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愛閱讀

    唐帝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領導下,經過數次大戰,先後擊滅東突厥和西突厥。但後來,由於處置適當,再加上其他原因,突厥人又開始了一場“復國運動”,最終讓唐初兩代帝王的豐功偉業付諸東流。

    至於突厥人為何能夠復國成功,我認為有內外兩個層面的原因。

    一.內因

    1.唐帝國在滅亡突厥後,依其風俗,擢其酋長,因此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雖然設立了都護府,都督府等管轄機構,但因為長城南北天然的分界線,長城以北為遊牧文明為主,以南則以農耕文明為主,因此,這種管轄帶有鬆散的羈糜性質,和中原地區的郡縣制不能同日而語。

    2.突厥復國之時,正值唐帝國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武則天為了實現自己的稱帝的野心,大肆排除異己,完成唐帝國內部實力的消耗,許多名將被清除。

    3.武則天時期,隨著土地兼併的加重,均田制開始崩潰,依託均田制而生的府兵制也逐漸開始瓦解,那支橫掃天下的府兵已經逐漸走向沒落。

    二.外因

    主要是在唐朝西境的青藏高原上,一個新興的強國吐蕃崛起,成為唐帝國最重要對手,唐帝國對於後突厥也就無暇北顧了。

    不過,突厥雖然復國,但終究已是強弩之末,半個世紀之後,唐帝國聯合草原上新興的回紇汗國共同攻打後突厥,突厥滅亡。

    從此以後,突厥漸漸的退出歷史的舞臺,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

  • 2 # 飛眼視角

    公元630年,突厥頡利可汗為唐朝戰神李靖一戰而敗被俘,東突厥汗國由此被滅。然而東突厥汗國被滅近五十年後的公元679年,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突厥成功復國。緣何突厥能在國滅之後還能復國,成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中的異類?顯然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因素!

    一、漠北草原在東突厥國滅之後無強勢政權。

    頡利可汗統領的東突厥能夠迅速敗亡出了大唐戰神李靖的神級戰術打擊之外,背後以夷男為首的薛延陀部的反叛亦是重要因素。

    薛延陀部的坐大離不開李世民的扶持。透過扶持薛延陀部,李世民為李靖創造了一戰滅東突厥的極佳外部環境。然而隨著東突厥的滅亡,薛延陀成就了漠北霸主的殊榮。野心勃勃的夷男顯然不是李世民或者說大唐政府願意看到的。因此對薛延陀的打擊很快降臨,隨著夷男身死,漠北再無強權!無強權的漠北有利於大唐北部邊疆的穩定,但同時卻又為突厥復國創造了極佳的外部環境。因此後突厥能夠再次興起離不開大唐確保漠北無強權的戰略!

    二、驅使奴役,令突厥諸部心生叛逆。

    中原地區最為缺乏的戰力就是優質的騎兵部隊。唐初透過統一戰爭,李世民的確擁有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漢家騎兵部隊。然而這些騎兵部隊畢竟屬於精銳,極其珍貴,不能輕易使用。因此為了彌補軍隊在騎兵方面的缺失,唐朝政府自然就將目光投向了草原上的突厥人。

    草原民族天然就善於騎射,雖然論精銳抵不上唐朝最強的騎兵部隊,但就騎兵的實力依然是強於唐朝步兵部隊的。因此突厥投降後,大唐不斷徵調突厥騎兵作戰,如定高句麗、平西域,皆有突厥騎兵的身影。然而對於突厥人而言,唐朝的徵調並非好事!為何?戰爭總會死人的,唐朝平凡的徵調其實就是變相的控制了突厥的人口。因而積年累月之下,突厥人最終爆發,反叛而去!

    三、武周代唐,為突厥的復國提供了極佳的外部條件。

    後突厥正式反叛的公元679年武則天已掌控大唐的最高權力,雖未正式代唐成立武周,但亦在積極排除終於唐王朝的臣下。在武則天的清理下,一部分能征善戰的大唐將領或身死或被貶,一些溜鬚拍馬卻無真材實料的人卻掌握了一方兵馬。這種變化間接導致了唐朝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唐軍已無李世民時期勢不可擋的銳氣,這對突厥復國提供了極佳的條件。自679年起事至690年後突厥的徹底穩定,後突厥人充分利用了唐朝的內部不穩定。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然而就在這一年後突厥徹底穩定下來,已無平定之機的武則天只能下詔承認後突厥復國的事實!

