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來說話
-
2 # 歷史春秋網
是的。可以說很難再有人能夠寫出《三國演義》這樣的酣暢淋漓的歷史小說了。
現代社會流行的是快餐文化,很少有人能夠沉澱下來鑽研學問,社會上的燈紅柳綠讓許多人矇蔽了雙眼,誰還能找回自己的本心呢?
古人許多人一生只做一世,有人一生養菊花,有人一生種地,有人一生做學問,有人一生講評述,總而言之,單調的物質生活總因為他們的執著變得豐富。如果你愛讀詩,你會發現古人眼中在平淡無奇的景色總有詞藻將它們描繪的十分精彩,但在如今,縱然這樣美好,那樣漂亮,你的口中又有幾句乾貨呢?
一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用華章詞句將它描寫的那麼動人。桃園、誓詞無不被我們所熟記。在古代沒有膠片來記錄戰場的恢宏時,羅貫中能夠憑藉自己的想象將戰場描繪的這樣壯烈。今天有了電影,有了電視,但是我們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力嗎?口
恐怕再也沒有人能夠做出這樣的學問吧。
網路小說流行一時,很多人模仿古人寫一些歷史小說,但這些小說千篇一律,情節單調,沒有任何味道。除了一些吸引眼球的情色描寫,再也找不出它存在的價值了。
如果說有人還有一生的夙願將自己的文學愛好作為終生的理想,那麼他必須摒棄現代社會的浮躁,我們應該努力!努力使自己一心只做好一事,這樣的話或許有一天能夠追尋古人的腳步,寫成《三國演義》這樣恢宏的著作。
-
3 # 50後男人
是的,以目前來看,是不可能再寫出《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了。
最大原因,就是產生這樣的作品的文化基礎沒有了。大家都知道,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基礎,就是儒學。所以,《三國演義》充滿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劉備的仁、關羽的義、禮,孔明的智、信、、、等,可以說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今天,儒學已不是正統,文化基礎已失,故世間不可能再出《三國演義》了。
-
4 # 隨緣而顯
看過七十多集的電視劇。如果通達三國演義的原理,又具有足夠的緣分,就可以再寫出經典。比如,三國中劉備主線是這樣的:劉備為天,關羽為地,張飛為人,桃園三結義,代表一個人的天地人三藏具足。接下去就開始折騰,遇見白衣白馬的趙子龍,也就是西遊記中的白龍馬,代表一個人的四時運轉,即春夏秋冬。運轉到一定時間,自身的智慧開始顯示,也就是放下身段,忓悔過去,而三顧茅廬,自己的智慧發出了亮光,才會形成自身的心王,有王有母,才有了西蜀之國。
回覆列表
重要的是它有一個核心的思想,對正統的宣揚。他有明顯的情感。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發現,讀了三國演義,我們就會有很大的感觸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受到他的影響。比如說對劉備機遇的同情,對關羽忠義的讚賞,對曹操奸詐的憎恨。而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一些內容,作者透過這本書將自己的思想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相互聯絡,從而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我個人感覺三國演義這本書最大特點,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作者能夠把自己的思想透過這本書傳達給廣大的人民群眾,而且能使廣大人民群眾接受。而且能夠透過書中人物的際遇,以及等等各個方面,能夠在書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我們再來看看羅貫中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作了這本書。他是元末明初人,他生活的年代社會環境動盪不安。他在年輕的時候讀過,讀過書也跟隨父親從商。後來跟隨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他年輕時的經歷,不僅為他以後創作打下文化功底,也為他的人生增長了閱歷。後來,元末明初農民起義,張士誠佔領蘇州。羅貫中到他手下做幕僚。曾經幫助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的進攻。後來給張士誠許多建議,張士誠不予採納,就棄官歸太原老家。後來,又再次南下。就是在這次南下的中,已經50多歲的,羅貫中創作了三國演義這本經典的小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閱歷是十分豐富。
三國演義另一大十分吸引人的亮點就是它的選材問題上,他選擇東漢末年的一個亂世,是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個國家不多不少,它不像戰國一樣的混亂。不像楚漢那樣的單調。
然後最最重要的原因是。羅貫中的個人寫作水平。他寫的三國演義,從各方面上看都到達了藝術的頂峰。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寫,戰爭的畫面描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性的揭露。都是十分的完美和恰到好處。
我們再來看看現代許多人寫的小說,可以說許多小說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瑕疵。而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在藝術上已經達到了一種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