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蜂蜜寶貝honeybaby

    如何給寶寶新增輔食呢?新增輔食的規律,我們該如何來進行呢?

    每次新增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從細到粗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輔食種類,由泥糊狀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

    建議6個月開始新增泥糊狀飲食,7-9個月齡可過渡到可咀嚼的軟固體食物,10-12月齡時,大多數的寶寶可逐漸轉為進食固體食物為主食。

    輔食新增的順序:先新增穀類食物(如嬰兒營養米粉),其次新增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最後是動物性輔食(如蛋羹、魚、禽、畜肉泥等),建議動物性輔食新增的順序是:蛋黃泥、魚泥、全蛋(如蛋黃羹)、肉末。

    製作輔食少糖、無鹽、不新增調味品,可新增少量的食物油。給寶寶的輔食應該按需要現制現食,剩下的食物不宜存放,要棄掉。

    母乳餵養,寶寶滿6月齡後可新增輔食。

    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新增達到食物多樣。

    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注意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

    定期檢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 2 # 小小心願

    輔食餵養 循序漸進

    有的媽媽希望寶寶長得快一點,什麼東西都讓孩子嘗一點,這是喂輔食之初的大忌:指望寶寶一口吃個胖子的直接後果是欲速則不達。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喂輔食初期,一次喂一種食物,連續一個星期或十天後沒有不良反應,如無腹瀉、嘔吐、出疹子、發燒、精神不好等症狀,再嘗試喂新的食物。一旦發現消化不良,應暫時停止新增輔食,等一切恢復正常後,再由少量加起。

    輔食新增 由細到粗

    寶寶的發育程度或月齡大小是調整、豐富輔食內容的參照系。最初可給寶寶喝一兩口流質,像雞湯、魚湯,慢慢過渡到半流質的糊狀、泥狀食物,口感細嫩、軟滑,如米粉糊、麥粉糊、胡蘿蔔泥、蘋果泥、蛋黃蛋羹、雞肉泥、豬肝泥、魚泥……它們富含的營養多多,足以讓寶寶身強力壯,還能幫助寶寶學會吞嚥。這些食物中含有多種纖維素、果膠等,能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利於排便。當乳牙開始萌出時,可把食物做得稍粗一些、顆粒也相應地大一點,讓寶寶學著用牙咬、嚼,利於長牙,也能為以後吃固體食物做好準備。

  • 3 # 國際媽咪小課堂

    輔食餵養 循序漸進

    有的媽媽希望寶寶長得快一點,什麼東西都讓孩子嘗一點,這是喂輔食之初的大忌:指望寶寶一口吃個胖子的直接後果是欲速則不達。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喂輔食初期,一次喂一種食物,連續一個星期或十天後沒有不良反應,如無腹瀉、嘔吐、出疹子、發燒、精神不好等症狀,再嘗試喂新的食物。一旦發現消化不良,應暫時停止新增輔食,等一切恢復正常後,再由少量加起。

    輔食新增 由細到粗

    寶寶的發育程度或月齡大小是調整、豐富輔食內容的參照系。最初可給寶寶喝一兩口流質,像雞湯、魚湯,慢慢過渡到半流質的糊狀、泥狀食物,口感細嫩、軟滑,如米粉糊、麥粉糊、胡蘿蔔泥、蘋果泥、蛋黃蛋羹、雞肉泥、豬肝泥、魚泥……它們富含的營養多多,足以讓寶寶身強力壯,還能幫助寶寶學會吞嚥。這些食物中含有多種纖維素、果膠等,能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利於排便。當乳牙開始萌出時,可把食物做得稍粗一些、顆粒也相應地大一點,讓寶寶學著用牙咬、嚼,利於長牙,也能為以後吃固體食物做好準備。

    另外,國際媽咪APP上有豐富的嬰兒奶粉、母嬰用品,而且均為全球知名品牌,每一款都有細緻的品牌資訊介紹,如過媽媽想做功課的話可以下載國際媽咪APP參考哦,“媽咪圈”裡還有媽媽們的真實食用經驗分享。

  • 4 # 名淘健康管理師

    什麼時候開始新增輔食?

    各國公認的開始吃輔食的時間點是寶寶 7 個月大

    輔食應該怎麼加?

    從單一到多樣化,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少到多。

  • 5 # 妙谷君

    在中國,不少媽媽在寶寶4、5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給寶寶新增輔食,為寶寶補充足夠的營養來支援身體和大腦的生長髮育,但是寶寶新增輔食的順序也是有所講究的。寶寶新增輔食的順序是什麼呢?下面各位媽媽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寶寶新增輔食的順序是什麼

      從種類講,應按“澱粉(穀物)——蔬菜——水果——動物”的順序來新增。

      從一個種類過渡到另一個種類的時間可以是一兩週。新增時要按從單一到多樣的順序進行,即便是同一種類食物也是如此。比如,初次新增時不要同時給寶寶吃兩三種食物。

      從質地來講,應按“液體(如米糊、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濃米糊、菜泥、肉泥、魚泥、蛋黃等)——固體(如軟飯、爛麵條、小饅頭片等)的順序新增,從一種質地過渡到另一種質地。

      從數量來講,應按由少到多的順序,一開頭只是試吃,在餵奶之後試吃一點,然後逐漸增加。

    寶寶新增輔食的誤區

      誤區1:自制食物比成品新鮮,營養好

      媽媽可能會認為,相對於成品輔食,自制的食物更新鮮,更健康安全,營養也更全面,其實以常見的家庭自制輔食-粥為例子,儘管在製作的時候,媽咪用心的精選新鮮優質大米,慢火精心熬製而成,耗費了許多心血,可實際上高溫蒸煮會損失大部分維生素,而且費時費力,剩餘的粥則需要儲存在冰箱,並不能保證品質安全。此外,家庭自制粥口味相對單調,更容易受到蔬果產品的季節性限制,選擇相對有限,營養補充也不夠全面。

      而成品輔食,以亨氏米粉為例,選用了高品質的綠色大米,採用先進工藝製成,最大程度地儲存了大米的營養價值,並且強化了鐵,鋅,鈣以及多種維生素,鐵含量遠高於大部分成人穀類食品。在食用方面,只需要加適量奶或溫開水,略微攪拌即可食用,不會有剩餘食物的困擾。

      從均衡補充寶寶營養的角度出發,建議媽媽們可參考營養膳食寶塔的理論,為寶寶新增不同系列口味的米粉,例如

      單一口味:是寶寶首次新增輔食的最佳選擇;

      加奶口味:是含奶配方,富含優質蛋白,營養豐富易吸收;

      五穀類:多種穀物,富含膳食纖維,為寶寶生長髮育提供充足能量;

      多個系列搭配食用可給寶寶帶來全面均衡的營養補充,媽咪們只需要從適合寶寶月齡的產品中進行搭配,即可滿足寶寶身體成長需要,不受季節影響。

      誤區2:只讓寶寶吃他喜歡的食物

      許多家長寵愛自己的寶寶,只給寶寶吃他喜歡的口味,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寶寶偏食、挑食,導致營養不良和營養失衡,養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危害一生。

      應該給寶寶多種口味多種系列的食物,合理搭配,從出生開始就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誤區3:寶寶越早吃成人食物越好

      很多家長在小寶寶1歲的左右,就讓小寶寶轉吃成人食品,這是不正確的,因為2歲前的寶寶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難以消化吸收成人食品,所以加入成人食物要循序漸進,看寶寶的消化系統的接收能力,如果稍有異常,就要把速度放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鐳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