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叟說史

    吳王劉濞作為一方諸侯,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放著舒適的生活不過,鋌而走險造反呢?原因只有這三點:

    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

    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誅殺了眾多異姓王,分封劉姓王,以此來保證漢朝的統治穩定。但是在異姓王被消滅之後,各位劉姓諸侯開始崛起,其除了與漢朝中央有血緣關係之外,其餘基本上和異姓王沒有區別,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經濟,甚至隨意任免封地內漢朝中央冊封的官員。這就形成了地方割據,對漢朝中央造成了直接威脅。在漢文帝時,賈誼就向漢文帝提出了類似武帝時“推恩令”的政策,以減少地方對於漢朝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漢景帝時,漢朝中央與各劉姓諸侯王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二、個人野心

    古往今來,造反的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當時吳王劉濞經營銅礦和製鹽,國力強盛。對吳國境內的人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百姓不收取賦稅,百姓服役時,吳王劉濞自己掏錢僱人替自己的百姓去服役。保護流竄到吳國境內的罪犯不被其他諸侯國抓走。國力強盛,休養生息,收買人心,這樣經營了40年,已經具備了造反的實力,也使吳王劉濞的野心膨脹了起來。

    三、殺子之仇

    在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前來長安朝見漢文帝。在和漢文帝的皇太子玩耍時觸怒了皇太子,皇太子一怒之下拿起棋盤將吳太子打死。從此之後,吳王劉濞對漢朝中央政府懷恨在心,時刻想著報仇。

    這場七國之亂只經歷了大約3個月就被周亞夫平定。參與七國之亂的七個諸侯王都以死亡告終。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 2 # 清水空流

    劉邦在臨終之前,定下非劉氏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的詔命。一是為了平衡功勳集團和宗室諸侯王國的關係。二是為了確保劉家天下的基業,但劉邦做夢都想不到。他剛剛閉眼,自己的媳婦呂后就破壞他的遺命。而他處處防範的功勳集團卻保住他劉家的天下。

    吳王劉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是漢劉邦大哥代頃王劉仲的兒子,西漢嫡親宗室、諸侯王。 劉濞性情暴躁。但武藝高強,一點都不像老實巴交的父親,應該和彪悍的母親比較像。(不給劉邦飯吃的那位老孃們)。在劉濞二十歲的時候。受封為沛侯。但必須指出劉濞絕非膏粱子弟。多有軍功。在英布造反死後。劉濞就在英布管轄區域為諸侯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

    劉濞日後之所以敢帶頭造反。在於三點。一是個人野心極度膨脹。也想當皇帝。二是漢景帝的削藩策略嚴重地侵犯了諸侯王國的利益。作為宗室諸侯王國的利益集團的代表也只有造反。第三就是自己的接班人被當年的漢景帝一棋盤給拍死了(漢景帝夠猛)。奪妻之恨,殺子之仇焉能不報?

    那麼了,劉劉濞的實力如何,敢於起兵窩裡反。應該說,劉濞的實力很大,不亞於侄子漢景帝。作為諸侯王國劉濞在他的轄區內可以徵稅。鑄錢。開礦,煮鹽。無論是鑄錢幣還是煮海鹽在當時都非常的暴利,於是吳國的地界非常的富足,再加上吳王劉濞治理有方,當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擁護吳王劉濞。有了錢,有了實力,再加上內外因素交織。吳王劉濞造反就是肯定的了。

    漢景帝在晁錯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大幅度削藩。由於,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先後被削藩。引發劉濞嚴重地危機感。尤其是晁錯建議漢景帝必須首先打擊他。削劉濞兩個郡。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這麼大的事情。劉濞對晁錯恨之入骨。公元前154年,劉濞聯合六家宗室以‘’誅晁錯,清君側“名義造反。劉濞時年六十二歲。凡吳國境界內年紀在十四歲與六十二歲之間的人,都要應徵。”因此調集了二十餘萬人。可謂氣勢洶洶。但其興也勃。其敗也速。僅僅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事敗以後,劉濞逃亡東越被誘殺。時年六十二歲。

