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鑫旭線上

    五行學說是古人創造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該學說大概發源于于戰國時期,五行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尚書.洪範》。古代先民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這5種基本物質的執行和變化所構成。隨著這5個要素的盛衰,大自然產生了變化,宇宙萬物迴圈不已。那麼,金、木、水、火、土這五個漢字是如何產生的,它們為什麼又能代表五行呢?

    “金”本義是包含在泥沙中的礦粒

    金,金文(兩點,像沙粒)+(即“今”的變形,是“含”的本字)+(土,沙礦),表示包含在泥沙中的礦粒。有的金文寫成混合結構,表明顆粒形狀的貴重礦物包含在泥沙中。有的金文將表示礦物顆粒的兩點寫成四點,突出金沙的“顆粒”形象。金文字形表明,造字時代的古人已經開始了在河床上淘金的職業。這種耐高溫、抗腐蝕、具有最佳延展性的黃色礦物質,最終成為全球通行的貨幣標準。造字本義:名詞,一種藏於泥沙和沖積層中的粒狀赤黃色貴重礦物。

    《說文解字》說: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意思是說:金,五色(赤、青、黑、白、黃)金屬的總稱。黃金為五金之首。久埋地下也不會產生鏽斑蝕痕,千錘百煉也不會損耗變輕,能順從變形而不背本性。在五行之中,金代表西方的屬性。金生於土,字形採用“土”作邊旁;“土”的左右兩點,像金沙隱藏在土層中的樣子;字形用“今”作聲旁。

    “木”是紮根於土地的樹

    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幹、下有根系的一棵樹。造字本義:名詞,紮根於土地的樹。金文、篆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淡去篆文字形中樹枝的形象。 《說文解字》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草,下象其根。意思是:木,冒突。冒地而生。五行之中,東方屬木。字形採用“屮”作邊旁,下部象它的根。

    以下這些字都是從“木”延伸出來。“樹”表示植樹,動詞;“木”表示一棵樹,名詞。“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樹,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根部位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在地下的營養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梢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枝椏重重,表示枝葉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結滿球狀實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幹;“林”是會義字,甲骨文像樹連樹的樣子;“森”是會義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為“大林” 。

    “水”字的本義是河流

    水,象形字。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水”字(圖1、圖2、圖3)形態各異而基本形體像水蜿蜒流動之形;兩側的點像水滴,表示水流的曲筆或多曲折、或作複式、曲向或左或右,表示水滴之點數或多或寡,於義無別。發展到早期金文中的“水”字(圖4、圖A),“水”中的彎曲斜線表示河道主流,兩旁四點表示水花水珠。此後,“水”字的發展分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由戰國文字(圖5、圖6、圖7)發展向小篆中的“水”字(把水花水珠變成線條化,圖8、圖B),再發展向隸書中的“水”字(把整個字從線條化變成筆畫化,圖9、圖10、圖11、圖12、圖C)和楷書中的“水”字(圖D),成為為獨體字;另一條途徑是發展為晚周金文中的“水”字的另一種形式(把“水”字的形體橫放,圖A1),發展到古隸(即秦隸)中的“水”字(圖A2)則將水花水珠連成一橫,並將字的形體縮窄;發展為漢隸中的“水”字(圖A3)時則變成三點水旁(氵),成為在形聲字裡表意的形旁(氵)。

    在字義上,“水”字的本義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稱);又以河流的象形字“水”表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引申泛指某些液態物質;又由水靜則平衍生出水準、用水測平的含義;還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類水體中的生物(水生動植物)等含義。

    《說文解字》說: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意思是:水,平度的標準。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屬性。字形像眾水同流,中間的一豎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陽氣息。

    早期文字與“水”相像的字有“川”、“州”等。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彎彎曲曲的河道中流動的水。有的甲骨文將表示流水的多點彎曲虛線簡寫成三點。有的甲骨文將三點構成的彎曲虛線簡化成彎曲的實線。造字本義:名詞,山谷間由山澗、溪流匯成的湍急小河。《說文解字》說: 川,貫穿通流水也。

    “州”是“洲”的本字。州,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川” 的中間加一個小三角或小圓圈指事符號,表示河川中央的沖積沙洲。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不僅在“川”的中間加圓圈指事符號,而且在川岸也誤加表示河心小島的圓圈指事符號。造字本義:名詞,獨立於河心的沖積沙洲。《說文解字》說:水中可居曰州。

