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薰泣絳石
-
2 # 賞與罰
管仲是漢族,(約公元前716~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子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穎上人(今天安徽省穎上人)。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注重發展經濟,反對一切空談主義,主張改革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而管仲也對得起齊桓公的信任。開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要經過三次考核,才能成為助理,按土地分等級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製造貨幣,調整物價。廢除奴隸制,轉向封建制。對外“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同時找了一個好搭檔鮑叔牙。讓齊國稱霸一方。連孔子也稱讚:“沒有管仲,我都要穿異族衣服。”
管仲一生的著作有《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今存76篇。其中包括天文地理,農業等。《輕重》篇裡記載了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等。管仲傳記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
-
3 # 一言春秋
管仲是誰自不必贅述,首先我們來看看他的主要事蹟。據《管晏列傳》記載,他曾經做過生意,做過逃兵,做過棄臣,做過宰相。他之相齊,對內是“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對外則是“尊王攘夷,稱霸諸侯”。這是他當時的政績,齊桓公之所以稱霸諸侯,管仲之功不可沒。兩千年來,中國的統治階層都是遵循的是孔孟之道,對於管仲的實用主義不是很重視,這也導致了管仲在歷史上影響不是很大,而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的學術界再現百家爭鳴的盛況,梁啟超先生曾稱其為中國最大之政治家。
而在現代社會,其治國及管理的理念被奉為經典。在《管子.治國》中有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現在看來不正是這樣嗎?在《管子.七法》中有言: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為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誅,若是安治矣?這不正是管理學的基本原則嗎?
所以要問管仲有哪些能力,上述雖不全面,但足以證明他擔得起梁任公所言的“國史第一流人物”。
-
4 # 偷吃蜂蜜的熊
史記記載: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那時候是農耕文明,經濟中心還不在沿海地區,而在中原地區,那時候的中原地區是文明之邦,是禮儀之邦,就連剛生下來的小牛犢都會背誦詩經。而那時候的江浙閩粵還很貧窮落後,生活在這裡的是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這些不理髮不洗澡的野蠻人,連衣服都買不起,更別說識文斷字了。
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也就是說,每個人,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百姓庶民,都要講禮義廉恥,都要有是非觀念和優良美德,因為這是強國的基礎。如果沒有禮義廉恥,國家肯定滅亡。那時候的管仲儘管不知道在他生活的同時代,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巴比倫,但是巴比倫為管仲的觀點提供了極好的註釋。因為淫亂腐敗,在管仲出生的前幾年,曾經號稱四大文明古國的巴比倫滅亡了。然而,要讓人人都講禮義廉恥,需要先讓人吃飽飯。
-
5 # 歷史在想什麼
管仲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但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管仲,還是一個極其出色的經濟學家。
或許是由於早年做過生意的經歷,管仲對貨幣和市場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管仲搞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經濟戰。
齊國想吞併中山國。衡山國是個小國,但軍事實力很強,所以不能硬打。
衡山國出產的兵器很有名,齊國就花高價購買,衡山國的兵器漲價了數十倍。衡山華人見有利可圖,於是全民製造兵器,甚至連田都不種了。這樣持續了三年,齊國突然終止與衡山國的兵器貿易。
衡山國慌了。兵器賣不出去,但此時衡山國已經三年沒有種糧,糧食全靠進口。此時齊國又去衡山國高價賣糧食。就這樣,衡山國錢也沒了,糧食也沒了,兵器也被賣光了,實力大大削弱,齊國輕鬆地滅了衡山國。
而在交易貿易中,齊國越來越富,實力越來越強。
管仲又故技重施。透過向楚國買鹿,向魯國買布等等方式,把其他國家的經濟市場搞得亂七八糟,自己從中獲利。
體現管仲經濟才能的地方還有很多,這裡只是舉了一個小例子。
管仲有如此才能,真可謂是千古名相。
-
6 # 聊以自娛2
管仲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思想為後人留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我們看到的《管子》一書,就是後人根據管仲的思想、言論總結出來的。他的以法治國的理念,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至今仍就有實際借鑑意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全賴管仲的協助和治理。管仲因此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
