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央美馬丁

    諸葛亮說的意思是:文人也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宣揚真善美,為國為民,建功立業,不一定要寫文章也能被大家認可,流芳百世。小人只會玩弄文字,沒半點貢獻,誰會去看這種文章,寫這種文章有什麼用?

    其實他是在說,你們怕曹操怕成這個鳥樣,至於嗎?還自稱什麼大儒、文人?你們咋就不害騷啊?你們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生活富足,投降幹嘛?曹操有啥本事?你們怕個鳥甚啊!張儀、蘇秦你們都不配提他們的名字,他倆要是活著肯定敢和曹操硬剛!你們一個個瞎的縮頭縮尾,就會在這逞能,賣弄文字?太小兒科了都,我都不屑於和你們說話,我看你們一看都覺得不舒服!丟人啊!丟文人的人!一群沒有骨氣的玩意兒…

    至此,眾人鴉雀無聲呀……也不知道心裡服不服?

  • 2 # 吉祥未來

    謝謝邀請!諸葛亮舌戰群儒時為什麼要強調顧全大局?為什麼要勸文人不要慫?一箇中心思想就是要打消他們懼怕曹操兵臨城下的顧慮,激發他們愛國愛民保家衛國的鬥志!以達到聯吳抗魏的目的。從舌戰群儒中表現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知識淵博、能言善辨的超人智慧,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光輝形象!

  • 3 # 張紅心

    因為舌戰群儒時東吳的文官是議和派和投降派,以張昭為首的這些文人不想抗曹,只想苛安,它們背地裡巧立各種藉口力勸孫權,聯劉抗曹必敗,我東吳憑藉長江天險卻能自保,而孫權雖深知這班酸秀才的論調是怯戰,是怕丟失自己的享樂生活,而戰則生、東吳則存是必然的唯一正確選擇一,孫權周瑜只是信心有點不足,對戰略戰術上有幾絲不明,諸葛亮正是看透這些問題,用巧妙的外交辯論駁倒這班儒生、巧用激將法和精妙客觀的戰略分析,說服了孫權,促戰孫劉聯合,奠定了三國分治的基礎!

  • 4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屬於虛構情節,當然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分析“舌戰群儒”中的智慧,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是作為劉備方面的特使到孫權那裡遊說對方聯合抗擊曹操。史書上並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事情,當時發生爭執的是吳國內部,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周瑜傳》

    當時的主戰派主要有周瑜、諸葛亮和魯肅。而在《三國演義》的情節中,實際上諸葛亮並未強調什麼大局(匡扶漢室),其實他從頭至尾得目的就是阻止曹操統一南方,儲存自己的實力,和曹操形成對峙局面,簡單來說,諸葛亮就是要製造“三國鼎立”的格局。

    何以見得呢?

    劉備實力不濟,謀求自存

    諸葛亮出使東吳是帶有重要使命的,這個使命關係著劉備的生死存亡,因為這個時候的劉備面臨著兩個困境:

    沒有自己的根據地;

    沒有自己的軍隊;

    劉備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肯定不願見到自己就這樣失敗。可是理想歸理想,但現實很骨感,這個時候的劉備根本沒有能力和曹操對抗,更別提匡扶漢室了。他亟需解決的反而是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但是自己又無法和曹操抗衡,被曹操的打的東躲西藏。

    所以這個時候劉備方面想到了“借勢”,借什麼勢呢?無非就是東吳的力量抗衡曹操,謀求自保。所以這就是諸葛亮到江東來的目的,因此你看他在宴會中不斷的強調劉備的身份(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

    雖然劉備歷經失敗,毫無成就,但是諸葛亮依然強調這只是暫時的(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又強調曹操的“漢賊”身份(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

    總之看似是舌戰群儒,實際不如說是諸葛亮上門推銷“劉備”,以便為劉備爭取到“孫權認為值得聯盟”的籌碼,為此諸葛亮在宴會上還不忘吹噓自己說“吾視曹 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

    所以整個邏輯就形成“我雖然很弱——但只是暫時的——我擁有能力擊敗曹操”,那麼孫權會得到什麼好處呢?諸葛亮丟擲一個選擇題讓他自己選擇說: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簡單來說,要麼就是和曹操對抗,要麼就當他的臣子。那孫權肯定不同意了,一門三代人才打下來的基業,怎麼能夠拱手讓人,聯盟之計就這麼定下來了。那麼諸葛亮費盡心機遊說孫權的目的何在呢?