    “火”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

    火,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圖1、圖2)像物體燃燒時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兩點構成,兩點表示火苗中有東西向兩旁散發,整個字是向四周發光發熱的東西的示意圖,由此產生火的含義。戰國文字(圖3、圖4、圖5)將火形拆成了四筆,但還保留了一點光、焰上冒的樣子;其後的小篆(圖6)與戰國文字一脈相承,楷書寫作火,一直沿用至今。 其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後引申為產生光焰的爆炸或射擊、怒氣、中醫學上的燥熱之氣、熱烈的、紅色的等含義。 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灬”。

    《說文解字》說: 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意思是:火,可以燒燬一切的東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屬性,火光熊熊氣勢向上。

    這裡要澄清一個對“七月流火”的誤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裡的“七月流火”不是說七月很熱天上象下火,“流火”是指火星在天空執行、執行的位置。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七月,火星執行,位置下降了,天變熱了。唐詩宋詞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這裡的火併非火星。火指的是一顆名叫心宿二的恆星,位於天蠍座,古代稱為大火。七月份,天蠍座正好緩慢下沉。

    “土”的本義是泥土、土壤

    土,是特殊指事字,代表混沌太初,也可以代表“天”,或代表“地”。土,甲骨文像是地平線上高聳的立墩。有的甲骨文在立墩上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濺泥灰塵。有的甲骨文將立墩形象簡化成一豎。造字本義:名詞,聳立在地面的泥墩。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立墩形象寫成實心的稜形。古匋字形將稜形寫成似“十”非“十”的。篆文則將古匋的字形中的寫成“十”。

    《說文解字》說: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是:土,大地用以吐生萬物的介質。上下兩橫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中間的一豎“丨”,像植物從地面長出的樣子。

    古人五行學說的由來

    古人認為這5種物質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一書中說:“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為什麼會有這種五行相生關係呢?原來這都和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古人發現木可生火、火焚木後的灰燼又變成了土,土裡面又藏著金屬礦物質,金屬礦物質融化了也變成了水,水又能滋潤樹木。

    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首次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五德指土、木、金、火、水的五種德性或效能。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於是就衍生出了: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理論。後來五德說衍生出了五行相剋理論,分別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實這個五行相剋理論也和古人的生活經驗相符合,比如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樹木可紮根土裡;土又能防水,火遇水便熄滅,烈火又能融化金屬。

    五行學說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它還廣泛用於中醫、地理方位、生肖、季節、顏色、神獸等等!比如中醫的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五行學說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具有豐富博大的內涵,依然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

    青城山祖師殿

  • 2 # 模糊黃金紅

    五行理論直接來自中國古太極文明的河圖:

    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十天干對陰五行和陽五行:

    3 8→東方甲乙木

    2 7→南方丙丁火

    5 10→中央戊己土

    4 9→西方庚辛金

    1 6→北方壬癸水

    甲丙戊庚壬→陽

    乙丁己辛癸→陰

    東方甲乙青色對應肝→陰木,膽→陽木,肝和膽互為表裡。

    西方庚辛白色對應肺→陰金,大腸→陽金,肺和大腸互為表裡。

    中央戊己黃色對應脾→陰土,胃→陽土,脾和胃互為表裡。

    南方丙丁紅色對應心→陰火,小腸→陽火,心和小腸互為表裡。

    北方壬癸黑色對應腎→陰水,膀胱→陽水,腎和膀胱互為表裡。

    五行還有生和克等動態平衡的內在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行理論的數學基礎就是宇宙中最神奇的黃金正五邊形,任意相臨短邊比長邊就是黃金比例(φ=0.618…)。

    五行理論是複雜系統維持動態平衡基本框架,在太極、陰陽……序列中關係如下:

    這是廣域費波納契數列的通項公式,當n=0時,數列為0,展開如下:

    -∞ ∞…-1 1 0 1 1 2 3 5 8 13…

    -∞→空洞

    ∞→真空

    -1→引力子

    1→光子

    0→無極

    1→陰太極

    1→陽太極

    2→陰和陽

    3→三生萬物

    5→五行

    8→八卦

    以上中國象學體系系統。

    13→龜背(地球)

    這是瑪雅文明13地球龜。

    瑪雅文明專注研究13這個數:

    1+2+3…13=7×13=91(季)

    一年四季364+☯=365天。

    瑪雅數:7.13.0.0.0(瑪雅20進位制數,十位為18)轉換為十進位制數為:7×20×20×18×20+13×20×18×20=1101600。在這麼多天中把所有一年的零頭約四分之一加起來正好等於兩個整年,結果計算得到地球迴歸年是:365.2421946(1900年1月1日),或為365日5小時48分46秒。計算資料和實際值分毫不差。

    這裡φ=1.618…(大黃金比例)

    地球的傾角與黃金比例以及5×72=360(五天一候,一年72候)正好吻合,說明地球的引數不大不小正好適宜生命的繁衍。

    河圖不是黃河之圖,本質上是銀河空間分佈圖,真實銀河有4條旋臂,河圖和銀河都是順時針轉動,銀河比河圖多兩條旋臂說明銀河中央黑洞已經有過兩次大的分娩了。銀河4條旋臂兩條是正物質旋臂,另兩條是反物質旋臂。

    河圖還與太陽系一一對應:

    5→太陽

    10→小行星帶

    1-4→太陽系周邊4個類地行星。

    6-9→太陽系外周4個地外行星。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太陽系一次反物質入侵事件炸燬原先那個行星留下的殘片。

    土星冰晶光環是那個被炸燬行星上的水飛濺到土星形成的。天王星也有光環形成原因相同。

    月球正面熔岩海。

    月球背面坑坑窪窪隕石坑。

    行星核軌道改變後恰好被地球捕獲,讓小小地球有幸捕獲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衛星,月球正面熔岩海就是原行星地幔被反物質劈去後月核熔岩外洩形成,月亮原先的磁場從那時起消失,內部留下巨大空洞。

    據研究,月球上的磁場應該出現於39億年前至36億年前,大約是月球形成後的5億至10億年間,而在其形成後約6億到9億年間,月球上也許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月球磁場消失。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以上十天干網上註解大多以許慎《說文解字》為依據,這個解釋現在看問題多多。

    其實十天干就是人類十月懷胎整個過程的描述都直接取象於人體:

    甲→頭

    乙→脖子

    丙→雙肩

    丁→心

    戊→脅

    己→腸

    庚→生殖器

    辛→股

    壬→妊娠

    癸→分娩

    古人對於十月懷胎十分重視,這十個月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是先天孕育時期,絲毫馬虎不得。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太極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全息在黃金比例(φ)和五行理論之中,銀河系→太陽系→五行→人體似乎有一個內在必然聯絡。

  • 3 # 王者茶盞

    五行起源很早,人們利用其相剋相生原理,廣泛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中華文華深遠流長,古人的智慧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勤勞的中國古代人,在生活發現了五行相剋相生,與自然規律的內在與外在的聯絡。與人體五臟執行規律的聯絡,與風水運氣規律的聯絡。

  • 4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因為閻浮提眾生心念都是動的。心想異故,整個宇宙都在運動當中。由於運動,眾生在觀察宇宙運動時,遇到緣起就發現了五行相生相剋規律(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不是學說。認知它對於瞭解自身生活環境狀況是否平衡和諧,同時依其執行規律去生活,去把不利環境向好的環境遷移起重要作用。

  • 5 # 來的終會來去的終會去

    是從佛教四大火風傳過來的。人身體是“土風水火”和合組成的,當離世的時候,土歸土水歸水,風是風火是火,四大分解。以後有因緣還會從新組成。之後有周文王又總結了五行制化,“金木水火土”相剋相生。用《周易》洛書,占卜天地人的吉凶禍福。再論下去,就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

  • 6 # 中外詩書畫

    五行學說是古人創造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該學說大概發源于于戰國時期,五行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尚書.洪範》。古代先民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這5種基本物質的執行和變化所構成。隨著這5個要素的盛衰,大自然產生了變化,宇宙萬物迴圈不已。那麼,金、木、水、火、土這五個漢字是如何產生的,它們為什麼又能代表五行呢?

