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用的刻刀一般硬度都最多6左右,玉的硬度超過7,刻不了玉。那古代的玉印是怎麼刻出來的呢?
18
回覆列表
  • 1 # 骨董時光微講堂

    玉印用玉基本上為透閃石(軟玉)類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也有彩石、瑪瑙、綠松石、琉璃水晶、滑石、煤精石等。從發現的玉印中鈕制多為覆鬥形,偶有螭鈕,如西漢柏楊侯“劉終(冬)古”,特有的玉印鈕式,戰國至漢沿用不廢,也是玉印一個顯著的標識。玉印在刻制中一般使用的是傳統的砣磨(砂石)方法。因玉質硬度在4—6。5度,在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琢玉方法,用硬度達摩氏七度的石英砂對加工的玉器進行砣磨,一方精製的玉印在解料,刻制完成估計大約需要7—8個月的時間古代制玉技法,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在商代以前,工匠雕琢玉器都是用石制工具完成的.用扁平的玉材在石頭上磨製出所需要的厚度,打孔一般是用硬木棒或是尖的石頭或是動物牙齒反覆鑽孔,並且要不時的加入水和硬沙.古玉中很多都是陰陽線的雕刻,也是用堅硬的石頭例如石英,和動物牙齒在在表面刻出圖案,再用各種形狀的硬石慢慢磨去不要的部分,再用獸皮等柔軟的材料加細土來進行拋光,環壁類的圓度可能不很正規,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現不均,可能有磨製的痕跡,沒有拋光。壁、環、瓊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鑽,是兩面分別鑽孔的,所以可能出現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況。商代殷商玉器花紋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鑽孔是外大里小,常稱“馬蹄眼”。商玉花紋的最大進步是出現加工、修整和拋光。

    春秋戰國時已用“解玉砂”。這是硬度較大的砂,用水與砂進行開片,做花。工藝有較嚴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進步。

    漢代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簡潔有力,琢玉史上稱為“漢八刀”,意為粗擴簡略。

    唐宋以後:唐代與前代最大不同之點是器皿的紋飾不光是淺刻花紋,而開始有圓雕出現。花紋圖案常以纏枝、花卉、葵花等為主,或有人物飛天,圓雕花飾。人物多大頭,粗而圓渾。宋代刻玉圖案,造型以方型為主,刻工細緻,能起五六層花。明清以後,刻玉更為精緻,隨著經濟發達,全國出現揚州、蘇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藝流程細,樓刻精。琢玉工具用銘鑽、旋車。先後出現一些刻玉大師,仿古品類繁多盛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腸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