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雨321

    從李斯的仕途來看,扶蘇和誰關係好呢?蒙恬蒙毅,這哥兩一文一武,況且蒙家兄弟手裡還有三十萬秦人組成的秦軍(北方軍團),扶蘇一上位就沒李斯的未來了,最好也是個平穩退休,胡亥則不一樣沒有軍權,沒有親信,便於控制。從學術上來看,李斯是法家代表,扶蘇和儒家走的近,也不利於發展

  • 2 # 藍色記憶CC

    因為當時李斯的執政方針是法家,而扶蘇和蒙恬走的很近,兩個人都在大戰之後的國家政策上表示的沒有那麼激進,想的是休養生息。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衝突的,而一旦扶蘇繼位成為二世皇帝,那麼必然會重用蒙恬,甚至會在丞相的位置上取代李斯。這個時候李斯內心的陰暗面就展現了出來。

  • 3 # 沙海古藏

    李斯之所以讓趙高繼位,而不讓扶蘇上位,主要是由於扶蘇和李斯的政治理想和執政觀念不一,李斯害怕扶蘇上位,自己會失寵,失去權力和既得利益。

    李斯和趙高一起擁立胡亥,而不是扶蘇,主要有三點原因:

    ‬‬李斯和扶蘇政治立場不同

    在秦始皇在位時期,曾發生了“焚書坑儒”事件,當時扶蘇和李斯就是對立的,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觀點。扶蘇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的教育,受到儒家“仁政”治國思想的薰陶;而李斯和秦始皇一樣都是喜歡“法家”的治國理念,兩者的政治立場不同,註定尿不到一個壺裡

    所以李斯對於扶蘇上位是不感冒的,可有可無的狀態,加上政治立場不同,李斯為了保全自己的權力,最終沒有選擇扶蘇。

    ‬李斯和趙高都想立一個傀儡秦王,掌控權力,扶蘇不是合適人選

    胡亥是趙高一手調教的,是個備受始皇帝偏心疼愛的小兒子,標標準準的紈絝子弟,喜好聲色之娛,無心國事。趙高心狠手辣,在始皇帝去世後,權力出現了真空,李斯和趙高出於共同的目標——瓜分帝國權力,擁立傀儡秦王,以便更好掌權,徹底的拋棄了有想法有人望的公子扶蘇,一致選擇了公子胡亥。

    ‬扶蘇有自己的班底,趙高以長遠既得利益誘惑李斯,扶蘇淪為犧牲品

    權力一旦擁有啦,就容易迷失,就不想放手,趙高是這樣的,李斯也是這樣的。

    當時秦帝國的權力過於集中,掌握在幾個人手中,秦始皇突然去世,給了李斯和趙高運作空間,兩人沆瀣一氣,達成了骯髒的政治交易,扶蘇淪為犧牲品。

    扶蘇如果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肯定難以專寵,而且扶蘇素有人望,仁義理政為先,李斯於朝定不能長久,趙高抓住李斯的命門威逼,李斯最終妥協啦!

    李斯其人,滿腹經綸,素有才名,只是可惜人品差;李斯來到秦國只是為了追逐名利,李斯是名利的忠臣,卻不是秦國的忠臣!這樣的人權力越大,於國家危害越大

    李斯後被趙高構陷至死

    李斯以一人之私利,棄始皇帝知遇之恩於不顧,與一閹豎沆瀣一氣,禍亂國家,成為秦二世而亡的重要推手,其罪莫大焉!後死於趙高之手,其死不足抵其罪之萬一

  • 4 # 榮耀歷史

    李斯,一代明相,在他的輔佐下,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為什麼在沙丘之變中,他要與胡亥、趙高一黨,難道他看不出胡亥、趙高是什麼貨色嗎?我覺得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了,我認為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

    1、客觀原因:形勢所逼

    秦始皇是在最後一次出巡途中駕崩的,其實他在平原渡口的時候就病倒了,拖著病體到了沙丘行宮之後,實際上已經被軟禁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史記》中記載的一個細節表明了一切。