    “金”本義是包含在泥沙中的礦粒

    金,金文(兩點,像沙粒)+(即“今”的變形,是“含”的本字)+(土,沙礦),表示包含在泥沙中的礦粒。有的金文寫成混合結構,表明顆粒形狀的貴重礦物包含在泥沙中。有的金文將表示礦物顆粒的兩點寫成四點,突出金沙的“顆粒”形象。金文字形表明,造字時代的古人已經開始了在河床上淘金的職業。這種耐高溫、抗腐蝕、具有最佳延展性的黃色礦物質,最終成為全球通行的貨幣標準。造字本義:名詞,一種藏於泥沙和沖積層中的粒狀赤黃色貴重礦物。

    《說文解字》說: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意思是說:金,五色(赤、青、黑、白、黃)金屬的總稱。黃金為五金之首。久埋地下也不會產生鏽斑蝕痕,千錘百煉也不會損耗變輕,能順從變形而不背本性。在五行之中,金代表西方的屬性。金生於土,字形採用“土”作邊旁;“土”的左右兩點,像金沙隱藏在土層中的樣子;字形用“今”作聲旁。

    “木”是紮根於土地的樹

    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幹、下有根系的一棵樹。造字本義:名詞,紮根於土地的樹。金文、篆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淡去篆文字形中樹枝的形象。 《說文解字》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草,下象其根。意思是:木,冒突。冒地而生。五行之中,東方屬木。字形採用“屮”作邊旁,下部象它的根。

    以下這些字都是從“木”延伸出來。“樹”表示植樹,動詞;“木”表示一棵樹,名詞。“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樹,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根部位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在地下的營養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梢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枝椏重重,表示枝葉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結滿球狀實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幹;“林”是會義字,甲骨文像樹連樹的樣子;“森”是會義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為“大林” 。

    “水”字的本義是河流

    水,象形字。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水”字(圖1、圖2、圖3)形態各異而基本形體像水蜿蜒流動之形;兩側的點像水滴,表示水流的曲筆或多曲折、或作複式、曲向或左或右,表示水滴之點數或多或寡,於義無別。發展到早期金文中的“水”字(圖4、圖A),“水”中的彎曲斜線表示河道主流,兩旁四點表示水花水珠。此後,“水”字的發展分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由戰國文字(圖5、圖6、圖7)發展向小篆中的“水”字(把水花水珠變成線條化,圖8、圖B),再發展向隸書中的“水”字(把整個字從線條化變成筆畫化,圖9、圖10、圖11、圖12、圖C)和楷書中的“水”字(圖D),成為為獨體字;另一條途徑是發展為晚周金文中的“水”字的另一種形式(把“水”字的形體橫放,圖A1),發展到古隸(即秦隸)中的“水”字(圖A2)則將水花水珠連成一橫,並將字的形體縮窄;發展為漢隸中的“水”字(圖A3)時則變成三點水旁(氵),成為在形聲字裡表意的形旁(氵)。

    在字義上,“水”字的本義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稱);又以河流的象形字“水”表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引申泛指某些液態物質;又由水靜則平衍生出水準、用水測平的含義;還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類水體中的生物(水生動植物)等含義。

    《說文解字》說: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意思是:水,平度的標準。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屬性。字形像眾水同流,中間的一豎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陽氣息。

    早期文字與“水”相像的字有“川”、“州”等。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彎彎曲曲的河道中流動的水。有的甲骨文將表示流水的多點彎曲虛線簡寫成三點。有的甲骨文將三點構成的彎曲虛線簡化成彎曲的實線。造字本義:名詞,山谷間由山澗、溪流匯成的湍急小河。《說文解字》說: 川,貫穿通流水也。

    “州”是“洲”的本字。州,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川” 的中間加一個小三角或小圓圈指事符號,表示河川中央的沖積沙洲。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不僅在“川”的中間加圓圈指事符號,而且在川岸也誤加表示河心小島的圓圈指事符號。造字本義:名詞,獨立於河心的沖積沙洲。《說文解字》說:水中可居曰州。

    “火”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

    火,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圖1、圖2)像物體燃燒時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兩點構成,兩點表示火苗中有東西向兩旁散發,整個字是向四周發光發熱的東西的示意圖,由此產生火的含義。戰國文字(圖3、圖4、圖5)將火形拆成了四筆,但還保留了一點光、焰上冒的樣子;其後的小篆(圖6)與戰國文字一脈相承,楷書寫作火,一直沿用至今。 其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後引申為產生光焰的爆炸或射擊、怒氣、中醫學上的燥熱之氣、熱烈的、紅色的等含義。 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灬”。

