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城制媒體

    使用者體驗很重要

    我覺得使用者體驗是產品或服務以人為本的基礎常態,如果是產品就要做到給人簡潔化、清晰化、響應性高、一致性高、給人熟悉感、看起來符合大眾審美、容錯性高,容許使用者簡單犯錯;如果是服務,就應該做到換位思考,帶著同理心出發,看重使用者的消費價值體現。

    把使用者體驗做到極致,相信產品的影響力不會太差!

  • 2 # 豆豆3

    使用者體驗,看到這四個字,感覺還是多數偏向會員,也不會過多的在意這種偏向內部會員的工具,從而對這個模式的運營平臺失去興趣。

    一個活動被創設的整個流程為頁面構建、招商報名以及投放排期幾個步驟,伴隨著運營所需求的實際資料情況,活動的特性及業務開展情況的不同,活動創設的方式也比較機動。

    平臺迴應運營創設活動的各子系統的模式比較單一且相對獨立,每當運營想要創設活動時,就必須逐個登入子系統甚至是超越它們,多餘且重複的操作方法不僅很耗運營工作成本,而且也給新手運營的認知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投資。

    1.從使用者的角度設計

    進行重建平臺後所對應的是會員的各種需要,目前各系統還滯留在web1.0這個階段且它的功能不夠強大。回看整個運營平臺的技術角度到由業務需求與使用者主導的功能再定義,結合對運營平臺工作習慣的逐個分析,基於活動構建的流程步驟打通其後臺所迴應的應答系統,才能不讓使用者平臺的認知成本有所增加,而且與其對應的跨平臺操作也會有所減少。

    2.打破單一的獎勵任務

    打破單一的任務構建方式,基於運營構建的流程方法,對線上的活動建立形態思考並進行較為靈活的反饋。現今,整體構建模式均在單線任務模式這個狀態,因此也對支援運營的需求產生了一定的障礙,故運營平臺只能把成本放在一邊且跨越各系統完成工作。

    它能根據市場調研而描述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構建路徑,這個讓我眼前一亮。在運營平臺策劃出一個活動後,後面的建立流程不做任務設定,使用者就可在構建流程不做任務設定的情況下,僅根據一定業務狀況,就能在設定原點後就對活動進行儲存或是靈活的配置步驟。

    3.運營引導和培養使用者習慣

    建立引導好使用者的隱性動機及構建活動流程,讓新使用者進店的那個時候,一眼看到活動,並對活動建立步驟有初步的認知。對活動構建的步驟進行逐步分析並在商家工作平臺進行顯性化操作。

    首先建議朋友們走出後臺, 勇敢的走向前臺, 針對活動的週期短等痛點,按照所收集的市場買手個性化的資訊進行特色化的推送。其次,運營平臺用統一的態度,對頁面進行簡化及規範。

    牢記運營平臺的產品核心重點是使用者而單單是技術,根據使用者習慣及客觀需要規劃整合功能,讓其他子系統互通有無,最終達成一致的和諧狀態,這樣才讓運營平臺及品牌走的穩而遠。

  • 3 # zan啦啦啦

    使用者體驗是產品或服務以人為本的基礎常態,如果是產品就要做到給人簡潔化、清晰化、響應性高、一致性高、給人熟悉感、看起來符合大眾審美、容錯性高,容許使用者簡單犯錯;如果是服務,就應該做到換位思考,帶著同理心出發。

    現在能用到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工具有AXURE、藍湖、SKETCH等,藍湖的一鍵標註和切圖功能非常方便,大大提升了前期的效率。

  • 4 # 王健手機無人機維修

    如今使用者體驗已經是個爛大街的詞彙。在產品這個行當,討論這個話題幾乎沒有門檻,每個人都是使用者,每個人都在使用產品,因此每個人也都可以談談自己的使用體驗。大部分人討論的是「這個按鈕位置不對」,「這裡跳轉動畫不合理」,「這個介面太醜」諸如這樣的一些問題。

    當然這是我觀察到的一部分現象,上面這些屬於使用者體驗嗎?毫無疑問,但不全部。在爭論「這些我認為 XXX」「使用者認為 XXX」的主觀問題時,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浪費時間和口水。我也來談談我自己對「使用者體驗」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使用者體驗」包含兩部分:互動體驗和系統性體驗。經常被談論起來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屬於互動體驗。關於互動體驗,AllenZhang 已經對這個有很好的定義了,那就是做到「自然」。

    他在做產品分享時經常舉的幾個例子,比如 iPhone 的開鎖,小孩甚至不用學也知道。因為觸控是人的天性,同時 iPhone 透過箭頭圖示,向右滑動的文字條(小孩看不懂文字),來暗示手指觸控向右滑動來解鎖。自然和人的天性是一致的。大人因為成年後受汙染較多,反而不一定立即學會 iPhone 解鎖,可能需要看文字解釋來理解。所以不識字的小孩可能比老年人更快學會使用 iPhone.

