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投學社校園投資人
-
2 # 九州歷史
曹操與袁紹是發小,兩人關係一直非常好,曹操曾經得到袁紹很大幫助,甚至差點投靠袁紹。
曹操第二次討伐徐州,前線兵敗之時,呂布襲擊後方,張邈、陳宮等人背叛,曹操只剩下三個縣城:鄄城、範縣(山東範縣)、東阿(山東省陽穀阿城鎮),曹操在濮陽之戰中幾近丟命。這時,袁紹的使者到了。
袁紹說的很好聽,表示願意幫忙,但不是無償幫助,而是雙方聯合,前提是曹操幫忙把袁紹的家眷送到冀州。曹操如果去了,就意味著不能再回來,從此成了袁紹部下。曹操當時極為艱難,就打算同意。
程昱說:“我聽說將軍準備向袁紹稱臣,替您趕到羞恥!”然後說:“您是遇事恐懼了,否則何至於如此不周密?!袁紹雖佔有北方,但不足以成大事。將軍有龍虎之威,難道願當韓信、彭越之流?如今,兗州雖殘破,尚有三城,軍隊還有一萬餘,以將軍神武、荀彧和我等一干人,同心協力,自可成就一番霸王之業。”的確,當時曹操遭遇天災,實力大減,但是呂布的日子更難熬。
曹操拒絕了袁紹,但是兩人的關係仍然很好。直到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兩人才正式鬧翻。
-
3 # 勇往值錢
俗話說: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古今中外中外,皆同此理。曹操和袁紹從小就是朋友,形影不離。到了成人的時候,就各自的有自己的團伙。這時他們還能友好相處,到了爭奪一方權利的時候,就各不相讓,就拿官度之戰來說,都為了爭奪中國北方這塊地盤以求為爭奪天下站住腳跟,此時的曹操和袁紹就撕破臉了,搞得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他們為了爭奪各自的利益早已把兒時的友情扔到九霄雲外去了。
-
4 # 吃識
很簡單,有點像兩個人合夥開公司,各佔50%的股份。公司沒發展起來沒收入的時候還可以同舟共濟,公司發展起來以後,都想多拿一些,都想當1號,自然就有衝突了。何況兩個人都是野心勃勃,都不是善茬。
-
5 # 郭sir
說起曹操和袁紹決裂的歷史,其實也就是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史。從本質上說,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曹操和袁紹作為漢末軍閥中出類拔萃的兩位(當然,曹操的個人才能遠勝袁紹,但袁紹相對其他軍閥也還是很不錯的),本來就必然有決裂一戰。而具體的決裂的過程,則是在內外因素推動下逐漸發生的。
早在曹操和袁紹共同討伐董卓的時候,兩人其實已經有矛盾。袁紹用印綬向曹操示意的舉動,就令曹操厭惡。
討伐董卓聯盟破滅後,關東諸侯兩大陣營混戰,曹操、袁紹、劉表為一波,公孫瓚、袁術、孫堅、孔融、陶謙為一波,曹操和袁紹聯手擊敗了袁術,迫使袁術從南陽和豫州逃到壽春。之前曹操則配合袁紹殺死了不聽話的河內太守王匡。這段時間曹操和袁紹基本是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未必愉快。當曹操的老窩兗州被呂布佔領後,袁紹曾建議曹操來依附他,被曹操拒絕了。這時候兩家已經有貌合神離的跡象了。
兩家進一步走向分崩,是在196年。這時候孫堅陶謙已死,孔融已滅,公孫瓚和袁術分別處於下風,曹操袁紹這個陣營的敵手遭到削弱,那麼陣營內部矛盾就更逐漸起來了。當時袁紹曾猶豫要不要迎接漢獻帝,而曹操搶先一步下手迎接了漢獻帝,令袁紹很是憤怒。曹操操縱漢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曹操為大將軍。袁紹大怒,認為自己被放到了曹操下面,嚇得曹操趕緊讓漢獻帝改任袁紹為大將軍,自己為司空。這一波對峙以曹操服軟結束,但兩者的矛盾進一步展現。