    《說文解字》說: 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意思是:火,可以燒燬一切的東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屬性,火光熊熊氣勢向上。

    這裡要澄清一個對“七月流火”的誤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裡的“七月流火”不是說七月很熱天上象下火,“流火”是指火星在天空執行、執行的位置。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七月,火星執行,位置下降了,天變熱了。唐詩宋詞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這裡的火併非火星。火指的是一顆名叫心宿二的恆星,位於天蠍座,古代稱為大火。七月份,天蠍座正好緩慢下沉。

    “土”的本義是泥土、土壤

    土,是特殊指事字,代表混沌太初,也可以代表“天”,或代表“地”。土,甲骨文像是地平線上高聳的立墩。有的甲骨文在立墩上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濺泥灰塵。有的甲骨文將立墩形象簡化成一豎。造字本義:名詞,聳立在地面的泥墩。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立墩形象寫成實心的稜形。古匋字形將稜形寫成似“十”非“十”的。篆文則將古匋的字形中的寫成“十”。

    《說文解字》說: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是:土,大地用以吐生萬物的介質。上下兩橫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中間的一豎“丨”,像植物從地面長出的樣子。

    古人五行學說的由來

    古人認為這5種物質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一書中說:“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為什麼會有這種五行相生關係呢?原來這都和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古人發現木可生火、火焚木後的灰燼又變成了土,土裡面又藏著金屬礦物質,金屬礦物質融化了也變成了水,水又能滋潤樹木。

    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首次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五德指土、木、金、火、水的五種德性或效能。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於是就衍生出了: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理論。後來五德說衍生出了五行相剋理論,分別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實這個五行相剋理論也和古人的生活經驗相符合,比如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樹木可紮根土裡;土又能防水,火遇水便熄滅,烈火又能融化金屬。

    五行學說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它還廣泛用於中醫、地理方位、生肖、季節、顏色、神獸等等!比如中醫的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五行學說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具有豐富博大的內涵,依然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

  • 7 # 純淨水加咖啡

    緣故時期,人類的進化中還沒有喪失,精神感應力,這就是和許多動物一樣具備的能力,古人用精神力去感知天地萬物,最後總結出一個類比的詞用以傳遞資訊,這些就是現在見到的金木水火土。

  • 8 # 好好學習x

    一、五行說的起源“五行”首次被明確記載的文章是《尚書·洪範》。文章記述箕子回答周武王所問治國安民的道理,提出“洪範九疇”及其排序為治國安民的常道,即由主至次根本大法有九類。五行列於九類之首。據說上帝把九種大法傳給了夏禹,夏禹便掌握了這種使臣民和睦相處的常規。原文如下: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郭沫若解釋說:“潤下作鹹”是從海水得出來的觀念。“炎上作苦”是指焦則變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來。“稼穡作甘”是由釀酒得來。“從革作辛”,金屬能給人以辛味,也勉強說得過去。(《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似乎五行一開始就對應上了五味。其實,從人類認知的順序,結合殷商甲骨文透露的有關資訊來推測,就會得出下面關於五行起源的另一種版本。初民早期只會注意到日出和日落的兩個方向,粗淺地認識東和西;只有產生了垂直的概念,才有可能認識另兩個方向:南與北。四個方向吹來的風,又跟一年中的四個季節一一對應:東、南、西、北風依次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代表風向。甲骨卜辭有文句記載專門給四種方向的風取了名稱的,可見初民對風向的特別關注。春、夏、秋、冬風帶來的自然資訊是:東風浩蕩,萬木復甦;南風陣陣,暑熱如火;西風如刀,天氣肅殺;朔風凌冽,如入冰水。木、火、金、水由此而生。至於土,是所謂“開化”民族的居住之處,位於中;殷契稱自己“中商”,後世“中土”、“中原”乃至“中國”這些說法都表明,中國大地上當時的強勢文化擁有者自認為置身於天下的中央。至此,木、火、金、水、土,就由東、南、西、北、中而產生了。如果說,《周易》的陰陽觀念代表了樸素的辯證法,那麼五行學說代表了古代樸素的唯物論。二、五行之間的關係王安石解釋“五行”這一提法說:“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在眾多解釋中間,王安石的說法倒是和今天“五大行星”的“行”義相吻合,有“執行”之義。執行方式有“相生”與“相勝”兩種。五行相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說:“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勝,或者叫“相剋”。《呂氏春秋·應同》記載說: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和,數備將徙於土。《史記·封禪書》也有與此相仿的言論。這是戰國時陰陽家鄒衍的“五德始終”論調。他用五行相勝套用到朝代更替上面,蒙上一層宿命論的神秘色彩。這派學者把五行的“行”解為“德行”,作這個意思的“行”字舊讀第四聲。這裡的“德行”是事物屬性的意思。五行的相生和相勝都來源於日常生活的經驗直觀。

