見敵兵不動,遂下馬,將馬逐回,率其弟木兒哈奇,並二家人楊布祿、鵝凌剛,四人奮勇步射,直入重圍,混殺敵兵二十人,遂敗其兵。

    所以,後金(清)之所以下馬步戰,是有實際的戰爭需求在裡面,但是如果戰場條件允許,後金軍還是偏好重騎兵衝鋒來解決敵軍。

    就如薩爾滸之戰,北韓人對後金軍的騎兵衝鋒印象深刻,所謂“才得成列,賊騎齊突,勢如風雨,炮銃一放之後,未及再藏,賊騎已入陣中”。

    再如,面對鄭成功的鐵人軍,八旗軍就祭出了他重騎兵衝鋒的招數,“其兵鐵甲如雪”,而且還連續進行反覆多次的衝鋒,幸好鐵人軍是優中選優,身披重甲的精銳戰士,否則真的不一定能扛的住,“清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而清之長技盡矣”。

    再如潼關之戰,面對劉宗敏的農民起義軍,清軍也是依靠騎兵衝鋒來解決戰鬥的。

    《滿漢名臣傳·圖賚》:賊遣偽侯劉宗閔沿山列陣以拒,圖賚以騎兵百四十人進戰,一以當百,設伏掩擊,盡殪之。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如果地形條件適合騎兵作戰,清軍會用重騎兵直接進攻改裝一句東北話,就是“能用重騎兵打死你,就不和你用步兵叨叨”,如果戰場形勢複雜,就會步騎協同作戰,這個時候步兵作用就很重要了。

    引用文獻:《滿文老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徐光啟集》、《明季南略》、《練兵實紀》、《江陰城守紀》、《滿漢名臣傳》

  • 9 # 漩渦鳴人yy

    大家還記得電影美國隊長三里面,鋼鐵俠教蜘蛛俠怎麼對付美國隊長呢?沒錯,攻擊他的腿,美國隊長的那個盤子確實是漫威宇宙裡面比較bug的一個物體,是它的表面積太少,很難把整個身體都給糊起來,除非身體是成噸下的趨勢,所以攻擊他的腿部,它就很難護得到。

    有人就會說了,跟這個問題有什麼關係,大家想想,一支騎兵部隊如果進入地形比較複雜的區域,戰馬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速度優勢的話,此時和步兵短兵相接,如果敵方步兵直接攻擊你的戰馬,你是一點兒勝算都沒有的!除非你胯下的戰馬是中華神駒,比如說赤兔馬或者是玉夜照獅子等等,但那只是存在於傳說之中,這些馬都已經通靈性了,這種戰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對於騎兵來講,在近距離零速度的作戰條件之下,不能夠把希望寄託於戰馬通靈性,把敵方士兵全部給擊倒,所以這個時候騎兵必須下馬變成步兵,這樣的話防護的範圍減少了,更加能夠靈活作戰。

    況且我們去翻開當時歷次八旗子弟下馬作戰的各種戰力來看的話,當時的地形條件確實限制了這些騎兵的發揮,很難把騎兵的速度優勢給發揮出來,如果在這個時候進入複雜的地形,被敵人的步兵給纏上的話,你這些端坐於馬上的騎兵姥爺一個個都成為活靶子,這一點並不是什麼先例,我們去看在這之前成吉思汗在野狐嶺和金國爆發戰鬥的,該下馬作戰的時候還是應該拋棄戰馬,下馬作戰。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這些戰馬都是寶貴的,你可以選擇把這些戰馬用來作為敢死隊使用,但是這樣的前提就是你損失一大批優秀的戰馬,這些戰馬都是透過草原上面經過一代又一代優良旋踵以後培育出來的優秀的戰馬,每一匹戰馬所要承擔的費用,那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農耕文明來講,戰馬永遠是一件奢侈的物品,其實對於草原部落來講,優秀的戰馬也是稀缺物品,也是奢侈品,能夠保護這些戰馬,就想盡辦法保護。

    所以說戰場永遠都不是死讀書的地方,不是紙上談兵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應變,你才能夠保證你在戰場上面能夠打勝仗,最起碼自己能夠活命。

  • 10 # 銳度何老師

    騎馬,是兩三千年來我們對中國北方的民族標誌性印象。

    中原漢地以農耕為主,養戰馬是一件極其困難和昂貴的事,但是,即便在北方,戰馬也是非常珍惜的戰略資源,通常也得小心翼翼的使用。而且北方的民族也是多多種多樣,之間也有風俗習慣的不同。就戰馬的使用,在細節上也有著有趣的差別。