    原來秦始皇感覺時日無多的時候,下了一份詔書給扶蘇,命他從上黨趕回咸陽,處理自己的後事。此時叫扶蘇回咸陽,秦始皇已經表明了傳位給他的態度。

    但是這份詔書並沒有發出去,而是被趙高扣下了!此時的趙高擔任中車府令,同時兼掌符璽事務,秦始皇的詔書被送到趙高處蓋玉璽,趙高一看詔書的內容便扣下了,既沒有用印,更沒有發出去!如此大膽的行為,竟然沒有人報告給秦始皇,任由趙高如此肆無忌憚,充分說明此時的秦始皇已經成了睜眼瞎。

    秦始皇身邊難道沒有親信侍衛嗎?當然有,不過因為自己病重,秦始皇將親信將領蒙毅派出去代替他到各處仙山求福去了,此時並不在沙丘行宮。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秦始皇此次出巡只帶了一個兒子,便是胡亥,一來可以看出秦始皇還是很喜歡這個小兒子的,二來此時的胡亥相較於其他皇子更加接近權力中心,因為秦始皇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那麼所有的兒子繼承權是相同的,此刻誰距離權力中心越近,越容易搶奪權力。

    政變不像史書中記載的那麼波瀾不驚,背後是刀光劍影,走錯一步都可能身首異處,李斯自然是觀察出了當前的局勢,如果他不就範,趙高魚死網破,他李斯可能就隨秦始皇去了。

    2、主觀原因:貪圖自己的祿位

    李斯有大才,但是他也有弱點,就是權力慾太重。當年他在楚國,看到倉庫的老鼠吃得飽飽的還不怕人,看到茅廁裡的老鼠整天吃髒物,人來了就跑,由此得出感悟,人要往上走,在什麼位置上決定過得好不好,他要當倉鼠,因此他選擇入秦。

    沙丘政變時李斯是左丞相,已經位極人臣,他不想失去這些。如果扶蘇繼位,那麼李斯肯定要重蹈當年張儀的覆轍,黯然下野。為什麼呢,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扶蘇有自己的親信——蒙恬蒙毅兄弟,兩人都是能文能武,都有卓越軍功,又與扶蘇交好,此時扶蘇正在北方抵禦匈奴的前線,而率領30萬大軍的正是蒙恬,因此一旦扶蘇登基,受到重用的必然是蒙氏兄弟。

    第二扶蘇的治國理念偏向於儒家,和李斯的法家思想有著嚴重的衝突。扶蘇就是因為勸秦始皇多用儒生,才能“發配”到北方,他覺得要施政以柔,而不是現在的嚴刑酷法。所以扶蘇登基後,大秦這艘航母就會轉向,李斯最好的下場是下野,搞不好還會像法家前輩商鞅一樣不得好死。

    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共同促使李斯投入胡亥、趙高的懷抱,配合兩人秘不發喪,還矯詔賜死了扶蘇,推動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 5 # 上弦月A

    大秦朝屬於嬴姓趙氏。李斯和趙高,首先考慮扶蘇和胡亥誰繼位對自己有利,然後再考慮大秦的事。人在關鍵時刻都會暴露自私。

    李斯選胡亥,聽信趙高只是表象,真相是☞ 李斯和趙高心裡都選擇了胡亥。

    李斯為什麼滅扶蘇選胡亥

    後人一致認為扶蘇賢能,是更好繼承人。千古一相李斯能不知道麼?趙高什麼人?日夜在皇宮轉悠能不知道?但趙李二人都選胡亥。

    扶蘇與大將蒙恬一向甚好,扶蘇繼位後毫無疑問,要重用蒙恬為相,而不會是他李斯。一朝天子一朝臣。繼位者都比較忌諱舊臣。

    假如李斯選擇扶蘇,意味著站隊扶蘇,與胡亥和趙高集團對抗,只能勝不能敗。

    扶蘇和蒙恬相好,一個為核心,有遠見;一個掌軍事,有勢力。結果就是☞ 扶蘇和蒙恬集團對抗胡亥和趙高集團。

    如果胡亥勝出,死敵李斯必死無疑

    如果扶蘇勝出,蒙恬做相,舊臣李斯只是為人做嫁衣。扶蘇和蒙恬都不希望舊勢力復燃。結果就是,找個藉口把李斯搞倒。

    李斯只能選擇胡亥,以李斯和趙高的能力和勢力,二人聯手滅了扶蘇不是太難。趙高只是給李斯一頭驢,李斯順勢上驢。僅此而已。

    李斯選胡亥是怎麼打算的?

