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三生有畫

    張三丰怕死嗎?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讓他內疚一生,與郭襄無關!

    在金庸武俠裡,張三丰絕對是一個奇葩。活了100多歲,竟然把一個大元朝,都熬死了,自己卻還沒死。一生歷經三個朝代,自創太極門,成為大神,超越了所有武俠人士的成就。

    張三丰近似於完人,沒得說的。但是他終究不是個完人,老張這一生,有兩個大bug,是張三丰永遠的痛。

    他這一生,最遺憾的,莫過於因為兩句話,就放棄了郭襄。

    一句話,是郭襄告訴他,說大姐郭芙脾氣刁鑽,很容易打罵人,叫他讓著點。

    另一句話,是武當山下的農婦,罵他丈夫軟骨頭的話。

    張三丰聽了這一前一後兩句話,自尊心就爆棚了。決定自力更生,不看人臉色,挑著他師父覺遠遺留的兩個大鐵桶,就上了武當山當道士,也不去投奔郭靖了。

    假如他投奔了郭靖,或許能夠贏得郭襄的心。

    因為郭襄實際上,是個戀父的人,是郭靖的鐵桿粉絲,挑男人肯定是她父親郭靖那樣的。

    她想要嫁的男人,就要如同郭靖一般,武藝高強,經天緯地,為國為民,可不是小俠小義。楊過救人危難、殺漢奸、殺蒙古人,當世之中,名聲之大,除了郭靖就是他了。

    在大俠這個問題上,楊過實際上,才是郭靖這位大俠的繼承人。

    郭襄不愛他,愛誰呢?

    當然了,老張要是投在了郭靖門下,結局可能就是戰死襄陽,以後也就沒有武當派,太極拳了。

    這第二件事,是老張最後悔的事。那就是當年文天祥的死。

    第二次襄陽大戰是1259年,老張這年12歲。1276年臨安城破,文天祥被俘,此時老張已經29歲了。

    這個年齡段,張三丰已經仗劍,縱橫江湖,已經難逢敵手了。

    70年後,張三丰遭到趙敏暗算,兵臨城下。老張自己受傷很重,以為大難臨頭。他把殘廢的俞岱巖,叫到一邊,想把剛剛建立的太極拳傳給他,延續香火。

    “張三丰長聲吟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兩句詩,文天祥慷慨就義之時,張三丰年紀尚輕,對這位英雄丞相極是欽仰,後來常嘆其時武功未成,否則必當捨命去救他出難。’”

    這句話,透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張三丰在替自己的懦弱找藉口。他也有怕死的時候。

    他武功高強,明明可以去救,或者說去嘗試一下,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當一個袖手旁觀的道士,而不是濟世安邦的大俠。

    其實他一直都有著一個英雄夢,這是小時候受郭靖、楊過的影響。尤其是他心中的英雄郭靖,這位是當世大俠,又是心上人的父親,他自然佩服的五體投地。

    也正因此,這給老張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遺憾、內疚。這也成為他人生中,第二個遺憾。

    這也是他為什麼一直都痛恨蒙古韃子,教導徒子徒孫,努力反元。這是他不可說的秘密。

    因此他臨到死了,都放在心上,順口就說了出來。

    他年歲已高,所以他把他的夢,他的遺憾,他的抱負,都交給了張無忌這個出類拔萃的徒孫了。

  • 2 # 寶227721944

    張三丰生活的時代傳說就有好幾種,但我們知道無論是傳說中那個時代都沒有太極拳,而在二三百年之後才有太極拳,這就是史實,傳說中人物多了,比如彭祖等,在歷史上是否存在,恐怕只有鬼才知道,當然武當的仙長知道,因為他們是神仙,不知道活了幾百年,乃至幾千年,而中國武術的產生和戰爭是有關係的,所以常年習武的知道,武術真的不像金庸和古龍,梁羽生小說那樣神奇,更打不出影視劇那樣的賞心悅目,它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要Tn不練好,第一,要明拳理,第二要下功夫,第三要有恆心,這樣才能練好太極拳,不要聽人忽悠,至於太極拳的發源地,到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就會看到國家歷史研究者已得出結溝,而業附近還有趙堡的和民太極!

  • 3 # 史無止境

    張三丰是一個著名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也很複雜,可是完全沒有確實的根據。人們對張三丰的瞭解大多依賴於武俠小說和影視劇的介紹,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將他塑造成一代武學宗師、武當派創始人,還有很多影視劇將他塑造為太極拳的開創者。

    綜合相關傳說,可以知道張三丰大致是元明之際的道士,祖籍遼東懿州。按照《明史·張三丰傳》上的說法,他“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在種種有關張三丰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裡,還有全式、玄玄、三件、三峰、邋遍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史書上說張三丰“身材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唯一鈉一蓑,一餐能食升斗,可數日一食,也可數日不食。讀書過目不忘,浸遊天下,行蹤莫測”。還有說法稱他早年曾削髮為僧,並非一開始就是道士。相傳他曾遊武當山,斷言武當山日後必定興旺。張三丰和他的徒弟在武當山披荊斬棘,建造草廬以修道,後離開武當山雲遊四方。

