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洪範

    十二地支配(擬)全年的“十二個月”,其實是“名不符實”,為什麼?因為此套曆法是陽曆,與月亮無關。而是以二十四節氣作為風標的歷法。

    然則二十四節氣又是以太陽經黃道(人於地球觀測太陽一年的視運轉週期,實則是地球繞太陽運動的結果)的角度而確準的(將周天黃道360度分為12等份),比方太陽處黃道0度時即為春分,是白羊座的開始,其餘相仿。所以講…以十二地支所擬的歷法是陽曆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不同的朝代對於歲首卻有著不同制定。先秦大都以“子月”作為歲首,即子月就是此時曆法的正月。

    而先秦之後,則開始多以“寅月”作為歲首。至漢武帝時期,遂規定以寅月作為正月。

    由於西漢的國力強盛!而古人認為:曆法是體現強國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在古時,是隻有帝皇才有資格制定與發行曆法。

    這個從東周的周天子失勢,各諸侯紛紛推出自己的歷法就是很好的說明。

    周朝曆法是以子月為歲首正月的,然則春秋戰國時代,諸侯逐鹿。因此他們搞出了各種名堂的本國曆法,比方…夏曆、顓頊歷等等,目的就是我們奉行比周更古遠,更正宗的歷法。其明顯是帶問鼎周朝之義。因為在東周之前的正史材料並沒記有周之先的歷法。

    甲骨文已經發現5000余文字(迄我們常用文字是1000左右),那麼龐大的文字資料,迄今為止甚至連商曆還沒從其中考古考證中發現。

    其實中國第一本編年格式的正史是孔子參與編擬的《春秋》,其中明確記錄的是周朝的以“子月”為正月的歷法。也就是說中華最古的編年史書所記載的最古曆法是周曆。

    由此什麼夏曆、顓頊歷,甚至黃帝歷等基本上是杜撰,可信度不高。除非日後在甲骨文、金文等考古考證有的更古遠的歷法發現。

    這樣就使中華古時的陽曆出現了兩大主流系統,一是以子月為正月,一是以寅月為正月。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論那套曆法,其地支所對應的節氣是一樣的。比方:立春至驚蟄這段時間都是“寅月”,其餘相仿。

    我們從迄中國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的十二地支排序…子是排第一位的,到今亦如此。

    因此以“子月”為一年的正月是為更正宗一些。然則由於西漢的強盛,以寅月為歲首已經定型,所以二千多年到迄今以寅排首名正月就佔主流了。

  • 2 # 俚言雜談

    簡單點說,子月與正月並不一定重合。冬至日所在的農曆十一月即子月,在周代曾經當過正月,即歲首。在十二地支之中,子排第一。不過,具體哪一個月是新年的正月,卻變動了好幾次。

    (冬天的美景)

    十二地支,大約起源於商代。另外,人們開始用十二地支來標記周天十二辰(把天空延圓周方向十二等分並分別命名),也許是周代的事,因為,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

    什麼是十二辰呢?辰的本意是指目測到的日、月的交匯點。古人云,日月之匯是謂辰。大致的操作是這樣的,在一年十二個月的每個月朔(初一月缺為朔,十五月滿為望)之時,標記太陽所處的相對位置。

    在現在的農曆十一月(冬至前後),陰氣盛極而衰,陽氣剛剛萌生,欲革故取新(辭舊迎新)也,所以,把農曆的十一月作為代表嶄新的開始的子月,是挺合適的。

    且慢,現在的中國傳統新年,不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嗎?搞來搞去,怎麼變成了農曆十一月了呢?並不能這麼理解。此事,確實有點複雜。

    (根據星象十二辰,農曆十一月為建子之月)

    請大家注意,古人普遍認為,在中國的夏商周三代,歲首是不一樣的。因為什麼?因為,在朝代更迭的時候,需要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就是更改曆法;易服色,就是更換衣著打扮。比如,滿清要求臣子改穿馬褂、留辮子,其依據就是這個規矩。

    夏商周,被古人稱為三正,即三個相互更替的正統王朝。王朝更替,永珍更新,為了區別於前朝,也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地位,新王者就必須做一些改變,更改曆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即建子之月)

    唐代楊炯,曾經對新年歲首的變動問題,做過一番總結。他在《公卿以下冕服議》中說:

    夫改正朔者,謂夏后氏建寅(為歲首), 殷人建醜(為歲首), 周人建子(為歲首)。

    可見,農曆十一月(即子月)作為新年的開頭的頭一個月,應該是一個直到周代才形成的固定的說法。在夏商時期,也許,並不是這樣。

    剛才說過了,周代以農曆十一月為歲首,也叫建子之月。以此類推,所謂建寅之月,就是現在的農曆正月;所謂的建醜之月,就是現在的農曆臘月。後來,秦取代周之後,以建亥之月(農曆十月)為歲首。可見,從古至今,新年頭一天到底是哪一天,曾經先後變動了好幾次。