    胡亥相對愚笨,但李斯師從荀子,學帝王之術,輔秦王一統天下,並鞏固秦朝大業。李斯顯然對自己有信心,且胡亥比扶蘇好控制的多。

    以自己成就和能力,李斯理應得到胡亥信任。李斯再找機會,借胡亥之手除掉趙高。李斯會忌諱趙高勢力,但心裡看得起趙高這種人呢?他怎麼能和自己比?如此,大秦天下就牢牢地握在他李斯手裡。

    可惜,趙高也是這麼想滴,而且,論皇宮內鬥,趙高鬥李斯就像貓玩"肥倉鼠"。

    李斯學帝王之術,謀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國家治理。李斯智謀再高,畢竟是讀書人,玩權術是趙高最強項。趙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話,輕鬆勝過李斯肺腑萬言書。

    趙高是宦官(不是閹人哦),優勢就是近身帝王,遊走宮廷,深諳權術和心術。趙高對帝王心思、宮廷諸事、君臣之道,都瞭如指掌,何況胡亥這種愚笨又貪圖玩樂的帝王?

    李斯心裡想什麼,肯定逃不過趙高的眼睛。就這點,趙高遠非李斯所及。何況趙高經常在胡亥身邊。李斯可不行,太被動了。

    最終,李斯上書胡亥減輕百姓賦稅徭役,趙高直接抓住機會,把李斯弄進大牢。再讒言駐守在外的李斯之子要謀反。

    李斯卒。

    李斯惑於"方",又惑於"性"。爭權奪利,李斯根本不是宦官趙高對手。秦二世本想拿李斯立威,也是他悲劇的原因之一。

    完美利用李斯的"天真"和胡亥的權力,趙高卸磨殺驢,把自己奸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為了對得起李斯這種頂級噸位,趙高是毫無保留。李斯落得腰斬於市的悲慘下場……

    李斯,治的好天下,治不了趙高,看得清大局,看不清自己。文如李斯,武如王翦,千古榮耀,後無來者。結局懸殊,取捨之間也。

    李斯,成也倉鼠,敗也倉鼠

  • 6 # 香茗史館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與秦二世胡亥密不可分,那麼作為秦朝一系列新政的設計者之一,李斯為何要選擇將胡亥扶上皇位,從而導致自己的奮鬥成果就此毀於一旦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解答,一是李斯妥協的根本原因,二是李斯當時面臨的艱難抉擇,三是《趙正書》等其他相關記載。

    李斯妥協的根本原因:成也“老鼠哲學”,敗也“老鼠哲學”

    早在未發跡之前,在上蔡做小吏的他,在發現倉鼠和廁鼠的不同後,悟出了“處在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作為”的“老鼠哲學”,此後便將此作為了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信奉“老鼠哲學”的李斯,堅信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就必須身處高位、手握大權。

    然而,李斯因“老鼠哲學”而奮發圖強、位列宰相,同樣“老鼠哲學”也導致了他在沙丘政變中的態度。沙丘政變中,趙高在與胡亥達成一致後,便開始了對李斯的勸說,關於兩人的對話,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著詳細記載,雖然這段對話極可能為司馬遷杜撰,卻也真實反應了李斯妥協的根本原因。

    趙高對李斯的勸說,其核心其實只有兩點,一是李斯在能力方面不如蒙恬,且不如蒙恬與長子扶蘇關心親近,一旦扶蘇即位,必然會重用蒙恬為丞相,那麼李斯如今的榮華富貴不僅會付諸東流,就連這麼多年的努力也將不復存在二是趙高負責教導胡亥律法多年,胡亥不僅同樣尊崇法家治國思想,對於李斯同樣會予以重用。

