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沉澱的理性
-
2 # 詩書君
史記是中國正史的源頭,雖然全書瀰漫著浪漫主義情懷,卻是相當的嚴謹。司馬遷幾乎查遍了當時的所有史書資料,而且透過遊歷,得到了很多人物的一手資料,對於人物的描寫非常的客觀。就算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它依然熠熠生輝,更加的耀眼。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史實,史記也有缺點,而且很多。
我們雖然距離夏商周比司馬遷距離的更遙遠,但是配合上先進的考古技術以及對甲骨文的識別,可以說我們認識的夏商周三代比司馬遷認識的更加準確,司馬遷關於三代的記錄幾乎都是的。
在孔子世家之中記錄了孔子刪詩經,但是經過後人的考證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按照史記之中的說法,詩經原來有三千篇,孔子講靡靡之音刪掉,留下了雅正之音。那麼孔子留下來的就是原來的十分之一,哪有那麼正好的三千篇留下三百篇,完全是為了抬高孔子聖人的地位。這一段不靠譜。
史記之中最大的兩個bug就是出現在鴻門宴前後。項羽因為入關中遭到抵抗,所以遷怒於劉邦,準備派兵攻打劉邦。這個時候項羽軍中的項伯因為張良的緣故,就私下裡通風報信,想讓張良儘快離開。可是張良卻不願意離開,就引薦了項伯給劉邦。劉邦一面哭訴自己的苦衷,一面送給了項伯財寶,讓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結果項伯回到楚軍,將一切都告訴了項羽,項羽答應了不傷害劉邦。
剛開始我還認為項伯仗義,但是越想越不對勁。項伯私通仇敵,古代軍中這是殺頭的罪過,就算通敵沒有被發現,自己裝作沒發生就好了,又豈能自己出賣自己,反而一點事情沒有呢?
上面這是第一個bug。第二個bug就出現在鴻門宴上。劉邦去廁所,張良跟了出去,在帳外商量脫身之計,而項羽和范增就老老實實的軍帳中等著他們,怎麼可能?再說在楚軍的營中,他們密謀怎麼可能不被楚軍聽到,就算沒有人聽見,那麼劉邦逃出楚軍大營怎麼能夠一點都沒有發現。而且他們逃跑的路線是不固定的,怎麼能夠在半路預先留下馬匹接應?
所以整個故事雖然精彩,但是邏輯混亂,後來班固抄寫項籍傳的時候就把這段刪去了,所有失去了精彩,史實上更加有說服力了。
史記之中還有很多事件自相矛盾,兩處的事件事件不僅不對,而且人物都變了。所以讀史記的時候也要善於判斷哪些是真實可信,哪些是存在問題的。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為了批判史記,而是讓大家在心中樹立起一種觀點:任何著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不能盲目的吹捧任何一部著作。
瑕不掩瑜,史記仍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史學著作,它需要的是我們不斷地修正,而不是推翻重建。
-
3 # 趙子曰原創
《史記》的真實性還用判斷嗎?有人真是唯恐天下不亂啊!
《史記》是一部記傳體通史,它的偉大是世界公認的,不能說它記述的事件100%是真實的,但完全可以說它是一部最真實最偉大的史書,它已經成了世界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延續《左傳》風格,留下了評判歷史人物事件的大概標準。中華文明幾千年,太史公的人格還沒有多少人去或者敢懷疑過,幾千年風雨歷史留下的座標,又豈是個別無恥小人奈何得了的。
我等是無知小民,但歷史上多少次考證,有名的乾嘉考據也沒有過去太久吧,顧炎武黃宗羲等啥沒有懷疑過,他們的《日知錄》《明夷待訪錄》等也沒有誰敢說太史公的不是,如今連五經四書孔子孟子都不知被打倒了多少次,剩下的,《老子》是講空虛無為不分好壞的,《離騷》是浪漫主義鬼怪多不真實的,但還是有人懷疑屈原到底沒有這個人了,《史記》的真實性如何判斷?不把中華文明的好東西打爛玩你是不甘心吧,現在不是到處都是改歷史書的嗎?連文天祥的《正氣歌》你們也不想要了,愛怎樣就怎樣吧,凡是跳樑小醜,歷史都會記住你們的。
這裡還是要多虧太史公啊!
凡是燈塔,有人卻想打爛,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馬遷...其用心之險惡,是想毀掉中華文化,毀掉老百姓心中的好壞標準,他們能是好東西嗎?
四大文明古國,我們還是僅存的嗎?不僅是因為有過四大發明,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過燦爛的文化,有著像太陽星星一樣的偉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而且至今這種精神還沒有徹底失傳,《史記》是為數不多僅存儒家精神為天地立心為聖人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故事書,還需要懷疑它的真實性嗎?
小子無知,多說何益!你可以砸爛孔家店,也可以說沒有屈原這個人,還可以懷疑《史記》的真實性,你可以掃滅一起礙你事的東西,全無敵。但是,你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歷史會記住的。
我們還是要感謝司馬遷啊!
