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石雜談

    2003年,布什執意要發動伊拉克戰爭,此舉遭到美國傳統盟友法國和德國的激烈反對,引發外界關於美歐傳統盟友關係產生裂痕的言論。所以布什在一次講話裡說以法德為代表的西歐是“老歐洲”,而蘇東劇變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東歐各國,則是“新歐洲”,而新歐洲是支援他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試圖以此平息人們對於美歐盟友關係產生裂痕的議論。

    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產生太大認同,因為自從蘇東劇變之後,所謂“新歐洲”的目標也始終是加入“老歐洲”所建立的歐盟,並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程序。所以這個說法的實質效果其實是在當時更加突顯了美歐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巨大分歧不可調和。至於這兩個名詞,伊戰之後幾乎已經很少有人提起,趕到去年的難民危機期間,才被有些人按照對難民的不同態度又重新撿起。但在小編看來,在“新歐洲”仍然高度依賴歐盟的情況下,這兩個名詞依然只是情緒宣洩而已,實際意義不大。

  • 2 # 閒看秋風999

    二戰後,歐洲是滿目瘡痍,戰後重建完全仰仗美國的鼻息。直到最近這些年,歐盟成慢慢地擺脫了美國的控制,漸漸成了世界的一極。

    “老歐洲”和“新歐洲”的提法源於美華人。所謂“老歐洲”通常指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而“新歐洲”的說法則指的是歐盟新成員國如波蘭,保加利亞,捷克等國。

    老歐洲和新歐洲有什麼不同嗎?

    有的。一,老歐洲資本主義制度完善,工業基礎比較好,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發達,社會保障系統也很健全。而新歐洲由於受到前蘇聯的影響,產業結構也不合理。 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老歐洲。

    二,對美國以及北約的態度不同。相比之下,新歐洲對俄羅斯一直都很恐懼,因此似乎更加願意聽命於美國與北約。而老歐洲則原意恢復與俄羅斯的關係,在外交政策上更加獨立。

    三,對接納難民的態度。接納難民是區別老歐洲和新歐洲的分界線。英國已經脫歐了,自不用提。德國和法國在難民問題上態度積極。而新歐洲如波蘭,捷克等國拒絕歐盟難民“配額制”被歐盟告上了法庭。特別是波蘭,歐盟主席圖斯克警告為下一個脫歐國家。

    發展不平衡,是形成新老歐洲的關鍵所在。

  • 3 # 巴黎八卦資訊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用。在此之前加入歐盟的是: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蘭和奧地利,這些國家屬於老歐洲,以中歐西歐為圓心,包括南歐北歐。之後加入歐盟的是新歐洲:塞普勒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耳他、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新歐洲絕大多數處於東歐,經濟水平平均低於老歐洲。

    新歐洲、老歐洲的說法也是由小布什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2003年美英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執意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德等國家表示強烈反對,美國在北約和聯合國難以得到動武的決議支援。"新""老"歐洲事實上已經成為支援或反對美國政策的代名詞。

    歐洲因為美國發動戰爭這件事被正式劃分為新老歐洲,主要是因為法、德等傳統歐洲大國有自己的實力,他們強調獨立的防務和外交,而不以美國馬首是瞻。相比而言,其他一些新加入的小國家更希望與美國保持友好合作的關係,也算是一種自保的方式吧。現在都過去十幾年了,新老歐洲的概念也在漸漸的淡化。畢竟都是同在歐洲範圍圈裡,經過不斷融入歐盟的過程中,新歐洲和老歐洲的人為劃分越來越淡了,新老歐洲的分歧也在慢慢和解中了。

  • 4 # 奧國那些事兒

    首先,“新”“老”歐洲事實上已經成為支援或反對美國政策的代名詞。而這一說法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一次記者採訪中,他將反對美國對伊立場的法德兩國貶斥為“老歐洲”,而將對公開支援美國的中東歐國家大加褒獎,美其名曰“新歐洲”。至此,“新、老歐洲”的話題也就進入白熱化的狀態。

    在二戰結束不久,經過多次整頓,歐洲共同體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體系組成。此後,歐盟向中、東歐擴充套件的程序正式開始了。至此共經歷五次擴大,而這些後來加入進來的中歐國家也就是拉姆斯菲爾德口中的新成員。

    同樣,“新老歐洲”反應的可為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多國國家共同聯盟組成歐盟大家庭,而團結一致是維繫這個大聯盟必不可缺的,隨著重大案件的決策上各國意見難以統一,逐漸演變為新老成員的矛盾。故而歐洲“新”“老”的劃分,並不是有意而為可以說利益劃分價值意識的區別化,可以是新舊思想上的碰撞也能成為歐盟分裂的重大危機,當然一切還是未知。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新歐洲”與“老歐洲”這兩個概念的分野大致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大量原東歐陣營國家開始向西方陣營靠攏。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用,西歐各國由此形成了歐元區;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耳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這些國家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前蘇東陣營的國家,此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前東歐陣營國家也加入了歐盟。由於早期的歐盟成員國和新加入歐盟的原東歐國家的發展並不均衡,於是人們開始稱早期的歐盟成員國為老歐洲,而稱新加入的為新歐洲。

    真正使“新歐洲”與“老歐洲”這兩個概念開始在國際上獲得高知名度的是美國小布什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提法——由於當時法、德等歐洲傳統大國致力於建立獨立的歐洲防務和外交以免淪為美國的附庸,因此對當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並沒予以支援;然而像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新加入歐盟的國家此時正極力試圖透過向美國靠攏以強化自身在歐洲的地位,因此積極支援美國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拉姆斯菲爾德因此根據歐洲各國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態度將其分為“新歐洲”與“老歐洲”,這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的“新歐洲”與“老歐洲”的概念並不完全吻合——作為歐洲傳統大國強國的英國由於一直秉承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因此被拉姆斯菲爾德劃為新歐洲。

    伊拉克戰爭後“新歐洲”與“老歐洲”這兩個概念一度退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今年來隨著難民問題和英國脫歐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使新、老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再次浮現出來。大體上而言:新歐洲國家絕大部分是原東歐陣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對滯後,在外交政策上基本秉承追隨美國的基調;老歐洲國家基本上是歐盟的早期成員,屬於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政策上主張同美國合作的同時維持歐洲獨立的防務和外交體系。當然新、老歐洲的分野並不是絕對的,畢竟每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歸根結底是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在這其中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儘管英國身為歐盟的早期成員,但一直秉承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同歐洲大陸諸國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態度,以致於發展到退出歐盟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熊出沒》為什麼以前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