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繼文1

    概念是人為定義的還是自然賦予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人類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這個角度入手,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人類解釋太陽月亮與地球的關係的認識過程走近確切的解釋。一開始人類認為太陽和月亮是兩位有這夫妻關係的大神,一個負責白天,一個負責夜晚。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展開,人們又有了天圓地方說,用來解釋太陽和地球的關係。再後來,太陽和月亮圍繞地球轉的地球中心說佔了上風。顯然,以上的說法雖然地球中心說更接近人們的觀察,但許多客觀問題難以解答,於是太陽中心說產生了,並由此產生了新的宇宙觀。透過對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我們發現,人類每一次的認知,都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產生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不斷隨著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逐步完善而接近自然,並再對自然的解釋中逐步接近真實,也就是說逐步接近真理。那麼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概念是我們對透過客觀世界的認識產生的主觀意識,也可以說自然賦予的人們的主觀定義,這個定義是不斷改變的。但是,由於定義這個詞得固化含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一般不會像老師在課堂上用這樣的習慣語如此說下面請同學們給這個事物下個定義,或者這個問題可以定義為什麼什麼。而是從邏輯學和哲學的角度,在分析一件事物時,先給這個事物進行簡單的輪廓性描述,並把這個描述稱為概念,隨後逐步進行分析和研究,陳述理由驗證這個概念的正確與否,最終得到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我們為了避免定義這個詞的固化含義,可以這樣說,概念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初步認識的解釋,這種解釋來源於客觀世界,又隨著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逐步加深,逐步改變初步認識,進而接近客觀世界,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解釋,由此逐步走向真理。以上回答僅僅是個人見解,你如果有異議請給予諒解。

  • 2 # Lauzi

    概念就是說法、稱謂、命名、表述。理論和思想也是說法,是對複雜概念或理念的論述。概念和理論均為人腦意識的語言產物。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取決於文化習俗、傳統思維。不同的風水滋養不同的文化思維,由此衍生的語言及其說法也隨之不同,這便是為什麼我們有時理解不了外族的文化、思維、概念,反之亦然。可見,概念、命名在形式上是純粹的人為,所謂名可名非常名。

    什麼是常名?應該就是概念的內涵或真實意義,它一般來自自然。如果把自然最簡化,可以煮幹到就兩樣東西:元素和元素間的關係。比如山、水,這種自然直觀的命名不會體現文化的差異。當然你也可以一開始把山說成水、水為山,稱謂而已。但是,山與水的關係是什麼?說法就不一樣了。我們有智者愛山仁者愛水、上善若水這樣的說法,老外沒有,他們也從來沒有過仁和道德的說法。仁,表述的就是元素間的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倫理。如何做人、擺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擅長的強項,因為仁的說法基於自然之道,是真的,就這一點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

    還有一種名、概念來自超自然。什麼叫超自然?就是天外之物,換言之,幾乎就是天才憑空想象出來的概念、理論,其內涵不是真的或不可論證、實證的。比如說猶太教的獨一無二之神,及其後來派生的基督教上帝、伊斯蘭安拉。因為類似有過,這些是我們熟悉的超自然概念、理論即神學。我們最不熟悉的要數古希臘人發明的超自然學,被學界誤譯為形而上學。其實上過初中的我們都學過,歐幾里德發明的平面幾何就是超自然學。幾何的抽象思維、邏輯論證,加上亞里士多德的演繹三段論基本上就構成了對所謂李約瑟難題的答案。換言之,沒有古希臘就沒有發展至今的科學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等。可見,假的概念和理論可以是對的、正確的、而且有用的。這便是我們思維的弱項。

    為什麼說幾何是假的?別人的說法往往一錢不值,自己琢磨出來的道道才是無價之寶,這也應該是現代社會努力的方向。

  • 3 # 南山陽

    謝邀!我猜想,問主問這條問題是事出有因的。我們平時交流,有什麼時候會對自己目前還沒掌握的情況,還不知道的事實,說自己“完全沒有概念”,好比如,夏朝存不存在,夏朝具體是啥樣的,“我現在完全沒有概念”。好,這裡的概念,好象是指客觀事實、客觀材料或者證據了。這樣理解和使用概念這個詞(注意,我說的是詞,不是邏輯學上的概念),符合人的認知模式,以及現代漢語可以包含的一些含義,“完全沒有概念”等於說“完全不掌握情況”。這也是我們日常用語的生動性所在,當然,從精確度講,這也是不嚴謹的表達。