    在治國理念方面,扶蘇與李斯可以說有著根本性的矛盾,公子扶蘇信奉的乃是儒家治國理念,其曾在勸諫秦始皇時說道,“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史記·秦始皇本紀》),而李斯卻是法家學說的忠實踐行者。因此,且不論能力高低,扶蘇即位之後,不再重用李斯這樣的法家人士顯然極有可能。

    如上所述,李斯由於信奉“老鼠哲學”,本就是一名狂熱的名利追逐者,對於如今已經做到丞相高位的他來說,被棄之不用是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從這一點來講,其最終向趙高妥協,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斯當時的艱難抉擇:李斯不想做殉道者,只能選擇妥協

    如果說秦始皇是在咸陽駕崩,那麼在皇位繼承人這件事上,身為丞相的李斯由於是百官之首,其話語權將會極重。然而,秦始皇卻是在東巡歸途中病重,而當時在東巡隊伍中,李斯的丞相身份其實起到的作用非常小。

    在東巡隊伍中,除了秦始皇之外,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其實只有三人:一是護軍統率蒙毅,其手中掌握著扈從車隊的軍隊;二是中車府令趙高,其主要負責管理皇帝的車駕和近侍,兼管著皇帝符璽和釋出命令諸事;三是皇帝幼子胡亥

    由以上可知,這三人之中,蒙毅和趙高手中握有實權,而胡亥由於是跟隨在秦始皇身邊的唯一兒子,地位極為特殊。而李斯這個丞相雖然是百官之首,但由於車隊隨侍官員不多,加上趙高掌握了玉璽和釋出命令的權力,李斯的作用根本難以發揮。

    更為要命的是,當秦始皇在平原渡口病倒後,蒙毅便奉命折回會稽禱告山川,而秦始皇病逝之時,蒙毅尚未趕回,而此時有資格、且能夠調動東巡兵馬的,其實只有身為秦始皇幼子的秦二世胡亥。

    沙丘政變中,當秦始皇已經病逝,由於詔書和印璽均掌握在趙高手中,而兵馬又在胡亥掌握之中,因此當胡亥和趙高兩人聯手之後,其實已經完全能夠冊立胡亥為繼承人。之所以拉攏李斯,只是為了後續穩住朝中局勢罷了。

    如上所述,只要李斯不傻,便能清楚的看出此時局勢已經完全脫離了自己的掌控,他即使不願扶立胡亥,恐怕也只能拿自己的一條命去換一個忠臣的名聲罷了。或許正是由於李斯乃被迫妥協,導致胡亥即位之後,李斯開始逐漸被排擠出了朝廷核心決策層。

    《趙正書》等其他相關記載:胡亥即位乃是名正言順

    其實關於胡亥是否篡位,目前尚有爭論,尤其是隨著近現代越來越多史料的出現,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開始廣泛受到質疑,目前關於胡亥即位名正言順的說法,主要出自於以下兩方面:

    一是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詔書木牘,根據其中記載,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後,曾向全國各地官府下達過一份詔書,其中寫道,““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

    當然,由於這封詔書乃是胡亥即位之後所發,因此其可靠性目前尚待商榷,畢竟哪怕胡亥即位不正,他自己也不會承認。

    二是出自《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的《趙正書》,根據其中所載,秦始皇病重之時曾就繼承人問題與李斯等大臣進行了商議,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均建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對於這個提議,秦始皇只說了一個字“可”。

    按照其中記載,由於當時秦始皇於東巡歸途中病重,距離咸陽路途遙遠,如果此時召見臣子商議繼承人問題,恐怕中間會出什麼亂子,而胡亥此時恰好跟在秦始皇身邊,因此李斯等人建議立其為帝。

    如果《趙正書》的記載為真,那麼李斯擁立胡亥就毫無問題了。畢竟,當時胡亥可是極受秦始皇喜愛的,且後來的各種劣跡其實尚未顯露,為了朝廷的穩定,立其為帝似乎並無問題,李斯等人的擁戴,應該更多出於公心。

    綜上所述,如果胡亥真的是篡位即位,那麼李斯之所以會擁戴胡亥,一方面源於其對權力的追求,另一方面則源於當時形勢受限;而如果胡亥的繼位名正言順,那麼李斯的擁戴便毫無問題了。