然後到了199年,袁紹攻滅了公孫瓚,曹操則打敗了袁術。袁術去投奔袁紹,被曹操派劉備攔截消滅。袁紹和曹操分別在河北河南獨孤求敗,兩家終於決裂,並爆發了次年的官渡之戰。
-
6 # 趙先森sir
小時候一起玩的時候的確是好兄弟。長大了曹操呢,骨子裡還是心向正道之人,而且有雄心。後來董卓造孽,兩人也算同舟共濟,打董卓,可是呢這些人都是狡猾的狐狸,都想俺佔便宜,別人去衝鋒,只是曹操孫堅這些人想著匡扶漢室。結果就不歡而散。再後來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各種佔便宜,袁紹一想這阿瞞宦官之後,現在騎在我一個四世三公,公侯之家的人頭上指手畫腳,而且我還是他老大哥,憑什麼,那不服就幹唄,從而引發官渡之戰。
-
7 # 丹心漢青
因為倆人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曹操與袁紹倆人太有意思了,分四點來說明吧。
1.身世不同
袁紹,字本初,出生在四世三公,名門望族之中,家族顯赫;曹操出身遠不如袁紹,他祖父是宦官曹騰,他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曹嵩知道光靠養父餘威是不夠的,所以他要求年少阿瞞(曹操)和袁紹處好兄弟情誼;就這樣,一同玩過泥巴,逮過河蝦,曹操和袁紹成了好基友。
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宦官之後是人嘲笑的物件,曹操也不例外。小時候玩伴許攸看不起他是宦官之後;長大後他已是丞相了,卻還被陳琳譏諷:“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2.性格不同
都說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袁紹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與其性格是分不開的;袁紹,驕縱自負,優柔寡斷,繁禮多疑,外寬內忌,逆行天下,多謀少決,好言飾外,目光短淺,紙上談兵。
曹操性格,體任自然,外簡內明,用人無疑,順勢而為,隨機應變,以心待人,深思遠慮,用兵如神!
倆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也決定了命運的走向。
3.思想不統一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歃血為盟,討董卓,曹操推選好兄弟袁紹為盟主。剛開始,倆兄弟配合很好,各路諸侯大仙各顯神通;董卓西涼軍逐漸疲憊不堪,緊急擄著少帝出逃,曹操建議,趁勝追擊“不可沽名學霸王”;袁紹猶豫不決,戰機稍縱即逝,曹操著急的直跺腳,只好自己帶領少量的輕騎追擊,因力量懸殊,不敵呂布,敗回大營。袁紹擺下酒宴,曹操飲後,大罵:“諸侯相互猜疑,停止不前,有失信於天下,對你們,感到羞辱”。曹操離帳而去;袁紹在諸侯前,臉面盡失,從此倆人分道揚鑣。
4.目標不統一
曹操足智多謀,迎接漢獻帝回許昌,隨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在漢獻帝前多有放肆,漢獻帝敢怒不敢言;漢獻帝找準時機,藏血詔於腰帶贈董國舅(驃騎大將軍),號召西涼馬騰、冀州袁紹、劉皇叔共同討伐曹操,還漢室尊嚴。
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對袁紹指手畫腳,袁紹對曹操日漸不滿;衣帶血詔出事後,袁紹打著迎駕天子名義討伐豫州曹軍;最終雙方在官渡爆發決戰,史稱官渡之戰,以曹軍勝利告終。
身世和性格迥然不同,目標和思想又不統一,倆人走向決裂是必然的,對吧?