    滿洲人經常是騎馬趕到戰場,然後下馬步行作戰。

    契丹人是牽著馬走到戰場,然後上馬作戰。

    只有蒙古人是既在馬上行軍,又在馬上打仗。

    這裡面的賬其實也好算。

    一個成年的騎士體重160斤,加上盔甲、刀槍盾牌和弓箭、乾糧淡水,這一套下來就是200多斤。一匹馬肯定無法承擔既負重行軍又在戰場衝鋒的重擔。而不論是滿洲人還是契丹人,他們都是:一人一騎。所以,如何分配馬力,就成了問題。

    滿洲人選擇的是把馬當成運輸工具,馱著戰士迅速趕到戰場,這期間戰士儲存體力。到地方後,馬休息,人打仗。契丹人選擇的是把馬當成衝鋒的工具,行軍時人下馬,慢慢走,讓馬保持充分的體力,到戰場後,利用馬的衝擊力作戰。

    當然,這種選擇肯定是有它的必然因素在裡面,並不是拍腦門的產物。

    滿洲人是北方的“漁獵民族”,而不是大家傳統印象裡的“遊牧民族”。他們主要的生活模式還是在深山老林裡挖人參、打狍子,在烏蘇里江上打魚。這種生活習慣其實跟廣西、雲南更像。他們的強項是憑著兩條腿翻山越嶺,上樹過河。

    就像以前圍捕座山雕,在大雪地裡追半天,人沒了,腳印也沒了,最後才知道是上樹跑的。

    滿洲人屬於在馬下更靈活,更矯健。馬對他們來講只是一件運輸工具。打完獵,用馬馱獵物,或者用馬拉著一堆貨物去集市上賣。在那種山林地帶,他們平時縱馬馳騁的機會就不多,也就是牽著馬,拉著貨,走在山間的小路上。作為軍隊,這方面的訓練也自然要減少。

    在風俗習慣上,滿洲人就是在馬下比在馬上更適應。所以在作戰的模式上,就自然的選擇了騎馬行軍,下馬打仗。當然,為了作戰的勝利,滿洲人也是步騎配合,也有在戰場上突擊的騎兵,但這就是屬於剛需了,必須要有這麼一支人馬。滿洲騎兵在初期的訓練上,肯定也是有很多不適應的,在騎術上,他們跟蒙古騎兵比,也肯定要遜色一些。

    契丹人的生活空間就廣闊了許多,主要活動在河北、北京、遼寧這一帶,吉林和黑龍江屬於他管轄的土地,但那裡主要還是女真人的家園。契丹人就是傳統上的遊牧民族了,在草原上,在大平原上馳騁的機會比女真人多的多。所以契丹人騎術更熟練,更適合馬上作戰,也就自然選擇了馬下行軍,馬上打仗。

    後來阿骨打帶領女真人崛起跟遼國打,據歷史記載女真人攻打遼國的城池,表現的非常彪悍,順著城牆嗖嗖的就爬上去了......這都是世世代代翻山越嶺練就的本事。女真人擅長步下不擅長馬上在宋朝就有前科:鐵浮屠。這是歷史上少見的騎兵被步兵完虐事件。鐵浮屠是女真人對騎兵的理解出了偏差,才導致的畸形產物。不要以為鐵浮屠是重甲騎兵,排山倒海的衝過來,不是這樣的。鐵浮屠是一步一停,慢慢走過來的,跟散步是一個節奏,這不就是找死嘛......從鐵浮屠上就能看出來,女真人的戰馬使用經驗還是少,因為這種設計喪失了騎兵最核心的優勢:速度。

    北方民族也就只有蒙古人是行軍打仗都在馬上,因為他闊氣,一個人四五匹馬。所以蒙古人打仗要舒適的多。別人是懷裡揣塊乾糧,腰裡掛壺水。他可以用單獨一匹馬馱糧食、淡水。急眼了還能把馬宰一匹喝血、吃肉。他對後勤幾乎沒有依賴。行軍的時候騎一匹馬,到了戰場,換一匹......

    現代人生活好了,無法理解古人生活的艱難。在那個年代,一匹馬的命,並不比一條人命低賤多少。馬對於古人的珍貴,也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先把馬保護起來,然後自己上陣玩命,也是常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探秘雍正帝:歷史記載他每日批“萬字”奏摺可能嗎?如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