  • 7 # 滿月尋桂子

    造成“沙丘政變”的根源是秦始皇,他不立太子,不立皇后,不留顧命大臣。最要命的是他的最後一道詔書“未授使者”沒發出去,詔書變遺詔,而且遺詔的真假不為外人所知。秦始皇留下這麼大一個漏洞,留下這麼大一個爛攤子。最後李斯屈從了趙高,仰天大哭: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如果當時詔書發出去了,天下盡知,趙高想政變也沒有辦法。如果秦始皇立的有太子,即便趙高篡改詔書,眾臣也會有質疑反對,或者立的有皇后,皇后也可主持大局,指定新君。如果有一班顧命大臣共同作證秦始皇立的是誰,那就不可能由趙高一人說了算,他也不能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可惜贏政自負“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這樣的人怎麼會死?他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立太子是他忌諱的事,根本就沒提到他的議事日程上來,結果沙丘病危,倉促間什麼都來不及。至於說詔書寫好沒發出去,是因為他己經病的無力支配自己,還是認為自己可能會好,拖延了最後時機,還是有人從中作梗,故意扣留詔書不發。現在都是歷史謎題,總之詔書未授使者。

    趙高是“沙丘政變”的主謀,趙高首先要搞定的是胡亥。要想升遷發達,最好的辦法就是選定一個人跟緊他,就像趙衰當初選定緊跟重耳一樣,胡亥就是趙高選擇的目標(胡亥是皇子,深受秦始皇寵愛,年幼好忽悠,自己又是胡亥的老師,傍得上,假如傍扶蘇,人家理不理睬你都難說)。

    當趙高把篡改詔書立胡亥的陰謀說給胡亥之時,胡亥是一口回絕,認為違背父命:不孝;殺兄,不義;還有自己的能力也不行。但經不住趙高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說,“趙高三勸,胡亥投誠”。

    趙高拿下胡亥,他的陰謀就完成一半,因為胡亥不但可以和他合謀,將來成為秦二世,還可以用胡亥來威脅李斯,趙高是政變的始發難者,胡亥是合夥人。但光憑二人是根本搞不成這次政變。趙高接下來的任務是搞定李斯,因為李斯的權力很大,李斯手握重權,是丞相,李斯的權利足以在沙丘可以直接抓捕趙高。

    李斯是秦始皇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李斯的女兒全嫁給秦始皇的兒子,李斯的兒子全娶的是秦始皇的女兒,他們是親密的姻親關係。但李斯在大秦最關鍵的時刻,還是背叛了秦始皇。那麼李斯是如何變節的呢?

    趙高拿下胡亥是三番遊說,但要想拿下李斯真不容易,李斯久經官場,在秦國主持國政長達27年。李斯是丞相,是權臣重臣,能號令內外臣工,在老皇帝駕崩,新帝未立之前,李斯的一言一行都至關重要。如果李斯不同意趙高的陰謀,那趙高最終什麼事也辦不成,趙高還不能殺李斯,殺了只會讓人更加起疑,趙高只能讓李斯為他所用。

