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挺好玩

    大周八百年江山下的裂土封王傳統是深入諸侯王骨髓的“集體潛意識”,就算到了漢代初期也不得不將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七王之亂後,人心中的封土建國思想才有了些許鬆動。

    秦二世而終和漢承襲秦制之間有著近百年的適應過程

    你會發現,漢承秦制在漢初其實是個偽命題。舉個例子,滅秦戰爭之後、楚漢相爭之前,當世最強的其實項羽是沒有大一統觀念的。

    他怎麼做的,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他要做什麼?很明顯,他想歷史的車輪往後轉,想回到春秋戰國做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諸侯霸主,至於秦朝的那一套項羽是根本看不上的。

    你說劉邦就是大一統的支持者了?打敗項羽之後,改頭換面換了個說法,白馬盟誓以後叫“非劉不王”,諸侯只能我皇室貴族來當。除了諸侯姓劉,和周天子的分封又有多大區別。事實也很打臉,七王之亂說明了一切。

    周王朝八百年江山給華夏民族打下的烙印豈是你秦王朝幾十年就能輕易改變的,為了推動歷史前進,漢代擔負著改朝換代的風險,又經歷了將近百年的適應,這才把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在歷史長河來看,秦王朝的大一統觀念太過先進和極端,即便短期實現了仍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適應和推廣。

    漢承秦制,都好幾次險些亡國(呂后時期匈奴入侵、七國之亂、漢武帝后期的內亂……)就別說發明大一統觀念的秦王朝了。楚漢戰爭甚至被部分史學家稱為“第二次秦楚大戰”。

    秦統一六國操之過急,沒有假想敵後的和平年代調整不及時

    雖說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但滅亡六國仍然顯得操之過急。在軍功制的利誘下,秦國就像一輛停不下來的戰車,迅速滅亡六國,卻留下隱患重重。六國中的每一國都只是用武力佔領,並沒有真正用文化和思想實現統一。假若滅亡每一國都用幾十年消化吸收,幾乎不會有秦二世而終的唏噓不已。

    秦王掃六合之後,又是一符怎樣的場景?秦國這樣一臺不能停歇的戰車不得不停下征伐的腳步。因為,可知範圍內幾乎沒有了能與之一戰的敵人。

    北方匈奴和南方安南還有仗可以打?老秦軍幾乎傾巢而出,因為在軍功制度下,只有誅殺敵軍才有地給,才有爵位給。反倒是國內只有老六國囚徒勉強充當勞動力,搞大的綜合工程,比如修長城、修宮殿。這樣的現狀對於剛剛統一天下的秦國是極不正常的。短期內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目標,卻沒了新的藍圖指引秦國前進。整個秦國高層是懵的,以至於秦始皇都要巡視六國疆土,一來震懾反抗勢力,二來思考大帝國的長遠規劃。

    胡亥和趙高的統治不足以為大秦帝國規劃新的藍圖

    漢朝搞了絲綢之路,把發展規劃放在西域,並透過漢武帝一朝的衛青、霍去病實現了漢朝軍民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的向上局面。

    反觀胡亥和趙高的統治,首先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遺臭萬年,都想留名青史。他們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強力鎮壓,以至於後來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成為天下義軍起義時最好的反秦口號。

  • 2 # 日常刷下線

    很簡單,是因為先進的郡縣制和對全國統一後安全形勢預測不足,造成了秦的滅亡,秦朝統一後的郡縣制是一種地方文官和軍隊間的二元統治結構。對於地方上的軍隊調遣明確規定10人以上的軍隊要兵符才可以,地方上只有少量維持治安的協警型別的準軍事組織,好死不死,陳勝吳廣起義是200多人,縣一級的文官管理機構的9個兵加點協警根本不是對手。等中央反應過來裹挾的地區已經非常巨大了,加上楚地剛剛打下來局勢不穩,結果就是二世而亡。漢對秦看的很明白,所以使用了部分分封,所謂諸侯本質就是皇帝把他信任的人放到地方上去既掌軍又掌民。手裡有軍隊,面對千把號人的造反彈壓很容易,這才是漢朝能穩定住的根本原因。什麼人心都是扯淡!

