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爵位不同
王爺有王爵封號;阿哥無爵位;貝勒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
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大。有沒有權力要看具體情況。
貝勒一般沒有什麼實權。
二、出身不同
王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擁有王爵封號的人還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如韓信等。
阿哥多指清代沒有成年的皇子,出身宗室。
貝勒屬於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
三、服飾不同
王爺的服飾有專門的規制;阿哥無固定服飾;貝勒的服飾規格低於王爺。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的王爺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宗室封爵定為十四等級即和碩親王、貝勒、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那麼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其後又有所修改。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後又以軍功晉親王。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一、爵位不同
王爺有王爵封號;阿哥無爵位;貝勒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
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大。有沒有權力要看具體情況。
貝勒一般沒有什麼實權。
二、出身不同
王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擁有王爵封號的人還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如韓信等。
阿哥多指清代沒有成年的皇子,出身宗室。
貝勒屬於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
三、服飾不同
王爺的服飾有專門的規制;阿哥無固定服飾;貝勒的服飾規格低於王爺。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的王爺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宗室封爵定為十四等級即和碩親王、貝勒、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那麼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其後又有所修改。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後又以軍功晉親王。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