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月的書影小屋

    一提起丘吉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英國首相”,是矗立於世界史冊的一代偉人。

    如果是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還會想到“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華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等榮譽。

    可撕掉這些標籤,真實的丘吉爾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丘吉爾(1874--1965年)

    1、天才在左,差生在右

    1874年,丘吉爾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世家,但他似乎沒有繼承到整個家族的高貴血統。

    丘吉爾從小就是個差生,數學成績經常不及格。他被分在最差的班,一度被老師責罵,被同學恥笑。

    可他依然堅信: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在別人苦學拉丁語、希臘語等科目時,他沉浸在文史哲學的世界無法自拔。從柏拉圖、叔本華、萊基、達爾文等人的著作中汲取營養,積澱自身的文學素養。

    剔除所謂的榮譽,丘吉爾也只不過是一個努力的普通人而已。天才與差生,就在這樣的堅持中左右徘徊。

    他喜歡文學,不喜歡數學,那就釋放自我天性,努力鑽研文學。不在意同校師生的眼光,不在乎親朋好友的譴責,做最真實的自己,就是最好的答覆。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閃光點,不要因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有所欠缺,就否認自己。

    最終的成功,往往都把握在自己手上,需要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勇敢去做,需要自己有足夠的恆心堅持去做。

    2.一時的首相,一世的首相

    二戰時,丘吉爾臨危受命,被推為首相。這是他人生中順理成章的一步,也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當時的丘吉爾承受著雙重夾擊,外有德國的大肆侵掠,內有內閣成員片面妥協的威脅。天平兩端還承載著全華人民的生命,走錯一步,滿盤皆輸。

    當得知市民都不支援和談的情況,壓力山大的丘吉爾立即決定戰鬥到最後一刻。不顧內閣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的強烈反對,毅然發表了這段著名的演講: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唯一的、不可變更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消滅希特勒,肅清納粹制度的一切痕跡。

    什麼也不能使我們改變這個決心。什麼也不能!我們絕不談判,我們決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黨羽進行談判。

    將在陸地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天空中同他作戰,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肅清他的陰影,並把地球上的人民從他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我們決不投降!

    丘吉爾振奮人心的演講,圈粉了無數民眾,說出了他們的心聲。直到這一刻,他們才敢勇敢地站出來,大聲宣佈與德國對抗到底。

    四年後,由於美國和蘇聯的介入,二戰終於取得最終的勝利。於是,我們也深深地記住了這個隱忍的、傑出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他的舉動確實是氣勢磅礴的,但壓力也是重如千斤。可就在這樣的兩難選擇中,他依然堅持內心最真誠的想法,他無疑是偉大的。

    但是,沒有一種偉大是天生的,偉大背後的委屈與堅忍大多不為人知。可正是這種不屈的勇猛,敢做別人不敢做之事,敢於承擔別人不能承擔之重,才能夠真正成就偉大。

    3.勇撕標籤,做回自己

    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貼上標籤,卻從未想過標籤背後的深意。

    我們不需要侷限於那些浮於表面的標籤,它們只能代表某一階段的成就。榮譽也好,批評也罷,就讓它們慢慢消逝在時光中,或許也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在你未來可期的時光裡,我們要敢於撕掉標籤,堅守本心,做回真正的自己。未來的路還很漫長,如何走出精彩還要靠你自己細細打磨。

  • 2 # 不書

    丘吉爾這傢伙是個調皮蛋,從小就是個泥腿子。長大了也是靠爸爸的後門入了軍隊,然後混不下去又去寫報靠著家裡關係拿稿費。

    長大後的丘吉爾簡直一個大煙槍,每天雪茄不離口,滋了滿口黃牙,還是個結巴,說話都不利落。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渾身缺點的歐洲小個子,最後卻成為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首相,拯救了英國。單單一點,一個結巴最後居然靠演講鼓勵並支撐了當年二戰面臨亡國的大英帝國,由此我們可見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狠角色!!!

