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雪問心

    《三國演義》中,直到臨死,田豐對袁紹的瞭解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可是明知袁紹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田豐為何不早點離開他呢?

    (田豐劇照)

    田豐對袁紹的瞭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田豐雖然對袁紹很瞭解,但並非剛認識就已經十分了解了,而是在接觸袁紹的過程中,一步步認識到他性格上的缺陷。可等到田豐徹底認清袁紹的為人時,已經為時已晚,鑑於“忠臣不事二主”,田豐只好將錯就錯以死追隨,寄希望於袁紹能在自己的輔佐下有所改變。

    當時的袁紹,實力雄厚,是勢力最大的諸侯,值得追隨

    當時的袁紹,不僅地盤廣大,而且兵多將廣,在各諸侯中佔有絕對優勢。即使是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曹操,當時也只是兵少將寡勢單力薄不起眼的一路小諸侯。

    相比較其他各路諸侯,袁紹手下彙集了很多能人志士,比如文有許攸、郭圖等臣,武有顏良、文丑、張郃等將。這樣實力雄厚的袁紹發展潛力巨大,當然值得田豐全力追隨左右。

    性格決定命運!田豐固執,且過於自信

    文人一般都很固執,厲害的文人謀士更是如此。田豐不僅固執,而且還自信過頭,總覺得自己忠心耿耿,終有一日袁紹會聽自己所言。

    這就導致田豐披肝瀝膽的忠心,最終換來的卻是袁紹失敗後的惱羞成怒,為了平息心中的怒火,為了不讓田豐恥笑自己,袁紹悍然殺了田豐。

    (袁紹劇照)

    性格決定命運,田豐最終死在自己“寧折不彎”的剛強性格上,這種性格的人如果不能遇到能容人的明主,肯定沒有好下場。比如魏徵,如果不是遇到李世民這樣的開明皇帝,一百條命都不夠他死的。

    結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其實田豐心裡一直對袁紹抱著希望,期待袁紹有朝一日突然能聽進去自己的諫言,改掉狂妄無知的毛病,所以他即使被田豐給關進監獄,也還對田豐抱著很大的期望。

    直到袁紹真的大敗而歸,田豐這時已經意識到自己很危險,因為他對袁紹太瞭解了,果不其然,袁紹大敗後對手下人說:“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其實田豐並沒有嘲笑袁紹,奈何小人逢紀從中挑撥。可愚蠢的袁紹還真就殺了他。

    結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田豐用來檢驗真理的結果太殘酷了,他賠上性命才搞明白:袁紹確實已經無藥可救!可惜對於田豐來說,為時已晚!

    綜上所述,就是《三國演義》中,田豐雖然對袁紹很瞭解,卻沒有及早開溜的幾個原因!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 2 # 天山月3

    若從價值判斷這個標準來講,田豐並不瞭解袁紹,不然何致於言不聽,計不從,報效無門,盡忠被曲解,身陷囹圄,落得個無價值的死節。田豐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因其性格原因毀掉了一生。田豐不瞭解袁紹的鼠目寸光和婦人之心,不知袁紹心胸量狹和患得患失。不然何用剛正不阿,猛而犯上去觸犯袁紹?如能知袁紹,早應良禽擇木而棲,另選明主,才不負男兒丈夫之志,何苦屈死於一庸主之手?因此說,田豐還是不解袁紹,才落得個身死名裂的下場。

  • 3 # 使用者李森

    田豐對袁紹是瞭解的,田豐不離開袁紹的主要原因,是始終對袁紹寄予希望。袁紹的實力無疑是當時最強的,完全有統一天下的可能。但是田豐一次又一次的苦諫,都沒有得到袁紹的採納,而屢戰屢敗也導致袁紹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時機。官渡之戰之後,袁紹也退出了三國爭雄的舞臺。

    袁紹在官渡大敗後,卻聽信饞言決定處死田豐。田豐臨死前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又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本無足惜。”

    可見田豐是十分了解袁紹其人的,而堅持為袁紹效命而又不離開,無非想讓袁紹最終明白自己是正確的。所以田豐追隨袁紹而死也是心甘情願的,自己並無感到可惜。

  • 4 # 根285927616

    古語說忠臣不事二主,田豐既然投了袁紹,自然不能再輕易投他人。田豐為什麼投袁紹呢?袁紹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而且各地諸候以袁紹實力最強,地牌兒也最大,想憑他的本事一定可以幫助袁紹統一天下,建功立業。可是屢次進諫,袁紹總是不聽。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瞭解袁紹為人。但田豐的剛直不阿,及直言進諫激怒了袁紹,再加上又小人進饞,最終袁紹殺死了田豐。古代的從一而終的思想最終害死了田豐。不能不說是個悲劇,如果能跟著曹操定能受到重用,也不枉費了一身的本事。試想跟著曹操,很有可能幫著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曼聯的下一任帶頭大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