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董卓在漢靈帝駕崩後一度把持朝政,但他為什麼最終沒有像曹操一樣做到“挾天子而令諸侯”?

    (裡坡飾演的董卓形象)

    這需要探討董卓主政前後的行為效果。董卓進入政壇是從控制京師兵權開始的。少帝時,何進誅宦官,詔董卓進兵洛陽。結果董卓還在路上,何進被殺了。董卓既然藉機介入了中央權力,就不願再回涼州:他先使手段讓朝廷覺得他帶來的兵很強,然後又收編了何進兄弟的散卒,又策反呂布吞併丁原部,於是一舉控制了首都。然後,董卓憑藉強悍的軍事實力廢殺少帝、任用百官,《三國志》有評:“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這類行為已經超出了人臣的界限。董卓權力完全來源於暴力,首都的文官被迫服從,但當時東漢的大權已經不由中央,各地還有大批軍閥、門閥,他們是不會對董卓的暴力低頭的。相比之下,曹操就更聰明:曹操迎獻帝是皇帝自願選擇的結果,同時曹操重建了朝廷宗廟社稷制度,日後又炮製出土德代火德的預言,三個手段:軍事、政治、思想並進,很容易就佔據了道統高地。

    董卓主政初期啟平反黨錮之禍,啟用了一批名士。但董卓縱容部屬劫掠村鎮,又淫亂嗜殺,盜發陵墓,這都為各路諸侯提供了絕佳的討伐理由。之後,董卓毀洛陽,遷長安,待人睚眥必殺,致使外有惡評,內皆惶恐。

    遷長安以後,董卓僭越車服,繼續施行恐怖統治,建郿塢,儲糧三十年,囤積財富——董卓的意圖是事成則稱霸天下,事敗則守成養老。這些行為既無人臣之禮,將自己完全塑造成了諸侯筆下的亂臣;也無梟雄之力,同時代的公孫瓚不就是困守易京而身敗嗎?如此,董卓雖有天子,但諸侯更有“清君側”之口實,甚至董卓集團內部都有離心力。

    (《三國演義》劇照,誅董卓)

    最後,董卓治下,刑罰苛暴,“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冤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經濟崩盤,“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結果董卓死後,“長安士庶鹹相慶賀”。可見,董卓民心盡失。

    (《三國演義》劇照,董卓之死)

    《三國志》和《後漢書》對董卓的評價都很低。陳壽說:“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范曄感嘆董卓之世“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忍也甚矣。”政治聲譽之差,可見一斑。德不配位,豈可長久?董卓雖然掌握著皇帝,但在士人眼中,其權力來路不正;在百姓眼中,其統治暗無天日。所以,董卓難以服眾,更談不上“令諸侯”。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 2 # 邏輯文史游

    東漢末年,傳說中狂奔的小蝸牛教主張角曾向大家吐槽過他心中的不快:“老子怎麼也是你們大多數三國遊戲中遇到的第一個BOSS,為什麼你們總是習慣性的將我遺忘!”的確,黃巾起義確實給羸弱的漢室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但黃巾賊剿滅以後,宮內又經歷了何進掌權、十常侍亂政等紛爭。等到董卓的人馬佔據京城,宮內的明槍暗箭才算得上稍微收斂了一些。

    自靈帝開始,皇帝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已經不再是那個無上榮光的真命天子了,諸侯們或多或少都有點自己的小九九,也夢想著有朝一日殺進皇宮也當個皇上爽一爽。董卓比較機智,最先進了宮內控制了少帝,車邏輯分析這時宮外的諸侯內心是極大的不爽的,與其說他們覺得國賊董卓挾持了陛下,是不忠不義之舉,倒不如說他們是後悔自己下手慢了,沒能在戰亂中抓住機會一舉進攻。

    董卓進攻後就開始玩自己的“皇帝養成遊戲”了,首先,他很有創意的毒殺了少帝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

    於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

    這種擅行廢立之事足以讓宮廷內外震驚,誰都知道表面上的皇帝是一個9歲的娃娃,其實大權已經完全落在了董卓手裡,這也是董卓眾叛親離的開始。之後董卓便在宮中作威作福、濫殺大臣、姦淫嬪妃、魚肉百姓,一時間怨氣滔天,後來董卓的結局也沒什麼懸念,諸侯伐董,再加上王允的反間計,被自己的部下呂布所殺。