    劉濞失敗在於戰略佈局的失敗,再就是漢景帝措施得當。最後就是周亞夫指揮有方。時也,運也,命也。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吳王劉濞,漢高祖次兄、代頃王劉喜(劉仲)的兒子。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荊王劉賈命喪英布之手後,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接手了劉賈的地盤。吳國的地盤實際上非常大,地跨現在蘇皖浙閔贛多省。作為小宗旁支,劉濞實際上根本沒有合法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因此,說劉濞從封王之初就有了異心,想要叛亂,個人覺得說不通。否則,齊藩剿滅諸呂的時候,他沒有理由不橫插一槓子。畢竟,那個時候的條件要比後來漢景帝在位時更加有利。至於劉邦發現劉濞腦後有反骨云云,就更加無稽了。

    劉濞受封吳王之初,實際上還是比較安分的。恢復經濟、保境安民,各方面搞得都很不錯。由於吳國臨海,劉濞利用地利,煮水為鹽,為吳國積攢了豐厚的財富。同時,因為境內發現了銅山,劉濞又打發人開礦鍊銅鑄錢。一時間,吳國成為了漢初諸侯國中數一數二的“土豪”,說富可敵國也不為過。可能正是因為實力的大增,最終催生了劉濞的野心。有了可以與中央政權抗衡的經濟實力,劉濞才有了發動“七國之亂”的底氣。沒有這一點,反叛無異於送死,劉濞不可能傻到去送死,不是嗎?

    剿滅諸呂的事情對劉濞可能也是一個觸動。呂后去世之後,齊藩聯合元老誅滅諸呂。最終,劉邦原本沒有皇位繼承資格的庶子漢文帝劉盈,居然跨過了嫡長房、庶長房成為了新任皇帝(嫡長房之後被齊藩和元老汙衊不是漢惠帝劉盈親生,直接咔嚓了。之後,齊藩又被元老們藉故給否決了)。這一事件,等於是公開宣佈,皇位並不是理所當然歸嫡長房或者庶長房的,是可以透過手段、甚至武力獲得的。庶子可以,侄子為什麼就不能呢?對於實力雄厚的劉濞而言,這不能不被視為一個觸動。個人覺得,在剿滅諸呂之前,劉濞應當說還是沒有野心的,也是比較安分的。即便有野心,也僅僅是限於想想而已。而漢文帝的最終勝出,讓劉濞看到了武力奪權的希望。漢文帝在他人武力奪權之後撿漏都能成為皇帝,劉濞實力雄厚,為什麼不能爭一爭呢?

    此外,一個突發事件也催生了“七國之亂”。漢文帝在位期間,時任皇太子的漢景帝劉啟因為一時口角,居然用棋盤砸死了劉濞的王太子。最終,因為漢景帝彼時的皇太子身份,這件事不了了之。試想,兒子被殺了,自己卻只能認命,對於一個父親而言意味著什麼?只因為殺了兒子的人是皇帝的兒子,自己的兒子就這麼白死了。要想改變這種任人宰割的命運,只有自己做皇帝。這對於本已有了非分之想的劉濞而言,無異於一劑催化劑。此後,劉濞加快了蓄積實力的步伐,反叛一觸即發,只差一個時機。

    漢景帝即位之後,聽從晁錯之言,大力削藩,正好給了劉濞反叛的口實。加上殺子之恨和野心的催動,劉濞最終糾集了楚國等六國,舉起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大旗,正式反叛,發動了著名的“七國之亂”。可惜,劉濞剛準備進入關中地區,就遇上了難纏的梁孝王劉武,被漢景帝的這位胞弟拖在梁國進退兩難,給了漢景帝相對充裕的應對時間。之後,又遇上了名將周亞夫。畢竟是以一隅對抗全國之力,又失去了速戰速決的先機。最終劉濞兵敗,被東越王誘殺,一代梟雄劉濞的一生正式謝幕。

