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偉勝

    莊子《人間世》揭示瞭如何做人做事以及怎樣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糾葛的道理。總結有以下幾㤐:

    一、做人要多反省自己。“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凡自我能量不足,又好為人師者,謂之“災人”,也就是災星,災人者,人必災之。最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不要只做個老好人,老好人盡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雖然可以明哲保身,但於人於己無益,只會給人留下笑柄,如此一時苟且,卻換來自毀前程為代價,實在划不來。

    二、做事要張馳有度。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命是天為,有些事情是上天的安排,必須去做。義是人為,當一個人受制於人,除了大義凜然,慷慨赴義,也別無選擇。此兩種都是託不得已於中,當一個人沒有選擇的時候,無論張馳動靜都是正確合理的,不管結果怎樣,都不會怨害加身。莊子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三、人際關係的糾葛。有些很難相處又不得不與他相處的時侯,只有適當地迎合並加以引導,不可以“為了他好”為由而單刀直入橫加指責,如此即便是好心好意,也極可能引火燒身。

    四、如何能做到以上三點並拿捏得恰到好處。莊子在《人間世》給岀的方法,那就是“心齋”。“心齋”需要剔除心中雜念,澡雪精神,爾後動以天行,順勢而為,就可以於人世間遊刃有餘。

  • 2 # 雨滴悠悠

    《莊子·人間世》,講的是處世的哲學。拋開其中所談的官場險惡、退而求全等的觀點不說,僅“心齋”二字,便足以穿越時空,發人深省。

    所謂“心齋”,即是修心。

    人活在世間,總免不了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總會不由自主在生出這樣那樣的慾望。尤其是身處於這樣一個資訊爆炸、價值多元、信仰模糊的社會轉型時期,很多人會覺得迷惘、焦慮、浮躁,在繁忙的追逐中心力憔悴,甚至迷失自我。正如流沙河先生在《莊子現代版》中所說的:心靈塞滿種種成見、種種慾望、種種俗情,便昏暗了,這和房間塞滿傢俱,室內光線便昏暗了,是一個道理……

    所以莊子說:虛者,心齋也。虛即是空,只有把矇蔽於心靈之中的塵埃掃空了,心中才會充滿Sunny,也就是所謂的“虛室生白”。這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經常審視和反省自己的內心,努力遏制、摒棄諸種物慾和邪念,才能堅定心志,提升精神修養。因此,“心齋”實際上也是內心自我淨化和自我救贖的過程。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疲倦和迷惘的時候,就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大掃除吧!只有拋下負累,我們才能輕裝前行,活地更加精彩。

    所謂“心齋”,亦是修德。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核心。當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頻頻被突破的時候,是可怕的。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例子還少嗎?援手救人者反被誣告,挾屍要價讓英雄死不瞑目,子孫成群的老人卻流落街頭……凡此種種,我們又豈能麻木不仁、視而不見,往“社會、時代”這樣不著邊際的概念上一推了之?要知道,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要築牢整個社會道德的堤防,取決於每一個公民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自覺。所以,我們都應該捫心自問,是否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線?

    所以“心齋”也可以理解成對自己內心道德觀、價值觀的一種“拷問”。為政者,若能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就不至於滑入腐敗的深淵,成為人民的罪人;經商者,若能真正把“誠信為本、童叟無欺”這八個字放在心上,多一份社會責任感,就不會出現“樓倒倒”、三聚氰胺之類的黑心事件。我們每一個普通公民,若能多一些“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之心,相互理解一點,心平氣和一點,這個社會,想必也會美好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那麼,我們要向莊子學習:一隻眼睛向外,把握好人情世故,讓自己在生活中游刃有餘;一隻眼睛向內,經常自我審視和剖析,守住道德底線,保持心靈清淨。

  • 3 # 陌子墨

    《莊子.人間世》揭示了什麼道理?