    和董卓相比我太祖武皇帝就機智了許多,在救得漢獻帝后,別管給不給漢獻帝權力,至少表面上還是以漢獻帝為尊的。在曹操活著的時間裡,大多數諸侯表面上還是給自己打的“漢臣”的標籤,也就是說漢朝的政權暫時還是被人認可的,我曹操可是表忠了,在漢室衰落之際,我還在用我曹家、夏侯家的兵力來保護皇上。也因為這樣,曹操在眾人眼裡的地位也就高了不少,也能借助劉協這把“槍”去做發展,我曹操來打你非我之意,是陛下之意,你要是敢還手你就是亂臣賊子。

    曹操始終沒有代漢自立,也是明智之舉。而之前的袁術拿著玉璽就稱帝了,於是馬上被人集火了,為什麼?這就好像我們玩三國殺一樣,二號位內奸身份的袁術選擇跳反撕票,主公劉協說了,你們幫我把袁大頭殺了,我就掛機投降,反賊們表示說當然樂意啦,於是袁術,卒。

    當然,在我們大耳皇叔看來,只要我皇侄不在我手裡,那你們就都是國賊!

    幸好獻帝不在劉備手裡…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門藝術。“挾天子”並不是目的,目的有兩個,短期目的是“以令諸侯”,終極目的是“當天子”。而且,必須有“以令諸侯”這個過程,才能最終實現“當天子”這個終極目的。

    (董卓像)

    曹操在“以令諸侯”這個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他利用自己是丞相的身份,廣招天下人才。這樣做,不僅獲得了天下有識之士的肯定,而且也網羅了自己的人才,打造了自己的團隊。其次,他以皇帝的名義,削弱地方諸侯的勢力,收繳他們的兵權。對於那些不聽話的諸侯,便可以理直氣壯地率軍討伐他們。第三,塑造自己忠臣的形象。雖然凡事漢獻帝都不能做主,但是他一直把這個皇帝保留下來,絕對不會輕易地動他。而且在條件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絕對不會稱帝,而是極力塑造自己“周公吐哺”的形象。

    總之,必須在“以令諸侯”工作做足,水到渠成以後,才能順理成章“當天子”。

    咱們再來看看董卓是怎麼做的?

    其一,董卓剛剛進京,就開始對天子進行廢立,廢除劉辯,改立劉協。所有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敢於對皇帝進行廢立的時候,這個人就是權臣,就是奸賊。只這一點,就讓董卓在輿論上居於下風。我們說過,“挾天子”的目的,是“以令諸侯”。而他這樣廢立皇帝,完全沒有起到“以令諸侯”的目的。他一味憑武力說話,讓人拿著刀站在朝堂上,誰要不同意,就把誰給砍了。可以說,連起碼的政治智慧都沒有。趙高想在朝堂上搞一言堂,尚且要透過“指鹿為馬”的方式,讓別人心領神會。而董卓連做這樣的事情就不願意。可以說,他廢立皇帝一事,讓天下諸侯們都找到了反對他的充足理由。所以,袁紹、曹操、孫堅、公孫瓚等人,都起來討伐他。

    (曹操像)

    其二,董卓在把控了朝堂後,因為他的嗜殺,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都趕緊逃跑避禍。後來,他接受建議,徵召名士,包括荀爽、韓融、孔融等都被徵召起來,在朝廷中或者地方上任職。那些曾反對他棄官而走的袁紹、王匡、鮑信等人,他也授予他們太守的官職,但是,因為他那些沒有含金量的做法,讓被他提拔起來,或者恢復了官職的人,沒有一個感激他,成為他陣營裡的人。包括袁紹等人,最後甚至成為反對他的中堅力量。所以,同樣是“挾天子”網羅人才,他卻做得很失敗。

    其三,董卓不但得罪了皇室,得罪了大臣,得罪了士族,得罪了知識分子,他還得罪了老百姓。拿下雒陽城後,董卓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宅,趁機搶劫城中的財物。同時,他還派人盜挖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搜刮財寶。縱容士兵劫掠富戶,搜刮財物,姦淫婦女。他這樣做,讓他完全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援。

    (漢獻帝像)

    總之一句話,董卓所做,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赤裸裸就是想“當天子”,他焉能不失敗。

  • 4 # 內求安己

    董卓,屠夫也!畜生行徑! 鼠輩爾!對皇帝身邊計程車大夫都以“淫威”逼迫、恐嚇,不懂得共處,怎能號令諸侯!

