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旦345

    公元前221年,秦國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那麼,秦為什麼能夠並滅六國呢?主要從三方面來看。首先是地利,有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其次是人和,有開放的人才政策;最後是天時,變法圖強的成功。

    首先講地利。

    秦國偏處西方,長期與遊牧民族雜居,遠離中原文明區。這樣的地理位置看似惡劣,實則不然。秦國位於關中地區,關中是個四塞之地,周圍四邊的山川險阻構成天然防線,是一座天然的堡壘,很適合弱小的勢力在此發展。秦國佔據關中地區,對關東六國,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態勢,天下形勢對秦國有利時,可東出函谷關,爭奪利益;形勢不利時,可退關固守,適時而動。

    其次是人和。

    我們先來看一份人名單:百里奚(虞華人)、商鞅(衛華人)、張儀(魏華人)、範睢(魏華人)、呂不韋(衛華人)、李斯(楚華人)。

    這些大佬,都是秦國宰相級別的高官,都對秦國曆史產生過深刻影響、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他們都不是秦華人,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按理來講宰相級別的高官一般都得讓本華人擔任,其他關東六國皆是如此,但為什麼秦國的宰相都是外華人呢?

    這是因為秦國為了富國強兵,歷代國君多次向關東六國廣發求賢令,招賢納士,這吸引來了很多關東六國有才華和有抱負的優秀人才。他們來到秦國後,秦王不僅給予他們高官厚祿,更給予了他們充足的信任和施展才華的舞臺,讓他們放開手腳幫助自己治理國家。

    秦國求賢若渴的迫切之心和開放包容的胸懷,使得秦華人才濟濟,而人才之盛也鑄成了秦國之強。

    最後來說說天時。

    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出現統一的曙光,各國為了不被吞併亡國,紛紛進行變法。著名的有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俚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在這些變法中,最成功的要數商鞅變法,它使一直居於二流地位的秦國一舉成為七國之首,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當時六國衰敗。關東六國多年來彼此交戰不休,國力衰落,既無統一的雄心,也缺乏實力。而與此同時,秦國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

    司馬錯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

    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長平之戰殲滅趙軍40萬,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

    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

    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具體說就是: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

    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秦分三步走大一統:滅三晉,滅大楚,滅燕齊。

    三晉中的魏國與南韓是“天下之樞”,位於戰國七雄的核心地帶。只要佔領這兩國,就能切斷六國合縱的脊柱,魏韓兩國中又數南韓實力最弱,所以秦國首戰南韓,是最有利的策略。

    南韓深知幹不過秦,無奈之下只好將南陽割讓給秦國,收買秦王的心。可是秦國領了國土之後,不但沒有撤軍,反而在南陽整軍待命,以此為據點突擊南韓,一舉將其殲滅。

    趙國位於秦國和燕國之間,強秦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本應與燕國交好才是上策。可趙國卻與燕國水火不容,常年打來打去。當時蘇代已經提醒過趙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是說“我們如果和燕國一直打下去,兩敗俱傷,那麼最後秦國將在背後把我們都給收拾了。”

    果不其然,秦國先是挑撥趙燕開戰,乘著趙燕兩國交戰,無暇顧及後方之時,突襲佔領了趙國的戰略要地閼與。趙王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自毀長城殺了名將李牧,使得軍事上再無抵抗秦軍的能力。公元前230年,秦軍攻下邯鄲,趙國滅亡。

    趙韓兩國被吞併之後,魏國實際上已經茍延殘喘,整個國家“如入虎口”一般被秦國包圍。

    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以黃河、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於是魏國政權頃刻瓦解。

    秦軍滅韓、破趙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王政挑選率兵攻楚的將領,問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覆說“不過用20萬人”,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秦王不同意王翦的意見,於是命李信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結果被楚軍統帥項燕擊敗,損失慘重。秦王重新起用王翦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王翦率兵擊破楚軍,斬殺楚將項燕,直取楚都壽春。經過N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終於被秦國所滅。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秦王政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齊國本是大國,可是秦國很早就使用了“遠交近攻”策略,用金錢和外交把遠方的齊國收買了。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周子向齊王說:“趙之與齊楚,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企圖討好於秦。齊國的軍隊因為常年沒有參與備戰,實力大幅度下滑,已無力反抗秦國,所以齊國在秦大軍壓境的時候,做出了最明智最窩囊的決定,舉手投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松柏之間。

    秦滅六國後,又經過對匈奴、百越的戰爭後,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