孔子曾經這樣說過:“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大意是:“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在享受他的恩惠,若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成為蠻族統治下的臣民了”。 諸葛亮平生佩服的二個人,一為管仲,另一個是樂毅。所以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管仲(約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百家代表人物之一,周穆王的後代。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管仲父親去世後,老母在堂,生活貧苦,管仲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了謀生,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維持生計。成語“管鮑分金”說的就是這段故事。合夥經商失敗後,管仲與鮑叔牙以幾經曲折,一同到齊國從軍。
齊僖公三十三年
(前698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和公子無知。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大亂髮生。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姥姥家去躲避。鮑叔牙輔佐公子糾莒國外公家藏匿。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自立為齊國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子無知又成為了宮廷內亂的犧牲者,第二年也被手下大臣雍林人給殺掉了,齊國又陷入了一片混亂。齊華人打算在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中間選一個,約定他們誰先回國,說就是國王。
管仲提醒公子糾: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距離齊國很近,如果他先我們一步回到齊國,我們就沒機會了,我先帶人去攔截他的車馬,再派魯國大將曹沫護送您回國。公子糾很滿意這個計劃方案。果然在莒、齊邊境,管仲遇到了急忙趕路的小白,管仲明知故問地追問小白回齊國有何事,小白回答處理喪事。管仲不依不撓步步緊逼,鮑叔牙為公子小白辯解,同時不敢耽擱,命令部隊火速前進。
管仲見狀攔不住公子小白,只好拔出弓箭,射向公子小白,看到小白栽倒在車裡沒了聲息,只是駕著車馬走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這一箭成功解決了公子小白,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向齊國進發,誰知到了齊國,發現公子小白已經成為了齊王,管仲既驚訝又氣憤,率領魯國軍隊跟齊國交戰,因為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很快就敗下陣來。魯國求饒,齊桓公開出條件:一,殺死公子糾,二,把管仲交給齊國。魯莊公沒辦法,只好將二人交了出來。本來齊桓公想殺掉管仲以報一箭之仇,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說: 如果只想富國強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稱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公子糾就這樣被處死了,而管仲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於齊桓公元年(前685年)擔任國相,成為了齊國的丞相。
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在管仲的輔作下,終於稱霸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管仲為“仲父”。
管仲注重經濟,崇尚實幹,反對空談,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頗得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精髓。
管仲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四民分業,士農工商”。這一政策的要點就是把國士分為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同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於交流經驗,提高技藝;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於本業,從而避免民眾職業的不穩定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在父兄、鄰居的薰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管仲從稅制、商旅、娛樂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整體配套改革: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在全國範圍內,根據不同的土地,徵收不同的稅賦,打破了過去整齊的稅收,給農民帶來更多實惠,體現了公平。打獵捕魚要遵循季節和農時,否則予以處罰。調劑物價,施行“鹽鐵專營”制度,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寓稅於價,與民爭利,達到“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的效果。管仲改革的實質,就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巧妙利用經濟手段實現贏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從國家內政看,發展商品經濟,讓國民富裕而不至於造反;從對外關係看,擴大對外貿易,並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國家間均衡。