    總結

    後突厥能夠成為歷代遊牧政權中唯一被滅又復國的存在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一是賴於其自身強大的騎兵力量,二是抓住了唐朝內部不穩定的戰略機遇期。兩相重疊造就了突厥成功復國的事實!

  • 3 # 猴軍集

    你這樣說只能說明你對歷史非常不瞭解,我先用一句話概括突厥被大唐雄兵打的有多慘:三次滅國,背井離鄉,遠赴西亞,打不過,俺躲著你還不行嗎?

    突厥的意思是中間慫起的頭盔。其來歷已經不可靠,可能有著匈奴、鮮卑或柔然的血統,或者是幾大遊牧部落雜交的產物。突厥人自稱先祖與母狼野合,然後形成了突厥部落。總之,突厥來自蠻荒,生性野蠻,茹毛吮血,以殺戮為樂!後歸附柔然,成為柔然的鍊鐵奴。

    1、突厥汗國、東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

    公元552年突厥汗國橫空出世,在短短30年內就建立一個橫跨萬里的大帝國,東起遼海,西至裡海,南到河套,北達貝加爾湖,兵鋒所向,無不披靡,對中原的北齊和北周都構成了極大威脅!北齊、北周都不得不低頭向其稱臣和親,非常屈辱。隋朝建立後,勵精圖治,採用軍事打擊和內部分化雙管齊下策略,成功使突厥汗國在583年分裂成東西突厥兩個汗國,為唐滅突厥奠定了基礎。

    2、東突厥的覆滅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大唐10萬雄兵出擊東突厥,滅之,東突厥頡利可汗逃亡沙缽羅,沙缽羅降唐獻出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不過唐太宗挺仁厚的,不僅沒殺頡利,還賜其豪宅美婢,安享晚年。

    3、西突厥的覆滅

    西突厥相比東突厥就亂多了,自成立起就內亂不斷,幾任可汗或死於非命,或投降大隋、大唐,亂哄哄鬧到657年,大唐高宗皇帝決定滅了這廝,李治派出左屯衛大將軍蘇定方率大唐、回紇聯軍向西突厥進發,生擒西突厥可汗賀魯,西突厥滅亡!

    4、後突厥的覆滅

    公元679年臣服於大唐二十多年的突厥餘孽起兵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是為後突厥!680年,造反的突厥叛軍被唐朝大將裴行儉所破,阿史那泥熟匐被殺,後叛軍餘孽又立頡利可汗族侄伏念為可汗,681年伏念向裴行儉投降,被高宗所殺,其後突厥餘孽時降時叛,死了一個可汗,就再來一個,大唐、回鶻和葛邏祿三方一起絞殺後突厥,公元745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後突厥亡!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活躍了200年的突厥人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其部眾一部分融入回鶻,一部分西遷進入西亞和歐洲。奧斯曼帝國自稱是突厥帝國的繼承者,真假不明!

    可以說突厥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大一統(統一北部草原、荒漠)遊牧帝國,他們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大概30年,就被強勢崛起的隋唐玩弄於股掌之間,滅國三次,生不如死,僅被俘被殺的可汗就多達數十位!

    突厥人的一生是頑強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活生生折騰了一百多年,族人死於非命者十之七八!

    突厥人登上中國歷史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是淒涼的一生,生不逢時,不僅沒能躍馬中原,反而身死國滅,豈不悲哉!

    然而更可笑的是現代許多國家還以突厥帝國為榮,真是可笑可氣!一個亞洲病夫帝國,有何值得驕傲的?更可笑的是某西亞大國還妄圖恢復大突厥帝國的榮光,簡直痴人說夢!

