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煙歷史社
-
2 # 遊弋歷史長河
我認為唐雖然承隋朝的制度,但唐朝國祚可以延續289年的原因是唐初統治者的勵精圖治,和政治制度本身關係不大。而隋朝的滅亡和失去民心有莫大的關係。
唐承隋朝的主要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度、均田制。但為何隋朝卻只存在了38年,唐朝卻能延續289年呢?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這三種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中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而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掌管著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三省中中書省是最高權力中心,是制定決策、釋出政令的宰相機構。但三省六部制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演變而來,早在秦朝,少府下設尚書,這就是尚書省的發展開端。直到隋朝,形成了最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長官都相當於宰相,三省間相互協作、相互牽制,共同參預朝政。
而三省六部制度卻是在唐朝才逐漸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度能夠提高決策正確性和行政效率,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與中央集權、削弱了相權。
圖 三省六部制度
但在隋朝38的歷史上,三省六部制度只是發展初期,並沒有時間發揮它的作用。
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的選官制度,起源於隋朝,但到了唐太宗時期,科舉制度才逐漸完善,唐太宗極為看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明確考試的科目,縱觀唐朝歷史,透過科舉登科的大臣比比皆是,人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唐詩這一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也在這一歷史時期走到了時代前列。
圖 科舉制度
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均田制的實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減少了田產糾紛,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因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但隨著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國有土地透過各種方式不斷轉化為私有土地。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土地還授實際上已不能實行。德宗建中元年實行兩稅法後,均田制終於瓦解。
所以說,均田制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發展和消亡和朝代無關,唐朝承接這一制度,並不會成為唐朝國祚長短的參考。
從以上唐朝承接隋朝的制度來看,這些政治制度並不能成為隋朝國祚短和唐朝國祚長的佐證。
圖 均田制
我認為隋亡和唐興的原因是隋朝統治者的殘暴和唐朝初期統治者的勵精圖治有關。
隋煬帝的殘暴導致失去民心是隋亡的重要原因隋煬帝在位期間,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這些決策都有政治因素的必然性,但卻由此導致連年征戰,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失去了百姓的擁護,引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而隋煬帝自己也窮奢極欲,在江都兵變中被弒殺,農民起義得不到控制,都城長安也被唐國公李淵所攻佔,隋朝至此,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唐太宗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念而唐朝初期的統治者們,前有隋亡的教訓,能夠以此為戒,而這其中,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就深諳此道,注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輕徭役薄賦稅,又善於納諫,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貞觀之治。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由此有了盛世的唐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浩劫中,還是延續了289年之久,是唐初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為唐朝的國祚延續打下了基礎。
總結唐吸取隋亡的教訓延續289年的國祚;漢吸取秦王的教訓開創了400年大漢王朝;宋吸取五代武人作亂的局面,終宋300多年,未發生武人作亂的情況。
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高警惕,重視前車之鑑,少走彎路。
,
-
3 # 玄坤文史
新王朝建立承襲前朝的政治制度這是很常見的,而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和施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關係卻不大,和國家內部的社會環境,外部的區域環境卻是有很大聯絡的。
唐朝隋朝時期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的出現,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都是更有利於國家穩定發展的政治制度,從東漢滅亡到隋朝建立,中國持續內亂長達三百多年,雖然這種局面給一些亂世梟雄得以稱霸一方的機會,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卻是最不願意遇到的時代。
隋朝短命是因為君王不重民生,只重功績,行政操之過急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在他執政期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而這也是所有封建王朝,在沒有外部威脅時,能得到長遠發展的根本。在隋文帝楊堅統治的二十多年裡,國家逐漸富強,人口也不斷得到增長。
隋朝
按理說隋朝是具備長遠發展的條件。但這一切在楊廣登基後發生了改變,隋煬帝楊廣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君王,但他和隋文帝比起來,在政治上顯然是不夠成熟的。