    但是現在我著重想講的是「系統性體驗」。為什麼很少人談論「系統性體驗」?那是因為你如果不是產品的設計者,或者沒有完全理解產品從後端到前端的實現過程,那你幾乎對這個絲毫沒有概念,而且也根本無從談起。

    舉個例子,以亞馬遜的 Kindle 為例子。我是從亞馬遜的官網上訂購的 Voyage(最近丟了),前天訂的,隔天就到了,首先你體會到了他的速度。在拆完包啟動 Kindle 後,瞬間就打動我了(實際上我原本對 Kindle 不怎麼感冒,覺得 ipad 上的軟體也能替代。)

    開機後有兩個選項,具體的選項描述已經忘了,選項 1 是讓我直接以亞馬遜的賬號密碼登入,這個選項牛逼的地方是我連賬號和密碼都不用輸。選項 2 是讓我選擇以其他賬號登入。

    我只是選擇了一個選項就已經完成配置並且同步好書籍了。我敢說其他所有的產品,都會讓使用者主動去填寫賬號密碼,就連蘋果也是。(為什麼蘋果不採用亞馬遜的方法?留給你考慮一下)我到現在也沒想明白亞馬遜是怎麼實現在不拆包的情況下完成這個功能的?

    再舉個例子,12306. 網上很多人在吐槽 12306 的奇葩驗證碼以及 UI 不行,再以這些來說 12306 的使用者體驗爛透了。但實際上 12306 的使用者體驗爛嗎?如果他的伺服器經常崩潰那才是爛的吧?網上查一下資料就能知道,2015 年 12306 的峰值 PV 是 297 億!實際上相比 2012 年,最近已經很少有人在說 12306 爛了。

    關於奇葩驗證碼的問題,目前還有更好的辦法來防黃牛刷票嗎?要知道 12306 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讓「普通人」可以「正常」的買到票,這是使用者體驗的基礎。另外,12306 的手機號雙向驗證做的簡直太好了。

    關於使用者體驗的例子,再舉的話還可以舉好多這樣的例子。而且使用者體驗其實並不侷限於產品,還可以推廣到各種各樣的服務上。

    最後在談談關於智慧硬體這個領域裡的使用者體驗問題。由於自身在這個行業裡,也把玩過好多硬體產品了,至今並沒有覺得哪個產品擁有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儘管有些產品的手機 App 確實已經夠酷炫。

    智慧硬體最重要的體驗在哪?實際上我覺得就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如何連線?

    如何配置?

    裝置出問題了怎麼解決、怎麼排查?

    夠穩定嗎?

    只有以上的問題都解決好了,才算是一個有良好體驗的產品。有人問為什麼不談使用的問題。我想說這幾乎沒什麼好談的,每一個切入這個領域的人一定會從研究這個問題開始入手,如果這都做不好,那還做什麼呢?

    超出預期的才叫使用者體驗,那些每個人都能跟你爭上幾句的,叫個什麼使用者體驗?

  • 5 # 大渝IT

    使用者體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色彩搭配,紅藍黃綠。色彩的搭配和組合可以形成無數的色彩變幻。不同的顏色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第一感受。

    2. 設計互動,就是和使用者使用動作習慣關聯。比如平時使用的ios和andriod,可能很多人更偏向ios的操作習慣。

    3. 流暢度,這個玩過電腦遊戲的都知道,硬體配置不好的電腦玩大型遊戲很卡。所以一個好的軟體流暢度直接決定了使用者的體驗。

  • 6 # IT人劉俊明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一下使用者體驗。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使用者對於一款科技產品的使用體驗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款科技產品的發展軌跡,而決定使用者使用體驗的因素往往也有很多,包括使用者的知識結構(受教育程度)、所處的行業領域、信仰、年齡、消費能力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使用者對於科技產品的使用體驗。

    影響使用者使用體驗的首要因素,一定是應用場景,不同使用者往往對於一款產品有不同的應用場景,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使用體驗。比如對於年輕人來說,觸控式螢幕的智慧手機往往會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僅可以用於學習,還可以用來娛樂,但是對於只有通話溝通要求的老年人來說,有觸控感的按鍵手機往往在使用時更加方便,這就是應用場景帶來的體驗偏差。

    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影響使用者使用體驗的常見元素有三個,其一是互動介面;其二是產品功能;其三是使用價值。交換介面對於使用者的使用體驗有非常直接的影響,所以目前大量的網際網路產品,尤其是App類產品,往往都非常注重視覺部分的設計。

    產品功能也是保障使用者使用體驗的一個重要環節,功能的實現不僅要追求便捷和高效,更是要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當前大型的網際網路平臺幾乎都在向各個領域進行垂直髮展,從而為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功能服務。實際上,當前在雲計算領域,“全棧雲”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發展趨勢。

    最後一個影響使用者使用體驗的因素就是“價值”,如果能夠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增量,那麼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可以說這是保障使用者使用體驗的核心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頂紅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