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一龍

    對於1990年代大陸讀者,三毛至少有多個標籤。1,港臺。人們把她首先看作港臺文化的一部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誤解,金庸古龍梁羽生,雖說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可老做武俠小說作者,可三毛只有一個,港臺只是背景,她的獨特性穿透了地域。2,遠方。三毛獨特的經歷基本就是“詩和遠方”了,她關於西班牙和撒哈拉的寫作,拓展了很多人的視野,對普通讀者來說,真的不是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這兩個地方的讀物。3,自由。自由是軀體的,讓三毛去往遠方,更是精神的,讓1990年代的大陸讀者尤其神往。三毛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什麼是率性。三毛的文學解釋和價值,讓專家評說吧。但她對當年普通人的影響,超越了文學。

  • 2 # 土土方元

    她---一朵會說話的花

    “也許是我太多情,我想知道一朵花為什麼會開,一隻鳥為什麼會飛,一位藝術家為什麼為了畫筆、文字、舞蹈而甘付終生”。

    三毛《你是我不及的夢》

    掩卷沉思,內心湧起暗暗的憂傷,似乎閉上眼睛,那個女子----戴著大沿帽,披一頭烏黑長髮,著一身長布碎花裙,踩一雙布涼鞋,悠然走在我眼前,卻帶著黯然神傷。

    《你是我不及的夢》這是一本收集了三毛從未結集出版的26篇散文,貫穿70-90年代。有月牙泉的女子,奈及利亞的叢林,記憶中的關渡,清泉的山間小屋。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三毛內心的情緣,她身邊的一草一木和她的歡樂哀愁。她用對生命的愛,燃燒她的靈魂,用最真的心,將這些原本只是說給自己的故事,講給我們聽。

    書信---她傳遞愛的方式

    她以書信的形式,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們雖不清楚那些年那些人向三毛訴說了怎樣的故事,引發了怎樣的悲傷。但看著看著,我們從三毛一封一封的回信中,不禁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角,坐下來慢慢理解三毛的耳語和輕聲的叮嚀。真是無法想象,處於生命中的極度悲傷時期,她無法抗拒地接受了心靈與身體的折磨。心靈上,與深愛的人陰陽兩隔,身體上,各種疼痛纏身。有悲傷也必有抱怨,但她依然熱愛生活,演講,讀書,寫作。她把我們(信的另一端的讀者們)當做她孤寂生活中的伴侶,在聽與說中重新平衡自己的心靈。說實話,作為她的一個忠實粉絲,看她早年的快樂隨性的文字,和她一起感受著她的快樂。1973年荷西離開了之後,變成了憂傷隨性的文字,和她一起悲傷著她的悲傷。

    流浪-----她存在於世界的形式

    作為滾滾紅塵中的追夢人,《橄欖球》概括她再合適不過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天真爛漫的小時候,她嫌名字裡的“懋”字太複雜,就自作主張改名為陳平。並在習作時寫下想拾荒的夢想。她的不羈的心從小就被打下了想四處走走的烙印,很快她就付諸了實踐。13歲去小琉球玩耍,初中時更放肆地逃學去墳墓堆讀閒書。

    她像一個遊靈,誰也不會猜出下一步她會做出什麼樣的奇怪選擇。看到撒哈拉的照片,聽到了沙漠的故事,沒做太多猶豫,直接就搬過去住了。隨後,和苦戀她6年的西班牙大鬍子荷西結了婚,擁有了沙漠中的家。她對時間和金錢毫無概念。她想幹什麼就什麼幹什麼,想什麼時候去做就什麼時候去做,很像蕭紅《呼蘭河傳》中祖父的花園裡。“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她討厭像凡人一樣為了生計奔波而且毫不停留地欣賞道路上的美景。她,喜歡跟著自己心的方向,做自己喜歡的事,變成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她寫作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不肯為金錢工作,推掉了很多家報社奪命式的催稿,而選擇了輕鬆的報社。時而做沙漠人的導者,給他們上課,講各種各樣文化中的魅力,並原諒他們一次又一次順手牽羊把自己家中的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帶走。時而變身為白衣天使拿著小藥箱為沙漠人儘自己所能治癒他們的傷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她的簽名檔,開著她的小車,時而自己走走,時而和大鬍子一起,一起去海邊拾貝殼,坐在岩石上看星星。愛情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荷西很忙,和三毛獨處的時間由於生計少得可憐。並且大鬍子也有著西方人倔強的脾氣,他們會激烈地吵架,大鬍子會不理她,她會把用剪刀把頭髮亂剪一氣,然後大鬍子再返回來抱住痛苦的她。然而三毛要做什麼決定他都會無理由的支援,這才是最值得留戀的地方。荷西的離開把三毛的靈魂都帶走了,她整個人都像被抽空了一般。她說“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隱蔽的光采,看我一眼裡,莫讓紅顏守空地”。她的世界空了,她陷入了思念的漩渦,漩渦中央,她站在裡面。中南美的旅行之後,重新操筆,整個文風都變了樣子。仍是隨意,卻是是流露出內心的孤獨和毫無安全感。後來的演講,填詞,寫劇本,每次都會給人以巨大的內心震撼。

    作為她多年的忠實粉絲,我愛她,愛她的隨性,愛她不追求被框定的人生,愛她在人生中不斷成長走走停停,她不斷地去發現生命中的美。她發現鄰家小姑娘的善良,發現工地裡工人的淳樸,發現乞丐的真情,發現沙漠的壯闊,發現草木的堅強。旅行和寫作是她生命中兩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世界這麼大,她想去走走。她想感受自然中不可解釋的美,她甚至想把生命融入到美妙的大自然中。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她理解文化的差異。

    有的人質疑她的生活方式,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不禁太過隨意。但我是這樣認為的,首先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其次,她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孕育了她隨性的生活態度。爸爸媽媽對她的管教是採取興趣為主的態度。小的時候,在家自己教授她課程,而後不惜成本給她請各類的老師,美術,文學,哲學……爸爸媽媽不給她刻意安排人生,是啟發她的興趣,然後讓她自己發展。所以她一直這樣地過活。換一種角度來說,三毛-----她能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發現的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生活中走走停停,來觀賞生活中的美,她能發現因為她有一顆追求自由的心。

    說她是一朵花,是一朵追求自由的花,是一朵開在沙漠裡的花。她有著沙漠的靈魂。在她的《撒哈拉之心》中她說:“沙漠裡,最美的是那永不絕滅的生命。是一口又一口隱藏的水井,是一代又一代的來和去,是男女的愛戀與生育,是小羊小駱駝的出世,是風暴之後的重建家園。是節日,是狂歡,是年年月月沒有怨言的操作和理所當然的活下去”。她想幹什麼就大膽地去做。最後,她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是這朵花自己曉得花期已過,該說的花語已經都說出來了,到了該離開的時候,就離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軍多艘航母正在維修,上面的水兵是如何安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