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54422662684

    三毛與王洛賓:相差30歲的禁忌戀,你的愛是我不能承受的

    1991年1月4日,傳奇女作家三毛在醫院的浴室內自縊身亡,生命的最後時刻,與她相伴的只有那件白底紅花的睡衣,以及結果了她性命的尼龍絲襪。

    三毛臨終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來自病痛,來自事業,也來自感情。說起三毛的感情,人們首先想到會是她與荷西的生死之戀,其實,三毛生命中的男人,除了小她8歲的丈夫荷西,還有大她30歲的知己王洛賓。

    王洛賓是中國最聲名顯赫的“西部歌王”,他創作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歌曲至今仍是傳唱不衰的經典。但是,一個在新疆,一個在臺灣,相差30歲的王洛賓與三毛又是怎樣產生忘年之戀的呢?

    誠然,三毛與王洛賓是兩代人,對於三毛來說,王洛賓是長輩,是偶像,是遙不可及的歌王。三毛自幼喜愛王洛賓創作和改編的民歌,尤其是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曾引發了三毛對遠方的無限遐想。

    1990年初,三毛在《臺灣日報》上看到一篇關於王洛賓的報道,在瞭解了他的遭遇,他的堅韌,他的信念,他的才華,他對西部的奉獻,他對藝術的追求,尤其是他對亡妻的深情後,她淚眼婆娑地說:“這個老人太淒涼太可愛了!我要寫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飛到新疆去看望他!”

    三毛在王洛賓的故事裡看到了與自己一樣的靈魂,她想靠近這顆靈魂,她想擁抱他的世界。於是,三毛收拾行囊,跟隨大陸旅行團不遠萬里來到了大漠深處的新疆,來到了王洛賓在烏魯木齊的家。

    1990年4月6日,三毛叩響了那扇期待已久的門,王洛賓開啟房門,見到了一個風塵僕僕但依舊美麗的女子,她雙眸含情,面帶微笑,海藻般的長髮上跳躍著奪目的光輝。

    初次相見,三毛為王洛賓深情演唱了他的代表作《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王洛賓被眼前的女子深深吸引,她來自遠方,她來自夢裡,她震撼了老人沉睡已久的心。這一年,三毛47歲,王洛賓77歲。

    促膝長談,相見恨晚,他與她如失散多年的好友重逢,彼此敞開心扉,彼此走入心房,那種悸動,那種欣賞,是最純粹的情感。無關風月,只為關心。

    回到臺北後,三毛抑制不住對王洛賓的思念,我的心無時不刻都在牽掛著那位遠方的老人。短短3個月間,三毛給王洛賓寫了15封信,其中熾熱的情感溢於言表。

    王洛賓怎麼會不懂三毛的心,但是他已經年過古稀,這份情感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王洛賓回信說:

    “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但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柺杖用。”

    “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但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柺杖用。”

    是的,他把自己比作蕭伯納的舊傘,暗喻自己青春不再,無力再愛。

    但縱然如此,三毛仍沒有熄滅心中的火焰,她給王洛賓寫信說:

    “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不久後,三毛再赴新疆,去見她心中的太陽。這一次,三毛特意穿上了在尼泊爾買回的民族服裝,把自己打扮成《達坂城的姑娘》模樣,希望以此喚醒王洛賓的心。

    但是,三毛的熱情再次被王洛賓的猶豫澆滅,她帶著絕望的心情回到了臺北。121天后,三毛自縊身亡。

    三毛的死是多方面造成的,但對王洛賓的求而不得亦是其中原因之一。正如她在信中所言,王洛賓的拒絕讓他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當遠在新疆的王洛賓收到三毛死訊時,他震驚至極,悲痛欲絕,大醉之後,他為三毛寫下了生命中最後一首情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王洛賓在等,三毛卻再也不會來。

    毫無疑問,王洛賓是愛三毛的,他只是被世俗的眼光牽絆,他並非無情,只是不夠勇敢。如果這份相差了30歲的禁忌之戀可以再勇敢一點,或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局。她不必那麼憂傷,他也不必那麼孤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圓環、副豬嗜血桿菌病等豬場防控技術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