  • 4 # 阿坤95後

    大家好,我是阿坤,很高興回答這個歷史問題。就在頡利可汗南下防禦長安的同時,西邊的薛延陀部崛起,並且一再打敗突厥軍隊,突厥遭遇了一個強敵,正在疲於應對,就在頡利可汗南下的第二年,突厥地域發作了千載難逢的大雪災,牛羊馬匹凍死有數,普通部眾的飲食也發作了困難,在這種狀況下,頡利可汗向唐太宗表示,本人情願稱臣,以求換取唐朝的後勤支援,唐太宗看出了此時的突厥曾經是一隻紙老虎,本人是時分收兵了。

    當然唐軍的戰役力和唐軍統帥的拙劣指揮是分不開的,沒有李靖和蘇定方等名帥名將的指揮和唐軍將士的浴血奮戰,再好的時機也會白白糜費,唐軍的戰術異樣非常拙劣,這和漢軍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戰法相似,一樣都是長途奔襲,不同的是霍去病是衝著中央去,而唐軍的蘇定方是衝著人去的,所以,有時分時空背景不同之下,就算是同一個種族,後果也會相差甚遠阿。

  • 5 # 一貳一橙

    突厥的復國史可以看成是一部遊牧民族欲重新奪回草原統治的奮鬥史,自公元627年東突厥頡利被李靖生擒回長安,到公元655年蘇定方滅亡西突厥,生擒可汗阿史那賀魯,再到公元745年,王忠嗣大敗後突厥白眉可汗後,突厥的歷史就此成為過去,其草原霸主之位也逐漸被回鶻所取代。

    不過這部突厥復國史並沒有題主說得那樣激動人心,歷朝歷代由於少數民族和中原文化的差異性,企圖復國並最終成功的草原文化也不在少數,論生命力,它比不上匈奴,論影響,它比不上女真,就連復國規模,突厥復國可連同時代的高麗都比不上,高麗可是連宗主扶余人都一起吞掉的。

    公元582年,雄據東至遼河、西至鹹海的突厥漢國正式分裂,變成了東西突厥兩部,這給後面突厥復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說起突厥的分裂,其主要推手還是突厥自己的治理模式。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一樣,突厥的治理模式還是以部落治理為主,類似於周朝的分封制,以四部可汗分別統治自己的土地,共同尊阿史那氏為突厥大可汗,形成了一種較為鬆散的邦國政治。

    北周時期,時任四部可汗之一的爾伏可汗攝圖違背當時突厥“兄終弟及”的慣例,違背大可汗佗缽可汗欲立弟弟大邏便的想法,執意立佗缽可汗之子菴羅為大可汗,甚至於直截了當,說菴羅來了有美酒,大邏便來了有槍炮的話。由於攝圖是佗缽可汗的侄子,其父親是突厥開國君主伊利可汗,加上他在佗缽時期鎮守突厥東境,二代中以其年紀最大、地位最高、勢力最為雄厚,所以攝圖的建議國中無人敢不重視。

    在四部可汗的桌面談判之下,菴羅、大邏便黯然退出繼承名單,由勢力強大的攝圖為大可汗,稱沙缽略可汗,統攝四部,既免得攝圖興兵發難,也不算違背了草原文化中“有能者居之”的政策,可這看似折中的做法,卻給後來的突厥分裂埋下了伏筆;由於菴羅、大邏便這兩個原本最有繼承權的人被排擠出去,而攝圖以侄子之位繼承汗位,自然很容易引起四部可汗的不滿,為了拉攏四部可汗,攝圖立菴羅為第二可汗,統治獨洛水一帶、立大邏便為阿波可汗,統治西域一帶,加上原本就在西域的達頭可汗和新疆東部地區的貪汗可汗,本來就鬆散的突厥聯盟就更加分裂了;其中矛盾最大的就是與汗位擦肩而過的阿波可汗和靠著武力強行奪位的沙缽略可汗,在阿波進入西域後,就開始靠攏達頭可汗,兩部可汗聯合起來反對沙缽略可汗,並在公元583年和隋朝大戰失敗後,沙缽略可汗遷怒於阿波可汗,殺盡其部族和母親,導致了阿波可汗和達頭可汗正式反叛,而貪汗可汗也舉新疆站隊阿波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國,而沙缽略所佔據的突厥,則被稱為東突厥汗國。

