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氏針灸程凱
-
2 # 北京仁愛堂客服劉園園
風溼病是一種常見的反bai復發作的急性或du慢性身性結締組zhi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dao關節、中樞神經系統、面板和皮下組織
-
3 # 重慶鑫舜風溼醫院
風溼病要根據具體的病情變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當患者出現關節肌肉的病變的時候,主要是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比如布洛芬、扶他林、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進行治療,往往也可以應用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於面板損害可以應用抗瘧藥,如羥氯喹或者聯合小劑量激素治療。當出現內臟受累的表現時,比如腎臟損害、心臟損害、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損害的時候,需要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靜脈輸注甲強龍。另外可以聯合免疫抑制劑,比如環磷醯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孢素A等來共同治療。
-
4 # 內分泌科劉暢
風溼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風溼病患者的生活環境最好乾燥通風,洗澡甚至洗臉和洗手都要用溫水,每晚儘量用溫水浸泡腳,可以促進下肢血液迴圈。飲食上,一般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但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嚴重的病例必須用藥物甚至骨科手術治療。除了藥物和手術外,一些患者可能會選擇免疫吸附或血漿置換療法,目的是消除血液中迴圈異常的免疫複合物。
風溼病相當於中醫裡的痺症,是由於風、寒、溼、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執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者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及病情的輕重常與勞累以及季節、氣候的寒冷、潮溼等天氣變化有關。
根據體內風、寒、溼邪比重的不同,痺症可分為行痺、痛痺、著痺。其中風邪偏重者為行痺,寒邪偏重者為痛痺,溼邪偏重者為著痺。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指風性善動不居,遊走不定,故風邪治病具有病位不固定的的特點,故風寒溼三邪雜至而引起的痺症,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即是風邪偏盛的表現,稱為“行痺”或“風痺”。
寒性凝滯,即寒邪傷人,易致所傷部位之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不通則痛”,所以寒客肌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身體肢體關節疼痛,痺症中若以關節冷痛為主者,稱為“寒痺”或“痛痺”。溼性重濁,溼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及附著難移為特徵的表現,溼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著難移,稱之為“著痺”或“溼痺”。
痺症的治療以區域性穴為主,結合循經取穴及辨證取穴,主穴是阿是穴和區域性經穴。
行痺配膈俞、血海;痛痺(寒痺)配腎俞、腰陽關;著痺(溼痺)配陰陵泉、足三里;熱痺配大椎、曲池。寒痺、溼痺可以加灸法,大椎、曲池也可點刺出血,區域性穴位還可以加拔罐。
膈俞、血海能活血祛風,乃遵“治風先治血,血腥風自滅”之義;
腎俞、腰陽關能夠溫腎陽,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一,振奮陽氣以祛寒邪;
陰陵泉、足三里能健脾祛溼,大椎、曲池能邪熱疏風、消腫止痛。
大椎、膈俞、腎俞、腰陽關均位於頸、背部,大椎在低頭時頸後最高凸的骨頭下找,膈俞、腎俞、腰陽關分別是第七胸椎、第二腰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2cm)。
在找這幾個穴位的時候,我們不妨藉助一下人體自身的骨性標誌來快速的定位,我們肩胛骨的下角平對的就是第七胸椎棘突或棘突下,兩側髂脊最高點連線對應第二腰椎棘突或棘突下,確定這兩個位置後,膈俞、腎俞、腰陽關就很好找啦。
血海位於膝蓋附近,在股前區,股內側肌隆起的地方;曲池在手肘,曲肘90°,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預防痺症
痺症的發生多與氣候和生活環境有關,平素應該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溼之地。特別是居住在寒冷地區或在氣溫驟變季節,應注意保暖,免受風寒溼邪侵襲。勞作運動汗出肌疏之時,切勿當風貪涼,承熱冷浴。內衣汗溼及時更換,墊子、褥子應勤洗曬。居住和作業地方保持清潔和乾燥。平時應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有助於提高機體對病邪的抵抗能力。