    張三丰遍訪名山,與各地文士談玄論道,為了提高自己道教思想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他宣稱自己是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後商,還自稱得到了陳摶老祖的真傳。他在《蟄龍吟》最後幾句中寫道: “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侍能繼,邋逼道入張半仙。"“圖南”指的就是陳摶,而“張半仙”則是張三丰的自稱。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持為“希夷老祖” ,稱火龍先生為“吾師”。他說,火龍先生之所以沒有太大的名氣,是因為他不重虛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只為後世留下一首絕句就離開人間仙逝了。這首絕句寫道: “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菜弱水東。

    後來清代道士李西月將張三丰一派歸為以陳持為代表的隱仙派,他所排列的師承關係是“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然而陳持是否收過火龍先生這個弟子,還是存在很大疑問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丰確實繼承了陳持以來道救的三教合一學說和內丹修煉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得了疾病,向張三丰求取仙藥於1391年遣人四處尋訪卻沒有找到。其間還派了張宇初等尋訪,也是沒有結果。1407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派給事中胡瀅帶人帶著璽書,尋訪十年,最終也沒能見著。

    張三丰一生行蹤不定,不慕榮利,遁世清修,但是在社會上聲望很高。據說,張三丰曾擔任中山博陵縣(今河北定州)縣令,後棄官出家做了全真道士,曾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前往武當修煉多年,後住在陝西寶雞金臺觀,不久到四川見蜀獻王朱椿,之後又到武當,雲遊襄漢。據《三豐全書》所說,張三丰弟子中,有曾經資助朱元璋軍餉的秦淮富戶沈萬三、沈萬三的女婿餘十舍和富戶陸德原等,都是居家道士。武當山全真道士丘玄清,洪武年間曾拜張三丰為師,後來被明太祖召到京師,擔任太常卿,成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顯貴的人。武當道士盧秋雲、周真得、劉古泉、楊善登,都拜張三丰為師,被稱為“太和四仙”。淮安人王宗道也拜張三丰為師,後封為“圓德真人”。

    明英宗於1459年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於1486年封他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在1563年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1623年,明熹宗宣稱張三丰降壇顯靈,加封他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明代帝王的慕求和褒封,道教信徒的神化,使張三丰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直到清代還時常聽說有人曾遇張三丰傳道之事。

    張三丰的著述在《明史·文翰類》收錄了《金丹直指》、《金丹秘訣》各一卷。1723年,汪錫齡把所見張三丰丹經兩卷,詩文若干篇,附張三丰“顯跡”數十條,編輯成《三豐祖師全集》。清道光年間,李西月根據汪氏殘本補輯,編成八卷本的《張三丰先生全書》。

    然而,這些文獻所記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考證的,因此關於張三丰生平的事實真相還不得而知。

  • 4 # 晉唐風骨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朋友對張三丰這個人一定不陌生,在武俠世界裡,他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武功登峰造極,天下無敵。在歷史上,張三丰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道教中著名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位在武俠世界和現實世界都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人們對他的身份卻有不少疑問,比如他的籍貫、他的壽命等等,都曾引起人們的激烈爭論。

    據說,張三丰其人神秘非凡,神龍見首不見尾,行蹤不定,明朝三代皇帝都想要召見他,結果都沒能成功。張三丰名氣極大,故事眾多;他高似神明,武當山上有他的廟,人們對他頂禮膜拜。然而,張三丰卻不顯其形,沒有人見過張三丰的真實面目。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還懷疑有沒有張三丰這個人存在,也正為此,他所創造的武當派武術長期得不到人們認可。這種情況更加深了張三丰的神秘色彩。

    其實《明史•張三丰傳》中對他的籍貫和外貌有詳細的記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看來,張三丰的外貌是很獨特的,並不是武俠小說中描寫的英俊瀟灑,不過這正彰顯了他的與眾不同。

    不止是外表,他高超的武功在史書中也是有明確記載的,相傳他在悟成太極拳以後,曾經“以單拳殺賊百餘,遂以絕技成名於世”,如果史書記載的屬實,那麼張三丰的武功比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一拳打死上百個賊人已經是超越常人的功夫了。

    關於張三丰的壽命,歷史上更是沒有定論,張三丰長壽的事世人皆知,但是他到底活了多久,誰也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甚至有人相信,張三丰會長生不老之術,他始終遊蕩在人間。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張三丰的神秘。人們在他的傳奇故事中獲得力量,對他的絕世武功保留著可貴的想象空間。

    張三丰不但武功超群,他在道教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三教合一的觀點。張三丰認為佛、道、儒三家都講道,它們的社會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他提出,儒家養人道,仙家煉仙道。

    張三丰巧妙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弱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誠信,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聯絡在一起,相比前代的理論更有開創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廣廈隊李京龍有犯規動作嗎?一共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