管仲實行宏觀管控,設立國儲糧制度,國家採購囤積大量糧食,以控制市場糧價的波動,達到平衡豐飢的效果。運用價格槓桿來調節國內經濟,比如:國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徵收布稅,而要徵於原材料麻稅,麻價因課稅漲十倍,布價就可能因此而上漲至五十倍。運營價格槓桿來調節進出口市場,“因天下以制天下”,也就是根據不同情況來控制商品價格,如果他國商品的質量高於本國,就提高該商品在本國的銷售價格,以控制外國商品的輸入;如果要鼓勵出口,就壓低出售價格,“天下高而我下低”。這樣既鼓勵了貿易流通,又保證物價控制住合理範圍內,不至於引起大的波動。齊國為了更多地吸引外來商品,在齊國設立的檢查站,只查危險品,不對貨物本身徵稅。因此齊國商賈雲集,異常繁華。
管仲鼓勵社會就業與社會消費。“富者靡之,貧者為之”,鼓勵消費,甚至倡導奢侈,促進就業。富裕的人只有不斷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為了刺激經濟,年歲欠收的時候,人民沒有本業可作,國家就在這時進行宮室臺榭的修建,以促進人民就業,尤其是僱傭那些喪失了家產的赤貧者。這時候修築宮室,不是為了貪圖享受,而是為了促進就業,搞活社會經濟。
管仲強調選賢舉能,以法治國。他認為在任命各級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靠虛假的、表面的政績。鄉是地方行政區域。每個鄉領導每年必須向上級彙報工作情況。考核孝道德、政績等,鄉里如果有表率、有人才沒有舉薦,叫“蔽賢”,鄉長要受處罰。如果有壞人、有壞事不舉報,叫“蔽惡”,鄉長要受懲罰。如果有身體健壯,不舉薦,叫“蔽才”,也有罪過。犯了罪的人,如果判了刑,可以用犀牛皮頂罪或免罪。齊華人把法看得比國君地位重要,人人遵守法律,生活才有良好的秩序。
管仲改革目就是富國強兵。他與齊桓公關注的軍事,改變了軍隊的建制,作內政而寄軍令。要把軍事隱藏到政治制度中去。首先把五家聯為一體,叫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為一軍,這是行政單位。裡面包含了軍事目的,伍長、里長、連長、鄉良人等。也就是親戚鄰居聽到聲音看到背影,都知道要協同作戰。當時齊國有三軍,三萬人,裝備精良,有好的作戰素質。管仲還利用古代的狩獵,作為軍事演習。對內,齊軍紀律嚴明,作戰能力強。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認為,真正的霸主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要在諸侯國中獲得真誠可信的形象。
管仲認為改革的根本思想,要把國家建設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缺乏一個就傾斜了;二維絕則危;三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根本目的是使民眾國建立成禮義廉恥。這是理想目標,不能作為改革的起點。他覺得是人民生活的實際改善。只有豐衣足食了,才有建立的基礎。
管仲不僅是一個政治家,經濟學家,而且更是一位管理大師,由於他改革成效顯著,齊國因此國力大振。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去世。後人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等。所以,管仲是歷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人。
回覆列表
管仲有什麼才能?
要談管仲有什麼才能,先從他的個人簡介開始瞭解。我們都知道管仲是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經濟學家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擔任齊相期間,先後出臺糧食準平政策、相地衰徵政策、山澤致時政策、魚鹽山海政策,改良了九府圜法,規範了刀幣制作,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等對外貨幣戰爭。
2. 哲學家
所著《管子》,內容極豐,包含道、儒、名、法、兵、陰陽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方法論。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是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早期樸素唯物主義的意識呈現。
他在《心術》《白心》《內業》等文章中系統地闡述了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道”改造成了“精氣”。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管仲用“精氣”解釋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有意識的人,也是由精氣生成的。管仲沒有否定鬼神,但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的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
管仲建議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捨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的根據,一切認知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
3.政治學家
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號為“華夏第一相“。
“叄其國而伍其鄙”革除部落政治殘餘影響,實施士農工商戶籍管理,精細市郊行政管理,完善齊國行政管理系統體系建設。
主張富國強兵,反對空談主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挾天子以伐不敬。
4.軍事家
管仲提出“作內政而寄軍令”的軍事原則,設定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軍事成果:滅譚平遂、五國服齊、調解鄭國內亂、鄄城會盟、北戰山戎、齊楚結盟、葵丘之盟。
透過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幫助齊桓公成為東周春秋時期“五霸”之首。
管仲是“千古一相,一相千古”,孔子、諸葛亮、李靖都是他的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