隋煬帝年輕氣盛,頗有雄心,開創了科舉制,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面,開鑿京杭大運河,增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
在隋煬帝執政期間,把隋朝周邊的突厥、契丹、吐谷渾都揍了一般,穩定了隋朝西部,西北部的邊境。他營建東都,遷都洛陽,而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在楊廣登基後,五年內完成的,這個政績是相當輝煌的,也可以看出來隋煬帝是一個追求高效,務實的皇帝。
隋煬帝楊廣
但是隋煬帝忽略了一件事,在隋文帝執政期間,國家雖然積累下了不少家底,但畢竟隋朝建國不久,底子尚薄,而不管是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還是遠征契丹,突厥,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要從全國各地徵發勞役。
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為表面看似繁榮的景象而得到改變,民不聊生才是真實的情況,這是隋煬帝執政期間的最大失誤。隋煬帝在大業八年到大業十年期間,三次遠征高句麗,發兵百萬,但最終隋朝卻沒能征服下這塊土地,反而是損兵則將,大量消耗了隋朝的國力,隋朝逐漸走向衰亡。
在隋煬帝執政十年,徵發勞役超過千萬,上百萬的百姓死在勞役途中,百姓對這樣的統治者,忍耐早已到了極限,隋煬帝生活作風荒淫,朝廷中,奢靡腐敗之風盛行,自大業七年起,隋朝各地先後爆發了民變,隋煬帝卻始終堅持遠征高句麗。
三徵高句麗
大業十年,隋煬帝意識到隋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時,便迅速停止遠征,與高句麗議和,撤軍回國,而各支起義軍卻在接下來幾年,相繼形成勢力,隋軍已經疲以應付,楊廣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大業十四年被叛軍俘獲縊弒。
唐朝的長久,和統治者能體會百姓疾苦,實行修養生息的國策有關。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大唐。而唐朝消滅其他勢力,統一天下是到了公元624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李世民登基稱帝,為唐太宗,在吸取了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後,唐太宗開始施行以農為本,文教復興的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從自己開始,要求百官厲行節約,減輕稅賦,讓百姓休養生息,在選拔人才的制度上,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廣開言路,隋朝有很大因素滅亡於三次遠征高句麗,雖然唐朝最後也征服了高句麗,但在建國早期,對周邊的國家,主要還是在武力威懾的背景下,友好睦鄰,促進了邊境穩定。
在唐太宗治理之下,社會逐漸恢復穩定,經濟也得到了恢復,而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對內也延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受到的壓迫也減少了,對外除了吐蕃存在威脅外,基本環境也是穩定的,這也是唐朝能延續289年的原因。
結語對於百姓而言,他們並不在乎統治者的豐功偉績,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能否維持生計,對於絕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都希望過上和平穩定的普通生活,不到萬不得已,無法生存的境地時,他們都不會揭竿而起,而是否明白這個基本的道理,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是否長遠是有直接關係的。
回覆列表
唐承隋制,到底是哪種制度呢?
唐朝承襲的是隋朝的科舉制,也就是說隋朝為了削弱士族門閥的影響力,開始扶持庶族門閥。
這就要從東漢末年開始說起,在東漢末年,讀書是一種非常高貴的職業,為什麼說它高貴呢?因為讀書的人就是為了當官的,在當時,讀書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惟有那些家裡世代為官的人有這樣的條件,而讀了書的人又會被家裡人舉薦去做官,於是這些壟斷了做官權力的家族就成了士族,其他的人要想做官就必須依附這些士族門閥。特別是曹魏統一三國後,曹丕在士族出身的陳群的建議下,實行九品中正制,更是讓士族門閥進一步壟斷了做官的權力,從此士族門閥制度找到了他生存的土壤。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皇位於楊堅,此時的楊堅雖然成為了皇帝,但還是得依靠士族門閥的支援,直到隋煬帝楊廣即位,為了擺脫士族門閥的影響,於是開始推行科舉制度,此舉嚴重觸及了士族門閥的利益,於是士族門閥開始觸底反彈,皇權與士族門閥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此時的科舉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寒門世子為官的可能性,但當時還是受到士族門閥的控制,但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在士族門閥掌控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但科舉制讓庶族有了當官的可能。
但是一種制度取代另一種制度必然會觸犯既有利益獲得者,而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必然會觸及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隋煬帝楊廣推行科舉制度的阻力極大,士族門閥為了保留住他們的利益,不惜重新物色代言人,推翻隋朝的統治。
而這個時候,李淵被關隴貴族門閥看中了,因而獲得了關隴貴族的支援,加上隋煬帝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徭役繁多,且頻繁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軍皆揭竿而起,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隋朝二世而亡,與秦朝二世而亡有驚人的相似,秦朝是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觸及了廣大貴族領主的利益。而隋朝欲廢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舉制,觸及了廣大士族門閥的利益。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個更偉大的制度的開創者,被既有利益獲得者打倒有他的必然性。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終究會是更先進的制度能適應時代的潮流。
況且,唐朝的統治者唐高祖李淵李淵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的教訓,對士族門閥的削弱並沒有急於一時,而是徐徐圖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的道理,最終唐朝國祚得以綿延2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