  • 3 # 戰略構建師

    秦、隋進行社會大變革,舊勢力反撲,遂亡。

    第三次大變革,應為“天下為公”。即以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為一切考量。

  • 4 # 西北漢子在山城

    歷史的發展具有很明顯的週期性;秦漢,隋唐,民國和當代,都是前朝短暫的二三十年,但承接大統的後續朝代都是榮耀幾千年的中華盛世!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舊有的體制、制度走向沒落,財富差距過於擴大,社會矛盾不可調和,勢必就要產生大的變革。但大的變革,儘管整體趨勢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利於社會向前發展,但等於社會財富、生產資料又一次重新分配;當觸動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或者新的制度推行過於激進的過程,肯定會產生不小的矛盾和問題;利弊共存,就如同商鞅變法一樣,儘管孝公過世不久,商鞅就遭受車裂的下場;但惠文王那是為了平息變法當中產生的一些怨氣和矛盾;堅持新法百年,最終奠定秦國一統華夏的實力和基礎。大而言之,漢承秦制,唐隨隋朝,就是一個道理!就說當代,也尊崇創立民國的孫中山為國父!

  • 5 # 子銘之悟

    敗家秦二世不是用秦制,實為亂秦制度

    據《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這裡有一個關鍵詞“閭左“,什麼是閭左呢?謂居閭里之左也。又云,凡居以富強為右,貧弱為左。在秦代指主要由僱農、佃農等構成的貧苦人民。

    在秦始皇時期,是不發閭左的,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這裡就記載了秦始皇時期,減輕刑罰,減少稅收,以滿足主上贏得民眾的心願,使萬民都擁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記皇帝的恩德。

    2006年6月在湖南湘西龍山縣的裡耶鎮發現的裡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租稅因秦朝對於新開墾田地有免稅優惠期,平均約十二稅一、嶽麓秦簡《數》中所有的田租率均為“十稅一”,可見秦朝實行的約十稅一的田租稅並不高。在裡耶秦簡還記載了,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徭役,農忙時節即便是服勞役的犯罪服刑人員也有假期回家務農,可以看出秦朝對農業生產的極為重視,一箇中心點即儘量減少對農業勞力的侵佔,避免耽誤農業生產。

    秦始皇時期是不發閭左的,而秦二世時打破先例開始對最底層民眾進行剝削和壓迫,直接激發了社會矛盾,開啟了秦二世亂法。

    二、360゚拉仇恨

    公元前210年,長子扶蘇被矯詔賜死於軍中,據《史記·李斯列傳》:“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胡亥將自己22個兄弟姐妹一口氣殺掉。胡亥又將公子將閭昆三個弟弟囚於內宮中,三人在逼迫下拔劍自刎。

    最早的國家官方廢除人殉制度是在胡亥的先祖秦獻公時期廢除了,這一制度的廢除大快人心。這個殺千刀的胡亥還違背祖制重新恢復了人殉制度,將秦始皇的妃子、兒子,修陵的無辜工匠殉葬。

    殺宗族、殉葬意味著什麼?首先殉葬已廢除開明的先祖廢除一百多年的祖制,另外君王的妃子多來自於六國公室,君王的兒女大多來自各方勢力,在古代用婚嫁鞏固各勢力關係成為了常用手段,如上面所講的李斯的兒子娶秦公主,諸女皆嫁秦公子是一種普遍現象。

    胡亥這次搞的政治大清洗、人殉,激起了多少盤根錯雜的各群體勢力的仇恨不難想象,宗族是秦人統治的根本,少了宗族支援的胡亥無疑是高空走鋼絲,懸吊吊的。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勝自立為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應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這裡記載陳勝、吳廣造反的訊息傳到咸陽,有人給胡亥打報告稱東方造反了,請皇上快快派兵平叛,而胡亥聽了大怒,不經查實就認為是讀書人在危言聳聽,要遷怒於眾人。

    叔孫通眼見不妙就說:“他們剛才說的那些都是謬論。如今天下歸為一統,四面八方都像輻條向著軸心一樣地向著朝廷,在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有什麼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哪裡還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們很快就可以把他們逮捕問罪了,有什麼可擔心的!”