    丘吉爾無疑是二戰的大人物,當初德軍進攻法國,法國投降,英國望而生畏,國民人人自危,陷入亡國的恐怖氛圍之中。

    丘吉爾臨危受命,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一方面想方設法拉攏美國加入二戰減少英國壓力,一方面帶領軍隊進行抵抗,一方面為國民演講,穩定人心,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飯,可以這麼說,英國假如沒有丘吉爾,英國必定亡國,最終促成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建立了聯合國。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丘吉爾打仗一般,以前當過軍官。我想起一句話,經師不名,學藝不高?就是有沒有年青時學習不怎麼樣(其實年輕時丘吉爾是青年才俊),最後還是成就了大事的人,對吧。這事呢,先聽我給大家講一個怎麼看怎麼像段子,然而卻是真事,事情是這樣的:在改革開放前那個特殊年代剛剛結束,某雜技團重新煥發活力,並招收一批年青人,要為團里老藝術家們找好徒弟,也要給團裡續上新鮮血液嘛,要說那個時代的年青人,上進心都挺強,也不講什麼條件要求,都服從分派,派著跟哪位老師傅,就跟著好好學,但是其中某甲,出了問題,也不能說他不努力,只是有些話說出來忒打擊人。

    總之,是這麼回事,無論派他學什麼呢,基本功他也練的很勤奮刻苦的,但是最後,走鋼絲繩會走,沒法玩花活。蒙上眼會丟飛刀,但是不準。魔術會變,但是容易穿幫。蹬缸、踩獨輪車、頂碗……團裡所有專案都輪著學了一遍,結果都是半吊子,說不會他也會,說會又不夠表演水平,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原來的師兄弟,師姐妹,都接上班,開始頂各專案表演的大梁了,某甲老兄還是東不成西不就,在團裡當百搭份子,那缺人他頂那去,但人家脾氣好,知道自己的事,幹什麼都任勞任怨,對團裡大傢伙都敬著捧著,倒是落下個好人緣。然後趕上團里老一輩開始退了,老團長也要退,要上新人,各專案大拿們誰肯服誰啊?

    鬧的不可開交,驚動上級下來協調,嘿嘿,還只有某甲同志有閒,陪著領導,還跟各專案的人都能好好說得上話,而且對各個專案都頗瞭解情況,知道有什麼訴求,有什麼彎彎繞繞的小心思在裡面,到最後領導一看,成啊,不想還有這麼個人材藏著呢,居然在團裡提議某甲任團長,各路諸侯一看,這小子成啊,換別人還不如換他呢,某甲遂成團長。別說我離題萬里,好好想想,放大環境裡,真要各行專精的,也就各行的大拿,那些全覆蓋真.大拿,比如某亭長、某圖書管理員、某吉爾、某魯門、某勃捏夫、某最強八零後,後來乾的事,能有那個師傅可以教?都只能推到時也命也上頭去吧?

  • 4 # 帝國中興

    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說家等,更是他帶領英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斷地反抗德國的進攻並最終取得勝利。在我們的印象裡總是看到他拄根柺杖一首叼著雪茄煙,儼然一個可愛的小老頭,但是他並不總是受人歡迎。他也並不是一味的批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甚至他那篇偉大的演講都不是他妻子發表的。

    在英國前首相張伯倫辭職之後被提名擔任首相的人並不是他,他那時還是英國皇家海軍大臣,而是哈利法克斯爵士,有他拒絕上任這才讓丘吉爾成為首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他的失誤致使55000名英法聯軍在進攻土耳其加里波利的戰役中喪生,這讓英國和法國都難以忘記。

    在坐上首相的寶座之後,他事事都要向世人展示他於前首相張伯倫的天壤之別,張伯倫在公眾場合明目的推行自己的綏靖政策,但丘吉爾上臺後卻是在後臺秘密的操作他的綏靖政策,他的這種做法在他以後的生涯中從沒有向任何人說起。但他確實這樣做過,他在公開場合向英國民眾保證會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戰爭的勝利,在私下裡他卻告訴內閣如果德國能夠收斂自己的戰爭行為,他會考慮歸還一戰前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包括直布羅陀海峽,馬耳他和蘇伊士運河給德國。

    還有就是當時人們在廣播裡聽到丘吉爾的激情演講用來鼓舞大英帝華人民的氣勢的聲音,確實鼓舞人心,激情澎湃,讓人為之動容,然而那都是他的替身幫他做的,丘吉爾本人根本沒有在廣播裡做過那些演講,他在會議上說過的話就不會親自在廣播一遍了。

  • 5 # 李建秋的世界

    我說的話可能很不中聽,不過我還是要老實說:

    大英帝國就毀在此人之手

    我能明白英華人和英國媒體對於丘吉爾的吹捧來自於何處,看過《至暗時刻》吧,看過丘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次大戰回憶錄》吧。

    但是丘吉爾的政績如何,大家可以拿出來說一下:

