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玉泉4551
-
2 # 歷史檔案館
有可能性,一切就看曹丕怎麼應對了。
當時,是標準的三方博弈,兩方相爭,第三方的態度最為重要。
最簡單而言,關羽北伐曹操,能不能取得勝利?一切就看孫權的態度了。
一切顯而易見的,關羽水淹七軍後,如果孫權在徐州一線大舉進攻曹操,曹操自然只能遷都避關羽的鋒芒了。
問題是,孫權當時選擇大舉進攻關羽,關羽當時就傻眼了。
而劉備伐吳之時,能不能取得成功,就看曹丕的態度了。一切是顯然,如果當時曹丕選擇趁火打劫孫權,劉備自然能一舉奪回荊州。
聽到劉備大舉伐吳的訊息,曹丕會怎麼選擇呢?
當時的劉曄,就是支援曹丕趁火打劫孫權。[注]
[注]:八月,孫權遭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于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在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授,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陰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 亡不出旬日矣。吳亡則蜀弧,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而劉備大呼小叫的伐吳,就是希望出現這種局面(曹操趁火打劫孫權),問題是,曹丕選擇了和孫權結盟,劉備直接進退失據了。
劉備被陸遜大敗後不久,曹丕卻大舉進攻東吳了。聽到這個訊息,劉備就寫信給陸遜說,聽說曹丕大舉進攻你們了,我再大舉東征,你覺得會是什麼結果呢?
陸遜告訴劉備,你剛剛被我打得大敗,我勸你還是回去好好休養吧。如果你不服氣,就放馬過來![注]
[注]:漢主聞魏師大出,遺陸遜書曰:“賊今已在江、漢,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遜籤曰:“但恐軍新破,創夷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推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但是劉備終於不敢趁火打劫了,因為此前敗得太慘,更主要的是,在這種背景下,他趁火打劫東吳,恐怕就是給曹丕作嫁衣裳罷了。
總的來說,三方博弈時,第三方的態度至為重要。
關羽北伐時。孫權打曹操,曹操就進退失據;孫權打關羽,關羽就進退失據。
劉備東征時,曹丕趁火打劫孫權,孫權就進退失據了;曹丕選擇與孫權結盟,劉備就進退失據了。
如果曹丕當時選擇趁火打劫孫權。孫權最佳的選擇,自然就是選擇向劉備認慫。
也許有人會說,孫權殺了關羽,就算他想對劉備認慫,劉備也得同意啊。
說這話的人,也未免把個人恩怨看得太重要了。在軍國大事上,個人恩怨算個毛啊。孫權奪荊州、殺關羽;大敗劉備,劉備含恨而死;這恩怨夠大吧。但是蜀漢基於自己的利益,顯然還會與孫權建立友好同盟關係的。
也許有人會說,劉備大舉伐吳時,孫權開始就一再對劉備認慫,想和談,但是劉備一直不接受啊。
問題是,想和談,得有誠意啊。孫權殺了關羽,這個仇恨可以化解,但是奪了荊州呢?孫權一再表示想和劉備和談,就是不提歸還荊州的事,劉備自然不同意與他和解了。
-
3 # 九州歷史
劉備伐吳,很早就開始準備,但是真正兵出秭歸,關羽已經去世兩年多了。在準備糧草軍械之時,張飛被殺。先命吳班攻佔秭歸,同時命馬良聯絡武陵五溪蠻作為外援。
劉備的困難在於青黃不接、人心不齊。文官方面,龐統、法正已死,缺了臨陣謀士;諸葛亮反對伐吳;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已經去世,新生代將領魏延鎮漢中,趙雲也反對伐吳。他環視一圈發現,老哥們都不能跟隨他了。致命的是,益州統治不穩,大軍還未出發,孟獲就叛亂了。
大軍出發前,劉備幹了兩件事:
第一,鞏固漢中防衛。不僅漢中,益州都是剛剛得到。在這種局面下,劉備需要分兵鞏固漢中,以免曹魏趁機打來。
第二,稱帝。關羽去世第二年,劉備稱帝。後世以此質疑劉備為人,但在當時,曹丕已經稱帝,劉備稱帝可以團結人心,對於伐吳也有幫助。當時三足鼎立已成,誰也耐何不了誰,60多歲的劉備要過把皇帝癮。
-
4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不像赤壁之戰,曹操勢眾,只要過了長江這個天然形成的"坎",就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敗於太樂觀,忘乎所以。與其不同的是孫劉勢力相當,機會各佔一半,就看那家臨陣發揮的好。劉備千里迢迢難免有點背,但不是不可克服,陸戰可能好於吳,士氣也有,所以開頭順風順水,可能陸戰優也是不再水進的原因,那是不是"大意又失荊州″也有可能,因陸遜向來就會裝著熊來騙人,再出其不意以克敵制勝。東吳也有民心,實在一疏忽點就不行。
回覆列表
不大,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吳而不是伐吳,國力不夠,吳佔地利優勢,不是輕而易舉的拿下,伐吳的時候魏再進攻,就更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