    趙高還是採用遊說,與李斯進行較量。趙高單刀直入,直接把計劃合盤托出。詔書沒有發出去,玉璽在我手上,知道皇帝駕崩的範圍非常小,只要你,我,胡亥三人聯手,就改詔書立胡亥。李斯立即回絕:亡國之言,不是當臣子該說的話。趙高拿李斯與蒙恬比,說李斯的才能、謀略、人心向背、功勞還有扶蘇與蒙恬的關係都比不上蒙恬。李斯回答的是不如蒙恬,其實李斯謙虛,李斯的功勞和才能與蒙恬是各有各的功勞各有各的才能。只是李斯的家族背景不如蒙恬,蒙家三代,從蒙驁,到蒙武,再到蒙恬守外做將軍,蒙毅在內做正卿,可以說蒙家顯赫,而李斯是匹馬勇槍在秦國打天下。還有就是扶蘇與蒙恬關係鐵。但李斯對趙高說的是,比不過,又有什麼關係,我只做好我該做的就是了。趙高說秦國丞相沒有一個好下場,如果扶蘇即位,你想衣錦還鄉都不可能。又說胡亥如何如何適合做皇帝。李斯回答的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是福是禍我都認。趙高威脅恫嚇李斯,聽我的安全,不聽我的就危險。李斯說他只是上蔡的一介布衣,現在的榮華富貴都是拜先皇所賜,堅持做臣子的底線。趙高打出胡亥這張王牌,說當今天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我們三人手中。我們三人聯手是以上治下,以內治外,反對者是以下犯上,叫謀反。李斯就講歷史故事,講了晉獻公寵驪姬,講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講紂王殺王叔畢幹囚其弟箕子,三個故事,告訴趙高國家最高權利的交接必須有正常的傳承製度,否則就會造成國家大亂,兄弟相殘,殃及幾代人。趙高陳說利、害。聽我的話常保富貴,做諸侯,否則不但保不了自己,還會禍及子孫。李斯仰天大哭,說自己不幸生逢亂世,不能夠以死盡忠,很無奈很無能。趙高的六輪轟炸,李斯屈從。李斯的屈從宣告“沙丘政變”的成功。李斯的怯懦與無奈使他選擇了屈從趙高,背叛了秦始皇,他也最終不得善終。

  • 8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前210年,49歲的秦始皇在出巡沙丘的途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從他年少之時在趙國所受的苦難,13歲繼位為秦王,22歲正式親政,9年時間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局面,書同文,車同軌,他是個開創了兩千多年帝制的偉大君主,他的暴虐也間接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在他臨死之時,將長子扶蘇立為繼承人,他盼望著大秦江山可以千世萬世,但繼承皇位的卻是少子胡亥,三年之後,大秦就走向了滅亡。

    那麼在這其中,秦始皇的寵臣趙高,和丞相李斯做了哪些事情呢?為何昏庸的的胡亥能夠即位呢?

    趙高和李斯的各懷鬼胎,促成了矯詔立胡亥的勾當。

    趙高被賞識的原因

    圖 趙高

    我們都知道趙高是個大奸臣,但他能夠受到秦始皇的賞識,卻是他為人勤奮、精通法律,在秦始皇當政時期,趙高擔任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輿,同時成為公子胡亥的老師,再加上趙高很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很快就得到了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這也為他後來的權勢熏天奠定了基礎。

    趙高和扶蘇的關係不好

    趙高和不學無術、紈絝公子胡亥走得近,自然就會和正直的公子扶蘇起衝突,而為了在秦始皇死後的秦朝朝堂上有立足之地,趙高自然就極力想讓胡亥繼承帝位,處處和扶蘇作對。為了促成促使此事,就需要找一個好幫手,身為丞相的李斯就是最好的選擇。

    並不完美的李斯

    李斯師從荀子,是為優秀的政治家,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人無完人,李斯也是個度量狹小的人。和他師從同門的同學韓非,才智不在李斯之下,李斯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損失,就處處詆譭韓非,可以說韓非的死,李斯要付一定的責任。

    圖 李斯

    雖然李斯曾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扶蘇,但卻不受寵,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假如扶蘇繼位,李斯的女兒在後宮說不上話,李斯的權勢富貴還能否保持,是一個未知數,當趙高向他丟擲橄欖枝時,李斯沒有理由不心動。

    沙丘之行為趙高李斯的謀劃提供了便利

    秦始皇在遠離國都的地方去世,立扶蘇的詔令交到了趙高的手中,趙高夥同李斯篡改了詔書,改立胡亥為繼承人,扶蘇和蒙恬被迫自盡,歷史也就在這一刻發生了改變。

    扶蘇的仁孝造就了他的悲劇

    和秦始皇晚年的暴虐不同,公子扶蘇是個寬厚仁慈的人,時常直言勸誡秦始皇,秦始皇就把他派到上郡協助蒙恬修建長城,抵禦匈奴。

    圖 扶蘇

    當聽到讓自己自盡的假詔,扶蘇深信不疑,蒙恬對此很疑惑,但扶蘇不聽,拔劍自盡。蒙恬也吞藥自殺。

    蒙恬手裡有幾十萬大軍,假如扶蘇趁機時機攻入咸陽,奪取皇位,是有很大可能成功的,但向來仁孝的扶蘇確信詔令是真實的,他的悲劇,也造就了秦朝的悲劇。

    公元前207年,胡亥在位僅三年,咸陽就被攻破,統一天下的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的時間。