    軍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奧斯曼帝國本來是首鼠兩端,丘吉爾力主遠征,此時的大英帝國餘威猶在,打個奧斯曼帝國居然把旗艦給送了人頭,奧斯曼帝國本來一戰打的一塌糊塗,戰後就解體了,但是居然在這場戰役裡面打出了威風,英華人傷亡二十一萬,戰爭打完,大英帝國赫伯特·阿斯奎斯首相就把丘吉爾調出內閣吃灰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丘吉爾指揮下的大英帝國用搞笑可以形容,敦刻爾克大撤退本來就是一個慘敗,但是經過媒體渲染,好像成了英華人的大勝,北非戰役前期在擁有幾乎所有優勢的情況下,被隆美爾打的抱頭鼠串,新加坡戰役兵力三倍於日軍,被日軍逼得投降,兩艘馳援的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軍路基航空兵當了靶子打,市場花園行動一敗塗地,東非北非地中海居然和義大利打成拉鋸戰,迪耶普戰役打的簡直讓人覺得這是不是腦袋出了問題,我就懷疑身為帝國首相的丘吉爾到底怎麼排程的?

    英國為什麼能贏下二戰?原因很簡單:抱住美國大表哥。

    但是這可是有代價的,英國幾百年在世界各地積攢下來的優勢揮霍殆盡,按道理說爛船還有三分釘,大英帝國戰後衰落的有目共睹。

    政治外交:不得不說他那神一樣“三環外交”了,本來戰後美蘇爭霸,大英帝國江河日下,丘吉爾燒了一把火,釋出鐵幕演講,拉開冷戰大戲,三環外交本來就是團結英語圈的國家,以英國為核心,顯然丘吉爾還沒明白帝國的處境,結果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美蘇聯手向英國施壓,美國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國國內金融混亂,逼得英國不得不拱手投降,讓出蘇伊士運河。

    做個對比,我們說一下法國的戴高樂。法國本來在二戰時期全境被德國佔領,戴高樂屬於那種亡國之君,但是戰後戴高樂居然讓法國拿到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還不說,組建歐共體,排斥英國,儼然成了歐洲大陸的共主,當年美國逼英國加入歐共體,英國首相麥克米倫不得不對戴高樂低聲下氣,再回頭看看丘吉爾的三環外交,簡直用可笑來形容。

    丘吉爾的那張嘴也是不閒著,在二戰期間,由於處置不利,印度發生大饑荒,餓死幾百萬的印度人,他那句

    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饑荒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繁殖起來象兔子。

    讓印度人一直記恨到今天,英國後來的首相不得不給這位“偉大的帝國首相”處理善後。

    實在讓人很難對他產生好感。

  • 6 # 桌面戰爭兵棋

    丘吉爾

    丘吉爾,前大不列顛首相,一個帶領英華人民在二戰走向勝利的領袖;一個差一點就成為英國曆史上唯一一門二公的男人(注:丘吉爾家族本身就有馬爾伯勒公爵的爵位,二戰結束後,女王有意授予丘吉爾倫敦公爵的爵位。但為了兒子的政治前途,丘吉爾拒絕了。);一個戰後靠寫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客。丘吉爾一身有太多的傳奇,當然這個傳奇的男人也在帶領英華人民獲得二戰勝利後,又被英華人民親手趕下了首相寶座。

    作為英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首相,丘吉爾的後半生早已為人們熟知,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丘少的前半生。一個出生名門,卻在戰場上摸爬滾打成為戰爭英雄的青年丘吉爾。

    布萊尼姆宮,是歷代馬爾伯勒公爵府邸

    馬爾伯勒公爵家族

    第一代馬爾伯勒公爵約翰·丘吉爾是英國曆史上的傳奇軍事家和政治家,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大顯神威,一舉為英國奠定了海陸強權國家的地位。他對溫斯頓·丘吉爾的影響是巨大的,溫斯頓一生都將其視作奮鬥的目標。而溫斯頓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則擔任過英國財政大臣,不過對溫斯頓幫助更大的其實是他的美國母親詹妮·傑羅姆。

    作為倫敦“交際花”,詹妮的情人眾多,其中甚至包括了當時的威爾士親王,後來的大不列顛國王愛德華七世。正是依靠這些裙帶關係,詹妮為溫斯頓解決了很多麻煩,包括後來讓溫斯頓一戰成名的布林戰爭,也是透過詹妮的關係才得以成行。

    出生於如此豪門的溫斯頓顯然不需要投身戰爭便可以走上政途,但兒時的溫斯頓便對戰爭著迷。1894年從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溫斯頓更是堅信“軍功章是贏得認可、獲得成功的最保險、最快捷的渠道”。

    青年丘吉爾

    初識戰爭

    正式因為希望透過軍功獲得成功,丘吉爾自然不願意錯過每一場戰爭。在1895年,丘吉爾作為一名軍事觀察員,首次見識了真正的戰爭。正是在這場西班牙鎮壓古巴暴動的戰爭中,丘吉爾開始了保持一生的習慣——抽雪茄,尤其偏愛古巴雪茄。不過僅僅作為一名軍事觀察員,顯然不足以帶給丘吉爾想要的成功。