    東西突厥並立後,雖然內部征伐不斷,但外部還是以隋朝為最大的對手,但是由於勢力平均,短時間內誰也吞併不了誰,如此的局勢,自然逃不過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法眼了。想當初西突厥之所以會獨立,就是因為隋文帝在五可汗事件後,看出了突厥內部已經趨於分裂狀態,於是多次派出使者前去西域會見阿波、達頭兩人,燃起他們的獨立之火,再加上沙缽略可汗自己遷怒於阿波的那把柴,才最終把突厥給燒成了兩部分。

    多嘴一句:在突厥分裂後,沙缽略可汗也在內憂外患之下驟然去世,臨死前指定弟弟處羅侯為大可汗,其子雍虞閭和染干為部落可汗。處羅侯死後,雍虞閭繼位為都藍可汗,此人雖然在其父沙缽略口中是個懦弱無能之人,但不得不說的是,沙缽略確實看錯了人,雍虞閭不但不懦弱,而且可能是突厥繼沙缽略之後,第二個有資格稱為隋文帝對手的人,從他一開始接受父親的安排,將汗位拱手讓給叔叔處羅侯,以及後來拋開國仇家恨,將橄欖枝扔向西突厥汗國來看,此人的心機、手腕並不簡單。

    東西突厥並立後,隋唐兩朝所採取的做法都是打東突厥,拉西突厥,公元627年後,東突厥滅亡,而沒有了天敵的西突厥開始崛起,成為中亞霸主,並夢想著奪回東突厥的領地

    隨著實力的恢復,東突厥都藍可汗一直有南下侵隋的野心,為了應付這一情況,隋文帝開始拉攏西突厥以及被安置在東突厥北部地區的染干,到東突厥和隋正式決裂後,突厥大軍又一次慘敗在統一南北、國力強盛的隋朝手裡,都藍可汗被殺,其弟染干由隋文帝立為東突厥可汗,稱啟民可汗,還一連娶了兩位隋朝公主為妻子。

    本來照著這樣的形勢,隋朝可以很好地利用東西突厥的矛盾分為化之,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可是僅僅十年後,由於隋煬帝楊廣的作死,東突厥勢力又開始興起了,除了將西突厥打趴之外,東突厥一度入主中原內戰,其戰馬已經深入中原腹地,併成為隋末群雄爭相以高價入手的特種部隊。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突厥實力達到鼎盛,其兵鋒甚至一度到達了唐朝首都長安城下,靠著李淵、李世民兩代君王的卑躬屈膝,長安才不至於遭受到兵火洗劫的痛苦,給後來反擊突厥保留下了有生力量。公元627年,經過數年的隱忍後,李世民派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率六路大軍出兵東突厥,馬邑之戰大敗突厥的立身之本突厥騎兵,突厥大軍直接潰敗,原先依附突厥的北方諸部:契丹、鐵勒、奚、靺鞨等全部反叛,加上東突厥內地天災不斷,頡利為人又窮兵黷武,很快東突厥就全數瓦解,頡利可汗在逃亡路上被生擒,送入長安,雄盛一時的突厥汗國就這樣滅亡了。

    東突厥滅亡了,其部大多都被收編入唐朝為官,由於本人就有胡人血統,隋唐兩朝對少數民族也具有超越歷代帝王的包容性。在突厥人入朝之後,很多人都做到高官,就連頡利本人,也被授予右衛大將軍的職務,死後還被封為歸義王;東突厥滅亡後,草原上又興起了薛延陀汗國等政權,但在李世民設定的安北都護府管理之下,薛延陀、契丹始終不能在漠北地區取代東突厥的地位,就連和東突厥同根同源的西突厥,其勢力也一直無法染指到漠北草原來;歸根結底,這還是因為李世民對突厥部落採取了寬大為懷的處理方式,使得本來就十分仰慕天朝上國的突厥人深感恩德,也從心裡佩服李世民,而甘願為唐朝保衛邊疆。