    (明代大儒顧炎武)

    一以貫之,如法炮製,漢取代秦以後,當然也得改正朔。在漢武帝時期,朝廷頒佈了《太初曆》,恢復採用所謂的夏曆(即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並且,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現在的農曆的由來。也正是因為漢之後的農曆歲首一直沒變,所以,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就長期固定了下來。

    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感覺有點亂呢?是的。有趣的是,由於歲首的變動,那部內容橫跨夏商周的《詩經》中說的七月流火,到底是現在的幾月份發生的事呢?眾說紛紜。其中的主流意見偏向於,就是現在的農曆七月。比如,明代的大儒顧炎武認為:

    (詩經)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當然,顧炎武的這番話,只是一家之言。現在,學術爭論歸學術爭論,普通老百姓就不必太糾結於此了,姑且存疑就好啦。

    不管怎麼說,自打漢代以後,情況就沒有這麼複雜了。因為,漢朝繼承夏正,所以,漢朝通行的農曆,也以夏曆為正,即以寅月為正月,並且,一直沿用了下來。

  • 3 # 樹德漢碩

    夏朝時,就確定以正月建寅為首。周朝時是有過以子月為首的,但時不長,後來又回以寅為首了,一直沿用至今。說及中國曆法,有點複雜,現既用世界通用的公曆,又用陰陽合用的農曆,還有以干支紀時的干支歷。干支用於紀年紀月紀日很早就有了。題主問的是地支紀月定法則的問題,說來有點複雜,因為干支紀時不再單純,已被賦予許內容,變得很複雜了,一言難說清楚,且曆法也有沿革與變化。

    幹以甲為頭,支以子為首,六十花甲子是以甲子為頭,癸亥為尾。干支用於紀年是以甲子為首而輪換的。支有十二,月有十二,一支對應一月,但如何對應與起始?夏朝時所用夏曆就確定正月建寅了,這與當時人對天象物候的認識有關。這一點就和干支排序不同,不是以子作首了。要弄清這問題真有點複雜,一言兩語難說明。

    從古代神話前天文曆法,從物候萬前天文歷,從陰陽合分的農曆到干支歷,再前歷朝歷代的歷法變化與沿革,不是一言半語可說明白。想詳細,瞭解來去脈,可以深入學學歷法知識就很清楚了。

  • 4 # 一老沈一

    這件事,簡單地說——

    第一,“十二地支”,被古人與天上的“十二次”相對應了。

    第二,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確定“四時”和“月份”。

    第三,如果把“農曆”春天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那就恰好北斗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寅”辰了。

    古人,把太陽一升一落稱為“日”,甲骨文的“日”,就是太陽的象形。

    古人,又把月亮一朔一望稱為“月”,甲骨文的“月”,是月亮的象形。

    殷商之人,用“年”或“歲”表示“一年”的時間。但甲骨文的“年”和“歲”,與天文和日月星辰無關。“年”,象人負禾之形;“歲”,象農具之形——可知,那時人們的“年”或“歲”,是從農業生產週期轉借而來。

    說是“轉借而來”,因為至少比成湯建商還早3000年以上的時候,也就是距今6500年以前,中國先民已經基本掌握了太陽視運動週期的規律。

    那個時候,人們已懂得“立表測影”,已可準確測量“子午線”。

    也就是說,在大約距今6500年前,中國的古人已經有了“太陽迴歸年”的概念。

    雖然以“太陽迴歸”為“年”,但“紀年”是個難題。

    古人還是從更便於觀測的夜間“星辰”入手——即“恆星週期”。

    於是,“木星”被發現了——“木星”從某顆恆星出發,十二年之後,它又會回到這顆恆星附近。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有了“歲星紀年”法。

    為了記錄“歲星”在十二年中的“行程”,古人為它設立了十二個“驛站”,起了十二個名字,總稱為“十二次”。

    “歲星”,每年,都會在一個具體的“次”中,等於“木星”每年在天空中移動30度,十二年恰好“行走”一周天,360度。

    “歲星”十二年裡依次行走“十二次”,“十二次”,各有其名。

    它們分別是——星紀、玄枵(xiāo)、娵訾 (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問題是,被稱為“歲星”的木星,在天空中自西向東執行。這與太陽以及其他恆星自東向西執行恰恰相反,無疑給觀測帶來了很大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假想了一顆在地上執行的“太歲星”,並且把運用於地的“十二地支”搬到了天上——由東向西,將天空平分分十二等份——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份都分到了一個“地支”,稱為“十二辰”。