  • 4 # 風雨中的梅雲

    有錢,當時朝廷都沒吳王有錢。他開山冶銅鑄錢。另外地處江南的吳國可以煮鹽。因為鹽和鐵在當時屬於國家管控的必需物資。為此還著有鹽鐵論一書。銅也屬於金屬。故也在鹽鐵的監管行業。吳王一下子擁有兩大寶藏,自然是富得流油。而吳王跟漢景帝劉啟的隔閡是在漢景帝小的時候,用硯臺砸死了吳王的兒子。這是他們最根本的隔閡。說仇恨也不為過。再加上吳王本就是實戰經驗豐富之人。他哪會聽從劉啟的號令。在他去江南的吳國封地之時。劉邦就問過他。你日後會不會造反?所以說,劉濞的造反朝廷應該有心理準備的。至少朝廷不是那麼慌張。所以,雖然劉濞鼓動了其他幾個劉姓王族來造反。最後還是被朝廷給平息了。吳王身死,吳國也被朝廷收回了。跟著劉濞造反的幾個劉姓王還有當時的越王無諸,全都被朝廷給平息了。這其中,除了吳國被收,越過被收以外。其他的比如楚王等幾個劉姓王,他們的封國也被朝廷所肢解。就是每個參與造反的劉姓王,朝廷要從他們的封國切出去幾個縣的土地人口。這樣,這些封國的面積就小多了。隨後而來的漢武帝更絕。一道推恩令,就將其他的諸侯王的封地變得一盤散沙。也為朝廷徹底解決了劉姓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弊端。

  • 5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漢高祖劉邦聰明,確定了非劉氏不能王天下的制度,即使子孫有造反者,得天下依然姓劉。但對於文帝、景帝這一支來說,他們可不希望宗室推翻自己。景帝劉啟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噩夢,就是來自宗室的吳王劉濞。

    七國之亂為什麼是吳王劉濞主導?因為他有錢啊!他是一個惡霸大地主名為七國,實際上可以稱為吳國之亂。按輩分說,劉濞是劉邦的侄子輩兒,景帝的堂叔。

    和景帝長於深宮之內不同,劉濞是見過大風大浪的。生於公元前215年的劉濞,在他20歲的時候,就碰上了一件大事——英布反叛。劉濞在劉邦親征英布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劉濞的父親劉仲沒啥本事,劉邦有點瞧不上這個弟弟,但對於侄子劉濞,劉邦是滿心歡喜。

    劉邦喜歡劉濞的英武果敢,這個性格在戰後穩定局勢時非常重要。剛平定江南時,人心不穩,劉邦就需要劉濞這樣的人去治理,就封劉濞為吳王。

    吳國的非常大,三郡是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具體範圍大約是在淮河以南,合肥以東,包括江蘇省蘇中、蘇南,浙江省北部。這裡的人口不是很少,而且由於長江流域開發較晚,經濟不是很發達。換言之,劉濞的地盤足夠大,但錢袋子不夠沉。沒錢啥事也幹不了。劉濞當了吳王,但如果不多弄點錢,在朝廷中說話也就沒分量。

    劉濞的歷史形象,就是個野心勃勃的反賊頭子,但在當時,劉濞可是有名的“經濟大師”。劉濞初來吳國時,做了幾件大事。劉濞發動民夫開鑿了第二條邗溝,以區別吳王夫差開鑿的第一條邗溝。古代揚州有個邗溝大王廟,供奉兩位財神兼吳王,即夫差和劉濞。劉濞開鑿的這條邗溝,在清末改名為通揚運河,現在依然在用,為江蘇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劉濞最有名的經濟成就,無疑就是煮鹽和鑄錢。劉濞即山鑄錢 ,煮海為鹽。南朝時期的鮑照在《蕪城賦》中形容揚州“當昔全盛之時,歌吹沸天。孽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正是漢初吳國鼎盛時期的繁華景象。

    東南沿海地區有豐富的海鹽資源,而鹽又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當時朝廷有個財政優惠,就是百姓煮鹽不需要交納賦稅。劉濞就利用這一點,發動百姓,進行規模宏大的煮鹽活動。吳國鹽場遍地,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煮鹽場面。劉濞發明一種叫牢盆的器具,以數牢盆為一大器,把海鹽煮沸,鹽就到手了。由於規模大,一夜之間,劉濞就能生產一千多斤鹽。

    在過去,有了鹽,就能帶動巨大的消費市場。消費市場成熟,人氣就旺了。揚州之所以能成為古代的“大上海”,鹽業的發達是重要原因。

    有了鹽還不夠,又不能以鹽易貨,還需要鑄錢。吳國的豫章郡境內有個銅山,銅資源豐富。劉濞就招來一些亡命之徒,沒日沒夜的鑄錢,雖然劉濞有所圖,但在客觀上卻成就了江南的經濟發展。