    於是第二年丘吉爾便來到了印度西北部的山區(今巴基斯坦,當然這次機會也是透過其母親的關係獲得的),不過丘吉爾依然沒有得到軍中職務,而是以隨軍記者的身份參與了英國陸軍對普什圖人暴動的鎮壓。在這場戰爭中,丘吉爾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朋友被普什圖人切成碎塊。但戰爭的殘酷更加激起了丘吉爾的英雄氣概。

    雅爾塔會議中的丘吉爾

    1898年,丘吉爾第一次以軍事任命的身份參與了英軍在非洲蘇丹的作戰,並親自在戰鬥中擊斃了6、7名敵人。戰爭結束後,丘吉爾選擇從軍中退役,從而開始其的政途。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丘吉爾的首次政治生涯以失敗而告終,而與此同時英國也迎來了一場至關重要的戰爭。

    布林戰爭油畫

    英國的布林戰爭

    1899年10月到1902年5月間,英國同荷蘭移民後裔布林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爆發了一場為了爭奪南非土地和資源的戰爭。這場戰爭中英軍先後投入四十萬兵力,對手布林人僅88000人。最終英軍付出2萬餘人的傷亡後贏得了戰爭勝利(不含殖民地軍隊)。

    在布林人“全民戰爭”的理論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紅衣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英國陸軍傳統服色為紅色,故稱“紅衣軍”,但實際在布林戰爭中已換為卡其色軍服)。雖然最終贏得了布林戰爭,但實際上正是這場戰爭開起了日不落帝國的下坡路,暴露出了英國疲軟的一面,也挑起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挑戰英國霸權的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布林戰爭卻不為華人熟知。大概是因為同時期在東方還發生著另一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布林戰爭時期的丘吉爾

    丘吉爾的布林戰爭

    在初次政治生涯失敗後,丘吉爾選擇去南非再次追尋自己的軍功夢,這一次還是以記者的身份。不過這一次,丘吉爾獲得了成功。在一次外出巡邏中,丘吉爾所乘坐的裝甲列車被布林人伏擊,戰鬥中丘吉爾火線接管了指揮,併成功幫助大批傷兵乘坐火車頭回到英軍陣地。他的這一英勇行為透過報紙迅速為英國民眾得知並獲得了極高的聲望,但遺憾的是丘吉爾本人卻在隨後被布林人俘虜了。

    布林戰爭中被英軍士兵深惡痛絕的裝甲列車

    身陷囹圄

    被俘虜的丘吉爾被關進了位於比勒陀利亞的戰俘營。雖然說是戰俘營,但布林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文明程度,丘吉爾們獲得的戰俘待遇遠超日內瓦公約所要求。戰俘們可以在城裡訂購自己想要的衣服;在購物店購買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煙、酒;甚至預約按摩師、理髮師到戰俘營內為自己服務(僅針對軍官俘虜)。這樣的氛圍確保這些俘虜可以安全舒適的等到戰爭結束。但丘吉爾顯然不希望以等待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光榮,於是他選擇了越獄。

    1899年聖誕,在南非布林戰爭前線與荷蘭裔移民作戰的英國士兵們用相片向遠在歐洲的家人捎去聖誕問候

    逃出昇天

    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丘吉爾攜帶著積攢的物資逃出了戰俘營(幾塊巧克力),一頭扎進荒涼的南非平原。但比勒陀利亞距離英軍陣線實在太過遙遠,精疲力竭的丘吉爾不得不做出了迄今為止最冒險,也是最幸運的決定:敲響了方圓20英里內唯一不會把他交給敵人的房間。

    在這裡丘吉爾遇見了為數不多還留在布林人領地內的英華人霍華德,正是在霍華德的幫助下,丘吉爾才得以度過重重難關抵達洛倫索-馬貴斯(今莫三鼻克首都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次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越獄讓丘吉爾在英國名聲大噪,也為其後來的政治生涯鋪平了道路。

    參考書目:《丘吉爾》、《帝國英雄》

  • 7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你說他不行吧,這個沒事就“耶”的老頭帶領英華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英國也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你要說他行吧,偌大的大英帝國就是毀在他的手裡。從他以後,英國再也不復超級大國榮光,徹底淪為二流強國。

    所以,丘吉爾是一個複雜的人。

    歸根結底,丘吉爾更像是一個政客,距離真正的政治家還有一定距離。而要以政客的標準來要求他,丘吉爾就變得異常出眾。簡單說來,丘吉爾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好戰

