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沉舟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第一,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第二,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第三,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

    《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它最後終於被廢棄,應該說是歷史的必然。

  • 2 # 古今眾談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科舉時期的特定文體稱謂。

    要求題目必須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這一點,個人推薦《官居一品》這部小說,裡面有對於明朝科舉八股考試時的諸多詳細描寫。

    回到題目:八股文的八部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叫“承題”。然後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後為“入手”,作為起講後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而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

    現代歷史上總是在批判八股文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但實際上來看,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讀死書是根本拿不到好成績的。

    我們知道明清科舉一路從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歷經多層選拔,比現在的高考難度大得多,所以能夠在八股文上作出文章的絕對是士子中的翹楚。

    八股文的規定,讓儒家學說被廣大學子所研讀,並引發了對於古文的研究運動。

    總的來說,八股文有利有弊吧。

  • 3 # 無限輪迴

    八股文是明朝以後科舉考試的規定形式。

    1.八股文的形成。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開始主要考詩詞歌賦,出個題目,考生來答。因此自由度還是比較大的。宋朝王安石執政,改為考"經義",就是對四書五經中某個論點的理解,格式要求並不高。到明朝憲宗年間,考試就變得十分規範嚴格,內容、段落、格律、字數等,都必須按規定要求作答,稱八股文。

    2.八股文具體要求。一是觀點。必須與經相同,不能寫自己的觀點。二是結構。大體上是總分總結構。先要講兩三句,然後是八段排比對偶句子,最後再總結幾句。八段分為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有時對韻律還有要求,因此很有難度。三是內容。主要圍繞四書五經,涉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由於八股文空洞無用,極大地限制了中國的教育水平,在康熙、乾隆年間曾考慮廢止,但因為沒有比較好的替代方案而作罷。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明清兩朝,科舉考試是要考八股文的。

    每個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要經過寒窗苦讀,才有可能透過考試,被朝廷錄取,獲得做官的機會,就是“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

    那時候的“十年寒窗”一般是這樣的:

    一、上學的前三年,識字和背誦“四書”(小學階段)。

    二、接下來用四年時間,由老師講“四書”,按照朱熹的註解講(初中階段)。

    三、最後三年練習寫“八股文”(高中階段)。

    科舉考試的第一張試卷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要是寫不好,就成不了秀才(相當於初中生)。 八股文章必須由破題 、承題 、起講、入手、 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在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部分中, 都要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 ,像一副對聯似的,合起來共八股。 字數規定一般是300字以上, 450字以下,嘉慶時期放寬到 600字以上。

    第二張卷子叫“時論”。

    相當於現在時事政治,出個比較流行的政問題,用“八股文”的形式寫出個人的見解。所謂個人見解,要按“四書”,“五經”中的理論來闡述。

    第三張試卷是寫“公文”。

    就是些賦、詔、誥、章、表。就是類似於現在的上傳下達的檔案,演講稿,請假條和信件一類。

    你不光要文章寫得好,字型也必須工整漂亮。現在社會上那些書法家,真要拉到明清科舉考場上,憑他們那兩刷刷狗扒拉,考官連卷子都不看,直接扔廁紙簍子裡,吩咐亂棍敲出去!

    考秀才不考後兩卷時論和公文,但你要再想往上考,“四書”就遠遠不夠用了,需要加讀“五經”。然後考“舉人”,相當於高中。再考“進士”,相當於大學畢業。

    考上進士就可以入官冊等待做官了。 起步一般是副縣長,縣法院院長一級。

    然後,再由皇帝親自任主考官,對考中進士的前幾十名,在皇宮內進行“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所有參加“殿試”合格的稱為“天子門生”,有資格成為國家大臣。吉士和庶吉士都是有可能入翰林院當差的。  