    概念,學科理論上說的概念,是屬於邏輯學裡的一個範疇。邏輯學是一門各學科通用的工具科學,類似數學一樣,是“評價論證的知識體系”,幫助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確定推理過程的有效性、結論的可靠性。那麼,什麼是邏輯學意義上的概念呢?現引證相關專業權威的定義如下:

    “概念,idea或concept,是思維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對客體作出的一系列判斷的基礎上獲得的關於客體的抽象概括的認識。概念在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特別是本質屬性的同時,反映著具有這些屬性的事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相應地由這兩方面構成”

    Ok,上述關於概念的定義清楚地說明了“概念”的特點:

    1、概念存在於人的思維裡,離開人就不存在概念這種東西了。所以說,概念是主觀的,不是大自然直接賦予。

    2、概念有概括事物抽象特性的功能。概念是主觀的,卻並不等於說沒有對應自然、總結自然、反映自然的能力,邏輯學上的概念總是指向事物,是對事物特性的抽象概括。例如“人”是一個概念,它透過與其它物種的比較,提煉出本質性特徵出來,來作為是不是人的判斷。

    3、完整的概念,包括了內含和外延,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同時具備,才是完整的概念。

    4、概念的作用是為論證、證明做基礎性預備,屬邏輯論證工作的一部分。一個概念的真與偽,需要接受檢驗,檢驗方法有歸納法和演繹法,看看此概念的定義是否達到了同一與排它的效果。

    5、概念呈現與使用上的嚴格性與寬泛性。一般情況下,概念的使用分為嚴格論證場合與非嚴格論證場合。嚴格論證,常見的有學術論討、科學研究、項研發應用、刑事偵查、司法訴訟、經濟行為、政府行為等方面,因為涉及真假得失,必須嚴肅嚴謹對待。非嚴格論證場合,最常見如我們的日常交談、網路寫作、傳媒節目、藝術創作、文化交流、宗教活動等地方。非嚴格論證場合,概念的寬泛、不穩定、隨語境變遷、約定俗成、歷史沿革、專用專指等等就很多了。例如,“富人”“窮人”,“好人”“壞人”,“有德”“失德”,“優秀”“拙劣”,“美女”“醜男”,這些屬於寬泛的概念,內含與外延隨時代和語境變遷。再例如,一些宗教中的專指專用,“上帝”這個概念是無法論證,上帝自稱“自有永有”(或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這就不能論證了,祂證明自己是祂自己,這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的邏輯學上可以認定的概念正規化;再例如,中國文化中道家的“道”,也有類似特點。

  • 4 # 一老沈一

    (亞里士多德)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許多權威的書籍都可以查到權威的答案。

    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要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說清楚其實不容易。

    所有對“概念”的權威解釋中,大都包含了這樣一條——“概念”無不例外既有內涵又有外延。

    這個事情,其實中外的古人已經探討過,並且比較好的解決了。

    中國古代的一些學者,研究過“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為政“必也正名乎”。“名實關係”,恰恰涉及的是“概念”。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把對“概念”的研究理論化、體系化了,這就是形式邏輯。他要解決的事情,是“概念、判斷、推理”如何遵循規律,以保證人們的思維符合邏輯,不出差錯。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概念”和人的思維有關,和邏輯有關。

    英國哲學家、日常語言哲學牛津學派創始人之一的賴爾(Gilbert Ryle ,1900-1976),在研究之後,進一步確認了這一點——“概念”是邏輯問題,不是心理問題。

    “概念”是邏輯的範疇,不是心理學的範疇,也不是哲學的範疇。

    進一步說,“概念”是人們用來思維,進行判斷、推理的基礎——最小語義單位,也是思維得以進行的的最小單位。與“概念”對應的是詞和片語。

    那麼是不是所有詞和片語都屬於“概念”呢?不是。請注意,前面已經說到,“概念”是最小語義單位,就是那些有實際意義的詞或片語。就漢語來說,即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等等的所謂實詞。不管是古代的、現代的;既有的、新創的,只要是實詞,就是“概念”。包括所有實詞在內的“概念”,能單獨充當句子(判斷和推理)成分,即有詞彙意義,又有語法意義。

    實詞還包括區別詞,如男女、中西、正副、陰陽等等;副詞,如時間、地點、方式、程度等等;特殊擬聲詞,如沙沙、嘩嘩、嘀嘀、兵乓等等;嘆詞,如哈、啊、呀、喂等等,這些也屬“概念”。