    在頡利入朝之後,要如何對付突厥這些原先的仇人、對手,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魏徵主張把他們全部趕走,而文彥博則主張把他們留下來,最後李世民聽了文彥博的建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賜予頡利六州之地,設定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所有投降的突厥人都自從其事,士兵可從頡利、可入禁宮,官員可去邊塞、可入朝堂,這對本就生性散漫的突厥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處理辦法:

    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將軍、中郎將等官,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百餘人,因而入居長安者數千家。

    當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在現今是不流行了,可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句話多多少少還是有些道理的:李世民以恩德待突厥人,可突厥人卻未必就願意接受,尤其是阿史那家族的人,對他們來說,接受唐王朝的恩情,不但意味著原先在草原上所享有的特權被剝奪,更代表著自己把祖先留下來的基業都給斷送了的恥辱烙印,所以也就有了後面突厥復國的情況了。

    取代東突厥成為唐朝心腹大患的,是盤踞在新疆一帶的西突厥,而李世民過度包容突厥人的政策,也很快就顯現出其弊端來

    沒有了東突厥的壓制,西突厥實力像雨後春筍一樣蹭蹭蹭地往上長,數年之間西域各部歸附,其中以薛延陀和高昌最為強盛,阿史那賀魯繼位後,正式和唐王朝反目,率部落聯軍入侵唐朝今吐魯番地帶,不過此時正值唐高宗繼位初期年間,唐朝貞觀國力尚在,很快就擊敗了西突厥軍隊。

    和東突厥一樣,戰敗後的西突厥也面臨著聯盟破裂,內部爭鬥不已的困境,於是在公元657年,唐朝前軍總管蘇定方率回鶻等部落進攻西突厥,當年就滅亡了西突厥,俘獲了可汗賀魯。在西突厥崛起成為中亞霸主的時間裡,被安排在長安城的東突厥貴族開始不安分起來了,他們之間不斷暗通訊息,聯合起來,或為內援、或為暗殺。

    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貞觀十三年,頡利可汗侄子阿史那結社,以中郎將身份隨從李世民遊幸九成宮,在途中以入朝為禁軍的四十多名突厥人發動叛亂,夜襲李世民御營,雖然最後叛亂被平定,可也證明了魏徵的預見開始發生。結社之亂後,李世民逐步把內地突厥人遷居到河北,以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可汗,統領河北地區。

    李世民不敢把突厥人放在身邊,於是只能選擇把他放置在外地,仿造頡利可汗的做法,對他們封疆裂土,設立單于、瀚海兩大都護府安置,管理著十大都督之職、二十二州之地,既免除了自己的肘腋之患,也給大唐建起了一道突厥城牆,可是這樣做法的同時,同樣是給唐帝國的邊境埋下了一顆顆的不定時炸彈。特別是西突厥滅亡後,唐廷依舊把他們安置在原西突厥故地,設立昆陵、蒙池兩大都護府,由突厥貴族管理,統歸屬於安西都護府。

    可是時間是會磨滅掉一切的,包括感情,唐王朝最先安排的那一代突厥封地還好說,他們對唐王朝有懼怕也有感恩,做事也就盡心盡力,比如滅亡西突厥的將領中就有不少原東突厥的貴族。可隨著唐帝國內部的隱患叢生,外部對吐谷渾、回鶻等戰事頻繁,不堪調動侵擾的突厥部落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了,自唐高宗調露元年單于都護府的部落反叛以來,邊境突厥就開始接連起兵復國。

    不過需要認識到的是:突厥雖然多次在東西兩部的故地復國,但其規模都很小,多是小打小鬧的情況,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唐王朝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吐谷渾、鐵勒等勢力較強的部落裡面,而沒有徹底地滅掉突厥餘部。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大破白眉可汗後,突厥王朝才算是正式滅亡了。

    總結:要說突厥為什麼能夠接二連三地復國,其實不是大唐的刀不利了,而是相反,大唐的戰刀之利,所到處無一不服,可也就是這樣,唐王朝從一開始就沒動過徹底滅亡突厥的想法,這是在對待少數政權時比較可取的做法,以恩德化解矛盾總比以武力解決問題要好得多