    秦二世一聽轉怒為喜,說:“好。”然後又挨個問那些儒生,儒生們有的人說是“造反”,有的人說是“盜賊”。於是秦二世讓御史把那些認為是造反的人都抓起來,投進了監獄,說這種話根本是他們所不該講的。而那些說是盜賊的人一律無事,都被放回。與此同時賜給了叔孫通二十匹絲綢,一套新衣服,並把他提升為博士。

    叔孫通出了宮門,回到住所後,那些儒生們都斥責他說:“你怎麼那麼能拍馬屁呢?”叔孫通說:“你們不瞭解,我差一點兒就掉進虎口出不來了。”

    叔孫通心想我若繼續跟這二貨胡亥混,腦袋遲早要搬家,就趕緊捲起行李逃走了。秦二世這一搞法按現代來講就是典型的掩耳盜鈴,朝廷甚至還出現趙高將一頭鹿故意說是馬,百官中有說是鹿的人皆被趙高“法辦“,眾官員懾於趙高的淫威皆跟著說是馬,一場經典指鹿為馬的荒唐鬧劇,可見秦二世時期的廟堂有多烏煙瘴氣,有多封閉視聽。

    秦國是法制國家,秦二世這樣一搞簡直視法為無物,讓朝綱蕩然無存。徵閭左激起的社會矛盾未想法去解決,又讓無辜工匠殉葬,百官只要反映不好的真實情況,時刻面臨被抓甚至帶來殺身之禍,直接讓眾官員與老百姓感覺到秦始皇時期和秦二世時期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一個天,一個地。

    星星之火不去撲滅,不去加以匡正,滋其自由擴散,最後整個大地燃起了熊熊大火,翻開歷史千秋,還沒有哪個朝代的第二代君王智商不線上,愚蠢達到如此地步。

    三、秦二世火上澆油

    當平叛戰爭陷入僵局之際,二世皇帝居然下達了這樣一道命令:徵發民夫,準備物料,阿房宮工程重新開工。

    眼看有亡國之危,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重臣進諫:“著落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減省四邊戍,轉。“

    因這一諫言反對修阿房宮被秦二世交給獄吏讓找他們的其它罪行,這不是授意去安莫須有的罪名嗎?馮去疾、馮劫說將相不能身受其辱皆自殺,李斯被趙高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腰斬,並誅三族。這與秦始皇時期不殺功臣、兼聽諫言形成鮮明的對比。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怒罵重臣的記載:““吾聞之韓子曰‘堯舜採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

    秦二世怒罵重臣主要有以下意思:第一、堯、舜勤儉自己生活過得不如一個看門的,大禹把自己累得半死。他們就是傻,你們還讓我向他學習是何居心?第二、天子就是享樂的,要不然當什麼天子嘛?第三、朕登基才兩年,盜賊並起,你們這些朝中大臣就是酒囊飯袋,當重處。

    作為一代帝王,嘲笑能者君王傻、把一切的責任全推給別人,骨子裡就認為他生來就是享樂的,天下到此份上,全是你們這群庸官的錯。胡亥的價值觀真讓我難以相信他是真正的錚錚鐵骨的秦人。

    李斯死後,二世任命為趙高任丞相,無論大小事務都由趙高決定。

    秦二世徵召5萬軍力守衛咸陽,同時還養了一大堆寵物,糧食不夠吃,就命令各郡縣橫徵暴斂,搜刮糧食,還要運糧食的人自備乾糧。在根據出土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徭役伙食皆由官府負責,還有統一的衣服。

    如今給官府幹活還要自己自備伙食,不能吃他養獸的糧食,這完全是殘暴之極。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很多人對秦二世已經有了反心,秦二世不但沒有壓制潛在矛盾,種種行為還在進一步激化矛盾。

    這二愣子胡亥確實是腦殘,他認為大家起來造反是因為閒得慌,那就多徵點徭役。或者找個罪名讓你服勞役,把你們累得半死就沒精力造反了,孰不知只要百姓安居樂業,誰還跟著瘋子造反呢?當百姓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誰又能不反,任你擺佈呢?

