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有意思

    又到一年立冬節氣,可能南方人沒太大感覺,但北方人已經感覺到了絲絲寒意,加上近段時間連續幾輪冷空氣南下,所以全國一半以上地區開始進入冬季,即便是南方,在未來一個月時間內,晝夜溫差也會逐步拉大。

    因為今年拉尼娜現象已經正式形成,再加上今年夏季中國由南至北大型降雨不斷,所以很多人相信即將迎來“60年最冷寒”,南方地區可能還會上演冰凍災害,畢竟拉尼娜的。不可否認,拉尼娜現象形成時,的確會增加中國寒冬機率,但絕對不是百分百,因為寒冬與拉尼娜並不是“標配”。

    拉尼娜現象如何影響中國氣候?

    通俗一點講,拉尼娜現象正式形成,說明赤道東太平洋海表的溫度已經低於平均水平,這導致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海水溫度差值變大(中國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並在蒸發過程中進一步影響到氣壓差值,最終西太平洋大規模上升的暖溼空氣,不斷向東太平洋運送,也就形成我們所常說的“沃克環流”。如果沃克環流一直在太平洋上空保持順時針的“圈轉”運動,那拉尼娜所導致的氣象變化,只會對太平洋海面有影響,對中國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其實,西太平洋大規模上升的暖溼空氣,只有一半左右會加入沃克環流,剩下的一半在重力作用下,則會向中國陸地方向下沉,這也就為中國冬季降雨、降雪提供了“基礎材料”。不過,降雪過程,除了暖溼空氣以外,還要有一股強大的冷空氣,而冷空氣來源90%以上都是北極、西伯利亞,只有兩者在中國相遇,才會產生降溫、降雪、凍雨等。這也就是說,“冷冬”絕非拉尼娜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拉尼娜頂多算是“供應商”,冷空氣才是降溫的“開發商”。

    比如,2008年長江流域冰凍災害,就是拉尼娜供應材料,北極冷空氣南下雙重作用下才導致的,只不過近些年異常氣候增多,人們似乎愈發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以訛傳訛,誇大了拉尼娜現象的威力。

    往年拉尼娜對氣候影響資料

    我們可以用資料說話,根據歷史氣象資料顯示,1950年--2020年的70年時間裡,拉尼娜現象總共形成了19次,本次拉尼娜最終結果還未知,不做統計。過去的18次中,雖然有12次降雪數值高於平均數字,但從冬季溫度來看,只有9次低於平均數值,且綜合低值只有0.6攝氏度,這說明只以拉尼娜現象來衡量“冷冬”不太靠譜。

    氣象系統受人為因素干擾

    此外,雖然拉尼娜現象屬於地球大型的氣象系統,對自然氣象變化有很強烈的影響力,但當前在考慮氣象變化時,不得不將人為因素下的氣候變暖因素也考慮在內,因為氣候變暖當前也深刻影響著全球天氣系統,北極凍土融化、38度極端高溫都歷歷在目,所以今年拉尼娜現象影響氣溫下降時,也有可能與溫室氣體導致的大氣熱量相互抵消。

    總而言之,地球天氣預測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是各種氣象理論的完美現場模擬,更是許多大氣象系統和小氣象系統的驅動結合,我們在研究未來一年氣象變化時,不能只衡量大氣象系統,而將小氣象系統忽略不計,往往最終導致氣象劇烈變化的原因,正是那不起眼的小型氣象變化。在冷冬、暖冬等氣象未最終到來之前,沒必要人云亦云,後期時刻關注氣象變化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公會金幣團,倒數完後發現不是公會的人要重拍,這種情況還能重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