    搞個大家比較喜聞樂見的題目。我從網上搜來一篇,置換一下,以博參考。

    破題 :簡單的兩句話點題。

    【學有疑而問,所以能解惑也】

    承題 :就是把破題中沒有寫明的地方加以說明。

    【夫聞道有先後,故興建網站以開學問之途,行孟子之樂而利濟四方耳】

    注:在破題裡面不能直接寫孔子,孟子,在承題無需忌諱。孟子之樂,用的是孟子有三樂的典故。

    入題 :過渡段而已,因為入題後面就是八股,寫對子和起講之間需要文意、文韻的銜接。

    【昔者朱子語、傳習錄,皆師生問答之體,而覷聖之捷徑也】

    起股 :又叫做提比,提起全文的勢氣,說人話就是要往大處寫,以免後面沒東西寫了。現在學習科目越來越多,而且每科又是大學、研究生、博士一路學,似乎沒有盡頭。

    於是湊成第一個對子。

    【況乃 西學東漸,科目紛繁,同學而異道者有隔山之嘆

    【歷久彌新,學術艱深,登堂而求思者苦精進之方】

    【會今網路熾盛,曰“社交”,曰“論壇”者不計其數,恍恍惚唯吾所疑是釋,惜乎小人所處,雜言所集,雖一知半解不可得也】

    中股: 第二個對子,我們就可以貶低一下其它的社交網站。

    【環宇新知,訪之“論壇”,或視長篇而不覽,或臆測文旨大意,窺視數言輒論,雜以俗世之見,小儒之詞,然後知卑於野,賤於身者不可語文章

    【網易新聞,言於“社交”,或聽異見而不悅,或裁剪大家之語,潢飾鄙陋之辭,間以佞闢之聲,陳朽之音,然後知固於步,守於舊者難與論大道】

    後股: 在網路上,真正學習的人不是嘻笑怒罵。

    【是故為學者,其始必有所苦思,而悱憤反覆,不得其道,然後問曰“悟”。沉翔上下,廢寢忘食,是為苦思,非逍遙網路,與一夫爭雌雄,彼將有以為己知而已。

    【抑或為道者,其始必有所昭明,而啟發教化,欲集眾言,然後立曰“空”。載錄中外,正是揚善,是為昭明,非交通親友,於一時徵名利,此將有以拓景行而已】

    【師諄生以侃侃,知“悟”以繼道統,乎以存誨之篤。

    【賢不肖而芸芸,知“空”以開民智,乎以諷世之俗】

    大結 :原本是闡明聖意後,抒發己見的。

    這裡隨便感慨一番。

    【世代相迭,綿綿光大,唯“悟”為系,知“空”乃學】

    這篇就寫成了,交上去,考官閱之,大悅,批你做鄉試的頭名,就是解元。

    明年你就可以上京趕考去了。️️️

  • 5 # 泰山7001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的標準答題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組成,合為八股。需要指出的是,八股文要從聖人的角度和口氣來說,不能表達個人觀點,還要對仗工整,相對成文。

    科舉制度自隋朝開設,逐漸發展演變,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成化年間,八股文成型。好處是題目、字數、體裁相對固定,方便閱卷,評定優劣。考生則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薰陶,有利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統一。

    八股文壞處則在於限制考生的自我發揮,所有想走仕途的年輕人只侷限於四書五經這幾本儒家經典,知識面過於單一,久而久之,八股文內容空洞,只重形勢,淪為文字遊戲。

  • 6 # 司馬長史

    八股文是明清兩朝科舉考試的文體,最早起源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其文章從四書五經中取題,以宋代朱熹《四書集註》等書代表聖人講說。

    八股文的內容必須以古人的語氣敘述,不可自由發揮,語句的超短、字的聲調、繁簡、字數都有要求。

    八股文的固定格式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後股、束股八部分。在其後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為八,四副對子要平仄對仗,不準用典故褻瀆聖人。

    八股文的題目是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的考試及書寫難度極高,但是後期扼制了人們的思想,是後期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之一。

  • 7 # 王松林

    八股文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在封建時代用於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必須遵守一些死板的限定。1905年,清朝政府宣佈廢止科舉考試製度,八股文隨之失去它的實際效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它作為封建的文化的象徵之一,受到嚴厲的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成了無人肯說的限定話題。

    明朝朱元璋時期出現。清朝廢除。

    八股文包括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只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

    題庫首頁好處,使科舉考試標準化,規範化, 壞處是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使許多讀書人只顧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實際學問.考中作官後,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最大的特點,科舉考試標準化,規範化,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使許多讀書人只顧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實際學問,考中作官後,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的奴僕,著名思想家炎武抨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八股文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危害十分大.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危害十分大。

    八股文的危害: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無新意,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顧炎武譏之曰:“代古人語氣為之”,生氣全無。

    其實,現在還存在著八股文的遺風,網上出現許許多多關於寫文章的方法,比如怎樣寫總結,比如怎樣寫報道,比如怎樣寫記敘文,比如怎樣寫論文籌等,其實就是一種寫作固有方法,形成一種新的八股文。但沒辦法,在沒有更好的寫作方法之前,只能沿用目前這種寫作方法。

    近幾年來,一種新的寫作法在悄然出現,這就是多媒體,直媒體,它打破一些條條框框,寫法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勢如被竹,筆者認為這種辦法好,新穎,引人關注,吸引讀者眼球,值得提倡。

  • 8 # Z趙汝鈞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制度的專用特殊文體。全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是文章的議論中心。有兩組對偶部分。其內容限於四書五經,侷限難發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彷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