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nglengshan
-
2 # 沙海古藏
趙括絕對不是腹無點墨,胸無韜略,完完全的浮樑紈絝子弟,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腦之人,何況紙在三百面之後才出現的,趙括被過分黑化的,不可謂不慘!
趙括少有大志,熟讀兵書,堪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戰術家和軍事理論家(下面詳細分析);在秦趙決死之戰——長平之戰中,趙國面臨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之際,最後趙括率領趙軍勇猛出擊,為趙國而戰,勇戰“人屠”武安君白起,以身殉國,可歌可嘆!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趙括絕對堪當此言
我們先來看史書對趙括的記載司馬遷的《史記》所載: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看過《史記》的朋友都知道,司馬遷可謂惜字如金,能當得起這幾句評價的著實不多(司馬遷對王翦和白起的軍事能力著墨才寥寥數字),而趙括便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
可見趙括確實軍事理論知識紮實、系統,世所罕見,博聞強識,是趙國不可多得的少壯將領。
戰場表現:長平之戰初,力薦趁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秦軍趙括其人,確有軍事理論之才,過目不忘,十分健談,對軍事著作的研讀十分深刻,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其最主要的軍事表現就在“長平之戰”當中,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南韓,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南韓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絡。南韓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雙方爆發戰國時期頂級大戰“長平之戰”,前後歷時三年之久。
長平之戰初期,秦將王齕攜上黨之戰餘威,大軍迅速進抵長平附近,秦趙雙方在長平範圍內對峙
長平大戰之初,趙括力主主動出擊,為少壯派之代表
趙括在庭議上力薦,趁秦軍長途奔襲,遠涉千里,主動出擊,以主力騎兵(趙國騎兵是王牌)為前驅,迎戰王齕。按照道理來說,秦軍剛吃完上黨的硬仗,戰線拉長千里,補給未全,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至少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作戰方略,但是沒有被採納
廉頗被任命為趙國前敵主將,全線防守,全線龜縮,以己之不動以待敵軍可勝!
廉頗的具體策略是依靠泫氏谷地——丹水——百里石長城,築起三道防線,然後背靠趙國的地理優勢,百里石長城,左有長平關,右有故關,前有丹水,可謂固若金湯,穩如鐵桶一般,按說廉頗的策略也並沒有錯,只是可惜“長平之戰”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是廉頗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而秦國一方,自從趙國全線防禦,避戰不出,就只剩下後勤問題啦;誰知雙方在長平對峙,一對就是三年,戰爭從戰場上的短兵相接變成了秦趙國力消耗戰,這最終就註定了趙國失敗的結局
孫子兵法雲,凡徵發十萬之兵,日費千金!秦趙兩國,兩強相爭,非要爭得你死我活,耗資巨大,國力虧空,而諸侯各國竟作壁上觀!然秦國的根基、國力畢竟還是雄厚
趙國的整體實力雖然能與秦國一戰,但是也經不起耗三年,且當時據說發生了旱災,導致趙國本就不肥沃的土地欠收,糧食大減,長平之戰的末期軍糧已經接濟不上,此時決戰發動勢在必行!
而秦國為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秦昭襄王秘密從蜀郡(自從李冰開都江堰,堪稱天府)開棧道到關中,傾國之力增援前線,並且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接戰(此時趙括也成為了趙國前敵指揮,換下廉頗),並從河東郡派遣新兵增援長平,如此一來,趙國形勢甚危
趙國之所以換上趙括,也並非不知道趙括乃首次領兵,但是當時趙國已經被耗得筋疲力盡,國力不堪再戰,少壯派的趙括,之前所說“趁其未穩,主動出擊”的那位青年將領趙括,此時終於掛帥啦
長平後期,主動出擊,集中一點突破,秦國兩番為詐,終得勝趙括掛帥後,秦趙決戰,白起也秘密趕赴前線替換王齕成為秦軍主帥,此為一詐;
白起兩番為詐
白起引誘趙括長驅出擊,側面迂迴,反包抄,終於得勝。以白起之實力,尚需兩番為詐,秦軍勝趙,也有僥倖成分,可見連白起也無必勝趙括之把握,可見趙括絕對是趙國一流的有想法、有實力的軍事戰術將領!
馬革裹屍,以身殉國,兵家之無上榮譽!趙括被白起反包圍之後,死戰不退,視死如歸,英勇不屈,最後戰死沙場,書寫了作為一個趙國軍人的輝煌篇章。
趙括,作為統帥只指揮參加了一次大戰役,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歷史沒有給這個年輕將領第二次機會。倘若歷史給予趙括更多機會,他必定會大放異彩,有更多建功立業之機!
