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琴媛

    看過西遊記,都會熟悉一個場景,唐僧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嘮嘮叨叨說:“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這段話實際上是哲學上三個重要的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這裡只談第一個問題:我是誰?或者說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就需要認真思考、正確認識自己,可是一個人如何正確的認識自己呢?絕大數人對自己的認識,都以自我為中心,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自己的邏輯去思考、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無論在家庭、單位和社會中,都會存在這種現象: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為人也不錯,可得不到單位的認可;抱怨在學校裡自己做的很好,可是得不到老師、同學的認可;抱怨自己為家裡付出了很多,可是親戚朋友不認可;在社會上和別人爭執,明明自己是對的,別人還無理糾纏。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錯在別人,但真實的情況又如何呢?這就需要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需要三個維度:一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二是眾人對你的評價,三是與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對比。

    先說一,自我評價。很多人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依據自我的評價。可是自我評價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主觀大於客觀,存在很大的不準確性。不信你去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都會覺得自己是個很好的人,所以自我評價有片面性,甚至存在很大偏差。俗話說“要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除了聖人、偉人以外,我們普羅大眾的自我評價都有很大的偏差。但每個人的偏差程度不一樣,這和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素質有密切的關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先賢都要不斷反思,何況我們呢。

    再說二,眾人評價。眾人的判斷相對客觀很多,首先某個人會對他所認識的所有人都有評價,你在他的評價群體裡是一個什麼樣子,會相對客觀;其次,你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又組成一個大的群體,這個群體裡每個人都會對你評價,多數人公認的評價,也會相對客觀。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個“名”不是自報家名,而是眾人口中之名。所以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很好,可是與親戚朋友的關係都比較差,與同學、同事的關係也不好,很多時候得不到認可;自己明明很有能力,可是單位、社會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遇到種情況,這就需要反思,是別人都錯了,還是自己有問題。這就是自我的評價出現了很大偏差,需要用眾人的評價,來修正自己的認識。

  • 2 # 我愛獨處

    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遺臭萬年!

    人生意義是先修好自己,才有能力助人!

    如呂祖降世為朝廷命官,因宿福深厚,故智力精力充沛超人,才有能力處理千萬般疑難棘手的重案!

  • 3 # 張春龍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很是適用於人生意義的解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使人死了不能青史留名,也要民間傳揚,這是一種高揚自身的人生活法。當然,也有不問功名,隱於人世的人生活法。

  • 4 # 道法自然ID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只是我們世俗較為普遍的關點,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教育子孫要積極向上,努力奮鬥,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人生一世要發奮圖強,創造出一番業,做一個受人尊敬,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家人的有作為的人,只有這才無愧於心,無愧於人生。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世俗的理解,所謂的留名也好,留聲也罷,無非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顯示才能,這並不是人生意義的全部,有的生性低調,不願顯露,看是默默無聞,卻胸懷大志,身在奇謀,藏而不露,甘享清貧。只能說是人各有志,追求不同,任何東西都不能代表全部,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這才複合自然法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無忌的武功到底到了哪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