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待遇哥
-
2 # 曉丹145217536
粵劇,本地叫大戲,演出語言是粵語廣州話。
粵劇唱腔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同時保留了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
粵劇伴奏器材分管絃樂和打擊樂兩種。管絃樂以高胡、二絃、揚琴等樂器為主,又分“硬弓”、“軟弓”兩種不同的組合。“硬弓”使用的樂器有二絃、短喉管、長喉管、竹提琴、小三絃、月琴、椰胡、橫簫等,與打擊樂高邊鑼配合。音響和音色都較洪亮剛硬,多用於伴奏傳統劇中的排場和比較激烈的情景。“軟弓”所用的樂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揚琴、琵琶、小三絃、中三絃、中阮、大阮、長喉管、洞簫等。打擊樂則有沙鼓、卜魚、高邊鼓、大鈸等。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多種型別節奏的鑼鼓點。
粵劇舞臺美術風格近乎寫意。佈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
粵劇的角色行當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粵劇 又稱廣東梆簧、廣府戲。以唱梆子、二簧為主。興起於廣州、佛山一帶,現今流傳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也有粵劇演出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 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 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 “本地班”,彙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崑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 鹹水歌、梵曲等。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絃、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 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臺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 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 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鬚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清末民初,新 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湧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回覆列表
粵劇特點 (1)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 (2)腳色行當在“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 (3)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 (4)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