    驕奢淫逸、醉生夢死、塗炭生靈,只能惹得天下之人群起而反擊!

  • 5 # 常山大叔

    董卓進京本來是何進的“引狼驅虎”之策,因為當時“十常侍”挾持皇帝,把持朝政,弄的朝庭一團糟這。何進身為國丈,自然是痛恨之極,一心想剷除掉,沒想到事情還沒成功,自己反被十常侍設計殺害。

    董卓一進京,就剿滅了“十常侍”並且廢了漢協帝,立獻帝。這就是董卓成為各諸侯口中反賊的由來。你把奸佞除掉,仍舊擁護皇帝,那你就給朝庭立了大功,還受受到極大的封賞,以後就是一人之下,比人之上的實權者。

    可這董卓愚蠢,一來就廢帝,在朝堂設油鍋,誰要對他不服就殺無赦,從一個功臣變成了人人得而誅說反賊。所以,他雖然挾天子,但是諸侯都反他。

    曹操的智謀,比董卓那就是無可比了。當時皇帝從長安逃出,向各諸侯求助,沒一個理他,近在一尺的袁紹都不去。只有曹操,急馳千里載到了獻帝,把他接回許昌,然後把女兒都嫁給他做妃子,這讓獻帝感激涕零。

    第二天,獻帝就給各諸侯發了詔書,說:朕已平安在許昌,想念各愛臣,讓他們都來謹見。這一招很厲害,皇帝下的命令不聽就是反賊,以後你對我要客氣點,要不後果很嚴肅!袁紹知道後後悔莫及,以後要愛制於曹操這斯了,畢竟名義上的皇帝在人家那。

    所以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則挾天子不能令諸侯。

  • 6 # 唐不聞

    前有王莽,後有曹操,董卓的行為看似和這兩人一樣,都是“挾天子”,其實三個人面對的形勢完全不一樣。

    王莽在篡位之前,已經用幾十年的時間,贏得了非常好的道德口碑,和非常堅實的各個階層的群眾基礎。甚至在政治生涯中期,他是被權臣打壓的,在漢哀帝差點禪位給董賢的時候,他才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召喚下東山再起,力挽狂瀾。

    也就是說,王莽是以“漢室救星”的身份出現的,加上良好的口碑和人際關係,得以穩妥地一步步鞏固自己的權勢。

    王莽是個理想主義的儒生,推行復古,一心想要回復到儒家經典中記錄的聖王治世。除了不切實際的復古政策和竄漢自立,他個人的修養和理想上,幾乎是無可指責的。

    在三個人裡,王莽遇到的反對意見是最少的,甚至絕大多數人都在盼望他的掃除舊弊,改革一新。而且在竄漢之前,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太皇太后王政君親自上朝執政,王莽其實算不上“挾天子”。

    董卓面對的形勢最嚴峻,他是在宦官和士人的內鬥中帶兵進京,搶佔了先機。儘管東漢已經病入膏肓,但還沒到四方離心,都想代漢自立的時候。董卓之所以引起眾怒,一是他久在邊境,在朝中並無人脈,二是魯莽地做了出頭鳥,擅自廢立,甚至要遷都。

    所以董卓一出現,就是“顛覆漢室”的形象,難免招致聲討。與其說董卓是“挾天子”,不如說是“危及天子”,怎麼可能“號令”諸侯呢?

    曹操又不一樣了,有幾件事讓他贏得了口碑。第一是袁紹等人在討伐董卓時,曾經商議另立幽州的劉虞為天子,幾乎所有人都贊成,但曹操堅決反對,稱:諸君欲北上另立天子,請自便,我獨自西行討賊。第二是所有人觀望坐山觀虎鬥時,只有曹操和孫堅兩軍真的冒死和董卓相鬥。

    這兩件事對天下那些對漢室忠心耿耿計程車人來說,太重要了,在他們眼裡,曹操成了復興漢室的希望所在。曹操也正是以“救星”的身份,把天子迎到了許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就是在匡扶漢室,所謂的“挾天子”,只是另一種反對的聲音。

    這就是王莽、董卓、曹操三人不同結局的原因。當初張良一開始勸項梁多立六國之後,後來又阻止劉邦這樣做,也正是這個理由,張良說:很多事情看上去一樣,但其實所處的形勢完全不同,所以採取的對策也有不同。

  • 7 # 歷史都付笑談中

    董卓當然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在他手上,他就可以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但是,董卓當權那會兒,天下還沒亂套,令諸侯幹什麼呢?