    人物結局

    李斯

    胡亥繼位後,趙高的權勢日盛,胡亥聽從趙高的讒言,李斯被誣為謀反,李斯被腰斬並夷滅三族。為秦帝國的建立功勳的李斯,他的死,也是因果報應的結果。

    趙高

    李斯死後,趙高成為丞相,但此時秦末起義已經成野火燎原之勢,趙高殺死了胡亥,改立子嬰為帝,在子嬰的謀劃下,趙高被殺死,夷滅三族。

    總結

    假如沒有趙高和李斯的矯詔,扶蘇能夠繼承皇位的話,秦帝國必將延續,至少不會只有15年,但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強盛秦國以來,100多年裡,秦國連續出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七位賢明有為的君主,但此後就出了胡亥這樣一無是處的亡國之君,真的是時也命也。

  • 9 # 水一白聊歷史

    單論結果,李斯選胡亥無疑是大錯特錯了,不但害了自己,也坑了大秦。但是在當時,無論是李斯的內心,還是趙高無與倫比的話術技巧,最終只能促成一個結果,選胡亥,放棄扶蘇。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還是先回到“三人合謀”的那個片段吧。

    一、三人合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始皇帝第五次巡遊返程路過沙丘之時,病重的始皇帝只留下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就撒手人寰了,詔書上明言,叫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即召扶蘇回京主持葬禮,《李斯列傳》中後面還有一句“以兵屬蒙恬”,以將軍事指揮權交給蒙恬。應該說,在《史記》記載的這份詔書中,始皇帝沒有明言是否傳位於扶蘇,但從字裡行間,倒也有此意了。

    當時,掌管符璽的是中車府令趙高,由於秦始皇對他的信任,這份詔書自然也是交由他安排傳送的。結果,趙高不但沒將詔書轉給扶蘇,反而策劃了一場大陰謀。

    趙高先是找到了胡亥,對他說:“現在皇上死了,也沒詔書說明傳位給誰,只是給皇長子扶蘇一封信,長子到了,自然是皇帝富有四海了,可是閣下呢?連塊封地可都沒有。”

    胡亥聽罷,起初也是很猶豫的,他也深知廢長立幼的厲害。不過趙高卻直插他的痛處,並給他樹立信心,甚至舉了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故事來給胡亥樹立信心,告訴他“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狐疑猶豫、後必有悔”的道理,到底讓胡亥決定了幹一票大的。接下來的難點就在李斯身上了。

    李斯跟胡亥不同,他有著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而且身居丞相高位,想成功勸說他並不容易。不過,趙高倒是胸有成竹,因為他深知,李斯也有自己的“痛處"。

    見到李斯後,趙高直言:”皇帝死了,給皇長子賜詔書了,現在詔書在扶亥手裡,接下來的事兒怎麼定就看你跟我的了,丞相覺得應該怎麼辦?"

    李斯聽罷,也是覺得不可思議,為人臣者豈能妄議此事呢?

    趙高也不跟李斯廢話,講道:“你自己掂量掂量吧,你跟蒙恬比比,誰的功勞高?誰的才能高?誰跟扶蘇關係近?如果扶蘇當皇帝,丞相之位是用蒙恬還是用閣下呢?”