-
8 # 豹眼看歷史
曹操和袁紹的確是一對好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又為了自己的夢想共同肩並肩奮鬥。
但在事業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卻出現了分歧,最終分道揚鑣,而且成為了死敵。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根本利益的不同,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情誼可能是永久的,但合作必定是暫時的,最終會徹底決裂,各奔前程。
01
少年英雄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袁紹出身高貴,而且英俊威武,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就做了濮陽縣令,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機警,既長,喜結交名士。20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在任期間,造五色棒懸於尉廨門上,有犯禁者,不論地位高低,皆棒殺之。後遷頓丘令,徵拜議郎。曹操也是京城公子哥,其父是太尉曹嵩,這個也很牛叉啦。如果曹操是高俅一類的人物,估計整個京城,都不會有其折騰不到的地方。
但畢竟曹操是有志青年,想得是做大事,不能太過放肆,做事有所收斂。
中常侍張讓專權跋扈,曹操看不下去了,就私自闖入其府邸試圖行刺。被發覺後,曹操揮舞著手戟,一路打將出來,最後全身而退。
同時,還與袁紹一起仿效遊俠,做一些離譜的事。
其中一次,哥倆看人家新婚的場面,臨時起意就想挾持新婦。
曹操大喊一聲“小偷來了”,趁著混亂,把新婦劫走。
不想跑著跑著,袁紹跌入荊棘之中,眼看被抓住,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裡”,等人家追過來,袁紹才逃脫。
曹操袁紹,少年相識,而且情趣相同,都富有大志,都希望成就一番事業。
袁紹自以為出身高貴,是當然的領袖,把曹操當作得力的跟班。
曹操儘管是太尉之子,但畢竟是依靠其父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而得來的。
在漢末時期,門閥風氣盛行,儘管宦官權勢很大,但畢竟令人不齒,曹操依然被看作是寒門出身。
雖然一起玩耍的小夥伴,都稱兄道弟,但曹操自覺低人一等。
但曹操不以此為鄙,反而更加激起了上進的慾望。
無論咋說,曹操袁紹都是當時的少年英雄,都得到時人的高評。
袁紹雖然是庶出,但其父親司空袁逢及叔父司徒袁蘹,都很喜歡他;
曹操儘管不被多數人看好,但梁國喬玄,南陽何顒和許劭等人都是以善於識人而著稱,都非常看好曹操。都以為曹操是“命世之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哥倆也是信心滿滿,時逢亂世,想做一番大事業。
02
同朝為官,並肩戰鬥
袁紹曹操都是年紀輕輕就順利步入仕途,而且頗有政績,聲譽很好。
中平五年(188年),靈帝設定西園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袁紹在曹操之上。
大將軍何進欲除掉宦官,不想機密洩露被誅殺。袁紹曹操命令袁術帶兵誅殺全部宦官。
董卓篡權以後,曹操袁紹都不樂於同流合汙,最終袁紹遠逃冀州,曹操逃回陳留。
曹操聯絡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
在董卓挾持獻帝西遷都長安之後,曹操建議乘機西進,進攻董卓;但袁紹等卻懼怕董卓西涼軍的勢力,不敢追擊。曹操獨自進擊,被董卓部將徐榮擊敗,差點丟了性命。
至此,開始顯露出哥倆的不同之處。
但此時,哥倆的目標還是一致的,只是具體的策略不同而已。
在鎮壓黃巾軍起義中,袁紹曹操都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都發展了自己的勢力。
袁紹舉薦曹操做了東郡太守,曹操利用擊敗青州黃巾軍的機會,自領兗州牧;袁紹經過打拼,也佔據了冀州,都成了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
在呂布陳宮攻佔了兗州時,袁紹幫助曹操重新奪回兗州;在袁紹袁術兄弟不睦,相互攻擊時,曹操協助袁紹擊敗袁術,將其擠到淮河以南。
這段時期,是袁紹曹操合作最得力的時段。
03
分道揚鑣
獻帝在經過艱難險阻回到洛陽以後,下詔各地諸侯勤王。
袁紹曹操都面對同一問題,就是"要不要奉迎天子"。
袁紹謀士沮授建議奉迎天子,建都鄴城,而其部將謀士都不同意,袁紹最終放棄啦;
曹操部將謀士同樣不同意迎接獻帝,而荀彧堅決主張迎接獻帝,曹操力排眾議,拍板決策,奉迎天子,建都許縣。
