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戲曲界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是僅次於崑曲的中國第七大劇種,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向外擴張至東南亞,特別是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多有傳唱。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醜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臺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樸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中國南方一大劇種。

    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導演制度,淨化舞臺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臺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讚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 2 # 魏青衣

    粵劇是在中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於它產生於廣東,所以被稱為粵劇。因其覆蓋面廣,曲目動聽,唱腔優美,也被譽為中國八大戲劇之一。它不僅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很流行,連在海外的華人圈也很有名,因為東南亞很多華人都是廣東人的後裔,所以在海外也經常有粵劇演出。

    所以粵劇在中國戲劇界的地位也是挺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肉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