    李斯雖被戳中痛處,但依舊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憑藉趙高的三寸不爛之舌打動了李斯,讓他同流合汙了。

    二、李斯之謀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趙高與胡亥、李斯的完整對話,還是非常精彩的,能夠看出趙高的話術是相當高超的。然而,追溯歷史的時候,我們發現,趙高說服李斯可能並不需要那麼多話,一來,三人合謀都是非常私密的對話,是不大可能流傳出來的;二來,從李斯的角度出發,選擇胡亥遠比選擇扶蘇更符合他的利益。

    我們知道,李斯跟商鞅一樣,都是法家的衛道士,儘管李斯並沒有如商鞅一樣從根本上提高秦國的實力,但李斯在秦始皇手下這些年,為大秦帝國打下的烙印可也不少。

    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秦朝國策中,都有李斯的身影,或是由他提出,或是由他來一手操辦的。此外,還有兩個由李斯一手主導的政策,是可能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那就是郡縣制和焚書令。

    昔日秦孝公一死,商鞅便成了被逮捕的物件,慘遭車裂而死。這番歷史李斯不可能不清楚,他在秦朝所做的一切,在秦始皇死了以後,也並非不會被秋後算賬。

    單就郡縣制而言,當初在朝堂上就有一番大的爭論,並且,秦朝的郡縣制是從根本上廢除了分封制,這自然是直接觸及到諸皇子利益的,扶蘇這樣一位與秦始皇風格截然不同的皇帝上位,很顯然並不是李斯所希望看到的。何況,李斯還一手搞出了“焚書令”,這個讓扶蘇深惡痛絕的法令。

    所以,當趙高與李斯謀劃立胡亥的時候,李斯大概從內心中早已經同意了,即使表面上有所推辭,那也不過是場面話而已了。

    水言水語

    最後,水一白還想再提兩個歷史的小插曲:

    1、原本秦始皇的隨行隊伍當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人,就是蒙恬的弟弟——蒙毅,他當時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喜愛,外出時常常與始皇共乘一車。如果當時蒙毅在的話,秦始皇的詔書很可能就是透過他來轉給扶蘇了,很可惜,恰恰是因為秦始皇病重,蒙毅受命返回會稽山祈福去了,才讓三人有機可乘。

    2、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也曾經出使過秦國,他的作品也為始皇帝所欣賞,原本也是有機會為秦國效力的。但是,很可惜,因為李斯嫉才妒能,構陷韓非,最後韓非自殺而死。倘若韓非為秦國效力,歷史大抵又不一樣了吧。

    但是,至少從李斯對待韓非的作法,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李斯也並非良善之輩,害扶蘇、蒙恬倒也在他的射程範圍之內。

  • 10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人就有貪慾,貴為秦國左丞相的李斯也不例外,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長久的擁有權力和地位,李斯也幻想著自己能如此,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為何趙高同李斯商議時,李斯會選擇與趙高、胡亥同流合汙了。

    正如趙高擁立胡亥與李斯商議時所說的那般,趙高問了李斯一個直逼心靈的問題,趙高說:“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獲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全部拿來與蒙恬相比,哪一點比得上他呢?”李斯如實回答:“都比不了”。說完這話,趙高已經明白李斯可以被拉攏了,之後趙高又進一步刺激李斯,他說:“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歸故鄉的結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

    趙高這句話高就高在他知道李斯貪戀權力,給了他兩條路,一條是通往扶蘇的,但是被堵死了;一條是通往胡亥的,給予了種種福利,這種情況下李斯選擇了後者。

    李斯還有一層擔憂就是秦始皇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除了設定三公九卿外,在丞相位置上又設定左右丞相,李斯當時雖貴為左丞相,但還有右丞相這個隨時取代他的人威脅,假如扶蘇繼位,蒙恬為相基本成板上釘釘,李斯有沒有位置都猶未可知,這種情況下你是李斯你會怎麼選擇呢?

    至於趙高為什麼會找到李斯,其實主要在於胡亥太不出眾了,秦始皇有眾多的孩子,胡亥只是其中之一,扶蘇既是長子,又有北邊戍邊的功勞,很明顯眾大臣和宗室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扶蘇,這時若沒有一位能服眾的大臣站出來支援胡亥,就算趙高發布了矯詔也沒人認同,李斯當時貴為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拉攏李斯事情基本成功了一半。

    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之下,選擇了媾和,扶蘇這位被寄予厚望的繼承人成為了犧牲品。當然李斯的選擇在當時的確是最優解,但他忽略了趙高的狠毒之心,結果雖然促成了胡亥,但他自己也成了犧牲品,可惜這些只是後話,李斯在死之前才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