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微點
-
2 # 海賊說歷史
1979年1月1日,北京傳來調令,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和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對調職務。由楊得志代替王必成擔任西部指戰員執行對越南採取的反擊任務,
小平決定把王必成調離昆明軍區,並非因為王必成不會打仗,也並非王必成資歷不夠,也不是王必成的思想問題。而是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導致的內部矛盾。
1969年,王必成調任昆明副司令員。不久之後,1970年12月18日發生了一件槍擊案,開國中將譚甫仁不幸遇刺,王必成負責處理相關事宜。王必成帶兵打仗很厲害,但是處理這些派系爭鬥卻是他的短板,因而導致譚甫仁原來部下的不滿。後來王必成接替秦基偉擔任司令員的工作,身居要職的原譚甫仁的部下與王必成不和,經常產生矛盾,甚至會出現公開拒絕執行命令的情況。對此,王必成也很無奈。
遠在北京的小平看到了這個問題,大戰在即,中高階指揮員之間是絕對不能由任何間隙的,否則非常容易出現問題,影響大局。
1978年12月31日,小平召集昆明和廣州軍區的主要將領開作戰會議。會議上提出這個昆明換將的問題,問道:“秦基偉,要不你去?”
秦基偉聽了,表示自己對昆明的情況確實非常瞭解,但是自己是前任昆明的司令員,和當地的人事也有許多糾紛,處境上和王必成同志差不多。
小平思考了一下,覺得秦基偉說得有道理,轉頭對楊得志說:“楊得志,你去吧!”
楊得志立馬回答:“是!”
小平辦事雷厲風行,第二天就有了上述換將的一紙調令。
而後,1979年2月17日,楊得志率領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楊得志順利完成全部作戰任務,返回國內。
戰後不久,1980年3月2日,小平卸任總長,由楊得志接任。
一般來說臨戰換將是大忌,但是這次換將確是保證作戰成功的護身符,絕對是明智之舉。
-
3 # 風雪西樓夜
這個問題,我來作答!
我認為戰國時期,齊國的田單,可以算是齊國換將反敗為勝的經典案例,先交代一下歷史背景。
公元前314年,齊國以幫助燕國平定內亂為契機,入侵燕國,在燕國燒殺擄掠,逼死了燕王噲,激起了各國的憤慨。
燕昭王即位,拜樂毅為帥,樂毅統帥五國聯軍反擊齊國,連續奪取齊國七十餘城。齊王由於殘暴,失去了民心,逃到了莒城,後來被部將所殺。此時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隨時會被滅國。
即墨,是齊國比較大的城池,城內糧草充裕,人口也不少,易守難攻。即墨被燕軍圍困,守城的主將戰死,城內軍民共推舉田單為將。田單迅速組織起七千人的隊伍,加緊操練,修築堡壘,加強防備。還將妻妾、族人編入軍隊,將家中的糧食給士卒充飢,深得軍民的信任。
“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資治通鑑》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田單穩定了內部後,使用了反間計,散佈謠言說樂毅想在齊國稱王,這引起了燕王的猜忌,剝奪了樂毅的軍權。
田單一方面假意要投降,麻痺燕將,另一方面積極備戰,集中了1000多頭牛,在牛的尾巴上浸油蘆葦。在晚上點燃牛尾蘆葦,牛被燒的疼痛,直奔燕軍大營,五千精銳的齊兵跟隨在牛的後面,衝入燕軍大營。燕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士兵相互踐踏,死傷無數。田單乘勝追擊,很快將燕軍趕出了齊國,收復了七十餘城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牛陣”。
《史記》: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菑而聽政。齊國,正是讓田單為將,才挽救了齊國,避免了被滅國。
-
4 # 史文書苑
秦滅楚之戰,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秦王嬴政在滅掉韓、趙、魏三國,並且大敗燕國,趕走燕王之後,信心滿滿,又將目標對準了楚國。公元前225年,嬴政召集各路將領,共商滅楚大計。因為之前秦軍曾經多次擊敗楚國,所以很多年輕將領認為楚國不過爾爾,可一戰平定。李信就是這些年輕將領中的翹楚,他在不久前打敗燕國軍隊,取回了燕太子丹的人頭,一時風頭無倆。嬴政對李信非常信任,認為他智勇雙全。當嬴政問道滅楚需要多少軍隊時,李信說二十萬人馬足以。嬴政又問老將軍王翦,王翦的回答是沒有六十萬人不可能取勝。嬴政取笑王翦老而膽怯,於是派李信和蒙恬領兵二十萬南下攻楚。王翦見嬴政不採納自己的建議,便借病辭官回老家頻陽養老去了。
李信和蒙恬進攻楚國,開始果然勢如破竹,連戰連勝。二人兵分兩路,李信打平與,蒙恬進攻寢地,皆大敗楚軍。而後李信又攻打鄢、郢二地,再次取勝。於是李信帶兵西進,與蒙恬會師於城父。這時的秦軍志得意滿,輕敵之心日盛,被楚軍抓住了機會。楚軍沒有休息,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然後突然襲擊秦軍,李信大敗。兩個營地被楚軍佔領,七個都尉戰死,李信帶殘兵逃走。
得到訊息的嬴政驚怒之下,終於想到了老將軍王翦。他親自前往頻陽去拜見王翦,請老將軍親自領兵滅楚。王翦再三推辭,嬴政不允。王翦仍然要求最少領六十萬人馬前去,這次嬴政同意了。
楚國得知王翦領兵前來,就傾全國之兵力來抵抗秦軍。王翦到達前線後,命令軍隊堅守壁壘,不得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予理會。王翦讓士兵每天休息、沐浴,為士兵改善伙食,而自己和士兵吃同樣的飯菜。同時讓士兵們進行投石和跳躍比賽,以提高體能和戰鬥技能。