    靠假想的“太歲星”紀年,叫“太歲紀年”法。

    這種方法,是比照“歲星紀年”法創立的。好處是便於脫離對“歲星”的觀測而直接紀年。

    但是,“十二地支”,是古人用於地上“分野”的。為了不至於“天地混淆”,後來又為“太歲紀年”起了十二個很彆扭的名字——

    《爾雅.釋天》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成曰茂,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然後,應該是因為“太歲紀年”是“歲陰年”,於是又按“十天干”,起了十個“歲陽”名稱,表示“歲陽年”。

    《爾雅.釋天》雲:“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日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史記.曆書》所說“歲陽”十名有不同,但不管怎樣,在紀年上,可以使“甲乙丙丁……”可以和“子醜寅卯……”相配,且六十年一甲子了。

    實際上,上古先民觀測天象,最早關注的是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位於天空“北極”,也就是正中位置,不但明亮而且似乎“恆定不動”,當然,“斗杓”,即“斗柄”所指方向一直在穩定變換。

    古人空間上確定“四方”,是根據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的;“四時”,也是根據北斗的變換確定的。

    漢初的《鶡冠子》之《環流篇》雲:“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透過北斗,把“時空”統一了起來。

    一年中包含十二個月,北斗斗柄也可以明確地指示出來。這就是北斗斗柄所指向“十二辰”中的哪個“辰”。

    古代,稱此為“鬥建”。

    《漢書.律曆志》曰:“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比如,斗柄指“寅”,稱“建寅之月”;斗柄指卯,稱“建卯之月”,以此類推。

    至於“正月”,“正”有“嫡長”之義,“正月”即為一月。

    為何現在“正月”是“寅”不是“子”,這在古代稱為“建正”。

    據稱,夏代亦“建寅”,即以一月為“正月”,實際上這個說法未必可靠。

    甲骨卜辭顯示,殷商以秋分後第一個月為“正月”,大約在十月。

    周朝,宣王以前,基本沿襲殷商“建正”方法,之後,才改為“建醜”,即十二月為“正月”。

    漢武帝時,改為“建寅”,以一月為“正月”了。

    “十二辰”,與“十二次”相對應,其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同樣,北斗斗柄不同時間指向的“辰”也是確定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具體的立法確定哪個月為“歲首”,哪個月就是“正月”了。

  • 5 # 易知命運6595904069

    為什麼以"寅"為正月,確實常人聯想十二地支難以理解。從曆法上講人們常以公元紀年稱為陽曆.(365天為平年,366天為閏年.)以月亮的圓缺規律記時稱為陰曆。農村老一輩常觀月亮的圓缺來記日.俗有"初三初四鵝毛月,十五十六月團圓;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坎,二十八九坐等守。"便知陰曆每月的日子。陰曆平年354天.閏年383或384天。真正符合中國地理、氣候、節氣、萬物復甦,應數太陽曆。太陽曆從北斗七星斗柄指寅正立春起,萬物甦醒,寒漸去暖日升農民以此把握農時季節。有交春一日,水熱三分之說。易學文化以此為依託.算命先生以此為依據,來分析每個八字的休囚旺相。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寅"為正月立春,歷時365天3時辰,斗柄又回到"寅"位。干支紀年以此為曆法,其實是太陽曆。人們常以月曆與它混合不清,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二十四節氣與地理二十四向相同。

  • 6 # 周行不殆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做好捱罵的準備。

    子月、午月,分別是冬至月、夏至月(冬至和夏至所在的月份)。

    12地支對應一年內大約12個月,滿足年與月在曆法上統一。

    也為之後的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奠定基礎。之後發展出完善的干支紀年、月、日、時系統。

    再後來,八字命裡預測、易經風水(披著易經的皮)、奇門遁甲才逐漸發生產生、不斷豐富。

  • 7 # 有話少說

    沒有的事兒。歷史上曆法的正月是不同的。

    農曆年的一月叫正月。《史記.曆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月。冬至所在月為子月。古代計算太陽年,兩個冬至日為一年。曆法年以太陽年為參照,但曆法年不同於太陽年,曆法年的正月,各種曆法是不同的月。

  • 8 # 陳相因631

    “立春”有時在上年的十二月,有時在本年的正月。屬相以立春為準。陰曆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寅卯木生於春天。

  • 9 # 馬振廷1

    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不鄉一九宮,若能了達陰陽理,天下自在一掌中。此乃太陽曆活法,子者長子傳承接代也。子月一陽來複,震卦長子,坤卦母生第一胎。夜長之極,白天短之極,一陽生,開白天增長,夜開始縮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女為悅己者容,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