    虛詞中的介詞,如從、在、按、把等等;連詞,如和、跟、與、及等等;助詞,如之、乎、者、也等等;語氣詞,如的、呢、麼、了等等,這些不屬“概念”。因為虛詞僅有語法意義,沒有詞彙意義,不能單獨充當句子(判斷、推理)的成分。就是說,“虛詞”是“概念”,但虛詞的成分不是“概念”,是構成判斷和推理的“元素”。

    所有實詞,這就是“概念”的外延。

    (皮亞傑)

    “概念”不屬於心理學範疇,但心理學研究“概念”——是從“概念形成”角度來研究的。在這方面成果卓著的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他著重研究兒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他提出了著名的兒童“認知四階段理論”。他透過實驗證明,兒童在2-6歲的心理活動是感知階段(表象圖式);7-11歲的心理操作則著眼於抽象概念(運算圖式),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11歲以後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可以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

    皮亞傑的實驗揭示瞭如下重要事實——“概念”是人腦或心理的“活動內容”;但“概念不是天生的”;只有伴隨兒童的成長,經歷了感性認知階段之後,才能夠透過學習獲得抽象的“概念”,進而才能進行抽象的判斷和推理。

    生物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生物發生律”——“個體發育史是系統發展史的簡單而迅速的重演”。皮亞傑的兒童心理實驗,實際上也揭示了人類認知的發展過程。

    既然兒童(其實也包括人類)掌握“概念”需要學習,就肯定有一個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幼兒先知道自己的“媽媽”、“爸爸”,逐漸才懂得還有抽象的“媽媽”、“爸爸”。抽象的“媽媽”“爸爸”是概念,那具體的是不是概念呢?當然也是。所以,把“概念”定義為“抽象出實物的共同本質”是不準確的。只能說,“概念”是分層次的。“馬”可以指所有馬;“白馬”不代表所有馬,但仍然是馬。

    在“概念”當中,凡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客觀存在的,其內容肯定來自於客觀事物,只是人們概括的準不準確的問題。漢語說“狗”,英語說dog,法語說chien,德語說Hund,西班牙語說perro ,其實都是說的“犬科,犬亞科,犬屬的哺乳動物”。但在哥倫布登陸之前,美洲沒有豬馬牛羊狗,當地人也就沒有這些動物的“概念”,只能藉助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英語的“概念”。

    但是,正因為“概念”是人的主觀活動——“想”和“說”的基本單位。所以,凡是和人的主觀意識中的道德評判、心理體驗、身體感受等等相關的“概念”,就帶有了相當的主關成分。如“好壞”、“是非”、“美醜”、“快慢”、“冷熱”等等。“環肥燕瘦”,可以屬於“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典型。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對冷或熱的評判也不相同。

    不妨概括一下。

    “概念”是人們用來思考和表達的最基本單位。屬於邏輯範疇。

    “概念”是通過後天學習在人的頭腦裡建立起來的。

    “概念”是分層的,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

    “概念”的物件屬於不依賴人的意識存在的,其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特性。

    “概念”和人的主觀因素相聯絡的,會包含主觀的因素。

    “概念”的外延是所有實詞。

    或許這可以解答前面的問題。

  • 5 # NN梅泠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緝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第6版,對《概念》一詞 作出國內的權威 釋義 :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 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例如從白雪、白馬、白紙等事物裡 抽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就得出“白" 的概念。//據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 : 所謂《概念》一定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 : 1)客觀世界的事物。2)人類在認識它們的過程中,進行思維活動,並抽取同類事物的本質特點,加以概括之。(人類這種思維活動 是人類的腦力勞動)。//從淺顯方面理解《概念》,不妨把《概念》看成是客觀世界與人類的主觀世界發生關係的產物之一。其中,人類主觀世界的思維活動,無疑是起重要的能動作用。客觀世界的“事"和“物" 千千萬萬,多於恆河沙數,可謂無數!人類一代接一代 “接力式" 在觀察事物,體驗事物,分析事物,對比`歸納`概括……記錄`修改`驗證`總結客觀事物。人類根據事物的性狀`性質等,進行分類`研究`分析,從同類或近類事物中概括和總結它們,並且抽出它們最顯著的`共同的特點`共同的本質概括之,從而形成其《概念》。但其《概念》不可能是永久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前進和人類對它們的新認識、新歸類,新思維、新分析、新總結`新概括而不斷修改其《概念》。我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格翻3倍,大蔥行情為啥暴漲?明年擴大栽培,行情還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