    事實上,突厥餘部除了一些不開眼的野心家妄圖重回突厥榮耀之外,大部分的突厥人都沒有這個想法,而是從內心裡就願意接受大唐,歸於王化的。像安史之亂時的名將哥舒翰,就是出身於西突厥十姓中的突騎施部。

  • 6 # 與狼共舞說歷史

    突厥汗國的歷史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鼎盛期,第二個是衰亡期,第三個是復國後的短暫輝煌。

    突厥人興起於公元5世紀初期,在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養精蓄銳、征服擴張之後,突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附屬小國變成了雄踞漠北草原的強大汗國。

    此時的中原正值魏晉南北朝亂世時期,柔然、鮮卑、羯族等少數民族政權分分南下,惑亂華夏腹地。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隋朝建立之後,突厥人屢次侵犯北部邊境,而當時的中原內部還尚未安寧,所以隋朝統治者對於突厥只是防守而無法攻擊。

    公元6世紀,唐王朝建立,但剛剛建立的唐王朝同樣不敢跟突厥叫板,甚至訂立盟約,俯首稱臣長達12年之久,史稱“渭水之盟”。

    這一階段是突厥的巔峰期。

    第二個階段則是唐突厥之戰時期,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唐王朝的綜合實力達到了一個高峰,隨即在公元629年命李靖率兵十萬,一舉擊敗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也是在此時走向了衰退,唐高宗時期又分別派遣程知節、蘇定方攻擊突厥。公元657年,賀魯父子被俘,西突厥宣告滅亡。

    這是突厥的衰亡期。

    西突厥滅亡之後,唐朝在突厥故地設定都護府進行管制,融合當地少數民族,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然而突厥人由於唐王朝屢次派遣其出征其他民族,心生不爽,又逐漸脫離了唐朝統治,於公元682年重新復國,史稱後突厥時代,而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無暇他顧,也顧不了突厥人的背叛與否。

  • 7 # 盧氏1314

    在滅亡突厥之後唐朝並沒有在當地建立完善的行政體制,前期國力強盛,還可以震懾,後期國力衰退,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復國了。

  • 8 # 老鐵文史館

    首先突厥人的性質就是遊牧民族他們在廣袤的草原上馳騁,除非中原的軍事實力特別強大,就像當年的李靖,冒著大風雪趕路,把整個突厥打的抱頭鼠竄。要不然在雙方對等的情況下,是很難滅掉突厥的。

    而且在征服突厥之後,唐朝

    沒有把自己的中原文化向突厥滲透,只是簡單的立了一個可汗,這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換個角度,這個可汗其實就是個傀儡政權,隨時準備叛亂的政權,這種制度為突厥復國埋下了伏筆。

    唐高宗後期,唐高宗身體越來越虛弱,無力北顧。而這時候的大唐軍隊也大不如前,幾十年的和平讓他們失去了強大的戰鬥力。同時大唐在李世勣等名將去世之後,也失去了爭霸突厥的能力。隨著大唐國力的衰弱,突厥當然就不會屈居人下了。

    綜上所述,突厥復國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 9 # 王不留行

    在公元630年,唐朝的戰神李靖與突厥可汗打了一仗,最終突厥的可汗戰敗,成為了唐朝的俘虜,而東突厥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在東突厥滅國近五十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679年,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率領自己所管轄的兩部法對唐朝,這一舉動成功了,而突厥也復國成功了。突厥復國成功以後,也成為了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例子,他們又為何會復國成功,難道是唐朝的實力不強嗎?

    當時東突厥之所以能夠滅國,是因為有大唐戰神李靖的戰術打擊,同時在他們的內部也有反叛,種種因素加起來,造成東突厥迅速滅亡。而他們內部的因素就是以男為首的薛延陀部,當時他受到了李世民的扶持。內部的反派有李世民的扶持,外部又有李靖創造了神戰術。就在東突厥的可汗滅亡以後,薛延陀也想稱霸漠北,而這種情況並不是大唐王朝的統治者想看到的。所以很快唐朝就出兵打擊,從此以後,莫北再沒有一個強權。沒有了強權,大唐的邊界也就安穩起來。正是這種安穩之心,又一次給突厥復國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所以突厥之所以能夠復國成功是離不開大唐所創造的北陌無強權的說法的。

