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靜悄悄的流行病”
中國目前至少有7000萬名骨質疏鬆患者,骨量減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經超過2億
骨質疏鬆,中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骨質疏鬆患者總數已超過2億,由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每年有130萬~160萬人次。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世界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髖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僅次於乳腺癌。
中國至少有7000萬骨質疏鬆患者
骨質疏鬆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由於患病人數眾多,它已成為世界常見病和多發病。
在中國,骨質疏鬆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視。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迅猛,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和藥物的影響,中國骨質疏鬆患者數量正在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
中國目前至少有7000萬名骨質疏鬆患者,骨量減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經超過2億。
雖然一提到骨質疏鬆,大家都不覺得陌生,但能夠真正關注並積極預防的人,還是少之又少。發病隱匿、治療持續時間長是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及低骨量人群眾多的主要原因。
骨質疏鬆在發病初期沒有任何症狀,患者不會感到疼痛難受,往往都是出現骨折後才能引起注意。而且,骨質疏鬆需要長期治療,但它的治療效果不像止疼藥、降壓藥、降糖藥那樣明顯可見,很多人服藥一兩年以後感覺不到任何變化,只要沒出現骨折就認為不需要繼續服藥了。
因此從骨質疏鬆的防治來講,早發現和堅持治療存在很大問題。
國外統計顯示,能夠長期堅持正規治療的患者不足一半,而中國雖然沒有相關資料,但結合臨床經驗判斷,中國這一比例不足20%。
髖關節骨折致死率高
雖然骨質疏鬆患者眾多,但早期患者不會有任何感覺,因此它又被人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然而,當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疏鬆、易碎,則極有可能出現骨折,而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往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致殘率甚至致死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骨質疏鬆也被醫生視作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來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全球50歲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約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從35歲起,人體的骨量就開始慢慢流失,這個過程往往相當隱匿,沒有明顯症狀和預警訊號。只有當人體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後,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彎腰撿東西,導致腕部、髖部和脊椎骨折發生時去看醫生才得以診斷。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指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病人,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會明顯增加,約有50%的人在出現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還會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其中髖關節骨折發生機率最高。
很多人會認為,得了骨質疏鬆甚至出現骨折都算不上要命的大病,其實骨質疏鬆帶來的骨折是導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殘最常見的原因。來自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物鹽疾病分會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1年內,患者死於併發症的比例高達20%,而存活者中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質量明顯下降。
另外,由於骨質疏鬆需要在治療和護理上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一疾病的經濟負擔也格外沉重。美國國家骨質疏鬆基金會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每年會發生超過200萬次的骨質疏鬆相關骨折,年醫療花費超過190億美元,疾病負擔高於心梗、卒中和乳腺癌。另外,美國2000萬骨質疏鬆患者每年還會帶來高達100億美元的直接疾病支出,這一數字與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費用接近。
2010年中國大陸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233萬例次,為此產生的醫療支出高達94.5億美元。如果按現在的發展趨勢測算,2030年中國大陸地區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和醫療支出都會成倍增加,且骨質疏鬆性骨折後患者的病殘率和死亡率也會顯著增加。
哪些人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防範?
骨質疏鬆往往會在中老年人、絕經婦女和一些慢病患者身上發生。
總體而言,骨質疏鬆患者中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女性在更年期後身體雌激素明顯下降,此時骨鈣流失比例會明顯提高。而男性往往是在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才更容易出現。
除了性別和年齡這兩大風險因素外,有腎臟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溼免疫類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都很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慢性腎病、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患者由於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長期服藥治療,尤其是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會將身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明顯提高。
此外,女性絕經過早、具有家族遺傳史、體型瘦小、鈣質或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乏運動、吸菸、酗酒、過量飲用咖啡飲料或濃茶也都是出現骨質疏鬆的一些危險因素。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特別強調,骨質疏鬆會引發骨折,骨折和長期臥床本身也會導致骨質疏鬆,“臥床一週所流失的骨量相當於正常人一年生理性流失的骨量,所以也有一部分骨質疏鬆是因為骨折或者臥床所導致的骨量快速流失。”
可防可治
雖然骨質疏鬆症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但它卻是可防可治的。
骨質疏鬆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年輕時積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後消耗的就越多,將來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也越低,因此兒童和青少年是骨質疏鬆的一級預防物件。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在這個時期補充足量的鈣、強健骨骼,不但可以應對生長髮育需要,更可以獲得最佳峰值骨量。
而骨質疏鬆二級預防的物件則針對有相應危險因素、出現骨量減少的人群。35歲以上的人群都應該有意識地防止骨質疏鬆發生,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如果從飲食中不能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和鈣,大部分女性都會在絕經後開始骨量流失。
他表示,成年人首先要遠離各種有可能對骨骼造成損害的危險因素和不良生活習慣,做到飲食健康,每天攝入足量蛋白質、鈣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不能過度減肥,不要強調以瘦為美;其次要堅持規律適量的運動並增加日照時間。
相較於西方人,華人對蛋和奶的攝入較少,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天應攝入1000毫克鈣,孕婦則要達到1200毫克,而實際華人平均每人每天的鈣攝入量只有400毫克。
如果不能從日常飲食中攝入足量的鈣,那麼就要考慮鈣劑的補充。夏維波表示,補鈣絕不是“老生常談”,骨質疏鬆雖然可怕,每日補充足量鈣和維生素D卻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的基石。
他同時強調,在補鈣的同時還要增加日曬時間,Sunny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有效促進胃腸道內鈣的吸收,有助於維持適當的血清鈣濃度。
至於鈣劑的選擇,建議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D、合成的高濃度碳酸鈣製劑,從而幫助人體獲得並吸收足量的鈣。