    上文已經談到,就是圖存,圖自己的存,也圖孫權的存,看起來是雙贏的事情,但主要還是藉助了東吳的力量。所以在《三國演義》的後面,諸葛亮到處了自己的真正目的說:“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

    簡單來說,諸葛亮就是要製造三國鼎立的格局,不能讓曹操一家獨大。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諸葛亮這不是分裂漢朝嗎?其實談不上分裂,因為這個時候的漢獻帝和當初周朝的周天子一樣名存實亡,國家實際上已經進入重新洗牌的階段。

    作為競爭者,劉備肯定不願意看到曹操的勝利,而自己卻失敗。孫權的態度比較曖昧,一直在搖擺,而劉備又只有這麼一個政權可以拉攏,因此諸葛亮這趟出使吳國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藉助吳國的力量儲存自己。

    所謂的大局自然是談不上的,每個政權都有自己的大局,對於曹操來說,肯定就是統一南方,一統中國,對於孫權來說,他肯定也想統一中國,改朝換代,劉備也有他的大局,先謀生存再圖發展,不管是他要匡扶漢室也好,改朝換代一代。

    無非都是在求得生存的基礎上做大做強,而當時吳國內部分析嚴重,一部分文武官員都在勸說孫權投降曹操,這點倒不是羅貫中瞎編,真實歷史確實是這麼一回事,“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

    所以在此背景下諸葛亮必須駁斥這些主和派的觀點,因為一旦這些主和派佔據了上風,迎來滅頂之災的不僅是劉備,還有孫權,曹操的實力因此會得到進一步增強,如果東吳投降了,那麼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基本上就無法逆轉了。

    因此東吳成為一個重要的爭取物件,誰爭取到了東吳,誰就贏了。東吳如果投降了曹操,曹操基本上就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大業,像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都是不夠曹操看的,花上幾年時間就給消滅了。而當時像什麼袁紹、劉表、呂布這些軍閥都已經成為過去式,因此一旦曹操爭取到了東吳,誰還能和他抗衡?

    這就是當時諸葛亮極力要避免出現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把這看做是大局,而這所謂的大局無非是指:

    劉備可以生存;

    孫權可以生存;

    曹操無法統一天下;

    所以諸葛亮必須要爭取到東吳的支援,防止他投靠曹操,另一方面和自己聯盟,雖說是共贏關係,但實際上劉備方面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赤壁之戰基本上主要都是東吳方面出了大力,而劉備方面卻憑藉赤壁之戰的勝果不僅生存下來,還佔領了荊州五郡,從此總算是有自己的根據地。

    因此在劉備方面自己的迫切需求下,以及曹操奪取東吳以後勢不可擋的形勢,諸葛亮都必須駁斥東吳群臣的觀點,打擊主和派的氣焰。

  • 5 # 老龔166916589

    赤壁

    孫吳總兵馬四十萬人不到,所以東吳一邦文臣聽說曹操百萬雄師下江東那亇不怕,勸主投降(其實曹操出師也不顧七十多萬)所以舌戰群儒末果。

    。接著諸葛看準周瑜年輕,血氣方剛噱上週瑜當了主戰派,孫權思想在戰於降的二難間,聽說有條件戰勝,當然不想當別人的腳下奴而支援抗曹。不顧這場戰爭東吳也是很冒險的,化了很多兵馬軍需錢糧,戰後得益也是渺渺無幾,當然比投降要好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不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