    看看董卓當權以後的人事任命,《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一》:

    以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卓又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董卓雖然掌權,但他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讓天下姓董,所以沒有讓自己的親信掌權,可能他也知道,自己部下這群人,打打殺殺還行,治國理政簡直是胡鬧。

    所以董卓想努力地結交士大夫階層,希望這些人可以幫助他,一同為朝廷效力,給大漢續命,但是顯然,他失算了,這些人後來都起兵反對他。

    直到董卓退出洛陽,遷都長安以後,各鎮諸侯互相攻殺,天下才開始亂套的。此時倒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不過這個時候,董卓已經喪失了進取心,偏安西北地帶,整天就是享樂,沒多久,就讓王允、呂布幹掉了。

    整體來看,董卓智勇有餘,但是政治思想幼稚,對漢室抱有幻想。

    董卓死後,李傕等人想要散夥回家,賈詡這時候冒出來: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賈詡的這句“奉國家以徵天下”,其實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說,這個觀點是賈詡最先提出來的,比沮授、毛玠都早,但是李傕等人的政治能力,還不如董卓呢,所以也沒有實現。

    曹操這邊可能是反應最慢的,但是靠著董昭、毛玠、荀彧等人的努力,曹操把想法變成了現實,想的再周全,落地才有用!

  • 8 # 看遍山川

    東漢從中期開始因為皇帝昏聵,就開始宦官和外戚交替作亂專權,十常侍作亂殺了大將軍何進,亂兵又衝入皇宮誅殺宦官,之後董卓帶兵進入洛陽,他是奉詔調兵入京來得光明正大。

    這時候沒有了宦官專權,也沒有了外戚當道,一時間寰宇清淨氣象更新。東漢政權有史以來一直有豪族列強把控,經久累世積攢的禍端在桓靈二帝時集中爆發,現如今董卓一平民行伍出身,手裡握著槍桿子站在政權舞臺上面,東漢老百姓開始是寄予希望的。董卓的政治首秀也不錯,對以前黨爭的錯案進行平反,改革國家行政制度。包括大文豪蔡邕在董卓的徵召下投入他的陣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士子對董卓復興漢室是抱有幻想的。

    不過日久見人心,董卓這位中國歷史上軍閥的老祖宗,具有軍閥暴戾、殘酷、短視的一切負面特點。他舉兵入洛陽的目的絕對不是匡扶漢室,而是趁亂攫取權力和自身利益,擁有更多的封地,奪取更大的實力和財富,然後再控制朝政號令天下,你會發現他本末倒置,目的和手段混淆不清。他的後來者曹操就比他清醒得多,懂得先佔領輿論至高點也就是掌控天子的重要性。

    董卓憑武力威脅完成了東漢最後一次權力更迭,同時也失去了原來的支持者,逼迫漢室西遷讓朝廷更靠近自己的老巢,又犯了想衣錦還鄉圖虛名的毛病,在郿塢大建安樂窩以圖自保更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事成則雄踞天下,不成守此終老。想懷揣珍寶,屁股坐在糧堆上過安穩日子,董卓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他到了事業頂峰後暴露出來的守財地主秉性。他根本沒有考慮過國家發展的計劃和思路,只寄託於自己得到利益最大化後,希望各方和他“太平和諧”,不管別人願不願意保持現狀最好。至於漢王朝如何長久延續,或者讓它換一個方法生存,如何應對各路諸侯的訴求,恐怕董卓都沒有考慮過,成天想著營造安樂窩的人是沒有那方面意識的。

    因此董卓是不會從宏觀的角度來思量經營他和漢天子之間關係的,他說到底是一個草莽武夫,政治爆發戶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雀,錦雞,鳳凰,仙鶴四個雕刻瓶加一起有什麼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