    四、秦二世的陌路

    功臣能將被秦二世、趙高殘害,朝中已無能征善戰之大將,章邯文官武任,成了大秦一顆救命的稻草,章邯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閃失,一切以穩為主。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三年,章邯等人率領他們的軍隊包圍鉅鹿,楚國上將軍項羽帶領楚國士卒前往援救鉅鹿。冬天,趙高做了丞相,徹底審查李斯,殺死了他。夏天,章邯等人在戰爭上屢次退卻,二世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心裡恐懼,派長史司馬欣請示事情。趙高不肯接見,又不信任他。司馬欣很害怕,就逃走了。趙高派人追捕,沒有追上。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操縱大權,將軍有功也要被殺,無功也要被殺。”

    項羽迅速地攻打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心想我勝也是死,戰敗更得死,索性就率軍投降了各路諸侯,其實秦二世只要用心安撫章邯是萬萬不會反的。從章邯投降項羽,不願再投降劉邦可以看出,韓信水淹破城,章邯拔劍自刎乃真漢子。

    就這樣秦朝最後一位得力將才被秦二世、趙高逼得投降了項羽,偌大的秦朝已經在秦二世三年的荒淫無道的統治中土崩瓦解。

    後來趙高叛亂要殺死秦二世,秦二世對身邊的宦官說:“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這種地步!”宦官說:“我不敢說,所以能保住性命。假如我早說了,就已經被殺死,哪裡會活到現在?”

    閻樂上前來到二世面前,列舉他的罪狀說:“你驕橫縱恣,屠殺吏民,無道已極,天下百姓一起背叛了你,你自己作打算吧。”二世說:“我可以見見丞相嗎?”閻樂說:“不可以。”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去做一郡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我願做萬戶侯。”閻樂仍不答應。二世說:“希望和妻子兒女成為平民百姓,和那些公子們一樣。”閻樂說:“我受命於丞相,替天下百姓處死你,雖然你說了很多話,我不敢向丞相報告。”閻樂指揮他計程車卒向前進擊。二世自殺。

    秦二世天生享樂主義思想,眼前卻為爭取活下去討價還價,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趙高立子嬰之時,秦國地域日益縮小,稱帝已名過其實,就像過去一樣稱秦王。子嬰在齋戒的宮室中殺了趙高,並處死趙高三族,在咸陽示眾。秦帝國經秦二世折騰後已無力迴天,子嬰做了46天秦王就投降了。

    總結

    秦朝,從商鞅變法以來歷代君王上百年的努力,就在秦二世三年時間裡讓偌大的帝國蕩然無存,在歷史上的第二代守業皇帝中重來沒能見到像二愣子胡亥這種昏蠢、無恥到此境界的人!

    秦二世胡亥,歸納起來永遠只聽好聽的,千萬別拿問題來煩我,否則我就解決了你。只要你說得讓我高興,重重有賞! 他讓他老子祖龍背了二千多年的鍋,萬事基業毀於一旦!得此子,全族不幸也!

  • 6 # 一葦渡江客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全對。秦朝的滅亡,秦始皇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秦用激烈的戰爭,統一天下之後。最應該做的是休養生息,慢慢地去磨合各方之間的矛盾。如果,秦統一之後,嬴政立馬死了。扶蘇即位,秦或許會亂幾年。但應該不會亡國。因為扶蘇是個仁君,會做出讓步,緩和各方矛盾。其實,漢朝,劉邦,文帝,景帝都是在妥協中,不斷平衡各方勢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皇帝真正做到了乾坤獨斷。所以才有了舉國之力討伐匈奴,但是到了後期漢武帝自己意識到了,窮兵黷武會把國家拖向滅亡。調整了政策,而後的皇帝也是以休養生息為主。這才有了大漢幾百年的江山。

    制度固然重要,關鍵還是要看執行人的水平。根據實際進行必要的改革。周沒用秦制度不也存在了800多年嗎。所以,人不行,別賴什麼制度。就像你窮也不能怪政府,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7 # nnnmmd

