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艦長
-
2 # 大千雲閣
現代詩的發展和創作,必須深深植根於本土的文化,這是生長成熟的必然。
現代詩需要在全球化語境中攝取各種營養而使自身成熟起來,詩人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模仿與探索是必要的,但更應該是立足於漢文化之中。尤其是五四新詩,是在對幾千年漢語詩歌“歸零”的情境中誕生的,因而,如何使漂泊的新詩回到自己的土壤裡,深深植根於本土的文化,成為百年來有作為的詩人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
自古以來,北韓、越南、日本和琉球等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原王朝的先進技術也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傳入漢文化圈諸國。
其中,出訪使節們的交流就是技術傳播一個相當重要的渠道。
對於安南來說,使臣觀摩中國製度技藝之後回國效仿是十分常見的。
根據明朝中後期的外交著作《殊域周咨錄》記載:
“使臣往來,常有文學之人則往習學藝,遍買經傳諸書,並抄取禮儀官制內外文武等職與其刑律制度,將回本國,一一仿行。因此,風俗文章、字樣書寫、衣裳制度併科舉學校、官制朝儀、禮樂教化,翕然可觀。”
藉助出訪使臣這道特殊的橋樑,中國種種先進制度傳入越南,促進了當地文化的飛速發展。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刻板技術在安南的傳播。
安南歷史上有記載最早的印刷品是陳朝元豐(1251-1258)年間印刷的戶口帖子。
但是真正到刻書技術傳入越南則是明英宗正統年間的事情。
關鍵人物便是安南使臣梁如鵠。
他是安南黎朝大寶三年(1442)的科舉探花郎。先後兩次作為越南使者出使大明:
“客燕京,時與一刻字工為友,往來其家,公細認其妙。鞭回,以藝教本鄉及柳幢民,沒後二鄉推為本藝先師,乃立廟享祀。”
梁如鵠出使北京期間和一個刻字工成為了好友,因此掌握了各種刻書技巧。
等到回國之後,他將此技藝傳授給了同縣子弟,因此柳幢等鄉刻書業發展有如風起雲湧。
為了紀念梁氏的功勞,越南歷代王朝都毫不吝惜的給他加封為王。
僅僅阮朝時期,就8次加上王號,至今越南人仍然尊稱其為梁大王。
另外一樣由越南使臣帶回的技術便是漆畫雨軸。
《漆畫先師錄》記載,黎朝景統五年(1502)同進士出身的陳驢,在出使明朝時學習到了漆畫工藝,回國之後將此法傳播,被尊為越南漆畫大師。
和陳驢一同出使的橘洞社黎先生,則從明朝帶回了雨軸技術,《漆畫先師錄》有數對聯紀念他:
“藝述北朝,殿也可為模範。學傳南國,煥乎其有文章。”“使華兩度,榮觀上國之光。師表億年,永作南朝之寶。”“習與體成,柔不茹剛不吐。筆由心畫,淡而味樸而文。”
-
3 # 梳雨滴荷
漢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根基,也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中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數最多,所以傳承力也最強。從倉吉造字開始,人們就用漢文化記事,寫詩,作文,如,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都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古詩詞都是用漢語言經過提煉,加工,濃縮而成。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漢文化愈來愈發展壯大,漢語言很多外華人都在學使用漢語,學習漢文化。漢語有望成為世界語。所以,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都和漢文化緊密相關。漢文化影響深遠。
-
4 # 溫暖Home
中國雖然有56個民族,但是漢族人口眾多,中國文化是在漢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文化記載是用漢文化記載的,古詩詞是漢文化的一部分,現代詩詞又是從古詩詞發展而來,所以說古詩詞與現代詩詞與漢文化緊密相聯。
漢文化的影響力是深遠而巨大的:
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從“甲骨文”開始,有四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典籍及其豐富。漢文化的含義及其廣大,他涵蓋了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文學、藝術等等各個領域,都有及其重要的成就。而我們所說的詩詞與漢文化的關係,只是眾多領域中文學領域的一小部分。
一、先來說說文學領域:1、詩歌發展成就顯著,有詩經《風》《雅》《頌》,有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有以李白、杜甫、白居易、柳永、蘇軾等為代表的唐詩、宋詞等,不僅在中國,在世界文學中也有顯著影響。
2、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澈領導的古文運動,號稱“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散文的發展成果。
3、小說中《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合稱四大名著,其他有代表性的還有《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其中《紅樓夢》也是世界名著。
4、其他如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等,都是漢文學一部分,如我們熟知的京劇、黃梅戲等。
二、簡單介紹漢文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1、春秋戰國就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到了漢武帝及以後兩千多年推崇孔孟之道,不僅統治漢族人民,也對少數民族及鄰中國產生影響。
2、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一直為後人稱道。
3、天文和數學方面有張衡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圓周率,都在世界古文明中佔有一席之地。是世界公認的名人。
4、書法方面有王羲之,繪畫方面有齊白石等
5、在社會生活中,漢族的姓氏是與眾不同的,基本是一個單字,如張、王、李、趙等等。飲食豐富多彩,主要以小麥、稻米為主食。然後是宗教、服飾等等不一而足……
綜上所述:源遠流長的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各個方面,都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毫不例外,對文學,對詩歌的影響意義也是巨大的,文學、詩歌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不斷髮展,不斷改進。
今天我們的漢語言已經影響到了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爭先恐後的學習漢語言。新加坡把漢語作為官方語言,美國、日本、俄羅斯、南韓等等有很多人熱愛學習漢語言。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趨增強,中國各個方面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大,2018年建立中國國際空間站,答應了16國合作要求,我們北斗導航系統勢如破竹,有30多個國家申請使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沿線有66個國家之多,使中國的經濟、文化、貿易等等延伸到海內外,我們的G20峰會、航空母艦巡航、進博會、即將在天津召開的第四節國際智慧大會……等等都是我們古老漢文化的延伸。
我們華夏子孫必將站在世界的舞臺,把祖國古老的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最美的詩歌、最美的樂曲、最美的篇章來激勵、讚美她吧!
-
5 # 應用國學改變命運
漢文化就像是一眼深井。
古人取水用轆轤,
現代人取水用水龍頭。
一樣的取水,趣和味卻不盡相同。
回覆列表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在中國是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文化圈,所以古詩詞現代詩肯定離不開漢文化。漢文化的影響力在於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