    用一句俗話概括,是:上面有人。

    這四個字應該夠了。

    如需對照原文,把這個道理具體化。除了需要忠實準確的翻譯原文,需要清楚知道原文每個故事的背景,故事間相互之間的聯絡,還不夠,還須打破門戶芥蒂,深知儒道共同的核心價值。

    我就簡要說明一下“上面有人”和《人間世》的“儒道之核”

    俗話說的,“上面有人”。指那些有關係,有能量,有背景的人,這些人不厲害,厲害的是他上面的人。

    國學文化裡,“上面有人”,又稱“人上人”。“人上人”指的不是別人,是最厲害的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就是道學裡的“真人”,儒學裡的“聖人”。凡人秉持正道,千難萬苦不改初心,精神昇華,格局超脫,可以證得真人,聖人的境地。身外有身,擁有神通。

    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普通的道理,是國學文化的核心,無論河圖洛書,八卦陰符,儒道百家,核心價值都是這個。真實證得“人上人”“上面有人”的人,歷史上也大有人在。

    但放在世俗,談論“人上人”,“上面有人”,意思就變了。變成了庸俗的權勢。

    若論權勢,世俗裡的,有史以來最大的權勢,跟真人、聖人比,也根本沒有可比性。

    《人間世》,講的就是那個“身外之身”,“上面有人”,“人上人”,是昇華和超脫了的自己,擁有了大智慧和神通的自己。厲害是厲害,可惜不在世俗裡,所以《人間世》讀起來很費勁,很抽象。

    這是關於“上面有人”的展開說明。

    結合原文的具體情況說明。

    題主的題目下面,引用的部分原文,均出自《莊子.人間世》的第一則寓言“顏回見仲尼”,就主要說這一則的具體情況吧。

    “顏回見仲尼”,是《人間世》開篇寓言,第一個故事。

    先秦經典,一般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開篇。把點睛之筆,放在最後。

    可以說“顏回見仲尼”,是《人間世》裡最重要的內容。

    《人間世》一共七個故事:顏回,葉公,顏闔,匠石,南郭子綦,荊氏,支離疏。這七個故事,時間軸一致。

    熟悉春秋史的朋友,可以鎖定這個時間軸,是公元前489年春天。

    顏回,葉公的故事,發生在楚國新蔡,時間正在孔門周遊列國,“陳蔡之厄”之後。

    當時楚國出兵,抗吳援陳,剛吞併蔡國的舊都新蔡,還沒站穩腳跟,封地臨近的葉公(子高),暫任楚國這塊新疆土的代長官。

    後文的南郭子綦,即是熊子綦,因家住楚國都城載郢的南郭,稱南郭子綦,南伯子綦。是楚昭王的弟弟,楚軍的司馬,所以歷史上也稱其“司馬子綦”。

    子綦打下新蔡,交給葉公代管,隨之西進商丘,追擊吳軍主力。

    這一戰很重要,是楚國的雪恥之戰,因為15年前,伍子胥和孫武領銜的吳軍前鋒奇襲楚國,一舉拔都(郢都),隨之,吳王親帥大軍壓境,幾乎滅了楚國。伍子胥把楚昭王的父親從墓裡挖出來鞭屍洩憤,昭王逃亡,被吳軍追著打了15年,兩次遷都。

    直到十五年後的前489年,伍子胥被陷害賦閒,孫武隱居山中。

    臥薪嚐膽、牽馬三年的越王勾踐,被赦免歸國。

    吳國野心繼續膨脹,攻鄭國、宋國逐鹿中原。

    楚昭王迎來一雪國恥的時機,所以王駕親征伐吳,中軍當時駐紮城父,即現在的安徽亳州。

    這是第一則寓言的大背景。

    關於主人公遇見的麻煩,這則寓言的男一號是儒家的復聖顏回,男二號是他的師父仲尼(孔子),是兩位聖人徹悟成聖前夕的故事。

    孔子,顏子成聖,催化劑,是“陳蔡之厄”。

    他們遭遇了離奇的苦難和波折,並經受住了考驗,從中徹悟聖道。儒家的排序,孔子是至聖,顏子是復聖。復是並列的意思,儒家的果位裡,孔顏最高。世俗的排序則低一位,“孔孟顏曾”四大家族,顏家排第三。

    孔子和顏子的遭遇,概括起來有四:

