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我不爽就滾363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一一此文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之時。首段交代了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農曆每月的十六日)地點“赤壁之下”,人物“蘇子與客”(有一種說法,說這個“客"是作者虛構的,後文蘇子與客的對話是蘇軾內心掙扎鬥爭的外化)活動“泛舟遊”“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筆墨重點則是景物描寫和體驗上。其中有清風、水波、月、白露、水光,這些意象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幅明月秋江圖,意境清靜朦朧。主人公置身美景,任由小船在茫茫江上隨風飄蕩,似御風而行,頗有超然欲仙之感,心情愉悅。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一一第二段首句承上啟下,因夜遊之樂而忍不住高歌一曲。這歌詞出自《楚辭》,所謂“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聯想此刻作者被貶的處境“望美人兮天一方”定包涵遠離朝堂、志不得伸的鬱悶。那位吹洞簫的客應是“我”的知音,他洞悉了我的內心,所以當他“倚歌而和之”時,曲調是如此的悲涼。此處運用博喻即連用5個比喻,另加想象、誇張,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樂曲的哀婉悲悽。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一一從第三段起文章轉入對話,由寫景轉入描事抒情。此段可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處分為兩層。前一層追古,由眼前景聯想到孟德詩,由赤壁之地勢聯想到孟德之事;後一層述今日“吾與子”之平凡渺小境況。今昔對比表達了對宇宙永恆的歆羨,人生短暫的悲嘆。此段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等都是高考考過的名句。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一一面對客的悲憫感懷,蘇子巧妙開解。他先以水、月為例,從變與不變的兩個角度出發,闡釋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不禁讓人聯想起唐人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句,頗具辯證色彩,足顯作者的睿智與曠達。既然已無所謂永恆與短暫,且“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此句暗含人生亦有命強求不得之意)不若“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李白《襄陽歌》”,耳得目遇即可享之,遙應開頭,表達了寄情山水、隨緣自適的思想情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一尾段呼應開篇,回到夜遊赤壁之本事。全文由樂而悲轉而又樂,情感一波三折,在這波折中,我們更進一層地體味到了蘇軾的灑脫。

  • 2 # 不二菇涼耶

    前赤壁賦的藝術成就極高,作者透過寫景、議論、抒情這幾點自然結合,讓客觀生活場景跟主觀情感完美統一,展現出了具有濃厚抒情意味的清新自然藝術境界,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漂亮可愛的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