    當時天下有兩大銅山,蜀之嚴道,吳之銅山,嚴道的銅是由漢文帝劉恆的寵臣鄧通管理。蜀錢和吳錢在當時流佈天下,可以說,劉濞掌握了漢朝差不多一半的經濟命脈。

    透過煮鹽和鑄錢,劉濞迅速成為漢朝經濟實力最強的藩王。劉濞有多富?史稱劉濞雖只是王,但卻擁有和皇帝一樣的財富。

    劉濞的反賊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當時的江南百姓對劉濞是非常擁護的。劉濞對百姓確實不錯,下令免除老百姓的農業稅,種多少吃多少。老百姓沒錢過日子?不要緊,告訴吳王就行了。吳王會派人給拉來一車車的銅錢。當然,也有一種有趣的觀點認為:這不是劉濞好心,而是他鑄的錢多到用不了,倉庫沒地方堆放,還不如發給百姓收攏人心呢。

    最讓老百姓感動的是,百姓需要服勞役,這是朝廷定的指標,必須完成。劉濞有的是錢,他就出錢替百姓以錢代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老百姓幹活有了動力,江南經濟的發展自然一日千里。

    這些是劉濞對歷史的貢獻。當地老百姓紀念他。

    雖然他是七國之亂的主謀,但那隻不過是漢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而且劉濞的兒子被景帝用棋盤砸死,雙方還有私怨。如果劉濞贏了,他又不會改朝換代,天下依然姓劉。劉濞當皇帝,對老百姓來說未必是壞事。

    公元前154年,劉濞兵敗身死,吳國也被朝廷撤銷。劉濞搞活的江南經濟,從此成為漢朝經濟版圖上重要的一部分。儘管吳王劉濞在與西漢朝廷對抗的戰爭中失敗,但是那畢竟只是當時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衝突,揚州的老百姓並不注意他的政治成敗,卻記住了他對於揚州地區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萬曆揚州府志》記載,吳王濞也曾經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到達如皋蟠溪。他煮海為利,鑿河通道,目的是運銷海鹽。劉濞開挖的"邗溝",就是運鹽河,它經過泰州,到達如皋,就是後來通揚運河的前身,對揚州的經濟與交通,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朝乾隆時期,揚州人在邗溝大王廟裡面供奉了兩個神像,一個是吳王夫差,另一個就是吳王劉濞。揚州人還將邗溝廟稱為"財神廟",將劉濞視為財神之一。

  • 6 # 君山話史

    劉濞之所以敢發動叛亂,當然是擁有相當雄厚的資本,試舉例如下:

    第一,吳國是諸侯中最富裕之封國

    吳國的領地有三郡五十三城。其中的豫章郡有銅山,盛產銅礦。當時漢帝國的貨幣政策並不嚴厲,劉濞便收羅許多亡命之徒,私自鑄錢。同時,吳國地處東南沿海,劉濞又煮海水生產鹽。在古代鹽乃是暴利的商品,故而吳國的財富很快積累起來,成為最富裕的封國。

    第二,吳國長期實行惠民的政策,得到百姓的支援

    吳王劉濞並不是一個暴君,相反,他在吳國頗為“仁君”之美名。由於吳國有銅、鹽之利,財政富裕,長期實行免徵百姓賦稅的惠民政策。不過,這些仁政在中央政府看來,只是他收買人心的陰謀。在發動叛亂後,劉濞很快徵集起一支超過二十萬人的大軍,從十四歲到六十二歲之間的男子,全部要應徵入伍。徵兵之所以能順利進行,得益其治下寬鬆的政治環境。

    第三,吳國有諸多盟友

    吳國的叛亂,實際上是源於朝廷激進的削藩政策。漢景帝上臺後,在智囊晃錯的慫恿下,大力削藩。中央朝廷削去吳國豫章、會稽兩郡。這個決定,能不把劉濞逼反嗎?吳國總共就三個郡,削去兩個,且這兩個郡一個產銅,一個產鹽。

    被削地的不僅是吳國,楚國被削一個郡,趙國被削一個郡,膠西國被削六個縣。打擊面太大了,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急劇擴大。朝廷的激進政策,將這些被削地的諸侯統統得罪了,因而楚、趙、膠西等國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吳國的盟友,一起反對朝廷。也正是因為有眾多諸侯的加盟,吳王劉濞才有反抗朝廷的底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俠盜飛車需要什麼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