結語趙括,在歷史上屢次被當作反面教材,彷彿如酒囊當代,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一樣,被說的一文不值,實在是被過分黑化,過分貶低!趙括作為趙國的傑出將領,面對強敵(虎狼之秦),毫無懼色。為國出戰,為國犧牲,馬革裹屍,血灑疆場!作為一個軍人,榮耀之極
綜上分析,我覺得趙括,堪稱是趙國的英雄,趙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戰術家!
-
3 # 靜裡水聲1
沒錯,只會紙上談兵!但如趙括不是民族英雄,對文天祥,張學良,袁崇煥,鄧世昌,林則徐是一種侮辱!因為,他們都是打敗戰的人,都成民族英雄了。只剩趙括和韓侂冑不是了。一個荒謬絕倫的社會現象。
-
4 # 吐槽能
首先趙括生於東周戰國時代,紙尚未被髮明出來!是用竹簡寫書、記事的……
然後秦軍秘密換將,改由戰神白起統軍,又兩次增兵……
當時之世,誰遇上白起和秦國虎狼之師都白給……
能和白起打的有來有去,殺傷秦軍30多萬。被白起看重,對秦王彙報曰:趙括死,而臣存。僅此而已……言下之意,雙方傷亡很接近!
己經很了不起了!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戰國時代的長平之戰,實質上是當時的南韓“斷尾求生”之計。
當時,秦趙兩國勢大,秦趙兩國都威脅到了南韓生存。於是,南韓就想方設法引發秦趙大戰。韓王將上黨地區獻給秦國,南韓上黨守將則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秦趙兩國並非不知南韓的算計,但是秦趙也有自己的算計。秦國發傾國之兵征伐上黨,其目的是以奪取上黨為契機,進而討伐趙國。趙國發傾國之兵,去上黨地區抵禦秦軍,其實也包含了藉機反殺秦國的心思,趙國也希望藉機一舉打殘秦國,奪取秦國關東的大片國土。
秦趙兩軍在上黨的長平地區,進入了戰鬥的膠著狀況,雙方一拖就是三年。三年的大戰消耗,對於秦趙兩國都是極其痛苦的事情,但是秦王在頑強的咬牙苦撐,而趙王的意志開始動搖了。因此,趙王聽到秦國的故意製造的謠言後,趙王立馬決定早日結束這場戰爭。趙王用精於戰場攻伐戰術的趙括,取代了精於軍事戰略的廉頗。
原本廉頗之意是儘量死守,拖垮秦軍。倘若趙國堅持廉頗的戰略,最壞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秦軍幾十年內將無力東征東方六國;最好的結果就是秦軍先崩潰,然後趙軍反殺秦軍,奪取秦國在關東的大片國土。
趙括其人精於戰場博殺,他接替廉頗後,立馬組織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擊。趙括頗具才能,秦軍雖最終打敗趙軍,但是55萬秦軍也傷亡近半。由此可見,趙括亦非庸才,絕對不是應該被嘲笑的物件!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其主要責任在趙王。趙括只是在執行趙王的命令,主動出擊,早日結束長平之戰,儘早讓趙國從不堪重負的戰爭消耗中擺脫出來。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頗,只是在利用趙括擅長於戰術攻伐的特質而已。
長平之戰,打殘了趙國,重創了秦國,為南韓贏得了近四十年的國祚,南韓的計劃成功了。
長平之戰,秦軍死傷慘重,而趙國壯男幾乎都上了戰場,所以秦將白起在獲勝後,要將俘虜的趙軍屠殺殆盡。白起知道40萬趙軍將士之死,將使趙國在幾十年內無法恢復,自此秦趙國力差距將會快速擴大。
長平之戰後,白起率兵攻趙都邯鄲,而魏丶楚出兵救趙,白起貪功不肯撤軍,而秦王憂心本已損失慘重的秦軍,再遭重創,於是強令白起撤軍。白起因此而不滿,導致秦王與白起發生衝突,白起殞命!
長平之戰,表面上是秦趙將士的戰爭,但實質上是秦趙的廟堂決戰。秦國之勝,關鍵在於秦王。趙國之敗,關鍵在於趙王。
回覆列表
紙上談兵,其實是地圖上談兵。
1可能是地圖不準情況,不注意實地勘。當時趙國在上黨呆得時間比較長,對地形應該熟悉。
2軍事作戰是地圖上開始籌劃,作為在邯鄲指揮中樞,在地圖地形室內也只能紙上談。紙上談兵是執行指揮中樞作戰計劃。
秦國看中趙括是因為其比較年輕,聽趙王話, 執行趙王計劃,因此設計換將。趙國畢竟資源少,要速戰速決,估計趙國作戰計劃已經被秦國得到,就像淮海戰役。
很多情況,是不按照紙上談兵,執行計劃不好 ,或者臨時改變計劃,例如松錦之戰,作戰計劃已經定好,兵部尚書陳新甲改變了原來計劃,並派兩個兵部兵曹監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