此時的楚軍因為求戰不得,時間一長便鬥志鬆懈下來。見形勢不妙,楚軍便開始向東撤退。王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命令全軍出擊,追殺楚軍。楚軍大敗而逃,楚將項燕戰死。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了楚國大量城池。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國力衰落,再也不是秦國對手。一年後,秦軍徹底平定了楚國。
李信對當時楚國的形勢並沒有準確的認識,於是輕敵冒進,結果是驕兵必敗。
王翦用兵之謀略遠非李信可比。他深知楚軍還很強大,所以絕不主動出擊。而是採取疲敵之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最終打敗了楚軍。
-
5 # 北冥說史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軍替換陳毅元帥指揮戰鬥卻盤活了整個山東解放區
將領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因此著名軍事家孫武才在他所寫的《孫子兵法》中說:知道自己手下士兵的將領,掌控著百姓的生命,國家的安危。
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
戰爭中最怕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在解放戰爭中,山東解放區先是經歷陳毅擔任總指揮的水土不服,再到粟裕到來,創造了陳粟密切配合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經典案例
一、陳毅初到山東,戰局不順
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毅元帥初到山東解放區,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解放軍合併成華東解放軍。
對於出身華中野戰軍的陳毅,山東的一些指揮員不買他的帳,很難指揮動。因此陳毅並不能集中優勢兵力,結果戰役不順,六戰五敗。
二、以粟輔陳,開啟局面,屢戰屢勝
主席在大後方很著急,原本打算用徐向前代替陳毅,綜合考慮後,派粟裕為陳毅的副手,陳毅主抓全域性,粟裕只管軍事指揮。
這樣利用陳毅元帥資格老的優勢,統籌協調。粟裕可以專心致志地組織戰鬥。
(左:粟裕,右:陳毅)
粟裕進入華東野戰軍後,先是組織了宿北戰役,殲滅敵人整編69師2萬1千多人,敵人師長自殺,副師長被俘。接下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接連獲勝。
最著名的當然是孟良崮戰役,全殲敵人王牌部隊整編74師,粉碎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
-
6 # 三石成言
秦趙長平之戰,王齕與廉頗長期對壘,秦王臨時以戰勝白起替換王齕,一戰而勝,白起坑殺趙軍40萬人,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回覆列表
我軍戰史上,在具有里程碑式特殊意義的戰役——濟南戰役中,攻城總指揮一職最初並不是許世友將軍,後來是主席親自‘點將’,在最後時刻,臨陣換將,由許世友擔任當大任。而許世友也不負主席重望,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八天就順利攻克濟南,吹響了我軍戰略反攻的號角。
1948年9月,主席從戰爭全域性出發,以遠見卓識的宏偉氣魄,命令我軍與蔣軍進行戰略決戰,並決定攻克蔣軍在山東極具戰略意義的堡壘城市——濟南。
打濟南是我軍戰史上第一次攻打堅固設防的大城市,主席對此極為重視,僅發給攻城部隊——華東野戰軍的指示、研討電報,就多達20多份。
戰役準備階段,在主席的直接指導下,由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和副政委譚震林等人具體執行、部署,當時許世友腿傷復發,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蓬萊養傷,並沒有參與戰役準備工作,攻城戰役總指揮剛開始定的也不是許世友。
當主席接到華東野戰軍相關領導聯名發出的關於濟南戰役的作戰報告,發現沒有許世友的簽名時,他大為不滿,為此專門發電查問:‘許世友在哪裡’?華野回電報告‘許世友在養傷,已通知其趕赴濟南前線。’
主席覆電明確指示‘如許世友無大礙,由其擔任攻城總指揮。’
許世友得知主席親自點了自己的‘將’,高興萬分,也顧不得傷好沒好了,日夜兼程趕到設在泰安的山東兵團司令部。
主席得知許世友已到達指揮位置,高興地對朱老總說:‘許大將軍終於出山了’,並親自給許世友發電‘你已到前方,甚慰……’。這封電報的簽發時間是1948年9月11日,此時距濟南戰役的正式發起時間只剩下了五天。
臨陣換將,歷來為兵家所忌,但主席卻不信這個邪,偏偏破了這個忌,他對我軍將領的個性、特點、優劣之處,瞭然於胸,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利用將軍們的長處,激勵其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在用人這一點上,主席的英明少人能比。
最終,許世友真的創造了奇蹟,戰前,兩個陣營中沒有人相信濟南能在如此短時間內被攻克,戰役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對於臨陣換將,瞭解內情的人都不無讚歎地說:‘主席看人看得準,點將點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