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5
回覆列表
  • 1 # 我很酷487

    常見有四大別稱:神州,華夏,九州,中原。除了這個四個,還有“諸夏”、“赤縣神州”、“禹城”、“震旦”、“后土”、“天下”、“六合”、“四海之內”、坤靈(古人對大地的美稱)、坤輿(地的代稱)、金地(土地的美稱)、柔只(地的別稱)、泰寧(地的別稱)、山河(江山、國土的代稱)等稱謂。

    1、神州,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相傳,中國遠古部落首領黃帝統治的土地被稱為神州,崑崙東南方五千裡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

    2、華夏,原指中原地區,後復包舉全 部領土而言。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華夏:如果拆分開來,我對夏的理解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世襲制的政權的建立:夏朝。

    但是對於這個華字的出處,古代有讚賞衣物之華貴的說法,也有皇帝部族稱為華族,而炎帝部族稱謂夏族的說法,具體不能統一。所以“華夏”之說的出處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不過自從周超以來,中國平原地區一直被稱謂華夏?於是沿用至今四千多年罷了。

    3、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為:

    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每個朝代的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制度一直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中國最早實行的是“九州”制和“十二州”制。《漢書·地理志》說,在原始社會的黃帝時代已經開始“畫野分州”,每一萬平方里為一州;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大禹治水後又分天下為九州。在《尚書·禹貢》中詳細記載著九州的名稱,它們是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其他古籍所記載的九州名稱與《禹貢》稍有出入。十二州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堯典》, 有列出州名。因此,“九州”一說要比“十二州”的影響大,後來九州也就成了中國的別稱。

    4、中原,中華文明發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洛陽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華夏各諸侯國,與秦、吳等邊遠地區相對應。秦代開始,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偶爾也指黃河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 2 # 語驚

    “后土”、“天下”、“六合”、“四海之內”、坤靈(古人對大地的美稱)、

    坤輿(地的代稱)、金地(土地的美稱)、柔只(地的別稱)、泰寧(地的別稱)、

    山河(江山、國土的代稱)、九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軍入侵法國,丘吉爾為什麼對法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