    在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崛起之前,丘吉爾是堅定的反共分子,除了積極干涉俄國內戰,還推動對蘇聯的圍追堵截。

    1933年,希特勒上臺,隨即成為德國元首,德國開始一步步掙脫凡爾賽體系的制約,瘋狂地擴軍備戰。而此時的英法等國因為一戰的巨大創傷,不願捲入新的世界大戰,因此對納粹德國的崛起聽之任之。不僅如此,英法等西方國家還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推動德國進攻蘇聯,進而坐收漁翁之利。

    可惜,希特勒並未按照英法等國的設想走下去。此時的丘吉爾對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大為光火,多次在議會批判這種妥協行徑,可惜當時的英國高層並不支援丘吉爾。

    張伯倫的妥協並未換來希特勒的剋制,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英法盟友波蘭,二戰爆發。丘吉爾認為二戰是“非必然的戰爭”,這場戰爭在開始時本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華人民的“不明智、麻痺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丘吉爾的憤怒是有道理的,但也就僅此而已。因為二戰的爆發根源在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殘酷壓迫而不是綏靖政策。所以這種憤怒之下的非理智之語很快就控制了丘吉爾的行為方式,並最終摧毀了大英帝國。

    二戰爆發後,張伯倫下臺,丘吉爾出任首相。對德國法西斯,丘吉爾不等不靠不再猶豫,一個字就是“幹”,兩個字就是“勝利”,英國全面捲入二戰。

    今天的很多人,批判張伯倫毫無壓力,畢竟是投降主義,痛打落水狗手到擒來。但幾乎所有人都不曾注意到,從英國的角度來看,自己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捲入二戰,或者說最先捲入二戰的。

    1940年7月開始的不列顛之戰,完全證明德國沒有能力拿下英倫三島,英國等於是主動和德國接上了火,開始了無底洞一般的消耗。

    作為從始至終都在和法西斯纏鬥的帝國,英國固然功勳卓著,卻也成為最受傷的國家,使美蘇兩國成為戰後的巨無霸。

    而這也讓丘吉爾贏得了二戰,卻輸掉了整個帝國,英國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2、高調

    高調無罪,尤其是在戰爭的非常時期,高調的做派能給人民更多信心,這是贏得戰爭的最大鼓勵。

    但丘吉爾明顯高調過了頭。

    雖然是紳士家庭出身,但丘吉爾幾乎沒有一點紳士的樣子,除了行事風格邋遢,丘吉爾還喜歡叼著那根比別人大幾號的雪茄煙,做著象徵勝利的“V”型手勢。

    一般來說,如果高調的人順風順水,這樣的做派能成為一個人的顯著標志,為他的形象錦上添花,比如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那永遠拉風的玉米芯菸斗和大墨鏡。

    而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麥克阿瑟的拉風造型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成了敵人無情奚落的把柄。而丘吉爾在“丟”掉了大英帝國後,這樣的做派就不是酷帥,而是強行尬演了。

    二戰後,英國戰時內閣解散,丘吉爾卻在重新大選中慘敗,工黨勝出,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

    尷尬的丘吉爾似乎並未認識到自己除了給英華人民帶來一個勝利者的光環,賠上了帝國的幾乎全部身家,忍飢挨餓的英華人終於醒了。所以被拋棄的丘吉爾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名言:“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偉不偉大不好說,畢竟人民不是傻子,而且自己心裡啥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而下臺後的丘吉爾也沒有閒著,除了不斷奔走呼籲建立所謂的“歐洲合眾國”,對抗美蘇等國的壓力,就是在國際社會高調宣揚自己的理論,比如1946年訪問美國時進行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

    在美蘇關係尚未破裂的蜜月期杞人憂天,丘吉爾看起來瘋掉了,但很快一語成讖,兩極格局最終確立。

    丘吉爾毫無疑問是高瞻遠矚的,但在1949年的遠東卻栽了跟頭。渡江戰役前,領袖要求所有外國軍艦撤出長江,只有英國紫石英號等在長江上耀武揚威,最終遭遇解放軍炮擊。

    紫石英號事件後,丘吉爾叫囂要派兩艘航母到遠東教訓解放軍,但隨即不了了之。此事件標誌著100多年來列強在中國內河肆無忌憚航行的歷史一去不返,狂妄的丘吉爾成了世界的笑柄。

    而有意思的是,1951年,英國再度大選,鑑於工黨的表現太差勁,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再一次勝利,丘吉爾再度成為英國首相。不過此時的英國已然是二流強國,丘吉爾也只能在帝國的餘暉中走完第二任首相歷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的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和朱元璋的三傑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哪邊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