    先看相生:“木生火”指鑽木生火,“火生土”指燃燒後留下灰燼,“土生金”指礦石礦土能提煉出金屬,“金生水”指金屬在溫差下會有水氣凝結,“水生木”指雨露滋潤樹木壯。

    再看相勝:“土勝水”指水來土掩,“水勝火”指水能滅火,“火勝金”指火能鑠金,“金勝木”指金屬斧斤能砍樹木,“木勝土”指樹木能破土而出。

    三、五行的推廣上面兩段古書的引文已經將五行跟五方、五味、五色一一對應起來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跟八卦對應物的擴大一樣,五行又一次組織了一張天人合一的聯絡網:風向,要麼來自四面,要麼來自八方;跟五個方向對應的季節只有四個,為了湊合出個“五季”,古人特別造出一個“長夏”。

    可見經營的苦心。

    四、一種關於普遍聯絡的學說

    1.時間和空間相聯絡五行的廣泛對應,不僅將天人合於一體,而且將時空合於一體。

    時空合一的另外一套符號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的實質是十進位計數法,而地支實質是反映圓一週的角度,古人既用來表示方位,又用來表示時間;在時空相連這一點上和五行的時空觀是一致的。

    2.五行和行事相聯絡比如說,五行對應五聲音階。

    朝廷行大事奏禮樂,一定得按季節採用對應的音階定調門;如果亂用,會影響到社會的正常秩序。歐陽修《秋聲賦》寫到秋天奏樂用商調,“商者,傷也。”商調聽起來使人傷心。自然界真是如此:秋天草木凋零,令人易生悲愁。其實,華人容易觸景生情,也是一種天人合一——天即自然之景,情即人的內心情緒,二者也聯絡在一起。再比如,華人有冬令進補的做法。為什麼冬天適合服用補品呢?《黃帝內經》說:“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保養身體就像四季農作一樣。

    3.按聯絡進行分類由“五行”帶領的五類事物,只是因為它們有某些聯絡,就歸之為某一類。

    如“五行”的土,因為莊稼種在土上,穀物的澱粉入口會化作糖分,所以對應“甘”;穀物含水分,故對應“溼”;入口以後進入“胃”,而古人將“脾”和“胃”看作一類臟器。又古人以“中”看作最重要,所以把“信”和“思”與之對應。西方的古希臘雖然也曾有過水、土、火、空氣“四元素”(thefourelements)的學說,但他們沒有把世上萬物歸於四類的企圖。

    4.認知經驗的五行圖式古人將認識自然所得的經驗和解釋用五行論加以形象的組織。

    比如,解釋冶煉澆鑄金屬物為什麼用泥土做模型的問題,《天工開物》說:“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套用五行相生的說法。當然,今天讀來未免皮相之感。但今天尚沿用五行說串成系統理論,並有實際成效的領域就是中醫。請看清代的林佩琴在他的著作《類證治裁》中是如何解釋肝病的病理的: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鬱,遏鬱則經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為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洩,為潰疝,皆肝氣橫決也。且相火附末,木鬱則化火,為吞酸脅痛,為狂,為痿,為厥,為痞,為呃噎,為失血,皆肝火衝激也。……故諸病多自肝來,以其犯中宮之土,剛性難馴,挾風火之威,頂巔易到,藥不可以剛燥投也。五臟之一的肝,在五行中屬“木”。樹木蒸散水氣,一經抑鬱,溼熱滯悶,易燃大火;若延燒至根部之土,就冒犯了位於五行中央的“土”。土於臟腑指脾胃。對於消化系統一員的肝臟與情緒、炎症、胃納之間的關係,文章就這樣作出形象化的解說。總之,陰陽觀念和五行學說在類比推理和相關思維方面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語言——關於二維陣列的初始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