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餅藏2
-
2 # 脂肪故事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別對待。
有些可以參考孟郊老師的清史,我讀過的最好的清史本。
在有爵位的官員家中,嫡長子是按照接班人來培養的。但是次子、庶子之類,在爵位上不太具有優勢,誰讓他出生得晚或者非正妻所生呢?
但是他們的境遇也是非常好的。
一種情況叫蔭福。例如有大功,或者是快退休時,往往會蔭一、二子,以示優渥關愛。
其次,即使是次子、庶子,同樣會享受到比一般平民好得多的教育、待遇等等,雖然沒有爵位,但是透過科舉、從軍等,加上人脈關係,同樣會有非常好的出路。
不過,於統治階層而言,需要平衡,避免一家或者幾家獨大,通常一家很少有可能時有幾人得任高職,或在文武兩個集團均居高位。
一些比較謹慎的官員,通常全力栽培其中最有潛力的,其餘的“圈養”,當個惡少衙內也就罷了。
如果一門有幾兄弟同在一朝,那是很危險的事情。
-
3 # 四川達州人
具體各朝不同。如清代,親王只有一子繼承郡王,其餘各子待遇是不同的,皇帝是否看中這個親王,是否看中其餘各子,各子能力如何都決定爵位的高低。
以怡親王允詳為例。由於世襲罔替,嫡七子弘曉繼親王,庶長子弘昌貝勒。嫡三子弘敦,嫡四子弘日交郡王。庶六子弘昑貝勒。
所以,親王其餘嫡子降一級。庶子降二級。
同時,清代規定貴族子弟要參加考封。即所有貴族各子想要得到上述規則內的恩封爵,都要再參加三年一度的考試,分別就是考騎馬,騎射,立射這三項。三優,兩優一平,不降。一優二平,兩優一劣,降一級。三平,一優兩劣,降二級。其餘降三級。
-
4 # 幾葦渡
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涉及不同朝代,所以籠統的說一下。
中國古代的繼承,無論皇位、爵位,還是大戶人家的家產,總體原則是嫡長子優先制。所謂“立賢不立長”,是對於嫡長子不認可的情況下提出的新理論。
在先秦,除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是非常普遍的。老大死了,傳給老二,再老三,兄弟輪流結束,再到下一代,由老大的兒子開始輪。當然這種規則並不是嚴格和有保證的。
如題,從明清兩代來分析。
明代是典型的大鍋飯,只看血緣,無論能力。看一下朱元璋子孫們的封爵制度,很好理解這個宗室在三百年後有多麼龐大。
「明制,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到了清代,改變了這種制度,即使是皇帝的兒子,也要靠考核來冊封爵位,當然這個標準事實上在皇帝心裡。那為什麼清代的皇帝幾乎是都不是嫡出呢?事實上是皇后生不出兒子,或養不活兒子的原因。
康熙的嫡長子就是廢太子,當了幾十年太子,和老爹鬧意見被廢了。如果他還能忍,就沒有雍正了。
道光帝是清代唯一繼位的嫡長子,嘉慶死的突然,沒找到秘密立儲的遺詔,雖然當時的皇后並不是道光的親孃,只比他大六歲,還是宣佈由道光繼位,而沒有推薦自己親生兒子。
清代宗室爵位的承襲也是一樣,嫡出是絕對優先的。庶出只能看機會被封較低的爵位。還有一種機會逆襲,就是嫡子去世早、或犯錯誤被皇帝給奪爵,空出位置,庶子還是有機會接替一下的。特別是那些鐵帽子王的家族。
回覆列表
從律法倫理上說是主人和僕從的上下關係,當然如果家長對庶子特別疼愛,兩者地位可以互換。
庶子:也稱“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兒子。即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婦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於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都可以稱為“嫡子”,依次為: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
存在平妻時,平妻之子亦為“嫡子”,但地位略低於正妻之子。如果正妻無子,那麼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於“嫡妻所生之子”。這時,正妻所生的嫡子稱為“正嫡”,平妻所生的嫡子為“平嫡”。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往往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
嫡庶子女的待遇差異問題,因時代而異,因家庭地位而異,因子女性別而異。封建時代的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是立嫡以長,只有嫡子才有可能繼承王位和封爵,嫡子與庶子的待遇差異非常大。皇權時代的皇家也大體如此,只有清代皇家屬於例外。皇權時代的普通官僚人家,嫡子與庶子基本是平分家產,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