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麗江夜話
-
2 # 量子小飛豬
大氣層(atmosphere),地質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記憶體在,還存在大部分的固體雜質。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溫度基本不變,在30千米至50千米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
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Sunny照射時,太Sunny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Sunny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
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Sunny的紫外線照射,電離層由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
3 # 火星一號
大氣層是包裹在地球周圍的一層氣體,這對於地球生命至關重要,不僅能夠給我們提供用於呼吸的氣體,而且還能保護我們免遭來自太陽輻射的直接衝擊。大氣層就像蓋在地球上的大毛毯,可以使地球的整體溫度保持穩定。所以地球的晚上不會太冷,白天也不會太熱。
地球大氣主要由78%的氮氣和21%的氧氣組成,此外還包括0.93%的氬氣、0.038%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少量氣體。動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氣,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地球的大氣層由高至低可分為五大層:外層、熱層、中間層、平流層和對流層。隨著海拔的升高,大氣逐層變薄,直到氣體最終在太空中消散。在地球大氣層和太空之間沒有十分明確的邊界,但通常把海拔100千米的卡門線作為界限,這是科學家所說的地球大氣與外太空相遇的地方。
外層——這是地球大氣層的最外層,也是最稀薄的一層,密度幾乎與太空無異。這一層從距離地球表面700千米的地方,一直延伸至10000千米的高空。
熱層——這一層的密度也很低,但這裡的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會變得非常高。熱層的高度為80至700千米,這裡一般是載人飛船的軌道高度。
中間層——中間層的高度為50至80千米。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位於這一層的頂部,平均溫度僅為零下90攝氏度。此外,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大都在這一層被燒燬。
平流層——平流層的高度為12至50千米。臭氧層就位於此,它能夠吸收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輻射。這裡的空氣非常乾燥,氣流穩定,所以這裡適合飛機的飛行。
對流層——這是地球大氣層的最下層,也是最濃厚的一層,生命都在對流層底部活動。大氣中的水蒸氣和塵埃大都在對流層,所以這裡的天氣現象非常複雜。
-
4 # 奕銘萬里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垂直分層見下圖
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為對況層,對流層海拔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度左右(正常情況下)。圖中每個大氣層的頂部高度指到地面的高度,平流層適合飛行,厚度為43km左右。
-
5 # sdqst聖殿騎士團
地球的大氣層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氣體組成。其厚度在3 000千米左右,自下而上依次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大氣是地球上生命物質的源泉。它維繫著生物的光合作用,進行氧和二氧化碳的物質迴圈,從而維持著生物的生命活動,所以沒有大氣就沒有生物。
-
6 # 地質知識科普中心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瞭解一些關於大氣層的知識,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主流觀點認為:大氣層是由各種氣體所混合構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有氮氣和氧氣,分別佔78.1%和佔20.9%;氬氣較少,佔0.93%;還有一些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和水蒸氣。這些混合氣體因重力的關係圍繞著地球,在地球最外部行成了一個氣體圈層,因此大氣層又被稱為大氣圈。
也有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組分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影響, 會使大氣中出現新的物質,或某種成分的含量過多地超出了自然狀態下的平均值,或某種成分含量減少,都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發育和生長,會給人類造成危害。
在整個大氣層裡,根據大氣溫度的垂直分佈和大氣的運動特徵,可以大範圍的將其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這三層。下面我就分別對這三層大氣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對流層對流層是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也是大氣岑的最下層。該層大氣之所以被命名為“對流層”,是因為這裡空氣所進行的移動方式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對流層的厚度大致在8—17公里之間,會隨著季節和緯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而對流層裡的氣溫則會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具體表現為高度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5℃;同時由於對流層聚集了大氣中90%以上的水氣,因此雲、霧、雨、雪等眾多天氣現象都發生在此。
平流層平流層在對流層頂部到海平面以上50公里處的這個範圍裡,該層大氣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而層內溫度通常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又被稱為“同溫層”。平流層內部基本上沒有水汽,因此很少發生天氣變化,基本上始終處於一個晴朗無雲的狀態,非常適於飛機航行。同時臭氧層也位於平流層內,在20~30公里的高處,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及高能粒子的襲擊。
高層大氣高層大氣層分為中間層和熱層兩層。從平流層頂到85公里高處為中間層,這一層大氣的溫度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至85千米公里處的溫度是最低的,約為-90℃;而中間層以上的一層稱為熱層,溫度會再次逐漸升高。同時熱層又可以被分為兩層,較低的一層被稱為電離層,距離地面85~550千米,載人航天活動多在這一層進行;550千米高空向外則稱為外逸層。
-
7 # 好不好奇
大氣層是由於重力作用而包裹著陸地和海洋的混合氣,約有1000公里的厚度,但是沒有明顯的上下邊界。下到土壤和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氣體,上到六萬五千公里處仍有稀薄的空氣,約一千公里的厚度時認為規定的。
大氣的主要成分有:氮氣含量78.1%;氧氣含量20.9%,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等,大氣的組分是不穩定的,會受人為的影響有所改變。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
根據不同高度現象的不同,大氣層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外層五層。(1)對流層:大氣的最地層,由地表開始向上延申,平均厚度約為12公里。厚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變化,高緯度的兩極較薄,低緯度的赤道較厚,夏季厚度高於冬季。這一層溫度隨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冷熱空氣對流現象,溫度以及溼度水平分佈不均勻,形成雨雪冰雹等天氣現象。(2)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溫度上冷下熱。距地表約10-50公里,對流層之上,中間層之下。這一層又稱同溫層,水汽較少,萬里無雲,基本沒有天氣變化。在20到30公里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及高能粒子的的傷害。(3)中間層,平流層頂到85公里之間的大氣層。上下溫差大,對流較強。(4)電離層,大氣電離的一個區域。空氣分子吸收太陽紫外輻射後發生電離,60公里以上的地球大氣層都處於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5)外層,又稱散逸層。大氣層的最外層,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極其稀薄。
回覆列表
說說地球的大氣層吧,它主要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及其少量的其他氣體、水汽、塵埃等等組成。遠古的時候,氧氣的含量要比現在高得多,所以遠古時期的動物體型也要比現在大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