    一是驅逐出境。周遊列國,說的好聽,其實是得罪了魯國的三桓勢力,連國君(魯定公)都保不住儒家,呆在魯國太危險,只好周遊,面臨有去無回的精神壓力。

    二是錢盡糧絕。陳蔡之厄前夕,周遊團隊呆在陳國宛丘,陳被吳軍圍城數年,舉國斷糧,保護不了他們。

    三是大喜大悲。楚昭王援陳抗吳,擊退吳軍,聽說孔子困在陳國,請孔子去城父(亳州)見面,並口詔封孔子社地700裡(一萬七千五百戶),作為見面禮。孔子顏子的團隊聞訊驚喜,啟程去城父。陳都宛丘(淮陽),與城父(亳州),直線距離不過百餘里,可是必經之地“陳蔡之間”是戰亂之地,四國軍隊拉鋸(吳楚蔡陳),流民,殘兵,遊勇,土匪,災民遍野。周遊團隊經歷無妄之災,被圍七日,無糧無援。楚昭王說好的軍隊護送,軍隊沒來,子貢冒死求援,七天之後,軍隊來了,又突然宣佈與楚昭王的會見取消,七百里社地的見面禮,當然也不了了之。這是大喜大悲。真實的原因,是楚昭王在這個節骨眼上,重病彌留,因為帶兵在外,迎立新君成了楚國壓倒一切的任務。新君的人選,經歷了四次變動,一波三折,還需要嚴格封鎖訊息,一旦昭王病危的訊息洩露,吳軍殺個回馬槍,楚國將再一次面臨滅頂之災。

    孔子顏子他們就這麼倒黴。

    四是萬念俱灰。周遊列國,既有無奈,也有萬丈理想,理想破碎的打擊,比身體的遭遇更要命。孔門濟世救國的方案,一次次被列國拋棄,被權貴踐踏。突遇驚喜,轉眼又過山車般跌落。

    顏子扛不住了,三十二歲鬚髮斑白,狀如老者。

    他找到師父,說,我想回去,回衛國。

    周遊途中,待遇最好的是衛國,此時衛國也遇見了大麻煩,衛國請曾子帶信(曾子當時十幾歲剛入孔門),真心想請孔門大儒們回衛國幫忙。

    衛國遇見的麻煩。

    一是一國兩君。衛靈公死後,太子蒯聵逃亡未歸(因刺殺後媽南子未遂)。蒯聵的兒子繼位。剛繼位,蒯聵回來要君位,在國都郊區自立為國君。按照周禮,這兩位都是合法繼承人,衛國大臣誰也管不了,周天子也管不了,一國兩君,背後都有大國支援,鬧成一鍋粥。蒯聵就是後面第三個寓言的主角“衛靈公大子”。

    二是新君不靠譜。新君就是這個寓言裡的“衛君”,名輒,年輕氣盛,不懂事。

    衛國有高人,在歷史上和孔子幾乎齊名,叫遽伯玉,也是儒商鼻祖端木子貢的外公。連遽伯玉都沒辦法,顏子去衛國能解決嗎?

    於是仲尼考顏子,問他去衛國怎樣收拾這個爛攤子。

    顏子說了一個又一個解決方案,都被師父否定。

    他們本身的遭遇,楚國迭代的迷局,衛國雙王的死結,春秋末期的周王朝國運,諸侯列國互為刀俎魚肉的亂局,此時交織在一起,環環相扣,根本就是無解的迷局。

    《人間世》雖然只有七個故事,卻清晰展示了春秋末期,最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列國命運的縱切面,涉及吳、楚、齊、越、蔡(沈)、陳、宋、曹、魯、衛等諸侯國,在生死攸關時刻,環環相扣的生態演化切面,各路文化碰撞融合的火花。

    個人命運,一個諸侯國的命運,放在這個大背景下,豈能是世俗的智慧能化解的!

    於是,孔子藉機傳道,簡而言之:若解決這些問題,除非“上面有人”。

    超脫成聖,世間再無難題!

    很多人說,《莊子.人間世.顏回》其實是張冠李戴,把道家的道術植入儒家,只是借了聖人的帽子戴。其實不然,《大學》,《中庸》的內容展開,其實跟《人間世》裡顏子問道的內容高度一致。

    但是,儒道流傳的過程,枝杈越來越多,多的是方法工具以及誤解。枝杈氾濫,文化誤解,導致聖道、真道逐漸被掩蓋。仁義和道德,世俗化虛偽化。

    聖人曾是凡人,真人原是俗人。但聖人非凡人。真人非俗人。莊周非周。

    縱使顏子形容憔悴,莊周衣衫襤褸,物化的那一刻,已是其樂無窮,逍遙無邊。世人皆知苦中苦,幾人窺得苦中樂!

    不確立這一點,即便《人間世》裡那些實證方法都學會了,實證也會自相矛盾,墮入旁門,不能一以貫之,一息頓悟。

  • 4 # 藍建國

    這是戰國莊子的一篇散文:以“可不懼邪”和“無用”的古代樸素的哲學觀,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的觀點,來說明有用和無用的客觀與相對的轉化。用幾個故事和現實中的問題,用辯證法來闡述:世間萬事皆有可能轉化,好事變壞事,壞事變好事。凡事多留意留心,多思考,為人處事要慎重。謝謝邀答。不知對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勒比海盜劇情分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