自此,曹操借天子以自重,佔領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歸附,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袁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起初,袁紹並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包括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也僅僅是把曹操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自己一直想當然的認為是帶頭大哥,想不到自己的小兄弟如今要另立山頭,這是袁紹沒有想到的,也是無法接受的。
曹操奉迎獻帝之後,許都就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就成為了獻帝當然的代言人。
曹操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讓袁紹很不爽,後悔不迭。
此時的袁紹還想耍一下老大的威風,要求獻帝遷都鄄城,不想曹操一口斷然回絕,而且以獻帝名義下詔責備袁紹 : 只知道搶奪地盤,發展勢力,不出師勤王,匡扶漢室。
袁紹明白是曹操在搞鬼,但已經沒有辦法控制局面啦,只得上書替自己申辯,心裡的憋屈就不用多說啦。
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命袁紹為太尉。
太尉雖然地位顯貴,但在大將軍之下,袁紹很不爽,倍感屈辱。於是耍起了小脾氣,上表不受封拜。
此時的曹操,勢力遠不如袁紹,還不能與之對抗。況且東有徐州呂布,南有淮南袁術,西有南陽張繡,都虎視眈眈。
面對北方的袁紹,曹操採取剋制忍耐的策略,不想跟袁紹徹底翻臉,還保持面子上的和諧。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遣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兼管冀州,青州,幷州,幽州等四州,以緩和矛盾。
儘管這些都很虛,但袁紹還是比較滿意,感覺這還差不多。
袁紹也不含糊,一氣吞併了青州,幷州,繼而戰勝了幽州公孫瓚,統一了河北大片地區。
建安四年(199年),割據河內郡的眭固欲與袁紹合縱,進攻曹操,不想被曹操趁機消滅,河內成了曹操的勢力範圍。
嘴邊的肥肉被曹操叼走了,袁紹很不開心。
至此,哥倆徹底翻臉了,一場決戰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此時的袁紹,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自以為然地想教訓一下小弟。
卻不曾想到,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最終被曹操打敗。
袁紹狼狽地逃回鄴城,從此一蹶不振,兩年後憂鬱而死。
又兩年後,204年,曹操攻佔鄴城,徹底佔領了冀州。
攻佔鄴城後,曹操來到了袁紹墳墓祭祀,對隨行的部屬說道:想當年我與本初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本初問我“如果不能成功,哪個地方可以依據?”
我反問道:“足下以為如何?”
本初說道:“我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或許可以成功吧?”
我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言猶在昨,不想本初已去。
當初,許攸欲聯絡曹操及冀州刺史王芬等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曹操拒絕;
袁紹聯絡袁術欲拋棄獻帝,擁立幽州牧劉虞,因劉虞不幹而作罷。
聯絡要不要奉迎天子這件事來看,這足以說明了曹操與袁紹之間格局和境界的差異。
恐怕袁紹至死才明白,原來一直看作小弟的曹操比自己這大哥的譜還大。
總以為曹操是在給自己打工,卻不曾想自己忙活了一生,是在給曹操墊背啊。
其鬱悶可想而知,想著想著,就想不開了,最終鬱悶而死。
-
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曹操和袁紹翻臉的歷史,其實也就是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史。從本質上說,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曹操和袁紹作為漢末軍閥中出類拔萃的兩位(當然,曹操的個人才能遠勝袁紹,但袁紹相對其他軍閥也還是很不錯的),本來就必然有決裂一戰。而具體的決裂的過程,則是在內外因素推動下逐漸發生的。
早在曹操和袁紹共同討伐董卓的時候,兩人其實已經有矛盾。袁紹用印綬向曹操示意的舉動,就令曹操厭惡。
