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昭楊
-
2 # 學者張蓓
(1975年的口號 “離開歐共體,進入全世界”和2016年公投脫歐派 “脫離歐盟、擁抱世界”的宣傳驚人得一致)
1975年6月5日舉行了決定英國是否繼續在歐洲共同體的會員身份。1973年保守黨政府執政時,英國加入歐共體。1974年英國大選工黨上臺之後,承諾透過公投決定英國是否留在歐共體。這次公投的投票率是65%,公投的結果是 67%的選票支援英國留在歐共體。此次公投是英國曆史上首次全國性公投。
英國1973年加入歐共體是在英國經歷了長達10多年對歐洲計劃的懷疑、猶豫之後才做出的決策。50年代後時任麥克米倫突然轉變了對歐共體的態度,指派後來成為首相的希斯提出申請。英國與共同體的談判1967年開始,希斯成為首相後,親自參與了多項談判,還與法國總統蓬皮杜建立了個人友誼,法國最終放棄了否決權,為英國加入鋪平了道路。
1973年1月1日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前,英國議會通過了配合加入的多項法律準備。但是在整個階段,工黨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問題上嚴重分裂,一方面辯論歐洲共同體的實質內涵,另一方面也對是否需要公投這一手段來透過這一重大決定存在不同看法。工黨在歐共體的分裂主要是體現在其左右兩翼的分歧上。工黨親市場的一派比如Roy Jenkins就支援英國在歐共體的成員身份,而工黨左翼一派一直懷疑歐共體是保守黨想破壞、削弱工人保護權益而整出的陰謀,因此強烈反對。(工黨左翼對歐洲一體化的惡感直到德洛爾旗幟鮮明地打出“社會歐洲”的口號後才有所消除,但是工黨左翼疑歐的傳統一直存在,比如科爾賓對歐盟就不甚熱衷)因此,工黨上臺後推動了英國的公投。
此次公投雖然沒有影響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計劃,但也確立了不好的先例,即“歐洲問題太重大,需要公投來解決”。看看70年代的工黨,再反觀今天的保守黨,他們的情況幾乎對調。在30多年時間,保守黨從親歐的政黨轉變成一個疑歐的政黨,這一轉變不禁讓人深思,是歐洲一體化改變了,還是保守黨改變了。
回覆列表
1973年英國經歷十年的申請和苦等,遭遇法國戴高樂總統的兩次否決,最終如願以償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僅僅兩年後,1975年英國發起第一次決定是否退出歐共體的全民公投,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1975年撒切爾夫人在第一次脫歐公投前為留歐的主張宣傳
發起第一次脫歐公投的是工黨首相哈羅德·威爾遜,他於1974年擊敗保守黨候選人希思,當選為英國首相。二戰後至八十年代,英國工黨內部一直有質疑歐洲一體化的聲音,他們認為加入歐共體可能會危及英國工人的福利。相反,保守黨認為加入歐共體可以獲得歐洲市場,提高英國的競爭力,首次申請入歐的首相就是保守黨的麥克米倫。工黨內部對歐共體的不同聲音是威爾遜發動退歐公投的內因。、
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後,由於自身的經濟結構,在融入共同市場過程中產生一些問題。比如英國本身農業無法自足,長期習慣於從美洲進口便宜的食品,加入歐共體後卻必須優先採購價格昂貴的歐洲食品,這引發了低收入群體的不滿。另外,英國對自己分攤的歐共體經費額度也不滿意。總之,政黨輪替、經濟危機以及英國對歐共體的不適讓英國民眾的疑歐情緒暴漲。
威爾遜首相是歐共體的支持者,他首先和歐共體談判,並於1975年3月的都柏林會議上從歐共體獲得關於經費問題的讓步,以便平息工黨內部和英國民眾對歐盟的不滿。接著,他於1975年6月5日舉行公投。
對70年代的英華人而言,全民公投是非常陌生的事物,與公投相關的輿論戰和動員活動和今天完全無法同日而語。1975年公投前,除了自由黨完全支援留歐外,工黨和保守黨都出現了分裂,工黨的左翼和保守黨的右翼都支援英國退歐,連威爾遜內閣內部都出現了分裂。相對而言,保守黨在協調黨內立場上做的更好。新任主席撒切爾夫人堅決反對英國退歐,她的立場得到兩位保守黨前首相希思和麥克米倫的支援。最終,公投結果顯示,67%的選民希望英國繼續留在歐共體,留歐派大獲全勝。
兩次英國退歐公投的發起有類似之處,都是執政黨為了解決內部分歧的選擇,而執政黨也在利用退歐公投博取歐共體(歐盟)的讓步。不過不同的是,第一次平穩過關,達到目的,第二次則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