    在中原地區是非常缺乏騎兵部隊的,尤其是戰鬥力比較優質的。唐朝初年戰爭統一以後,李世民是擁有了一個能征善戰的隊伍,而且這些騎兵隊伍屬於精銳,都是非常珍貴的,不到關鍵時刻是不能輕易使用的。那是為了彌補我軍隊在騎兵方面的缺陷,唐朝的政府將目光投向了草原的突厥人。因為草原天生就是善於騎射的,雖然說不敵精銳部隊,但是他的騎兵能力卻比唐朝部隊要強很多。所以在突厥投降以後,大唐王朝裁掉了很多的突厥騎兵進行作戰。這件事情對於突厥人來講並非是好事,因為只要打仗總是會死人,唐朝頻繁的徵調突厥人去打仗,慢慢的人口就會有所下降。突厥人也會有不願意的時候,不斷的累積,最終爆發,只能走上反叛之路。

    突厥正式反叛的時間是在679年,那時唐朝掌握權力的人便是武則天。雖然說他還未正式稱帝,但是在不斷的扳倒唐朝的臣子。就在武則天的手段之下,有一些能征善戰的將軍死了或者是直接被貶。而掌握兵馬權力的人是那些沒有真才實學之人,就是這種變化,致使唐朝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早已沒了李世民在世時期勢不可擋的銳氣,這對於突厥來講是很好的條件。從679年一直到690年,突厥的狀況變穩定了,而他們也利用了唐朝內部的不穩定。在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也就是在這一年突厥變得穩定下來了。而武則天也心知肚明,知道不能夠再一次將他們鎮壓,所以只能承認突厥復國成功了。

    他們能夠復活成功,可謂是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一種結果,以及他們自身擁有的強大的騎兵能力。同時也抓住了唐朝內部不穩定的狀況,兩種大的因素結合在一起,致使他們復國成功。

  • 10 # 肖邦老師的課堂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一個民族集團,是中國西北和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公元六世紀中期,漠北的突厥人建立了一個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叫突厥汗國,它是一個奴隸制的政權。但是隋朝建立後,離間了突厥,使得突厥分裂為了東,西突厥。貞觀三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十萬大軍,攻打東突厥,並打敗了突厥軍,突厥的頡利可汗逃往吐谷渾,結果途中被唐軍俘獲,東突厥滅亡了。

    唐高宗顯慶二年,唐朝派兩路人馬進攻西突厥,蘇定方擊敗處木昆部,並迫使其投降,接著打敗了賀魯領導的五咄陸部,此時五弩失畢部也投降了,五咄陸部不得已也投降了唐朝。蘇定方最後追擊賀魯,使得賀魯逃往石國(塔什干),結果城主將賀魯等人全部逮捕了,交給了唐朝將領,這樣西突厥也亡了。

    大家可能看到這裡以為突厥從此就沒有了,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突厥政權是沒有了,可是突厥這個民族還有,因此在公元682年,突厥又復國了,史稱後突厥。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東,西突厥滅亡後,唐朝先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來管轄西域地區。但是唐朝初期,還有很多區域性戰爭,因此經常徵調突厥人作戰,這引起了突厥百姓的不滿,再加上突厥的上層人有野心,也不是心甘情願降唐朝的,所以就產生了復國的想法。

    679年,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率部反唐了,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結果數十萬人都響應了。唐朝就派裴行儉率軍打敗了突厥軍,泥熟匐被殺。突厥又立頡利可汗的侄子伏念為可汗,於是裴行儉又去攻打伏念,結果不久,伏念逮捕了溫傅,投降了裴行儉。於是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一命,但是裴炎妒忌裴行儉,要唐高宗殺了伏念,結果引起了突厥的不滿。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陸再次反叛了,他到處招兵買馬,很快就聚集了5000人,從此勢力逐漸強大,並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這樣後突厥時期開始了。

    從以上史實來看,突厥復國主要是因為唐朝長期戰爭,唐朝內部的矛盾,以及突厥貴族被迫降唐等三個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船長技能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