討伐董卓聯盟破滅後,關東諸侯兩大陣營混戰,曹操、袁紹、劉表為一波,公孫瓚、袁術、孫堅、孔融、陶謙為一波,曹操和袁紹聯手擊敗了袁術,迫使袁術從南陽和豫州逃到壽春。之前曹操則配合袁紹殺死了不聽話的河內太守王匡。這段時間曹操和袁紹基本是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未必愉快。當曹操的老窩兗州被呂布佔領後,袁紹曾建議曹操來依附他,被曹操拒絕了。這時候兩家已經有貌合神離的跡象了。
兩家進一步走向分崩,是在196年。這時候孫堅陶謙已死,孔融已滅,公孫瓚和袁術分別處於下風,曹操袁紹這個陣營的敵手遭到削弱,那麼陣營內部矛盾就更逐漸起來了。當時袁紹曾猶豫要不要迎接漢獻帝,而曹操搶先一步下手迎接了漢獻帝,令袁紹很是憤怒。曹操操縱漢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曹操為大將軍。袁紹大怒,認為自己被放到了曹操下面,嚇得曹操趕緊讓漢獻帝改任袁紹為大將軍,自己為司空。這一波對峙以曹操服軟結束,但兩者的矛盾進一步展現。
然後到了199年,袁紹攻滅了公孫瓚,曹操則打敗了袁術。袁術去投奔袁紹,被曹操派劉備攔截消滅。袁紹和曹操分別在河北河南獨孤求敗,兩家終於決裂,並爆發了次年的官渡之戰。
回覆列表
多年以後,當曹操撫者袁紹的墓碑雙眼模糊,準會想起他們一起在長安偷新娘子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1.童年高祖穿布衣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逐鹿群雄蕩寇平虜,立大漢千古國祚...這些故事距今已經四百年了。在皇帝的倒行逆施中,漢朝在百姓心中的威名和正統逐漸消磨殆盡。
朝廷昏庸流寇四起,而長安城裡仍然歌舞昇平,就像風暴來襲前的寧靜,但大家都知道,皇棋上的字要變了。
不過這對於小官二代們來說沒什麼。袁紹祖上四世三公,是東漢數一數二的顯赫家族,曹操的父親也在長安做官,這一幫孩子自然每日尋歡作樂。有一天大家覺得無聊,就琢磨著找點樂子,於是去偷別人家新娘子。曹和袁紹抱起新娘就跑,結果被人發現。逃跑中袁紹一頭鑽進灌木叢脫不出來,孟德急中生智,大喊:賊就在這兒!本初急得一下鑽出來。曹操在一邊哈哈大笑時絕卻不會想到,二十年後會被袁紹趾高氣揚的罵作“曹賊”。
2.同道曹操和袁紹雖然很光鮮,但都有苦衷:袁紹是庶出,無名無分,曹操的父親給太監當兒子,被人瞧不起。兩個同命相連的人一拍即合,在一起搞事情。他們成立了一個俠客少壯派組合,袁紹當大佬,曹操當先鋒,懲惡揚善廣交豪傑,賺取名聲。一時間京城裡都流傳著兩人的傳說,風光無限。
3.分歧中平六年(公元189)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大將軍何進和袁紹為了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入京,這是曹操和袁紹的第一次分歧。隨後事件洩密,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董卓率軍進入洛陽,據兵擅政,廢黜少帝。再到後來董卓逼走袁紹,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跑。反董卓聯盟就比成立,這時候曹操仍然把袁紹當大哥。
4.分合在聯盟裡過了幾年,曹操對袁紹失望了。聯盟李真的帶兵去打董卓的只有自己曹孟德,孫堅,劉備等幾個人。不要懷疑,這時候曹操對大漢仍然衷心,而袁紹在北方招兵買馬廣納賢士,分疆裂土的野心已經初現端倪。曹操失望了,原來那個白馬上的華衣少年說的護國安邦匡扶大漢的話都是騙人的。
大環境下,袁紹取得北方冀州,潁川系出力很大,但袁紹隨後把河北士族豪強納入麾下,寒了潁川系人的心,隨後荀彧投奔曹操,讓袁紹非常生氣。
曹操接收袞州後接連拿下青州黃巾,打敗劉備、單經、公孫瓚聯軍,再把袁紹哥哥袁術打的落花流水,又把徐州陶謙打的哭爹喊娘,袁紹覺得他是個威脅,該出手了。沒想到袞州招來了呂布,把曹操的老家一窩端,曹操沒辦法,又去求袁紹。袁紹站在城門上,看著剛剛和自己作對的發小,帶著殘兵敗將在城門下仰望,又像回到了小時候。隨後袁紹幫曹操收復袞州。
5.決裂又過了幾年,曹操仍然擁立漢室,而袁紹想要朝廷承認自己北方之王的事實。曹操趁董卓殘部內亂,把天子接到許都,奉天子以令諸侯,同時拒絕了袁紹把天子接到自己老家的鄄城,兩個人的衝突公開化。兩人分別統一河北河南,同時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一場大戰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隨後官渡之戰,袁紹敗走,兩年後建安七年,病死於一個盛夏的傍晚。不知道袁紹即將逝去前一刻,有沒有想起他和曹操一起在長安偷新娘子的,那個芍藥花盛開的,盛夏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