骨質疏鬆:“靜悄悄的流行病”
中國目前至少有7000萬名骨質疏鬆患者,骨量減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經超過2億
骨質疏鬆,中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骨質疏鬆患者總數已超過2億,由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每年有130萬~160萬人次。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世界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髖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僅次於乳腺癌。
中國至少有7000萬骨質疏鬆患者
骨質疏鬆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由於患病人數眾多,它已成為世界常見病和多發病。
在中國,骨質疏鬆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視。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迅猛,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和藥物的影響,中國骨質疏鬆患者數量正在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
中國目前至少有7000萬名骨質疏鬆患者,骨量減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經超過2億。
雖然一提到骨質疏鬆,大家都不覺得陌生,但能夠真正關注並積極預防的人,還是少之又少。發病隱匿、治療持續時間長是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及低骨量人群眾多的主要原因。
骨質疏鬆在發病初期沒有任何症狀,患者不會感到疼痛難受,往往都是出現骨折後才能引起注意。而且,骨質疏鬆需要長期治療,但它的治療效果不像止疼藥、降壓藥、降糖藥那樣明顯可見,很多人服藥一兩年以後感覺不到任何變化,只要沒出現骨折就認為不需要繼續服藥了。
因此從骨質疏鬆的防治來講,早發現和堅持治療存在很大問題。
國外統計顯示,能夠長期堅持正規治療的患者不足一半,而中國雖然沒有相關資料,但結合臨床經驗判斷,中國這一比例不足20%。
髖關節骨折致死率高
雖然骨質疏鬆患者眾多,但早期患者不會有任何感覺,因此它又被人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然而,當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疏鬆、易碎,則極有可能出現骨折,而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往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致殘率甚至致死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骨質疏鬆也被醫生視作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來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全球50歲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約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從35歲起,人體的骨量就開始慢慢流失,這個過程往往相當隱匿,沒有明顯症狀和預警訊號。只有當人體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後,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彎腰撿東西,導致腕部、髖部和脊椎骨折發生時去看醫生才得以診斷。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指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病人,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會明顯增加,約有50%的人在出現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還會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其中髖關節骨折發生機率最高。
很多人會認為,得了骨質疏鬆甚至出現骨折都算不上要命的大病,其實骨質疏鬆帶來的骨折是導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殘最常見的原因。來自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物鹽疾病分會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1年內,患者死於併發症的比例高達20%,而存活者中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質量明顯下降。
另外,由於骨質疏鬆需要在治療和護理上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一疾病的經濟負擔也格外沉重。美國國家骨質疏鬆基金會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每年會發生超過200萬次的骨質疏鬆相關骨折,年醫療花費超過190億美元,疾病負擔高於心梗、卒中和乳腺癌。另外,美國2000萬骨質疏鬆患者每年還會帶來高達100億美元的直接疾病支出,這一數字與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費用接近。
2010年中國大陸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233萬例次,為此產生的醫療支出高達94.5億美元。如果按現在的發展趨勢測算,2030年中國大陸地區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和醫療支出都會成倍增加,且骨質疏鬆性骨折後患者的病殘率和死亡率也會顯著增加。
哪些人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防範?
骨質疏鬆往往會在中老年人、絕經婦女和一些慢病患者身上發生。
總體而言,骨質疏鬆患者中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女性在更年期後身體雌激素明顯下降,此時骨鈣流失比例會明顯提高。而男性往往是在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才更容易出現。
除了性別和年齡這兩大風險因素外,有腎臟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溼免疫類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都很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慢性腎病、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患者由於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長期服藥治療,尤其是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會將身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明顯提高。
此外,女性絕經過早、具有家族遺傳史、體型瘦小、鈣質或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乏運動、吸菸、酗酒、過量飲用咖啡飲料或濃茶也都是出現骨質疏鬆的一些危險因素。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特別強調,骨質疏鬆會引發骨折,骨折和長期臥床本身也會導致骨質疏鬆,“臥床一週所流失的骨量相當於正常人一年生理性流失的骨量,所以也有一部分骨質疏鬆是因為骨折或者臥床所導致的骨量快速流失。”
可防可治
雖然骨質疏鬆症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但它卻是可防可治的。
骨質疏鬆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年輕時積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後消耗的就越多,將來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也越低,因此兒童和青少年是骨質疏鬆的一級預防物件。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在這個時期補充足量的鈣、強健骨骼,不但可以應對生長髮育需要,更可以獲得最佳峰值骨量。
而骨質疏鬆二級預防的物件則針對有相應危險因素、出現骨量減少的人群。35歲以上的人群都應該有意識地防止骨質疏鬆發生,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如果從飲食中不能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和鈣,大部分女性都會在絕經後開始骨量流失。
他表示,成年人首先要遠離各種有可能對骨骼造成損害的危險因素和不良生活習慣,做到飲食健康,每天攝入足量蛋白質、鈣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不能過度減肥,不要強調以瘦為美;其次要堅持規律適量的運動並增加日照時間。
相較於西方人,華人對蛋和奶的攝入較少,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天應攝入1000毫克鈣,孕婦則要達到1200毫克,而實際華人平均每人每天的鈣攝入量只有400毫克。
如果不能從日常飲食中攝入足量的鈣,那麼就要考慮鈣劑的補充。夏維波表示,補鈣絕不是“老生常談”,骨質疏鬆雖然可怕,每日補充足量鈣和維生素D卻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的基石。
他同時強調,在補鈣的同時還要增加日曬時間,Sunny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有效促進胃腸道內鈣的吸收,有助於維持適當的血清鈣濃度。
至於鈣劑的選擇,建議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D、合成的高濃度碳酸鈣製劑,從而幫助人體獲得並吸收足量的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