-
4 # 揮劍決浮雲6
司馬遷被譽為“史聖”。《史記》總的來說是一部信史,但是凡是人寫的史書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不真實的地方,因為人都是有感情色彩的。司馬遷當然也是人,也是有感情好惡的,因此司馬遷的史記肯定也有不真實的地方。隨便舉個例子:《史記》高祖本紀,開篇就說劉邦是其母和蛟龍所生,其間還被劉太公看到了。這個記載的真實我相信大家是心知肚明的,這怎麼可能呢?但司馬遷還是釆信了,並記入了《史記》。究其原因恐怕不僅僅是他認識的侷限性,更多的應該是為了體現漢王朝的正統性。這類並不靠譜的記載還很多,比如三代先祖的出生傳說,秦始皇南巡是因為東南有天子氣,劉邦斬白蛇後夜遇老婦哭泣等等。所以《史記》的真實性還是要靠我們讀者自己分析,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盡信之。
-
5 # 張律明
自從司馬遷為了李陵案被漢武帝判為腐刑,回去以後著書立傳,寫下了曠世大作“史記”。“史記”是紀傳體通史,全書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將漢高祖劉邦流氓行象描繪的栩栩如生;將漢武帝利用酷吏殘害忠良刻畫的入木三分,現代有人說司馬遷為了李陵案報復劉家王朝,這真是小人之見。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歷代帝王的功過是非,將殷紂王、周幽王和秦始皇等寫成了暴君,難道司馬遷與他們都有仇。我看,司馬遷有先秦時期的壯士風格,自古人生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太史公司馬遷祖父司馬喜,父親司馬談,年輕時司馬遷周遊天下,出武關南下至江陵,觀九疑北上長沙至泊羅憑弔屈原,出長江登廬山轉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到過戰國四公子宮室,到齊魯地區觀孔子遺風,參觀古戰場。司馬談在彌留之際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我死後你將繼太史,你要接續祖先的事業。司馬遷後任中書令,將他父親遺留的史書以及官方的檔案和為一體,寫下了“史記”。後人的“漢書”、“後漢書”、“三國”以及“資治通鑑”等史書沒有一本能趕上“史記”,原因是二千多年來受儒家思想影響,史學家們不得不奉承“君權神授”,忌諱帝王的過失,寫歷史幾乎都要失真。所以,魯迅會這樣評論“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史記”記載的內容全部正確,因為司馬遷引用的材料是有侷限性的,有些材料“史記”中沒有。據“西京賦”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意思是,殷商時,商人開始時都在今山東以帶,來回遷移。最初在山東騰縣一帶,後來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郭沫若認為商人居無所定,逐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商人還喜歡人殉,就是將活人與貴族死人一起殉葬,少者幾個,多者幾百個,這些在“史記”中都沒有記載。陝西岐山是古公亶父的發源地,他的子孫周武王滅了商朝,稱商朝為東夷,就是東邊的蠻夷。我們在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夏”字,周朝時才有夏字,有人認為周朝發明“夏”字就是要說商朝無道,它滅了夏朝是有合理性。周朝還發明瞭“犧牲”二字,意思就是用牲畜代替人殉,說明自己比商朝文明。
周文王在牢裡冥冥之中寫出了“周易”,周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孔子將周易當作儒學的聖典。許多人不知道周易起了什麼作用,只知道最初的易經是在殷商中用來占卜、祭祀的,聰明的現代人用它來算命和看風水賺錢。但是,許多不聰明的人和沒有文化的人,他們連卦和爻都背不出,但是認為“周易”是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它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科學中的科學,實際上“周易”是周文王記錄的歷史。有人在周易中知道五個故事,一、王亥服牛,商人王亥透過馴服牛來進行商品貿易,開創了歷史先河;二、殷高宗伐鬼方,殷武丁打敗鬼方。(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濟,盛極將衰。)三、帝乙歸妹,商王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周文王;四、箕子明夷,箕子看到商紂王殺害忠良,而不去阻止,而是躲起來,周武王滅了商朝就去問箕子,箕子無言以對。五、康侯用賜馬蕃庶,商康侯對平定天下的用馬匹進行獎勵。這些故事都離不開商朝,“史記”沒有記載。但是,西周、東周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故事,許多故事不一定是真,因為他也要歌功頌德自己,所以他會弄出來自己祖先是人類的先祖。由於,司馬遷是承襲周以後的歷史材料,堯舜禹禪讓的歷史,與以後考古挖掘出來的資料是有矛盾的,甚至於在後來漢朝儒學鼎盛時,將伏羲、女媧神話故事搬出來當歷史,這是要被子孫笑話的。
回覆列表
司馬遷在《自序》中寫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存稿兩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但對照檢視,缺少十篇,有錄無書。
據《漢書》注中張晏說散逸的十篇為:《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錄》《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但後人亦增補一些。
《史記》每一篇中都不免有點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它像陳年的古董一樣,修補和鏽蝕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態卻也始終古意盎然,流動在每一部分裡。
司馬遷是嚴謹的史學家,不亂編故事,犖犖大端者比較可信。那是怎麼獲得相對真實的素材呢?一是使用確實史料。如編撰《秦始皇本紀》,主要使用秦國政府的紀錄、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二是實地採風和考證。司馬遷從二十歲起開始壯遊,先到江淮(江蘇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廬山,再到楚國故地、齊魯地區,最後到河南,採風和實地考察。在朝廷做郎中後,又隨漢武帝踏遍陝西、甘肅、巴蜀、西垂和西南,為寫《史記》增添了詳實素材。即使《史記》中好像文學故事的事件,也有其真實的基礎。比如,司馬遷寫項羽烏江自刎,描寫細膩,生動形象,但不是憑空想象。為何這樣說呢?楊敞官至丞相,是司馬遷的女婿,楊惲是是楊敞的中子,曾封平通侯。司馬遷把《史記》副本留在楊敞家中,可見交往密切,相互信任。而楊家父子會把先輩參與垓下之戰的情況講給司馬遷。項羽戰敗於垓下,衝出重圍,一支漢軍騎兵緊追不捨,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拔劍自刎。當時有五位騎兵在場,各得其遺體一部分,劉邦按照事先的承諾,均被封為列侯。這五位騎兵,有一個叫楊喜的,他的第五代孫子就是楊敞。家族的榮耀和不平凡歷程,是楊家人不能忘記的,其事蹟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