    漢只承秦之郡縣制、中央組織架構等制度,不是全部照搬,文景之治採用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養,並不是秦之弱民控民之制度

  • 8 # 寄葦蝦

    長時段的大歷史具有趨勢性,不會輕易改變,但具體的歷史事件發生有非常多的因素影響,尤其是人的因素。中央集權模式的統一國家秦朝在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頭一次,制度的穩定傳承有一個過程,從時間來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死去,到秦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前207年),投降劉邦為止,統一僅十五年,時間太短,根基不穩,畢竟六國滅亡才沒多久。而且領導人的繼承出現了問題,管理層的權勢人物隨之也出現問題(趙高、李斯),領導者的素質對於一個新興的國傢俱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很不幸,秦朝中招了,其實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對漢朝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繼位的昭帝宣帝以及霍光等重臣及時緩和了矛盾,讓西漢軟著陸。隋朝西晉的情況與秦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類似的,最讓人心痛的是北宋,按照通常分析,王朝末年各種災害,民不聊生,社會崩潰,但宋徽宗時期並沒有這麼嚴重的問題,國家對軍隊,對社會的控制力是很強的,突然間被金滅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王朝居然只有160多年。

  • 9 # 天道滄桑8387

    建議你多讀歷史!如果秦始皇不突然暴斃,你覺得項羽劉邦等人有膽量造反?如果秦始皇事先頒佈聖旨,告知天下,他死後有公子扶蘇即位,蒙恬等人為託孤大臣。你覺得還有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從而讓胡亥繼位的機會?扶蘇蒙恬不死,你覺得項羽、劉邦和六國貴族有能力推翻大秦?很可惜,結果是胡亥繼位,他又傻不拉幾的大肆屠殺自己兄弟姐妹和忠臣,以致劉邦項羽反手時,不僅沒有得力的將軍去鎮壓,連一個幫襯的兄弟姐妹都沒有,自己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個殘廢。最終連自己都被趙高逼迫自殺。所以不要什麼口口聲聲的秦粉,是你自己聽老師的歷史課聽多了又不會聯絡實際,從而把你改造成了一個黑秦粉!或者說,是你收到不全面的資訊和歷史知識,導致你內心厭惡大秦,所以才會提出大秦為何二世而亡。你的根本目的,就是否認大秦在歷史中的正面作用,否認大秦的一切!所以最後,我能喊米一句噴秦狗嗎?

  • 10 # 高興宇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統一了文字度量,但是沒有統一人心,統一思想,當時的六華人們只認為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滅了,迫於壓力臣服於秦國,但心裡沒有承認自己是秦華人,所以很多制度不能順利進行,有時候還要使用一些非常手段,這也是為什麼總說秦朝是暴秦的原因吧,到了劉邦時人們天下一家的思想,認為天下只能有一個天子,人心已經得到統一,制度實行比較順利,所以效果比較好

  • 11 # 白石61

    提這麼幼稚的問題開見腦子鑽牛角,萬事開頭難,有了秦始皇的統一肇啟,結束了幾百年亂世之爭,後面的可以照章遵循。千古一帝非秦始皇末屬。

  • 12 # 軒青山

    李斯為秦始皇設計的高度集權的帝制有個致命缺陷,權利太集中,被完全鎖定在皇帝一人身上,如果皇帝亂國,無人能擋,就是這麼巧,胡亥就亂國了,殺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殺了邊關大將,殺了丞相,廢了賞罰制度,專信趙高一人,然後被趙高殺了。這樣亂國篡權的人誰還能信,誰會去保,章邯手握重兵二十萬,坐觀項羽和王離決戰於鉅鹿城下,未發一兵一卒,這就是所謂的“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如果章邯出手,那還有項羽的以後,楚懷王一招手,章邯就投降了。趙佗坐擁50萬秦軍,直接關閉與中原的通道,侍機自立。漢朝制度肯定對秦製做了調整,但總體繼承了秦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了,父母說的那句話讓你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